《媚惑 作者:彭绪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媚惑 作者:彭绪洛-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围城的人们向往着别人围城的生活。

  可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他们始终都没有摆脱生活的城墙。

  离开老家几年,这次回来发现变化不小。

  也许是我一直没有心情去注意这些吧!

  别的不说,宽带进了县城,网络成了看得见,用得着的现实。

  当地政府还建立了一个清江热线网站,这个网站集新闻、文化、娱乐、游戏、论坛为一体。

  我还有幸被聘请为文化版块的兼职网络编辑和文化社区的斑竹。

  也许是我在文化圈里摸爬滚打了好多年,爬出点影响来了吧!

  也许是我接触网络早,懂电脑,又认得几个字的缘故吧!

  管他们怎么认为,我有幸又赶上这一拨了。

  我已经喜欢和习惯有事忙碌的生活,越忙越好。

  不敢想像我无事可做时会是什么样子,会发什么呆?会想些什么东西?

  我现在除了和原来一样照常看书、读报、看新闻、写字外,还抽时间去清江热线更新文化版块的文章,去论坛回复读者的帖子。

  网站刚建不久,人气指数太低,宣传力度也不够。

  我是个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的古怪人,我得想办法增加人气。

  我先给我的文朋诗友每人发一个宣传伊妹儿,再到几个大的文学网站宣传了一番。最后,回到文化版块再看看,已经今非昔比了。

  文化版块成为了清江热线人气最高的栏目,我也成为了人气最高的斑竹。

  现在的东西需要的就是宣传和包装。

  广告就是老百姓的指南针。

  四十四

  我又一次像往常一样打开了清江热线,在首页上我发现了一个与往常不同的内容,是一则寻人启事。

  寻人启事的内容大致是说,在我们县城寻找一个女孩的父母和姐姐。

  这个女孩现在在国外,她是由养父带出国的,这个养父已经年近古稀,想在临死前替养

  女找到她的亲人。

  我是个好奇心特强的人,看完这则启事我就来了兴趣。我要替这个老人完成遗愿,最起码也要试一试。

  我按照老人留下的电子信箱和他取得联系。

  这个老人现在在加拿大,二十几年前,他在国内时曾到我们这个县城搞一个科研项目。

  当时,他吃住在一个农民家里,并和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就在他完成任务后将要离开的前几个月,这家农民喜得一对双胞胎女儿。

  这家农民很穷,没有能力抚养两个女儿。

  老人看着可怜,就同意收农民的一个后出生的女儿为养女,走时带走了小女婴。

  老人那时还是风华正茂的中年人,后来他去了加拿大,也把养女一起带了过去。

  现在老人感觉是应该告诉养女身世的来龙去脉的时候了,所以在网上搜索我们这个县的网站,抱着一丝希望寻找着。

  没有想到轻易找到了清江热线,更没有想到的是碰到了我这个热心人。

  我向老人询问到了更多的有关他女儿亲生父母的情况和资料,以便于我的寻找。

  四十五

  我似乎有了新的工作或目标,抑或是任务。

  我在脑海中这样记载着:

  目的:寻找一个女孩的父母和姐姐。

  途径:亲自去梅竹乡梅竹村询问查找。

  线索:女孩父母的名字。

  概率:50%可能找到,50%可能找不到。

  经费:自理。 

第七章 转辗往复
 
  四十六

  我轻装上路去了梅竹村。

  先到梅竹村小学,向小学的老校长问起那个女孩的父母。

  老校长深思了许久,轻轻地摇了摇头。

  他说他来这里教书二十多年了,从未听说过村里有这对夫妇。

  我只好又找到村里另一个高龄老奶奶。

  这个老奶奶年岁已高,眼睛和耳朵都不好使了。

  我问她知不知道村里有这么一对夫妇。

  她想了许久,说她没有这么一个叔叔。

  我又说:我是向您打听一个人,不是问您叔叔。

  她的回答令我哭笑不得:你要打人?不是打我叔叔?

  我这才知道老人的耳朵已经几乎听不见了,我说什么她都只能听出一个大概。

  我又找了几个年龄大一点的乡亲,他们的回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

  没有。

  我有点纳闷了,加拿大老人应该不会记错地方,也不会记错名字。

  或许是年代太久了,毕竟相隔了二十几年,大家都想不起来了。

  或许是他们搬迁了,隐名埋姓到了其它地方。

  或许是这里有同名的两个梅竹村。

  四十七

  我逐步排除一个个疑问,最后的焦点落在搬迁上。

  这还是听老村长讲起的。

  他说在二十几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瘟疫,当时死了不少人,也有不少人举家搬迁去了周边县城。

  我在想,这个女孩的家人是搬迁去了邻县呢?还是在死亡者之列呢?

  如果是前者就还有希望找到,如果是后者就得破坏一段多么美好的亲人重逢的佳景。

  谁都不想把一个感人肺腑的重逢故事导演成一个令人心寒的悲剧。

  我继续打听当年的情况,可还是一无所获。

  无奈,我只好收集了当时搬迁和失踪人的有关资料,先一一排除,然后追查在年龄上和家庭结构上相似的人。

  在这之中,我发现最相似的几家人搬到了周边的几个县城的乡村,并且搬迁对象的范围扩到整个梅竹镇。

  乡亲们也只能隐约回忆起当初一些人的大概去向,其它一无所知。

  我开始一个县城一个县城周游寻找,被找到的均被一一否认。

  最后的焦点落在了邻县的花桥镇的花桥村,当时搬迁去那里的有好几户人家。

  我回了趟县城,把家里值钱一点的东西都变卖了。

  因为自费寻找,我已经花掉了自己的生活积蓄,再加上没有固定经济来源,我的生活已经步入了险境。

  可我不能失信于老人,我猜想老人正心急如焚地等着我的好消息。

  我转了四次汽车,在崎岖的公路上颠簸了十四个多小时,才到达花桥村。

  花桥村是一个世外桃源,有山有水的地方肯定是好地方。

  四十八

  到花桥村后,我先去看望了一下欣儿的父母。

  我理解他们失去女儿后生活的忧闷和心情的忧伤。

  他们家我只来过一次,凭着记忆我还是轻易地就找到了。

  在敲开门的同时,欣儿妈妈愣了一下,像是见了外星人一样。

  也许是她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还会去看望她老人家。

  这种惊讶的神情只持续五秒钟,随后她喜出望外地把我迎进屋。

  她一直在担心我的生活,当她得知我这些年去了北方,也是回来不久时,她不停地说,都是苦命的孩子啊!

  我也很关心二老的身体和生活,从欣儿妈妈口中得知,欣儿爸爸身体一直不太好,积劳成疾,经常病倒。

  最后,我说到了我这次到花桥村还要办一件事。

  欣儿妈妈听完后再次惊讶了,甚至呆了,一时半会儿没有回过神来。

  许久,她才激动地动了动嘴,可欲言又止,似乎是太激动了,一时嘴不听使唤。

  欣儿她妈,你怎么了?

  我回过头,才发现不知何时欣儿爸爸已站在了屋外,像是在门外站了很久。

  我忙打招呼,欣儿妈妈也过来拉着欣儿爸的手激动地想说什么,可又总说不出来。

  欣儿爸爸打断了欣儿妈妈的激动,转过头来问我来干什么?

  我说来看望二位老人家,这些年也不知你们过得好不好?

  欣儿爸自从欣儿死后,就一直敌视我和我弟弟,认为我们兄弟是他们家的克星。

  我知道欣儿爸对我们存在太多的埋怨和误解。

  今天也一样,他对我没有半点好感。

  欣儿爸进屋了,欣儿妈突然说了一句:我们家就是那一年闹瘟疫时从梅竹村搬来的。

  我大惊,忙追问知不知道当年迁来的另外几户人家去了哪里?知不知道我要寻找的那家人?

  欣儿妈正要说,却被欣儿爸打断了话,他简单地告诉了我另外几家的地址。

  我知道欣儿爸不欢迎我的到来,我忙起身道谢并退出了大门。

  我又依次去另外几户人家,虽然在一个村子里,但还是转了好几天才每户都跑到。

  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都不是我要寻找的人。

  他们虽然当时来自同一个梅竹镇,但来到这个花桥村之前都是互不相识的。

  不仅他们自己都不是我要找的人,而且也不知道我要找的人。

  似乎这一家人从地球上消失了,要不怎么一点踪影也没有呢?

  我开始从头到尾地反思,看是不是我遗漏了什么地方。

  可想来想去就是想不起来问题出在哪里?

  整个情形似乎是一条网状的路,走来走去,始终找不到头绪,也看不到希望和尽头。

  到这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这项工作的艰难。

  感觉上有点后悔,但一想到当初我对老人的承诺,就又感觉愧对那位老人。

  四十九

  凭直觉,我觉得我所要寻找的这家人就生活在花桥村。因为搬来这里的住户最多,并且疑点最大。

  于是,我准备住下来慢慢寻找。

  我到当地的中学当了一名代课老师,这样一来既可以继续寻找这家人,又可以解决我的

  生活问题。

  没过多久,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只是在一个新的地方,一个崭新的环境中。

  我每天早起早睡,看看书,写写文章,备课讲课,一切过得平常却感觉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

  也许是以前的心太累了。

  我以前经常过着不规律的生活,但我发现自己还是喜欢有规律的安逸生活。

  我在这里除了上课时和同学们说说话外,平时言语极少。

  因为许多人看我的眼神都怪怪的,我弄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样看着我。

  也许我是一个不速之客,也许我的所作所为他们难以明白,也许他们不欢迎我。

  不管这些也许,我从来就不管。

  我认真地过着每一天。

  五十

  我在这个中学教的是一个哪位老师都不愿意教的垃圾班,并且任班主任。

  因为我去找校长说要找工作时,他给我的路就只有这一条,要么带这个班,要么没有工作。

  我只有这惟一的选择。

  这就是全校有名的,全镇有名的初三(七)班。

  农村的孩子们本来就野性十足,如果教育不当或者引导不正确,很容易使他们走极端。

  可山村的教师们用的教育方法也是老了掉牙的灌输法,死板枯燥难以接受。

  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不发生冲突鬼才相信呢!

  我的到来似乎给他们解决了这一大难题,倒不是他们对我抱多大的希望,而是因为他们感觉总算把这个包袱丢出去了。

  同时他们更多的是期待着看一场好戏,看初三(七)班的学生是如何和我作对的。

  我心知肚明,但有苦不能露声色。

  我踏进初三(七)班的那一瞬间,有种进地狱的感觉,因为在进去之前已经听说太多与他们有关的故事。

  但在我进去后,我马上没有了这种感觉,因为我看到的是一张张天真可爱的脸以及对世事充满好奇和期待的眼神。

  我真的不相信他们会像其他老师说的那样,会搞恶作剧,例如在教室门口挂水桶或者在黑板擦背上涂油漆。

  我简单地做了一个自我介绍,然后表明了我的态度:你们原来如何我不想知道,我只想看到你们今后的表现。

  同时强调,学校已经出台的有文字记载的规章制度我不再重复,一切靠大家自觉遵守,我实行的是人性化管理和教学。

  同学们像不相信自己耳朵一样,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面面相觑。

  在后来的接触中,我发现我的感觉是对的。他们的确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没有传说中的古惑,更不像原来的老师们所说的垃圾。

  我后来和他们交谈过,也提及了原来老师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说他们知道,并且说正是因为他们成绩不好,有时难免会犯一些小错误,但老师们就说一些打击他们信心和自尊的话,所以他们就想办法报复了。

  原来他们也是在显示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也是在向不尊重他们的老师证明自己,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对而已。

  可坚守传统教学方式的老师们就以为这些学生太不听话了,孺子不可教也,就破罐子破摔了。

  矛盾也就这样激化了。

  找到了矛盾的根源,我也就找到解决的办法。

  我告诉学生们,我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只要他们做的有道理,说的有道理,我都会帮助解决并支持。

  同学们都欢呼起来,高喊理解万岁。

  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

  理解了一切就好办了。

  就怕互不体谅和理解。

  五十一

  这群孩子们很争气,我也没有白教,短短的几个月,他们进步了不少。

  每天概况牌上违纪的学生很少有我们初三(七)的学生了,在一次测试考试中,他们的成绩也上升了一大截。

  一切在好转时,没有想到一个意外发生了。

  班上的一个叫高强的学生突然没有来学校上课。

  接着高强死了。

  高强是星期五放假后,星期天没有来学校的,当时还以为他临时有事,可能星期一就会来,或者过几天就会来。

  可没有想到他一周也没有来。

  我带着几个学生找到高强家时,高强还没有死,他妈请的道士正在为他做法事。

  我一看高强,高烧得十分厉害,并且腿上有伤痕,我立马要带高强去村里的卫生室或者镇上的卫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