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之清十二帝疑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家讲坛之清十二帝疑案-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年她37岁,我还有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多尔衮才15岁,多铎还小,多铎8岁,而且多铎身体还不好,我怎么忍心离开我三个儿子呢?(皇太极)后来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就逼迫着大妃阿巴亥殉葬了。
  第五,就是阿敏和莽古尔泰事件。皇太极继承大位之后,后来就修理了他这个二贝勒阿敏,和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到天命六年,莽古尔泰历史记了,四个字,“以暴疾卒”,就是暴病死了,有一种说法是被皇太极害死了,同样阿敏也是被皇太极修理死了,这就是清朝初期宫廷斗争的五大事件。
  这五大事件背后隐藏着什么的复杂的局面又应当吸取一些什么样的历史教训。
  现在讲第三个问题,就是清宫斗争的历史经验,很多人问我,说你说努尔哈赤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天合,主要指天时;地合,主要指地利;己合呢,我说主要指心理和生理的平衡;那人合呢,你说努尔哈赤人合,这么复杂的宫廷斗争,父亲把儿子杀了,丈夫把妻子杀了,儿子把母亲杀了,弟弟把哥哥杀了,叔叔又把侄子杀了,怎么还能算人合呀?这是一幅非常残酷的、非常黑暗的历史画面,你怎么还说是人合呀?我分五个问题来说。
  第一,斗争实现人合。这个“合”字什么意思,人合的“合”字什么意思,“合”字与“分”字是相对的。“合”主要有两重意思:一就是和合、协合,《诗经·小雅·常棣》说妻子和合,如鼓瑟琴,就讲和合;第二重意思,是聚合,整合,《左传》记载说“宋襄公欲合诸侯”,《论语·宪问》也说,说“桓公九合诸侯”,就讲了聚合和整合。凡是人和事,都是处在一个对立统一当中,统一的时候,这个合就是和合、协合,矛盾的时候就通过斗争来整合,整合之后,为了实现和合。
  举一个例子,譬如说褚英事件。看起来是很残酷的,也的确是很残酷的,但是努尔哈赤把褚英杀了,把褚英的财产、牲口、人口、财富分给其他的兄弟们。这个事情之后,努尔哈赤的集团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就是褚英事件之后建立了八旗制度,接着就建立了后金政权,这是建州事业一个大的飞跃。天命五年,就是1620年连着发生两个大的事情:第一,三月份就是大妃事件;第二,九月份就是代善事件,这当然都是大事件了。但是这个事件之后,八旗贵族之间重新进行了整合,产生了一股力量,第二年就是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率着军队打到了辽河流域,先攻占沈阳,接着攻占辽阳,明朝在辽东地区二百年的统治宣告结束。有人提一个问题,就是说,满洲为什么能够兴起,清朝为什么能够迅速崛起,而且入主中原,定都燕京?我说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他这个领导集团,是不断地整合,不断地加强自己内部的团结,大家注意,就是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死后,两次大的权力交替,他们内部小的摩擦斗争都有,但是没有出现大的分裂,如果出现大的分裂,清朝就不可能入主中原,也不可能定都北京。
  第二,激活内原动力。我解释一下,内是内部,原动力,就是清朝要崛起,满洲要兴起,它内部要有一个活跃的一个动力,内部活跃了,动力强了,就带动了整个力量发展。清朝之所以崛起,能够统一中国,满洲之所以兴起,能够入主中原,其中一个原因呢,就是它不断地激活内部的原有的动力,它整个八旗军队要有动力,八旗动力的基础,它是内部要有动力,特别它是四大贝勒,后来是八大贝勒,这个之间的内部的原活动力,要不停地激活,使它永远保持朝气,永远生气勃勃。怎么得到的?原因之一,就是宫廷斗争的结果。褚英事件对它内部的活力是一次激发,大妃事件是它内部活力一次激发,代善事件又是它内部活力的一次激发,阿巴亥事件是它内部力量重新整合,又激发它内部的活力,就是事物的发展,就是它内部的核心的力量要不停地更新,不停地激活,才有可能带动整个的八旗军队,带领整个的满洲蒙古和东北的汉人,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来对付当时的明朝,以及后来的李自成的军队,并且取得胜利。
  第三,优胜劣汰。当时他怎么来优胜劣汰,他没有竞选,就是通过宫廷斗争来实现优胜劣汰。第一个回合,就是褚英事件,褚英被淘汰了。第二个回合大妃事件,莽古尔泰受到沉重打击。第三个回合就是代善事件,代善在这个事件里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威信扫地,你还能跟其他兄弟再来竞争那大位吗?不可能了。第四个回合就是阿巴亥事件,结果大妃阿巴亥殉葬了,她的那三个儿子失去了母亲的呵护,多尔衮和多铎本来有继承大位的可能,在这件事情之后,就没有可能了。到最后就剩了一个就是皇太极,皇太极通过二十年,从褚英的事情发生,到莽古尔泰的事情的结束,前后二十年的时间,不停地选择,最后选择了皇太极。皇太极继承大位之后,改元“天聪”,进一步巩固并且发展了努尔哈赤的事业,为后来的顺治和多尔衮迁都北京,统一中原奠下了基础。
  第四,同明后期比。大家知道,明朝后期发生了三个大的案子,宫廷里头,一个叫做梃击案,一个叫做红丸案,一个叫做移宫案,这三个案子都是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但是明朝,你这三个案子的皇位继承有一条不能改变,就是嫡长制不能改变。清朝的宫廷斗争,它不是围绕嫡长制,是围绕选优,结果选优,明朝的宫廷斗争不是选优,是维护嫡长制,所以越斗争,统治阶级的内部越削弱,统治核心统治集团,最高层是越削弱。相反,努尔哈赤时期,宫廷斗争每斗争一次统治集团的核心就是凝固一次,加强一次。
  第五,同清后期比。清朝后期,中期以后吧,它皇位继承制度做了很大的变化,雍正提出秘密立储,皇帝一个人决定写个谕旨,拿个盒封起来搁到正大光明匾后头,到慈禧就更改了,是太后懿旨谁做皇帝,没有竞争,不是选优啊,特别是慈禧不是选优,是任人唯亲,选光绪,他是我的侄子,又是我的外甥,她是这个标准,不是通过斗争优胜劣汰。所以,清朝中期之后,其他问题咱们不说,就是皇帝的选择上,没有优胜劣汰,所以,它的势力越来越弱,必然逐渐走向衰败,原因很多,这是原因之一。所以,总体来我们看,清朝太祖时期的宫廷斗争,我举了这几个回合,几个重大的事件,可以看出来,这些斗争有残酷一面,有黑暗的一面,但是也有积极一面,就是通过这些宫廷的斗争,再加上战场上的政治上的斗争相配合,使得后金统治集团,使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统治集团内部不断地整合,不断地激发活力,不断地选优劣汰,不断地强大自己的势力,最后,到了顺治的时候,清军入关,定鼎北京,统一中原。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 (二)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日出东方的王朝,她曾经雄姿勃发、屹立于世。是她缔造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尊严;这是一个苍凉日落的王朝,她曾经丧权辱国、山河破碎。是她留给一个国家最深的伤痛与屈辱;当296年的兴衰荣辱、风云变幻逐一地成为过眼的烟云,当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命运沉浮渐次地成为远去的背影,我们回望曾经的这样一次历史之旅,却依然会诧异于仍有如此众多的疑团与玄机未曾得解;我们重温曾经的这样一次心路历程,却依然会无奈于12位皇帝面孔的模糊与人生的粗略。
  明朝末年的著名将领洪承畴,一贯以骁勇善战、宁死不屈而著称,且在刚刚战败之时,明崇祯皇帝以为其战死,举行全国的悼念,但万万没有想到洪承畴却恰恰投降了清朝,让崇祯帝感到极为尴尬。那么,洪承畴究竟为何投降了清朝?当时发生了什么?在历史上一直有清庄妃诱降洪承畴的传说,这样的传说究竟是否可信?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为我们答疑清朝最初的这一段隐秘历史,解惑洪承畴的人生命运。
  (全文)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见面很高兴,最近很多很多的热心的观众给我打电话写信,还有在网上提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庄妃,是不是劝降了洪承畴,我想今天就这个问题来进行解说。具体说来,我想讲四个问题:第一,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戏说。第二,洪承畴何许人也。第三,庄妃劝降洪承畴不可信。第四,皇太极怎样劝降了洪承畴。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戏说。这几年,电视剧、小说,炒得沸沸扬扬,一致都说洪承畴是庄妃劝降的,而且写的是绘声绘色,非常具体。有一本书叫《大清后妃》讲得非常具体,我想把有一段材料给大家读一下,大家听一听是怎么戏说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有一本书这么说:“大明经略洪承畴,被俘后,以绝食誓言宁死不降之志,大玉儿夜入囚所劝降,洪承畴不予理会,仍昏昏欲睡。俄尔,忽见房内灯火辉煌,一阵香气扑向鼻内,洪承畴定神一看,那美人正睡在他的被窝里,大玉儿身许言劝,打出皇后底牌,终于降服了洪承畴”。就是庄妃不仅仅是在那儿劝,良言相劝,以情相劝,而且以身相劝,洪承畴醒来被窝旁边躺着的是庄妃,就说庄妃用色和情劝降了洪承畴,很生动。电视剧这么演,小说这么写,野史笔记也这么写,这里面就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洪承畴是不是被庄妃劝降的,我想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先要了解一下洪承畴是怎么回事。
  所以我讲第二个问题,洪承畴何许人也。洪承畴历史上有他的传记,正史也有他的传记,洪承畴字亭九,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大家注意,万历四十四年就是1616年,也是天命元年,就是努尔哈赤在这一年建立后金,黄衣称朕,同明朝要分庭抗礼。恰恰在这一年,洪承畴中进士了,这也就意味着洪承畴的一生要同清朝结下不解之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稍微把话扯远一点,就是当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第一,明朝。第二,农民军。第三,清朝。在这三股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当中,洪承畴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了什么样的历史活剧?
  第一,明朝。洪承畴中了进士之后,万历、泰昌、天启这三朝洪承畴都没有受到重用,到了崇祯朝,洪承畴开始受到重用。为什么崇祯朝洪承畴受到重用?因为崇祯初期,西北农民军蜂起,崇祯知道洪承畴知道军事,就派他做三边总督,去同农民军作战,农民军的闯王高迎祥在同洪承畴作战当中,被洪承畴打死,高迎祥的部下李自成就接过闯王的旗帜也成闯王,他率着军队进入四川,洪承畴统帅军队同他作战,李自成不敌,就是败走陕西,洪承畴派他的部下叫曹变蛟统帅军队,李自成大败,李自成以十八骑遁走商洛,就是李自成最惨的时候仅仅有十八个骑兵,仅有十八个人骑着马,败走到商洛地区,从此农民军处于一种低潮的阶段。
  第二,农民军。刚才说到了李自成这时候处于一种低潮,但是后来李自成又是一个高潮,他率着军队打到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当时不叫景山,明朝时候不叫景山,所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就是正好处于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两次高潮之间,这个时期,这个时候,是崇德三年。
  第三,清朝。清朝这个时候,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大家知道,天聪元年就是1627年,皇太极正式登上皇位,皇太极继承他父亲,做了大汗的位置,这年改元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跟他父亲在头一年,率领军队打宁远,结果兵败宁远。同年,努尔哈赤死了,皇太极对这件事情不服气,不服输。他就在天聪元年,就是,1627年带着军队继续来进攻,他的目的:第一,想雪宁远兵败之耻;第二,想取得新的军事胜利,来巩固他刚得到的这个汗位;第三,想掳掠一点粮食,来缓解后金这个时期的因为灾荒造成的粮食危机。皇太极带了军队先打锦州不克,又打宁远还不克,回过头来再打锦州,仍然不克,前后二十五天,大小打了二十五仗,败了。所以皇太极非常气愤,他说:“昔高祖皇帝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宁远锦州都打不下来,怎么张大金的国威呀?撤兵。皇太极不甘心,他就总结失败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没有红衣大炮,他就加紧研究红衣大炮。到了天聪五年,红衣大炮研制成功了,皇太极统帅军队,带了红衣大炮打大凌河城,把大凌河城打下来了。打下来以后大家感觉是好事情。不然,打了大凌河城,城毁了,没得到城,把祖大寿招降了,招降了之后,祖大寿又叛逃了,又逃到明朝了。俘虏了大约有一万人,这一万人你还得管他吃饭,后金这时候闹灾荒,自己的粮食都没得吃,怎么管这一万多人吃饭?所以后金将领内部,贝勒内部发牢骚,说这一仗虽然打胜了,但是有什么意义呀?于是就调整策略,就是带着军队入关,攻破长城入关,皇太极时期先后五次军队入关打到中原,掳掠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粮食等等。缓和后金经济的危机,并且也使很多的军官、贝勒增加了财富。这也不是办法呀,打完了跑回来,你在关内一城一地都占不住,有人又有意见了,说你这样也不行呀,就是掳掠,你达不到迁都燕京,入主中原的目的。那怎么办呢?说还要打,一城一地的打,就是关外主要有四个城,最主要锦州、松山、宁远等四个城,要把锦州打下来,把宁远打下来,才可以进攻山海关,攻破山海关,才可以入主中原。所以皇太极就调整策略,就是先打锦州,锦州硬打又打不下来,就把锦州给包围起来。包围起来,锦州城里的人没有粮食吃,人没有粮食,马没有草料,这个时候锦州城的守将,就是原来投降皇太极,又叛归明朝那个祖大寿。锦州城里到个什么程度?兵士死了以后吃他那个肉,把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