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当信徒,我已太不幼稚。要我收信徒,我还不够腐朽。
乌纳穆诺说,信仰就是愿意相信,信仰上帝就是希望真有一个上帝。此话道出了宗教的真相 。所以,真正的基督徒决不是盲信者,而是渴求者,充满着内心冲突,他一辈子在努力使自 己相信他并不真正相信的上帝。伟大的基督徒,如奥古斯丁、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内心 深处从未摆脱过怀疑的折磨。
上帝存在于人的局限性之中。
人在何处看到自己不可逾越的界限,就在何处安放一个上帝。
有一天人突然发现自己是大地上的孤儿,于是就为自己生下了一个父亲上帝。
古希腊人凭本能相信神灵,中世纪人凭逻辑相信上帝。现代人用理性扼杀了本能,又用非理 性摧毁了逻辑,于是只好跋涉在无神的荒原上。
世上有虔信者,就必定有奇迹。奇迹在虔信者的心里。
奇迹是绝望者的希望。
一个不相信奇迹的绝望者是一个真正的绝望者,他已经失去了一切希望;或者,是一个勇敢 的绝望者,他敢于不要任何希望而活着。
偶像崇拜是一种矛盾情结,本身交织着对偶像的爱和惧,虔信的迷狂和亵渎的渴望。所以, 一夜之间,狂热的崇拜就可以突变为同样狂热的破坏。
释道二教,其原初的出发点都是一种哲学的觉悟,要摆脱生死的纠缠。但是,一经传播,便 离初衷愈来愈远。适意淡泊的老庄哲学变成了装神弄鬼的妖术,虚无悲观的佛陀哲学变成了 积善图报的谋略。大乘宣称要普渡众生,为此不惜方便说法,把佛理改造得适合众生的口味 ,其结果真不知是佛把众生渡出了苦海,还是众生把佛渡入了尘嚣。
教堂的原型是天国,庙的原型是地府。天国有音乐、烛光和不露形迹的上帝,地府有咒语、 香火和面目狰狞的塑像。西方人向往灵魂的不朽,中国人渴求肉身的长存。
精神现象(1)
周国平
偏才或有强的感情,或有强的理智,或有强的意志。全才三者俱强,因而要忍受最 强烈的内部冲突,但也因此有最深刻的体验和最高的成就。最强的本能受到最深的潜抑,从 而有最耀眼的升华。例如歌德。
真善美的统一,也许只是诗人的梦想,哲学家的逻辑游戏,道德家的说教。事实上,只有三 者都弱,才能相安无事,如果它们都很强,碰到一起,不能不发生冲突。
一个人,一个民族,精神上发生危机,恰好表明这个人、这个民族有执拗的精神追求,有自 我反省的勇气。可怕的不是危机,而是麻木。
心灵的财富也是积累而成的。一个人酷爱精神的劳作和积聚,不断产生、搜集、贮藏点滴的 感受,日积月累,就在他的内心中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宝库,造就了一颗丰富的灵魂。在他面 前,那些精神懒汉相比之下终于形同乞丐。
精神乞丐?可是精神的财富是可以乞讨而得的么,哪怕拥有者愿意施舍?何况,物质上愈是贫 穷的人就愈知道金钱的价值,认识精神财富的价值却需要精神的眼睛,而精神贫乏的人必定 也在精神整体上发育不良,他的精神眼睛是盲的,甚至连乞讨的愿望也没有。
物质上的贫富差别显而易见,于是穷人起而反抗,并且把带头揭露此种差别的人视为英雄和 救星。可是,精神上的贫富差别惟有富者看得分明,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揭露此种差别,就会 被视为罪人,宽容一点吧,便是狂人和疯子。
物质上的贫富差别,受害者是穷人,他受肉体冻馁之苦。精神上的贫富差别,受害者是富人 ,他受精神孤独之苦。
一切精神的创造,一切灵魂的珍宝,到头来都是毁于没有灵魂的东西之手:老鼠、蛀虫、水 、火、地震、战争、空气、时间……
我们身上的任何一个器官,当它未被欲望、冲突、病痛折磨时,我们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 。灵魂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善与恶、理性与本能、天堂与地狱的角斗和交替,灵魂会是一个 什么东西呢?
一个行为有两个动机,一个光明,浮在表面;一个晦暗,沉在底里。当它们各居其位时,灵 魂风平浪静。有谁想把它们翻一个个儿,灵魂就会涌起惊涛骇浪。
在幸福时,人也会有良心的斗争,但那良心是在脑子里,斗来斗去只是头痛。只有在苦难中 ,回首往事,良心发现,这时的良心才在心灵中,人才真正感到心痛。
我们的心灵上都罩着各式滤色镜,只允许某些种类的光线透出,遮住了另一些种类的光线。 于是,连自己也无法看清自己内心的复杂的丰富的色彩。一切都合理化了,也贫乏化了。然 后,滤色镜又对经过它过滤的即被它批准的心灵品质下判断,用道德上的自豪感来平息我们 的不安。
当你做一件事,完全预料到它的坏结果之时,或者完全预料不到它的坏结果之时,坏结果发 生了,你不会内疚。因为在前者,你可以承担责任,在后者,你可以推卸责任。
内疚发生在对坏结果有所预感但又希望避免的情形下,那时候,你既不能承担责任,因为你 本来是想要避免的,又不能推卸责任,因为你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存心伤害一个人,或一个完全正当的行为无意中伤害一个人,都不会内疚。只有一个本身可 非议的行为无意中伤害一个人,才会内疚。
假如你平白无故地每月给某人一笔惠赠,开始时他会惊讶,渐渐地,他习惯了,视为当然了 。然后,有一回,你减少了惠赠的数目,他会怎么样呢?他会怨恨你。
假如你平白无故地每月向某人敲一笔竹杠,开始时他会气愤,渐渐地,他也习惯了,视为当 然了。然后,有一回,你减少了勒索的数目,他会怎么样呢?他会感激你。
这个例子说明了人类感激和怨恨的全部心理学。
早年受挫的小愿望是怎样地困扰着我们呵。一位著作等身的大作家,也许会念念不忘要在拒 绝刊登他的处女作的某个小刊物上发篇东西。一个享尽山珍海味的大富翁,也许会把贫困的 童年时代求而不得的某种小点心视为最美味的食品。
文明之对于不同的人,往往进入其不同的心理层次。进入意识层次,只是学问;进入无意识 层次,才是教养。
有两种人最不会陷入琐屑的烦恼,最能够看轻外在的得失。他们似是两个极端:自信者和厌 世者。前者知道自己的价值,后者知道世界的无价值。
世上许多事,只要肯动手做,就并不难。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人皆有懒惰之心,因为怕麻 烦而不去开这个头,久而久之,便真觉得事情太难而自己太无能了。于是,以懒惰开始,以 怯懦告终,懒汉终于变成了弱者。
意识形态和人生智慧是两回事,前者属于头脑,后者属于心灵。人与人之间能否默契,并不 取决于意识形态的认同,而是取决于人生智慧的相通。
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也是更多地取决于人生智慧而非意识形态。所以,在不同的意识形态集团 中,都有君子和小人。
社会愈文明,意识形态愈淡化,人生智慧的作用就愈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愈真实自 然。
一本浅薄的书,往往只要翻几页就可以察知它的浅薄。一本深刻的书,却多半要在仔细读完 了以后才能领会它的深刻。
: >
精神现象(2)
周国平
一个平庸的人,往往只要谈几句话就可以断定他的平庸。一个伟大的人,却多半要在长期观 察了以后才能确信他的伟大。
我们凭直觉可以避开最差的东西,凭耐心和经验才能得到最好的东西。
天性健康者之间容易彼此理解,天性病态者之间往往互相隔膜。原因何在?
套一句托尔斯泰的话
健康与健康是相似的,病态和病态却各不相同。
友谊是宽容的。正因为如此,朋友一旦反目,就往往不可挽回,说明他们的分歧必定十分严 重,已经到了不能宽容的地步。
只有在好朋友之间才可能发生绝交这种事,过去交往愈深,现在裂痕就愈难以修复,而维持 一种泛泛之交又显得太不自然。至于本来只是泛泛之交的人,交与不交本属两可,也就谈不 上绝交了。
人品和才分不可截然分开。人品不仅有好坏优劣之分,而且有高低宽窄之分,后者与才分有 关。才分大致规定了一个人为善为恶的风格和容量。有德无才者,其善多为小善,谓之平庸 。无德无才者,其恶多为小恶,谓之猥琐。有才有德者,其善多为大善,谓之高尚。有才无 德者,其恶多为大恶,谓之邪恶。
懦弱:懦则弱。顽强:顽则强。那么,别害怕,坚持住,你会发现自己是个强者。
在较量中,情绪激动的一方必居于劣势。
有精神洁癖的人在污蔑面前最缺乏自卫能力。平时他不屑于防人,因为他觉得防人之心也玷 污了自己精神上的清白。一旦污水泼来,他又不屑于洗刷,他的洁癖使他不肯触碰污水,哪 怕这污水此刻就在他自己身上,于是他只好怀着厌恶之心忍受。
当我们被人诬蔑,加以莫须有的罪名时,我们愤怒了。当我们被人击中要害,指出确实有的 污点时,我们更加愤怒了。
我们喜欢听赞扬要大大超过我们自己愿意承认的程度,尤其是在那些我们自己重视的事情上 。在这方面,我们的趣味很不挑剔,证据是对我们明知言过其实的赞扬,我们也常常怀着感 谢之心当作一种善意接受下来。我们不忍心把赞扬我们的人想得太坏,就像不放心把责备我 们的人想得太好一样。
很少有人真心蔑视名声。一个有才华的人蔑视名声有两种情况:一是他没有得到他自认为应 该得到的名声,他用蔑视表示他的愤懑;一是他已经得到名声并且习以为常了,他用蔑视表 示他的不在乎。真的不在乎吗?好吧,试着让他失去名声,重新被人遗忘,他就很快又会愤 懑了。
当我们缺少一样必需的东西时,我们痛苦了。当我们渴求一样并非必需的东西而不可得时, 我们十倍地痛苦了。当我们不可得而别人却得到了时,我们百倍地痛苦了。
就所给予我们的折磨而言,嫉妒心最甚,占有欲次之,匮乏反倒是最小的。
嫉妒是对别人的快乐(幸福、富有、成功等等)所感觉到的一种强烈而阴郁的不快。
在人类心理中,也许没有比嫉妒更奇怪的感情了。一方面,它极其普遍,几乎是人所共有的 一种本能。另一方面,它又似乎极不光彩,人人都要把它当作一桩不可告人的罪行隐藏起来 。结果,它便转入潜意识之中,犹如一团暗火灼烫着嫉妒者的心,这种酷烈的折磨真可以使 他发疯、犯罪乃至杀人。
成功有两个要素,一是能力和品质,二是环境和机遇。因此,对成功者的嫉妒也相应有两种 情况,一是平庸之辈的嫉贤妒能,另一是怀才不遇者的嫉世愤俗。
当嫉妒不可遏止时,会爆发为仇恨。当嫉妒可以遏止时,会化身为轻蔑。
在仇恨时,嫉妒肆无忌惮地瞪视它的目标。在轻蔑时,嫉妒转过脸去不看它的目标。
嫉妒是蔑视个人的道德的心理根源之一。每一个人按其本性都是不愿意遭到抹杀的,但是, 嫉妒使人宁肯自己被抹杀也不让更优秀者得到发扬。在一概抹杀之中,他感到一种相对的满 足:与损失更大的人相比,他几乎可以算是获利了。
理性早熟者的危险是感性发育不良。凡别人必须凭情感和经验体会的东西,他凭理性就理解 了。于是就略去了感性的过程,久而久之,感性机能因为得不到运用而萎缩了。
浪漫主义的可笑在于失去了欣赏者。
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当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而又渴望有欲望之时,他便感到无聊。
她们谈得很热烈。
〃我这道题错得太冤枉……〃
〃是呀,我明明复习过的,可当时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谈话按照这相同的方式进行着,各人只是说着自己的事,可是居然互相能接上茬,居然没有 中断,居然很热烈。
交谈往往如此,每人都乘机发泄一下谈谈自己的热望。女人尤其如此。
一个幼儿摔倒在地,自己爬了起来。他突然看见妈妈,就重新摆出摔倒的姿势,放声大哭。
我们成年人何尝不是如此。试想种种强烈的情绪,愤怒或痛苦的姿态,如果没有观众在场, 其中有多少能坚持下去?
: >
世态人情(1)
周国平
假如某人暗中对你做了坏事,你最好佯装不知。否则,只会增加他对于你的敌意。 他因为推测到你会恨他而愈益恨你了。
怨恨者的爱是有毒的,吞食这爱的人必呕吐。
有的人的所谓诚实是出卖别人的信任。
主说,富人进天堂比骆驼钻针眼还难。我听见富人狂笑着答道:主呵,没有一只骆驼想要钻 针眼,没有一个富人想要进天堂!
人之常情是喜欢接近成功的人、走运的人,而避开失败的人、倒霉的人。这倒未必出于趋炎 附势的算计,毋宁说是出于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本能。成功者的四周洋溢着一种欢快的气 氛,进入这氛围似乎便分享了他的欢快。相反,失败者即使不累及旁人,他的那一种晦气也 够令人感到压抑了。情绪是会传染的。每个人自己的烦恼已经嫌多了,谁又愿意再去分担别 人的烦恼呢?
当然,我只说人之常情,不包括超出常情的特殊情形。
他老是想挤入名人的宴席。哪里有名人聚宴,他就在门外探头探脑,在名人的高谈阔论中插 上几句不着边际的话。结果,他比任何名人都更频繁地在名人聚集的场合露面,他想他一定 也是名人了。
可惜的是,小丑在舞台上窜得再频繁,也仍然只是个小丑。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惟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