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乐也,以危其社稷,○后句上有“而”字,此脱。其为灶突近也,而终不知也,
其与燕雀之智不异矣。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
一家皆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故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
小大贵贱,交相为恃,○后作“赞”。然后皆得其乐。”定贱小在于贵大,《淮
南记》曰“牛马之气烝生虮虱,虮虱气烝不能生牛马”,小不能生大,故曰“定贱小在于贵大”。解
在乎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见《务大论》。杜赫说周昭文君以安天下,杜赫,周人,
杜伯之后。昭文君,周末世分东西之后君号也。说见 《务大论》。及匡章之难惠子以王齐王
也。匡章乃孟轲所谓通国称不孝者,能王齐王亦大也。○此见《爱类》篇。
… 页面 86…
第 十 四卷
孝 行 览
孝行
一曰:
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詹何曰:“身治而国不治者,未之有也。”故
曰“必务本”。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殖之谓,务其人也。务犹求也。务其人,非贫
而富之,寡而众之,众,多也。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孝为行之本也。行于孝者,
做圣人贵之。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誉,乐也。孔子曰:“昔者明王之
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人臣孝,则事君忠,
处官廉,临难死;孝于亲,故能忠于君, 《孝经》曰“以孝事君则忠”,此之谓也。处官廉,
《孝经》曰“修身慎行,恐辱先也”,此之谓也。临难死,君父之难,视死如归,义重身轻也。士民
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耕芸疾,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衣食足,知荣辱,故守
则坚,战必克,无退走者。○孙云:“《御览》七十七‘罢’作‘败’。”夫孝,三皇五帝之
本务,而万事之纪也。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也。五帝:轩辕、帝颛顼、帝喾高辛、帝尧陶
唐、帝舜有虞也。纪犹贯因也。○案:《初学记》十七引“纪”上有“纲”字。注“女娲”当在“神
农”前。所纪五帝,文有讹脱,当云“黄帝轩辕、帝颛顼高阳”,方与下相配。“贯因”,刘本无“因”
字。
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一术,孝术。故论人必
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先本后末,先近后远。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所重,
谓其亲。所轻,谓他人。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而不简慢于轻疏,则是笃谨孝道,
有人行孝敬于其亲,以及人之亲,故不敢简慢于轻疏者,是厚慎孝道之谓也。先王之所以治天下
也。先王以孝治天下。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
光耀加于百姓,加,施也。究于四海,究,极也。此天子之孝也。
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敬,畏慎。
居处不庄,非孝也;庄,敬。事君不忠,非孝也;忠,正也。莅官不敬,非孝也;
莅,临也。朋友不笃,非孝也;笃,信也。战陈无勇,非孝也。扬子曰:“孟轲勇于义。”
勇而立义,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遂,成。
《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商汤所制法也。
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
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定,安也。所谓贵德,为其近于圣也;○案:《礼
记·祭义》“圣”作“道”。所谓贵贵,为其近于君也;所谓贵老,为其近于亲也;
所谓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所谓慈幼,为其近于弟也。”
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置,立。父母全
之,子弗敢阙。阙犹毁。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
孝矣。”济水载舟不游涉,行道不从邪径,为免没溺畏险之害,故曰“能全支体,以守宗庙”。○
注“免”字,旧本作“逸”,讹,今改正。
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第,节饮食,养体之道也;节饮食,肉虽多,不使胜
食气;修宫室,不上漏下湿;故曰“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
也;列,别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以极目观,故曰“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六律:
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和五声,五声:宫、商、角、徵、羽。杂八音,养耳
之道也;八音,八卦之音。杂会之以听耳,故曰“养耳之道”。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
… 页面 87…
养口之道也;熟五谷,烹刍豢,和快口腹,故曰“养口之道”。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
养志之道也。和颜色,以说父母之志意,故曰“养志之道”。此五者,代进而厚用之,
可谓善养矣。代,更。更次用之,以便亲性,可谓为善养亲也。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旧校云:“一作‘三月’,下同。”案:《祭义》
亦作“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夫子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
出,犹有忧色,敢问其故?”故,事也。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而,汝也。
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
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故曰,身者
非其私有也,私犹独。严亲之遗躬也。躬,体。
民之本教曰孝,本,始。其行孝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行敬之难。敬可
能也,安为难;安宁其亲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卒,终。父母既没,敬行其身,
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此皆《祭义》之文,旧本独少此一
句,脱耳,今补之。礼者,履此者也;履,行。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
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也,○旧校云:“‘顺’一作‘慎’。”刑自逆此作也。
能顺行,无遗父母恶名,故乐生也。逆之则刑辟作也。
本味
二曰:
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虽久无所得。功名之立,由事
之本也,得贤之化也。得贤人与之共治,以立其功名,故曰“得贤之化也”。非贤,其孰
知乎事化?○“事化”承上文之言。旧校云“‘化’一作‘民’”,本又作“名”,皆讹。故曰
其本在得贤。
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侁,读曰莘。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
养之。烰犹庖也。察其所以然,察,省。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任身为孕。梦有
神告之曰: ‘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
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伊尹母化作空桑。故命之曰伊尹,○以其生于伊
水,故名之伊尹,非有讹也。而黄氏东发所见本作“故命之曰空桑”,以为地名,且为之辨曰:“此
书第五纪云 ‘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则前乎伊尹之未生已有空桑之地矣。”卢云:“案黄氏所
据本非也。同一因地命名,不若伊尹之确。张湛注 《列子·天瑞(原作“黄帝”,误,今改正)》篇
‘伊尹生于空桑’引传记与今本同,尤为明证。”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旧校云:“‘生’
一作 ‘出’。”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
汤,汤于是请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媵女。○旧本作“以伊尹为媵送女”。段
云:“《说文》‘■’字下引吕不韦曰‘有侁氏以伊尹■女’。■,送也。则‘为’、 ‘送’二字明
是后人所增入。”媵已是送,无烦重絫言之,今删正。故贤主之求有道之士,无不以也;
以,用也。○“以也”旧作“在以”。孙云:“《御览》四百二作‘无不以也’。”又此下旧本有一
“为”字,衍。并依《御览》删正。有道之士求贤主,无不行也;为媵言必行。相得然后
乐。贤主得贤臣,贤臣得贤主,故曰“相得然后乐”也。不谋而亲,不约而信,相为殚智
竭力,犯危行苦,殚、竭,皆尽也。危,难也。苦,勤也。志欢乐之,此功名所以大成
也。固不独,固,必也。士有孤而自恃,人主有奋而好独者,则名号必废熄,熄,
灭也。社稷必危殆。故黄帝立四面,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后成。黄帝使人四面
出求贤人,得之立以为佐,故曰“立四面”也。伯阳、续耳皆贤人,尧用之以成功也。○“续耳”,
《尸子》、《韩非子》作“续牙”,《汉书人表》作“续身”,皆隶转失之。凡贤人之德,有以
知之也。知其贤乃得而用之。○旧校云:“‘之德’一作‘道德’。”
… 页面 88…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少选,须臾之间也。志在流水,进而不解也。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
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曰为世无足为鼓琴也。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世无贤者,亦无所从受礼义法则与共治国也。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
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言不肖者无礼以接贤者,贤者何用尽其忠乎?若不知御者御骥,
骥亦不为之从千里也。
汤得伊尹,祓之于庙,○《风俗通·祀典》引此句下有“薰以萑苇”四字,《续汉书·礼
仪志》中注亦同,今本脱去耳。爝以爟火,衅以牺猳。《周礼》“司爟掌行火之政令”。火者
所以祓除其不祥,置火于桔皋,烛以照之。衅,以牲血涂之曰衅。爟,读曰权衡之权。明日,设朝
而见之,说汤以至味。为汤说美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字讹,当作“得”。
《御览》八百四十九作“可得为之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
可具。夫三群之虫,三群,谓水居、肉玃、草食者也。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
膻。水居者,川禽鱼鳖之属,故其臭腥也。肉玃者,玃拿肉而食之,谓鹰雕之属,故其臭臊也。草
食者,食草木,谓獐鹿之属,故其臭膻也。臭恶犹美,皆有所以。臭恶犹美,若蜀人之作羊腊,
以臭为美,各有所用也。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五行之数,水第一,故曰水最
为始。五味:咸、苦、酸、辛、甘。三才:水、木、火。九沸九变,火为之纪。纪犹节也。品
味待火然后成,故曰火为之节。○旧本正文作“火之为纪”,今从《御览》乙正,与注合。时疾时
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用火熟食,或炽或微,治除臊腥,胜去其臭,
故曰“必以其胜”也。齐和之节,得其中适,故曰“无失其理”也。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
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齐,和分也。自,从也。鼎中之变,精妙微
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鼎中品味,分齐纤微,故曰不能言也。志意揆度,不能谕说。若
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射者望毫毛之近,而中艺于远也;御者执辔于手,调马口之
和,而致万里;故曰“若射御之微”也。阴阳之化而成万物也。四时之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物
有异功也。○注“马口”似当作“马足”。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弊,败也。烂,失饪也。
《论语》云:“失饪不食。”甘而不哝,○“哝”乃“噮”字之讹,后《审时》篇“得时之黍,
食之不噮而香”, 《玉篇》“于县切”,又《酉阳杂俎》亦云“酒食甘而不噮”。酸而不酷,○
案:《玉篇》引伊尹曰“酸而不嚛”,《酉阳杂俎》亦是“嚛”字。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
而不薄,肥而不■。言皆得其中适。○“■”,字书无考。案今人言味过厚而难入口者,有虚
侯、虚交二音,岂本此欤?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猩猩,兽名也,人面狗躯而
长尾。獾獾,鸟名,其形未闻。○旧校云:“‘獾’一作‘获’。”今案:《南山经》云“青邱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注“或作‘濩濩’”,则此“獾”当作“灌”,“获”
亦当作“濩”。若“貛”从“豸”,则是兽名。今注云“鸟名”,则当如《山海经》所说也。隽觾
之翠。鸟名也。翠,厥也,形则未闻也。○“觾”乃“燕”字之讹,《初学记》与《文选·七命》
注皆作“燕”。《选》注“隽”作“帯保蜃庸嬉病!独窦恰つ谠颉酚小笆嫜愦洹薄ⅰ笆尜齑洹保
注“尾肉也”,皆不可食者,今闽、广人以此为美,“翠”亦作“臎”。《广雅》“臎,髁■也”,
《说文》作“■,臀骨也”,训皆相合。《玉篇》“臎,鸟尾上肉也”。述荡之■。兽名。■,
读如棬碗之碗。■者,踏也,形则未闻。○ 《初学记》引作“迷荡”。旄象之约。旄,旄牛也,
在西方。象,象兽也,在南方。约,饰也。以旄牛之尾,象兽之齿,以饰物也。一曰:约,美也。旄
象之肉美,贵异味也。○案:此论味之美者,何忽及于饰乎?《楚辞·招魂》“土伯九约”,王逸注:
“约,屈也。”九屈难解,“屈”必是“■”之讹,《玉篇》云“短尾也”。今时牛尾、鹿尾皆为珍
品,但象尾不可知耳。《说文》无“屈”,有“■”,云“无尾也”,疑“无”字亦误衍。流沙之
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