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书集注-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百,威仪三千 〔3〕。待其人而后行〔4〕。故曰简不至德〔5〕,至道〔6〕 
不凝 〔7〕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8〕。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借〔9〕;国有道, 
其言足以兴 〔10〕: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11〕曰:“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12〕! 

        〔1〕包下文两节而言。 〔2〕峻,高大也。此言道之极于至大而无外也。 〔3〕优优,充足有 

       馀之意。礼仪,经礼也。咸仪,曲礼也。此言道主人于至小而无间也。 〔4〕总结上两节。〔5〕 

       至德,谓其人。 〔6〕至道,指上两节而言也。 〔7〕凝,聚也,成也。〔8〕尊者,恭敬奉持 

       之意。德住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道,由也。温,犹爝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 

       敦,加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平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平道体之细也。二 

       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平其所 

       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 

       来知,节文则日遵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 

       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9〕倍,与 

       背同。 〔10〕兴,谓兴起在位也。〔11〕《诗》,《大雅·烝民》之篇。 〔12〕与,平声。 

      右第二十七章。 〔1〕 

        〔1〕言人道也。 

子曰:“愚而好〔1〕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2〕古之道。如 
此者,烖 〔3〕及其身者也。〔4〕”非天子〔5〕,不议礼〔6〕,不制度〔7〕, 
不考文 〔8〕。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9〕。虽有其位,苟无其德, 
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10〕。子曰:“吾 
说夏礼,杞 〔11〕不足徵〔12〕也。吾学殷礼,有宋〔13〕存焉。吾学周礼, 
今用之,吾从周。” 〔14〕 

        〔1〕好,去声。〔2〕反,复也。 〔3〕烖,古灾字。 〔4〕以上孔子之言,子思引之。〔5〕 

       此以下,子恩之言。 〔6〕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7〕度,品制。 〔8〕文,书名。〔9〕 

       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行,去声。伦,次序之体。三者皆同,言天下一统也。 

        〔10〕郑氏曰:“言作礼乐者,必圣人在天子之位。”〔11〕杞,夏之後。 〔12〕徽,证也。 

… 页面 26…

        〔13〕宋,殷之後。〔14〕此又引孔子之言。三代之礼,孔子皆尝学之而能言其意。但夏礼既 

       不可考证,殷礼虽存,又非当世之法,惟周礼乃时王之制,今日所用。孔子既不得位,则从周 

       而已。 

      右第二十八章。 〔1〕 

        〔1〕承上章“为下不倍”而言,亦人道也。 

王 〔1〕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2〕!上焉者〔3〕虽善无徵,无徵不信, 
不信民弗从;下焉者〔4〕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5〕: 
本诸身 〔6〕,徵诸庶民〔7〕,考诸三王而不缪,建〔8〕诸天地〔9〕而不 
悖,质诸鬼神 〔10〕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11〕。质诸鬼神而无疑, 
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12〕。是故君子动〔13〕而世为天 
下道 〔14〕,行而世为天下法〔15〕,言而世为天下则〔16〕。远之则有望, 
近之则不厌。 《诗》〔17〕曰:“在彼无恶〔18〕,在此无射〔19〕。庶几 
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 〔20〕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1〕王,去声。〔2〕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惟天子得以行之,则国不异政, 

       家不殊俗,而人得寡过矣。” 〔3〕上焉者,谓时王以前,如夏、商之礼虽善,而皆不可考。 

        〔4〕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扎,而不在尊位也。〔5〕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 

       其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事也。 〔6〕本诸身,有其德也。〔7〕徵诸庶民,验其所信从也。 

        〔8〕建,立也,立于此而参于彼也。〔9〕天地者,道也。〔10〕鬼神者,造化之迹也。 〔11〕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所谓“圣人复起,不易吾言”者也。〔12〕知天、知人,知其理也。〔13〕 

       动,兼言、行而言。〔14〕道,兼法、则而言。 〔15〕法,法度也。〔16〕则,准则也。〔17〕 

        《诗》,《周颂·振鹭》之篇。〔18〕恶,去声。〔19〕射,音妒,《诗》作。厌也。〔20〕 

       所谓“此”者,指“本诸身”以下六事而言。 

      右第二十九章。 〔1〕 

        〔1〕承上章“居上不骄”而言,亦人道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1〕。辟〔2〕如天地之无 
不持载,无不覆帱 〔3〕,辟如四时之错 〔4〕行,如日月之代明〔5〕。万物 
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悻 〔6〕,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 
为大也。 〔7〕 

        〔1〕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律天时者,法其自然之运。袭水土者,因其一 

       定之理。皆兼内外该本末而言也。  〔2〕辟,音譬。 〔3〕帱,徒报反。 〔4〕错,犹迭也。 

        〔5〕此言圣人之德。 〔6〕悖,犹背也。  〔7〕夭覆地载,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四 

       时日月,错行代明而不相悖。所以不害不悖者,小德之川流,所以并育并行者,大德之敦化。 

       小德者,全体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川流者,如川主流,脉络分明而往不息也。敦化者, 

       敦厚其化,根本盛大而出无穷也。此言天地之道,以见上文取辟之意也。 

      右第三十章。 〔1〕 

        〔1〕言天道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 〔1〕,足以有临〔2〕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 〔3〕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4〕,足 
以有别 〔5〕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6〕。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 
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7〕。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8〕 
及蛮貊。舟车所至 〔9〕,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 

… 页面 27…

所队 〔10〕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11〕。 

        〔1〕知,去声。聪明睿知。生知之质。〔3〕临,谓居上而临下也。其下四者,乃仁义礼知之 

       德。  〔3〕齐,侧皆反。 〔4〕文,文章也。理,条理也。密,详细也。察,明辩也。〔5〕 

       别,彼列反。 〔6〕溥博,周遍而广阔也。渊泉,静深而有本也。出,发见也。言五者之德, 

       充积于中,而以时发见于外也。 〔7〕见,音现。说,音悦。言其充积极其盛,而发见当其可 

       也。 〔8〕施,去声。〔9〕”舟车所至”以下,盖极言之。〔10〕队,音坠。〔11〕配天,言 

      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 

      右第三十一章。 〔1〕 

        〔1〕承上章而言小德之川流,亦天道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 〔1〕天下之大经〔2〕,立天下之大本〔3〕,知天地 
之化育。夫焉 〔4〕有所倚〔5〕?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6〕!苟 
不固 〔7〕聪明圣知〔8〕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9〕 

        〔1〕经、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而台之也。〔2〕经,常也。 

       大经者,五品主人伦。 〔3〕大本者,所性主全体也。〔4〕夫,音扶。焉,於虔反。〔5〕惟 

       圣人之德极诚无妄,故于人伦各尽其当然之实,而皆可以为天下后世法,所谓经纶之也。其于 

      所性主全体,无一毫人欲之伪以杂之,而天下之道于变万化皆由此出,所谓立之也。其于天地 

      之化育,则亦其极诚无妄者,有默契焉,非但闻见之知而已。此皆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夫 

       岂有所倚苦于物而后能哉!〔6〕肫,之纯反。肫肫,恳至貌,以经纶而言也。渊渊,静深貌, 

       以立本而言也。浩浩,广大貌,以知化而言也。“其渊”、“其天”,则非特如之而已。〔7〕 

       固,犹实也。 〔8〕 “圣知”之知,去声。 〔9〕郑氏曰:“惟圣人能知圣人也。” 

      右第三十二章。 〔1〕 

        〔1〕承上章而言大德之敦化,亦天道也。前章言至圣二德,此章言至诚之道。然至诚之道, 

       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主德,非至诚不能为:则亦非二物矣。此篇言圣人天道之极致,至此而无 

       以加矣。 

 《诗》曰“衣锦尚絅” 〔1〕恶〔2〕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3〕然而 
 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 
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4〕。《诗》〔5〕云:“潜虽 
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 〔6〕,无恶于志〔7〕。君子之所不可 
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8〕!《诗》〔9〕云:“相〔10〕在尔室,尚不 
愧于屋漏 〔11〕。”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12〕。《诗》〔13〕曰: 
 “奏假无言,时靡有争。〔14〕”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15〕 
于铁钺 〔16〕。《诗》〔17〕曰:“不显〔18〕惟德!百辟其刑之。〔19〕”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20〕。《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21〕”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未也。 《诗》曰:‘德輶〔22〕如毛”,毛犹 
有伦;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23〕〔1〕衣,去声。絅,口迥反。《诗》, 

       国风《卫·硕人》、《郑》之《丰》,皆作“衣锦褧衣”。褧、絅同,禅衣也。尚,加也。〔2〕 

      恶,去声。 〔3〕闇,於感反。 〔4〕前章言圣人之德,极其盛矣,此复自下学立心之始言之, 

      而下文又推之以至其极也。古之学者为己,故其立心如此。尚纲故闇然·衣锦故有日章之实。 

       淡、简、温,絅之袭于外也,不厌而文且理焉,锦之美在中也。小人反是,则暴于外而无实以 

       继之,是以的然而日亡也。远之近,见于彼者由于此也,风之自,著乎外者本乎内也。微之显, 

      有诸内着形诸外也。有为己之心,而又知此三者,则知所谨而可入德矣。故下文引《诗》言谨 

      独之事。 〔5〕《诗》《小雅·正月》之篇。〔6〕疚,病也。〔7〕恶,去声。无恶于志,犹 

… 页面 28…

       言无愧于心。  〔8〕承上文言“莫见平隐,莫显乎微”也。此君子谨独之亭也。〔9〕《诗》, 

        《大雅,抑》之篇。 〔10〕相,去声,视也。〔11〕星漏,室西北隅也。 〔12〕承上文又 

       言君子之戒谨恐惧,无时不然,不待言动而后敬信,则其为己之功益加密矣。故下文引《诗》 

       并言其效。  〔13〕《诗》,《商颂·烈祖》之篇。〔14〕奏,进也。假,格,同。承上文而 

      遂及其效,言进而感格于神明之际,极其诚敬,无有言说而入自化之也。〔15〕威,畏也。〔16〕 

       铁,音夫,斫莝刀也。钺,斧也。  〔17〕《诗》,《周颂·烈文》之篇。 〔18〕不显,说 

       见二十六章。此借引以为幽深玄远之意。  〔19〕承上文言天子有不显之德,而诸侯法之,则 

      其德愈深而效愈远矣。  〔20〕笃,厚也。笃恭,言不显其敬也。笃恭而天下平,乃圣人至德 

      渊微,自然之应,中庸主极功也。  〔21〕《诗》,《大雅·皇矣》之篇。引之以明上文所谓 

       不显之德者,正以其不大声与色也。  〔22〕輶,由、酉二音。〔23〕又引孔子之言,以为声 

       色乃化民之末务。今但言“不大”之而已,则犹有声色者存,是未足以形容“不显”之妙。不 

       若《烝民》之诗所言“德輶如毛”,则庶乎可以形容矣;而又自以为谓之毛,则犹有可比者, 

       是亦未尽其妙。不着《文王》之诗所言“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然后乃为“不显”之至耳。 

       盖声臭有气无形,在物最为微妙,而犹日“无”之,故惟此可以形容“不显”、”笃恭”之妙。 

       非此德之外,又别有是三等然后为至也。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 
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己焉。 
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 
乎! 

… 页面 29…

论语集注 

… 页面 30…

                                      论语序说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 
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 
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 〔1〕,料量平;为司职〔2〕吏,畜 
蕃息。適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 
三十五,而昭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