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冉求又欲伐颛臾以附益之。夫子所以深罪之,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洪氏曰:“二子仕
于季氏,凡季氏所欲为,必以告于夫子。则因夫子之言而技止者,宜亦多矣。伐颛臾之事,不
见于经传,其以夫子之言而止也与?”
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1〕;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
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2〕
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3〕。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4〕。天下有道,
… 09…
则庶人不议。 〔5〕”
〔1〕先王之制,诸侯不得变礼乐,专征伐。 〔2〕陪臣,家臣也。 〔3〕逆理愈甚,则其失
之愈速。大约世数,不过如此。 〔4〕言不得专政。 〔5〕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非箝
其口使不敢言也。此章通论天下之势。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 〔1〕三桓之子
孙,微矣。” 〔2〕
〔1〕夫,音扶。〔2〕鲁自文公薨,公子遂杀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历成、襄、昭、定,
凡五公。逮,及也。自季武子始专国政,历悼、平,桓子,凡四世,而为家臣阳虎所执。三桓,
三家,皆桓公之后。此以前章之说推之,而知其当然也。此章专论鲁事,疑与前章皆定公时语。
苏氏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宜诸侯之强也,而鲁以失政。政逮于大夫,宜大夫之强也,而
三桓以微。何也?强生于安,安生于上下之分定。令诸侯、大夫皆陵其上,则无以令其下矣,
故皆不久而失之也。”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
善柔,友便佞,损矣。” 〔1〕
〔1〕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便,平声,习熟也。辟,婢亦
反。便辟,谓习于威仪而不直。善柔,谓工于媚悦而不谅。便佞,谓习于口语,而无闻见之实。
三者损益,正相反也。尹氏曰,“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而其损益有如是者,
可不谨哉?”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札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1〕
〔1〕乐,五教反。“礼乐”之乐,音岳。“骄乐”、”宴乐”立乐,音洛。节,谓辨其制度
声容之节。骄乐,则侈肆而不知节。佚游,则惰慢而恶闻善。宴乐,则淫溺而狎小人。三者损
益,亦相反也。尹氏曰:“君子之于好乐,可不谨哉?”
孔子曰:“侍于君子〔1〕有三愆〔2〕: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
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
〔1〕君子,有德位之通称。 〔2〕愆,过也。 〔3〕瞽,无目,不能察言观色。尹氏曰:
“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
刚,戒之在门,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
〔1〕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得,贪得也。随时知戒,以理胜之,则不为血
气所使也。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看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
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门,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
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劭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1〕: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小人不
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3〕”
〔1〕畏者,严惮之意也。 〔2〕天命者,无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自
有不能已者,而付界之重可以不失矣。大人、圣言,皆天命所当畏。知畏天命,则不得不畏之
矣。 〔3〕侮,戏玩也。不知天命,故不识义理,而无所忌惮如此, 尹氏曰:“三畏者,
修己之诚当然也。小人不务修身诚已,则何畏之有,”
… 10…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1〕而学之,又其次
也;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
〔1〕因,谓有所不通。〔2〕言人之气质不同,大约有此四等。杨氏曰:“生知、学知以至困
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学之为贵。困而不学,然后为下。”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
敬,疑思问,忿思难 〔1〕,见得思义。”〔2〕
〔1〕难,去声。〔2〕视无所蔽,则明无不见。听无所壅,则聪无不闻。色,见于面者。貌,
举身而言。思问,则疑不蓄。思难,则忿心惩。思义,则得不苟。程子曰:“九思各专其一。”
谢氏曰:“未至于从容中道,无时而不自省察也,虽有不存焉者,寡矣。此之谓思诚。”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1〕。隐
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2〕”
〔1〕探,吐南反。语,盖古语也。真知眷恶而诚好恶之,颜、曾、闵、冉之徒,盖能之矣。
〔2〕求其志,守其所达之道也。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盖惟伊尹、太公之流,可以当之,
当时着颜子,亦庶乎此,然隐而未见,又不幸而蚤死,故夫子云然。
齐景公有马千驷 〔1〕,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2〕
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3〕
〔1〕驷,四马也。 〔2〕首阳,山名。〔3〕胡氏曰:“程子以为第十二篇错简‘诚不以富,
亦祇以异’,当在此章之首。今详文势,似当在此句之上。言人之所称,不在于富。
而在于异也。”愚谓此说近是,而章首当有“孔子曰”字,盖阙文耳。大抵此书后十篇多阙误。
与,平声。
陈亢 〔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2〕”对曰:“未也。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
言。〔3〕’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 ‘未也。’‘不学《礼》,无以立。〔4〕’鲤退而学《礼》。闻斯二
者。 〔5〕”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
远其子 〔6〕也。”
〔1〕亢,音刚。〔2〕亢以私意窥圣人,疑必阴厚其子。 〔3〕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
言。 〔4〕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5〕当独立之时,所闻不过如此,其无异闻可知。
〔6〕远,去声。尹氏曰:“孔子之教其子,无异于门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
称诸异邦曰“寡〔1〕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2〕
〔1〕寡,寡德,谦辞。〔2〕吴氏曰:“凡《语》中所载如此类者,不知何谓。或古有之,或
夫子尝言之,不可考也。”
… 11…
阳货第十七
凡二十六章。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1〕。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
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
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2〕
〔1〕阳货,季氏家臣,名虎。尝囚季桓子而专国政。欲令孔子来见己,而孔子不往。货以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故瞰孔子之亡而归之豚,欲令孔子来拜
而见之也。归,如字,一作馈。 〔2〕怀宝迷邦,谓怀藏道德,不教国之迷乱,好、亟、知,
并去声。亟,数也。失时,谓不及事幾之会。将者,且然而夫必之辞。货语皆讥孔子而讽使速
仕。孔子固来尝如此,而亦非不欲仕也,但不仕于货耳,故直据理答之,不复与辩,若不谕其
意者。阳货之欲见孔子,虽其善意,然不过欲使助己为乱耳。故孔子不见者,义也。其住拜者,
礼也。必时其亡而往者,欲其称也。遇诸涂而不避者,不终绝也。随问而对者,理之宜也。对
而不辩者,言之孙而亦无所诎也。杨氏曰:“扬雄谓:‘孔子于阳货也,敬所不敬,为诎身以
信道。’非知孔子者。盖道外无身,身外无道。身诎矣而可以信道,吾未之信也。”
子曰:“性相近也〔1〕,习相远也。〔2〕”
〔1〕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
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 ‘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2〕气质之性,固有美恶
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
子曰:“唯上知〔1〕与下愚不移。”〔2〕
〔1〕知,去声。 〔2〕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
者。程子曰:“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
‘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
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 ‘下愚’
也。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下
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或曰:“此与上章当合为一,‘子曰’二字盖衍文耳。”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1〕。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2〕”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3〕”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4〕
〔1〕弦,琴瑟也。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 〔2〕莞,华版反。莞
尔,小笑貌,盖喜之也。焉,於虔反。因言其治小邑,何必用此大道也? 〔3〕易,去声。君
子、小人,以位言之。子游所称,盖夫子之常言。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学。故武城虽小,
亦必教以礼乐。 〔4〕嘉子游之笃信,又以解门人之惑也。治有大小,而其治之必用礼乐,则
其为道一也。但众人多不能用,而子游独行之。故夫子骤闻而深喜之,因反其言以戏之。而子
游以正对,故复是其言,而自实其戏也。
公山弗扰以费畔 〔1〕,召,子欲往。子路不说〔2〕,曰:“末之也已,何
必公山氏之之也。 〔3〕子曰:“夫〔4〕召我者,而岂徒哉〔5〕?如有用我
者,吾其为东周 〔6〕乎?”
… 12…
〔1〕弗扰,季氏宰。与阳货共执桓子,据邑以叛。〔2〕说,音悦。 〔3〕末,无也。言道既
不行,无所在矣,何必公山氏之在乎? 〔4〕夫,音扶。〔5〕“岂徒哉”,言必用我也。 〔6〕
“为东周”,言兴周道于东方。程子曰:“圣人以天下无不可有为之人,亦无不可改过之人,
故欲往。然而终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
使人。” 〔1〕
〔1〕行是五者,则心存而理得矣。“于天下”,言无適而不然,犹所谓虽之夷狄不可弃者。
五者之目.盖因子张所不足而言耳。任,倚仗也。又言其效如此。张敬夫曰:“能行此五者于
天下,则其心公平而周遍可知矣。然恭其本与?”李氏曰:”此章与六言六蔽、五美、四恶之
类,皆与前后文体大不相似。”
佛肸 〔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
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2〕”子曰:“然。
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3〕。吾岂匏瓜也哉?
焉能系而不食? 〔4〕”
〔1〕佛,音粥。肸,许密反。佛肸,晋大夫赵氏之中牟宰也。
〔2〕子路恐佛肸之浼夫子,故问此以止夫子之行。亲,犹。 自也。不入,不入其党也。〔3〕
磷,力刃反,薄也。涅,乃结反,染阜物。言人之不善,不能浼己。杨氏曰:“磨不磷,涅不
缁,而后无可无不可。坚白不足,而欲自试于磨涅,其不磷缁也者幾希。” 〔4〕匏,瓠也。
焉,於虔反。匏瓜系于一处而不能饮食,人则不如是也。张敬夫曰:“子路昔者之所闻,君子
守身之常法。夫子今日之所言,圣人体道之大权也。然夫子于公山、佛肸之召皆欲往者,以天
下无不可变主人,无不可为之事也。其卒不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