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后,李时珍觉得自己所读的大量医药著作均有瑕疵,有的分类杂乱,有的内容不全,还有不少药物根本就没有记载。由此他突发奇想,觉得有必要对药物书籍进行整理和补充。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下去,成为他为之终生奋斗的目标。经过反复衡量后,他决心在宋代唐慎微编的《证类本草》的基础上,重新编著一本完善的药物学著作。
编著一本完善的药物著作,这事说起来不容易,做起来就更难。其时,李时珍已经是名医,仅凭医术就远近闻名,大可不必去做这件劳神费力的事情。可是李时珍不这么想,他认为这是造福天下的大事,虽然困难重重,但一定要做,且一定要做好。
为了编著这本医药著作,他不辞劳苦,饱尝艰辛,足迹寻遍河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每到一处,他都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当地药农和其他人请教。为了采集药物标本,收集民间验方,他有时钻进深山老林,有时亲临乡村草舍,每得到一味新药都如获至宝。为了弄清一些药物的性能和效用,他甚至不顾危险亲口品尝。他的执著,他的为了中国医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大家都伸出热情的手,帮他搜集药方,有的人甚至把家里的祖传秘方也拿出来交给了他。经过如此艰辛的亲身实践,李时珍获得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得到了很多药物标本和民间验方,为丰富《本草纲目》一书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35岁开始,李时珍动手编写《本草纲目》。在编写过程中,他参考了800多种书籍,经过三次大规模的修改,终于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写成,这期间,整整经过了27年!从一个35岁的年轻人写成了60多岁的老汉。
《本草纲目》共分52卷,190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有374种是新增的。在书中,李时珍对每一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功用等都分别给予了说明。书中还附了1160幅药物的形态图,记载了11096个医方。
《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明朝中期以前药物学的巨大成就,对药物学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它的出版,引起了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俄、拉丁等多国文字,流传甚广。
直到去世,李时珍都没有看到《本草纲目》的出版。这部巨著是1596年在南京刊行的,其时,李时珍已经去世三年了。
李时珍倾其一生的精力,编写了连西方人也赞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医学财富。他以坚毅执著、矢志不移的精神,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朝着心中既定的目标孜孜以求,终于到达了成功的彼岸,做成了自己最想做的大事。他的名字,也像《本草纲目》一样在人们心中代代流传。
李时珍的经历充分说明,一个人要想把心中的愿望变成现实,就必须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朝着既定的目标为之奋斗,哪怕吃苦、受累甚至献身也在所不惜。
无论是谁,在选择做一件事情之前,都必须反复掂量自己是否有驾驭这件事情的能力,一旦选准目标,就应该执著、坚定地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进发。在做事的过程中,毫无疑问要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假如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肯定将一事无成。〃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只有抱定宗旨,锲而不舍地迎难而上,用意志和智慧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前进路上的困难,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是把事情做成功的不变法则。
7、宽人严己,自律自修
〃自律〃是在中国做事时应时时谨记的原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素以孝著称。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并非专指〃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交而不信〃以及〃传不习〃,他提出的〃三省〃是泛指,指的是认真检查一天的思想行动,对的坚持,错的改正。意思是说:我每天都要三次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检查自己做得怎么样。即使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尊自爱;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能够〃慎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照样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自律,不悖于义,谨慎地处理一切,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
第33节:宽人严己,自律自修
正因为曾子有如此的修养,被人尊为〃宗圣〃。曾子的做法就是自律。
《宋史?查道传》中说:北宋人查道为人淳厚,秉性正直,曾任宋真宗的龙图阁待制。有一次,查道外出巡查自己所管辖的地区时,见路旁有上好的甜枣,随从人员就从树上摘下来拿给了查道。查道要随从人员按价付钱,可此时不见枣树的主人,查道又急着赶路,于是,查道就按甜枣的质量,计算出甜枣的价钱,然后将应付的铜钱挂在树上才走。
按说,当官的路过,随从在路边摘了一点甜枣,因枣树的主人不在而无法付钱,相信谁也不会说这个当官的有贪欲。可是这个名叫查道的官却硬要按照枣的质量计算价钱,并将应付的铜钱挂在树上,这种〃小题大做〃就叫自律。在人前人后同样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的人没有不被人称道的,这个故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胡质的人,一直在曹操、曹丕手下当官,一直当到了振武将军,封关内侯。
胡质有一个儿子名叫胡威,字伯虎,年轻且很有志气。胡质在荆州做官时,胡威从京都前去看望他。等胡威告别回家时,胡质给胡威一匹绢,作为回家路上吃饭的费用。胡威跪下进言道:〃大人为官清正廉洁,不知道从哪里得到这匹绢的?〃胡质说:〃这是我官俸的剩余,所以作为你回家路上的饭费。〃胡威这才恭恭敬敬地接受下来。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胡质的为官清廉,绝不贪污滥用公家的财产;而胡威不但对清正廉洁的品质非常看重,还自觉维护和监督父亲的道德品行。父子二人均有廉洁自律的美德。
东汉杨震慎独的故事更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好例子。
杨震在担任荆州刺使时,发现秀才王密是个人才,便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杨震改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时,王密对他照应得无微不至。到了晚上,王密悄悄来到杨震住处,见室内无人,便捧出黄金10斤送给杨震。杨震连忙摆手拒绝说:〃以前因为我了解你,所以举荐你;你这样做就是你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轻声说:〃现在是夜里,没人知道。〃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听了,羞愧地退了出来。
杨震为官公正廉洁,不接受私礼,其子孙也是蔬食步行、生活朴素。有些老朋友劝他置点产业留给子孙,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用这样的好名声作遗传,不是十分丰厚吗?〃
《隋书》中有记载说,赵轨在齐州当别驾的时候,有廉洁的好名声。他被朝廷征召回朝的时候,来给他送行的父老乡亲都流着泪说:〃您在我们这里担任别驾的官职,和老百姓之间没有私毫的私人往来,所以我们不敢用一壶酒来给您送行。您就像水一样清廉,请允许我们斟上一杯清水奉献给您,算是给您饯行吧!〃赵轨接过那杯水,一饮而尽。
古人严于律己的事例很多,足以让当代的人引以为镜,而诸葛亮的自律则更是令人感动。
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在五丈原。临死前,为使蜀军安全撤回汉中,他叮嘱杨仪、姜雄等人秘不发丧,直到大军退入栈阁道口,方才让他们更衣挂孝,扬幡举哀。蜀国的老百姓和士卒们得知丞相已死的消息,〃皆跌撞而哭,至有哭死者〃。后主刘禅闻讯,大叫〃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皇太后听说亦大哭不已,〃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杨仪等扶诸葛亮灵柩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20里迎接,后主放声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
如此感天动地的场面,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在董卓、曹操、司马懿等众多握有朝政全权的人去死的时候,均未有过。就连曹操、司马懿这两个才智超群的人,也无法与诸葛亮相比。这是因为诸葛亮的一生既〃正身〃又〃修德〃,其廉洁自律的作风,是他高尚品德的象征。现举两例予以说明:
其一,诸葛亮临终前上表蜀后主:〃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产。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
其二,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降旨下令择地厚葬遗体。费棉告诉他:〃丞相临终,命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亦不用一切祭物。〃
〃公生明,廉生威〃,诸葛亮的例子,正好说明了这条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实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忿思难,见得思义。〃(先秦《论语?季氏》)
孔子提出来的〃九思〃意思很明了,即要求人们在看的时候,思考着看明白没有;听的时候,思考着听清楚没有;从脸上的表情,思考着是否温和平易;从容貌态度上,思考着是否庄重严肃;从说出的话语中,思考着是否忠诚老实;对待要干的事情,思考着如何把它做好;有了疑难,思考着怎样去向人家请教;快要发怒了,思考着会造成什么后果;看见可以得到的利益,思考着是否符合仁义道德。
孔子的九思,对今人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参考,有利于人们的自身修养。假如人人都能够做到孔子所说的九思,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天下的事情就好做得多了。
毛泽东当了国家主席,睡的是木板床,吃的是家常饭,穿的是打了补丁的内衣;
焦裕禄长期工作在贫困地区,为了改变当地落后的面貌,他以病弱的身体支撑着,率领老百姓战天斗地;
孔繁森只身援藏,不计较个人得失,怀着一颗博爱的心,为藏民的困苦排忧解难。
牛玉孺身为高官,却从不贪图半点个人享受,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直至因病逝世……
当代人的自律典范,更是我们为人处事的一面镜子,他们时时处处提醒着人们,在中国做事应该怎么做;时时处处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自律这个为人做事的原则。
(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