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里,为消逝的时间提供了栖息的场所,同时,又像高耸的桅杆,预示着未来的前进。它们让我们相信那些如泡沫般消失于尘世的身影正在天空中济济一堂,在死神背后,他们正在进行他们的圣宴,并且欢乐地舞蹈和歌唱。
八
正如上一章所提到的,我第一次望见布达拉宫,是在傍晚时分。我已忘记了从当雄草原抵达拉萨所花费的时间,但我清晰地记得宫殿背后那片大面积的红色光芒,雪山也因其而改变了颜色,变成一片难以置信的深红。越野车沿着拉萨河走,湿润的风带着冰山的寒意从古老的河面上掠过。如同根系里流动的树液,那条河将带我找到那颗苍老、茂盛的高大的树冠。终于,在喧哗的市声之上,红山上的布达拉宫如约而至。我发现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它,而且全部是前行,没有折返路线。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水流和人流。它耸立于人世与天堂的十字路口,我甚至怀疑,它是否天堂投射在人间的一个魔幻般的倒影?当我即将来到它身边,亲自用手去触摸它的时候,夜幕降临了。如同掉落到深水里,它在黑暗中神奇消失。它令我怀疑起自己的视觉和记忆,在拉萨城幽深的寂静里,我度过了一个无眠的难熬的夜晚。
二OO四年一月初动笔
二OO四年二月四日写完
'1'转引自《死?永生?上帝》,'德'舍勒著,孙周兴译,第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国建筑史》,第17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布达拉宫顶上由五世、七世、九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金顶和圣观音主殿金顶,组成了布局奇特、金碧辉煌的金顶群。
仓央嘉措的另类梦想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一
我看见那个神秘的年轻诗人,正在拉萨黄昏的古老街市上酗酒。最后一抹阳光斟满了他的木碗,从晃动的金色中,他感受到天国的温暖。他盘腿坐在寺庙的白墙下,微张开惺忪的眼,他的眼神立刻麻醉了整个街衢,空气中的色斑好像拉萨河里的倒影,只有颜色而没有轮廓。他已记不得自己是从哪一间店铺里踱出来的,眼下他的全部世界只是被捧在手心里的那只木碗。那是一只有着磷火纹的察牙木碗,透过黏稠的青稞酒,能够清晰地看到碗壁上鲜艳的木纹,宛若圣湖里的波纹——这样的木碗可以交换十头牦牛。在所有的花纹之上,一个少女的面孔从圆形的酒液中浮现出来。她的名字已像梦中的星辰一样消失,但自打从她那里得到这只木碗,它就不曾离开他的身体。不论身在何处,他都会用舌头将它舔得干干净净,再用绸布包好,揣在他破旧的僧袍里,如同他心中的情人一样永不离开。
他感到浑身暖洋洋的,回忆一层层地穿透他的手心,他觉得自己的皮肉和木碗里的青稞酒黏在了一起,仅片刻工夫,他就跌落在时间的云海。篝火燃亮的时辰,他不再觉得无依无傍了。在众人的欢歌里,他扯起嘹亮的嗓子,唱了一支他自己写的歌:“若顺从美女的心愿,今生就和佛法绝缘;若到深山幽谷修行,又违背了姑娘的心愿。”'1'他听见自己的歌声被那篝火“扑”地点燃,然后化作酥油的芳香消失在透明的天空下。即使夜幕降临,仍有虔诚的朝拜者踩着转经筒的节奏从他面前经过,走向布达拉宫——那座永不消失的法王之宫。明天一早,他将换上圣洁的僧衣,像童话里的角色一样出现在布达拉宫袅绕的桑烟里,面对同样永不消失的朝圣者。而现在,他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漂泊、歌唱、饮酒、狂欢的年轻人,这个冰寒彻骨的夜晚注定将归他和他的意中人所有。当然,他不会对她们说出自己的真实名字——仓央嘉措,她们将永不知晓这个多情的小伙子就是她们无尚尊贵的达赖喇嘛。
二
我看见他年轻的脸庞若明若暗。三百年前酥油灯的光芒映照着仓央嘉措十九岁的面孔。在日喀则那座饱经风霜的寺院里,他终于向其师班禅罗桑益西送回僧衣,以表达他退戒意愿(公元1702年)。'2'
仓央嘉措在佛光的辉映中现出迷离的表情。佛堂的金碧辉煌里浸透着热烈的激情,令人摆脱孤独和迷茫。风流倜傥的仓央嘉措显然是佛界里的另类。当整个高原的人们匍匐于他脚下的时候,他却对那种可以在风雨中纵情歌哭的世俗生活充满向往。他脚下的磕头者中,有他的父亲母亲,自从他被确认为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的转世灵童以来,就告别了在山南劳动的幼年时光。他想念跟在母亲才旺拉姆身后放牧的岁月,想念老人、孩子、酒、牦牛、节日,想念那些天各一方的帐篷,还有母亲在雪山上唱出的比铜号还要亮亢的歌声。他试图从经卷的包围中突围,从各种政治势力的围攻、暗算以及可怕的咒语中逃遁,哪怕成为一个普通的僧徒,也会感到无比幸福。很多年中,他都是一个双面人,一个往返于神殿和市井的双面人。他的白天属于神灵,夜晚属于自己。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像是一张可以随时翻转的纸牌,他不知究竟是哪一只手掌握着这张纸牌。
尽管他时常身穿绸缎便装,头蓄长发,像精灵一般从街衢中闪过,但他内心深处始终忠实于佛。他曾混迹于朝圣的人群中,来到他的布达拉宫,面对佛祖,五体投地,他将额头紧紧贴在殿堂里的砖地上,在佛母慈祥的注目下,泪流满面。
三
我看见仓央嘉措当年坐床时,从佛堂的窗口射进来的光柱,照亮他冷峻的面庞。那年他十五岁,在布达拉宫的司西平措殿堂举行了坐床仪式。从那时起,他的身份一直遭到质疑。
最大的质疑者是拉藏汗。作为在当时西藏最有权力的两个人物,拉藏汗和第巴桑结嘉措的政治矛盾似乎是命中注定的。
五世达赖一死,第巴桑结嘉措就在藏南的深山里,寻找到这个初生的男孩就是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桑结嘉措始终隐瞒着五世达赖辞世的消息,秘不发丧。有一种说法是:“桑结嘉措正忙于新修布达拉宫及金身大浮图,是以不得闲暇”'3'显然,这仅仅是一个借口,真实的目的,是在他与拉藏汗的政治角逐获得结果之前,稳定西藏的局势。
无法想象对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如何能够保密15年,如同我们无法想象仓央嘉措怎样在桑结嘉措的保护和监视下度过了生命的最初15年。公元1697年是藏历火牛年,在西藏诡谲的政治气氛中,仓央嘉措正式坐床。这一行动因为事先未报朝廷而令康熙大怒,但出于稳定政局考虑,康熙仍派章嘉呼图克图参加了这一典礼,史书的记载是:“康熙皇帝亲派章嘉呼图克图等至藏,迎至布达拉坐床,御赐珍物甚多。”'4'承认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
仓央嘉措眼前的灯火忽明忽暗。他一面诵读经咒,一面暗地书写情歌。如果说宗教赐予他来世,那么情歌就让他体验今生。他不止一次地在集市、毡房和草原聆听到自己的情歌,那些动情的藏人不知谁是它们最初的歌者,但他们却无比动情地传唱。在潮水般的祈祷声和嘹亮的号声之上,仓央嘉措听见自己情歌的音符,像自由的风一样在八瓣莲花状的群山之间回旋。巨大的涂金佛像反射着金子般的阳光,从佛母因微笑而弯曲的嘴角里,让感受到佛的宽容和关怀。
这位年轻达赖的惊世骇俗之举正在逐步成为阴谋的理由,‘它使政敌上奏皇帝的密折显得更加情节生动。公元1701年,拉藏汗向康熙奏一密本,认定仓央嘉措为假达赖,用以逼迫桑结嘉措下台。四年后,桑结嘉措以一副毒药回赠拉藏汗,可惜他运气不好,他的暗杀计划以失败告终。
对于两只愤怒的牦牛而言,角斗成为它们惟一的对话方式。圣洁如雪山的拉萨城经历了一场血腥而漫长的战争。最后出现了不利于仓央嘉措的结局——拉藏汗调集藏北和青海的蒙古骑兵,战败桑结嘉措,并将他处死。
战争爆发之前,康熙皇帝曾派使者进藏观察达赖真伪,得出结论如下:
“此喇嘛不知是否是五界达赖化身,但确有圆满圣体之法相。”'5'
四
我看见了青海湖大面积的反光。开始我以为是远方雪山的光芒,越靠近,越感觉那光芒来自地平线。是一大片散射的光,把云朵,把空气中的每颗尘粒,把翱翔的水鸟,照得通体透亮。
仓央嘉措的故事讲述到这里,我不得不停顿一下。即使这样简单的叙述,也使我们感受到历史不能承受之重。拉萨灵动斑斓的寺庙,在成为这些故事的布景和道具的时候,亦显露出神秘诡异的一面。实际上,尽管进藏之前我阅读了历世达赖喇嘛的传记,但在到达青海湖之前,仓央嘉措这个名字并不曾从我脑海里闪现过。我的旅程本身就是一段充满惊险和悬念的故事,它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
在日月山上遭遇大雪,翻过几座雪山,到湟源以后,天空又晴朗起来。我们向西北方向行进,地势一点点平坦起来,我看到远方一条锃亮的水线,藏在地平线与天空的那一截深蓝中。有限的地理知识告诉我,那就是青海湖了。站在平地上远望青海湖,它就是一条没有端点的直线。
站在青海湖边,我才发现它实际是一片海。不知何年何月开始涌动的浪涛激荡在我的脚边。突然面对着无尽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令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为什么,这样壮观的场景使人陷入深深的忧郁。它令我想到了死亡,想到了死亡的沉静、永恒和美丽。
除非站在神灵的视角,我看不见它的整体形貌,而最多只能观察浪花在瞬间的开谢。离它越近,就觉得离它越远。我是尘世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生灵,我匐匍在大地上,面对青海湖磕了长头,我想象着在青海湖那不可知的深处,一切都在神秘的寂静中死去、复活和生长。
现在是十月,鸟岛上成群的候鸟已经在两个月前迁徒到遥远的南方,只有零星的水鸟从云缝间穿过,更多时候,天空显得干净而寂寥。身边的朋友开始拍摄青海湖。但我没有这样做。我知道小小的胶片是无法承载青海湖的,如同天堂永远是一个抽象的意念而不可能化作具体的书写,青海湖也在拒绝着镜头的描述。每当拍完一个镜头,光线的走向、云朵的形状和湖水的颜色都会发生微妙的改变,它们使任何描述都显得极不准确。天堂不存在于任何文字和影像里,它与想象同在,与人们虔诚的内心同在。
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曾在这里与蒙古王俺答汗谈论佛法。这样的谈论一定会因青海湖而获得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索南嘉措感动了蒙古王,使他改信藏传佛教,在他身后,成千上万的蒙古草原部落由信仰萨满教改为皈依佛教。为了表达对上师的仰慕,蒙古王赠予索南嘉措“达赖喇嘛”的尊号,意为学问渊博充满智慧有如大海。在这浩瀚的湖边,佛教显现着它巨大的包容和同化力量,与欧洲异教徒之间的争战与杀伐不同,佛教以如此平静的方式传播。
80年代重建的沙陀寺使我顿失造访的愿望。这座寺院原来位于青海湖西岸泉吉河与阿斯汗之间的一座山梁上,曾拥有400多平方米的经堂和300多间僧舍。旧址附近还有一眼五世达赖饮过的清泉,后人为纪念他,将此定名为“达赖泉”。沙陀寺曾经是环湖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同时也是青海省颇有影响力的宁玛派寺院。
有人说六世达赖最后的身影出现在青海湖边,无边的圣湖成为他永久的藏身之所。他被押解进京时经过这里,从此消失,再也没有人见过他。
五
我看见高原上眩目的阳光里缭绕的梦境。无人怀疑仓央嘉措就是他们自己的达赖喇嘛。他们风尘仆仆地在高原上朝圣和放牧,达赖就出现在歌声出现的地方。寂寥的高原赋予他们的知觉以一种机敏的本能,能够随时捕捉来自自然之外的神奇的声音。那时的达赖不在宫殿里,而是在歌者锃亮的音色里,在那些动人的词句和曲调之上,跨过群山之巅。
对爱情的追求,没有降低仓央嘉措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相反,它使这位年轻的达赖更富有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情也是一种宗教,它并非世俗生活的附庸,而是有着自己的哲学,自己的逻辑体系。古老的爱情,可以和任何一种宗教对话,因为它同样需要圣洁的内心和狂热的情感作为支撑,需要苦苦的修行甚至勇敢的牺牲,它是一个人人向往却永难抵达的彼岸,它像宗教一样宁静而忧伤。它和佛教并不对立,因为大慈大悲的佛祖能够体谅众生的痛楚和忧伤,也鼓励他们获得尘间的幸福。
所以,劳动者们从仓央嘉措诵出的梵音里,体悟到他发自身体内部的诚实。它们不再是古奥难懂的经义,不再是抽象虚无的道德价值,而是带着生命的温度,是所有激情歌唱里的最高音,是一个没有奇迹的王国创造出的心灵奇迹。情感丰富的达赖喇嘛,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