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执行的狼性法则,狼的自下而上之道,就是有效执行的真谛。
狼只有狗一样的体型,其力量在动物界也并不出众,但狼却是动物界公认的强者,这一切都源于狼的超体能和执行力!狼虽然凶悍,但狼却有着很强的责任心和纪律意识,狼群按照规则组成了严密的执行组织,科学分工,角色分明,内部有效的沟通、协调和协同作战的力量,产生出最大的捕食能力和威慑力,于是才有了谚语:“狡猛虎也怕群狼!”每匹狼在捕猎时都是果断出击,勇往直前,决不退缩,不怕牺牲但又十分讲究策略,决不做无谓的牺牲。
人们通过对狼群自下而上法则和捕食策略的研究,提出了人类组织和企业中的执行者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决不限于法则、技巧、策略的学习,更要注重思维方式和企业执行文化的建设。每一个执行者的执行力提高了,那么,整个团队的执行力才会产生出最大的效力,才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作为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就要有狼的这种执行精神。
职业是人的使命所在,是人类共同拥有和崇尚的一种精神。从世俗的角度来说,敬业就是敬重自己的工作,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其具体表现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职业道德,其中糅合一种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这种道德责任感在当今社会得以发扬光大,使敬业精神成为一种最基本的做人之道,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
任何一家想竞争取胜的公司必须设法使每个员工敬业。没有敬业的员工就无法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推而广之,一个国家如果想立于世界之林,也必须使其人民敬业。警察应该尽职尽责为民众服务;行政官员应该勤奋思考并制定和执行政策;议员代表应该勤于问政;只有每个人做一行爱一行,才能被称为敬业的社会。
然而,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行业,无论到什么地方,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投机取巧、逃避责任寻找借口之人,他们不仅缺乏一种神圣使命感,而且缺乏对敬业精神世俗意义的理解。
敬业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益于公司,有益于老板,但最终的受益者却是自己。当我们将敬业变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这种习惯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不敬业”成为一种习惯时,其结果可想而知。工作上投机取巧也许只给你的老板带来一点点的经济损失,但是却可以毁掉你的一生。
成败往往取决于个人人格。一个勤奋敬业的人也许并不能获得上司的赏识,但至少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那些投机取巧之人即使利用某种手段爬到一个高位,但往往被人视为人格低下,无形中给自己的成功之路设置了障碍。不劳而获也许非常有诱惑力,但很快就会付出代价,他们会失去最宝贵的资产——名誉。诚实及敬业的名声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同样,敬业和乐业都是对待职业、对待工作应有的态度,不过两者又不完全相同。或者说,敬业和乐业属于两个层次,两个境界。敬业是指一种严肃认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努力做到最好的工作态度;乐业则是指一种从心里热爱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当今社会值得大力提倡、弘扬的高尚品质。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么一大批人,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里就有个有关敬业的故事。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早起的人们总会发现在大街小巷忙碌的身影,他们挥洒扫帚,“唰唰”地扫出一片干净的天地。其中一位叫黄振国的环卫工人,从1987年参加环卫工作以来,就在这又脏又累的工作岗位上干了15个年头。
15年来,黄振国总是一人多用,负责倒马桶,又搞公厕清掏工作,还负责清通排污管道等工作。无论工作量多大,他都默默地埋头苦干,直到完成任务。
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北风呼啸,上塘百货大楼前公厕化粪池下管道阻塞,接到任务后,他二话没说,就脱掉衣裤跳进齐腰深的粪水中,用工具清理行不通,就用双手掏,一直干了足足半天的时间,硬是把管道疏通了。
像这样的例子,对黄振国来说已习以为常,更可贵的是他还有一副助人为乐的好心肠。一次他听说一位旅客在车站方便时不小心把6000元现金掉进厕所,被冲进化粪池,就二话没说跳进化粪池,把钱一张张掏出来,洗干净后一分不少地交给旅客。
敬业,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才干,体现着一个人对社会、对集体、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还体现着一个人对人生的热爱、追求、积极的态度。因此,敬业既是社会检验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又是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试看古往今来,在家里、在单位中、在社会上,哪一个敬业的人不受尊敬?而一个对工作不负责的人,他用什么来对家庭、对社会负责呢?他得到的只是轻视和鄙视。这正如俗话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敬业,有效执行的核心(2)
同时,只有你有了敬业精神,才能更好地来执行上级的安排,你才是一位优秀的员工。执行力是竞争力的基石。无论各行各业,要使执行力有效地实施,最基本、最有力的保证必须要敬业乐业。敬业是一种责任,一种不断创新乐于奉献的主人翁意识,敬业是执行力的有效保证。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执行者,都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和权力,知道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样任何事情执行起来才会有序,每一个环节才会到位。领导是决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决策的执行者,领导者的身体力行和操守严谨,是决定决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同时,还要具有主人翁的意识,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家,能够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主人翁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具有主人翁意识的人在逆境中亦能爆发潜力,充分地展示出完成使命而具备的执行力。
作为一名员工要时时处处考虑企业的利益,时刻关注企业的发展,把自己的工作干好,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在领导的心目中,好员工应该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关心集体,关心企业的发展;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并反馈生产、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另外要做一个像《把信交给加西亚》的故事里像罗文一样认真的人。罗文接到了“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任务后,并没有问“他去什么地方了”、“怎么去找”,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不折不扣地完成了送信的任务,而且还带回了加西亚的信。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就要具备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
再次,就是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学习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历程,不断学习,珍惜每一次实践和学习的机会,提高工作技能,业务精益求精,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行情,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企业要成功把握时代的变革,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就必须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员工。每个员工都要具有危机意识,不能懈怠,要迫使自己终身学习,时刻准备应对各种挑战和执行的能力。
“天道酬勤”。任何行业,如果没有一批人以奉献乃至牺牲作为自身的本能,就无法超越自我,就不可能成为竞争中的强者,只有在执行中对工作心怀敬意的人,才会赢得事业的丰厚回报。
可是,总有人为自己不敬业辩解,说他不努力工作,是因为这份工作,这种职业不符合他的理想。人确实有权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当今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们选择职业提供了充分的自由。但是,生活的路不是平坦的,人生并不是“心想事成”那样简单。当一个人在求职、就业上暂时没有如愿,或者他还不具备那种职业所需要的条件,或者他实际上缺乏从事那种职业的才能时,他可以加倍努力,创造条件,提高素质,寻找机会实现他的理想。但是他却不应该以不理想为理由,不好好工作,甚至躲开工作,赖在一边怨天尤人。如果那样做,可以断定,他一辈子也不会有理想的职业,更不会有他梦想的辉煌的事业成就。
敬业是成功的基石。敬业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敬业,就能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追求自己最高的人生价值。敬业,就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做到一丝不苟。敬业,就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得失,“吃亏”是福。敬业,就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身教胜于言教,用高尚的品德去影响教育周围的人。惟有敬业,才会事业兴旺。
在我们这个奉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原则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敬业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不乐业的人是难有事业的。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竞争激烈、优胜劣汰,不敬业、不乐业的人随时可能被淘汰出局。有了敬业的观念,就会使你走上致富之路。
职业理念,有效执行的基石(1)
在狼的生存法则中,狼的理念:没有雄心干不成大事,不敢冒险干不成大事,意志不坚干不成大事,偷奸耍滑干不成大事。狼竟然有十分高超的捕获手段,在每次与敌对峙时,都会进行谋划,运用策略,去攻占或掠夺猎物,最终取得胜利。在狼捕捉猎物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学习狼的精神,把狼的理念融合于企业的文化建设当中。
每一个有着理想和信念的人,只要你执著地去做,就会享受成功的喜悦。
理念是理论和观念。它来自于人的实践,又能指导实践。一个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人,需要学习前人经验的总结,需要重视学习和接收理论和观念,而且这种理论和观念又必须是科学的。理论一经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在企业中,诸如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市场导向等生产和销售的理论如果为大多数员工所掌握,就会变成企业的一种共识,就会变成企业巨大的创造力量。理论和观念是不会自发产生的,在企业中先进的理论和观念是需要灌输的,作为企业的员工,应该乐于接受这样的灌输,自觉地接受企业的培训或教育。
理念是道理和概念。企业管理中有很多管理制度和办法,它的存在是有其内在的道理,这里面折射出企业管理的基本道理和概念。一个企业要想做强、做大,一定要提高管理水平。但管理往往会给员工以很多束缚,在企业发展和个人自由之间,作为企业的员工应该服从企业发展的大局,理解企业,支持企业,与企业一起成长。
由此可见,理念是人们主导行为的主观意志,它是个人行为的指南,树立正确的理念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极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职业理念呢?
理念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导思想,职业理念是人们从事职业过程中所形成的职业的意识,职业的指导观念,它包含了为什么而工作?怎样工作?怎样追求卓越?怎样与企业共命运等丰富的内容。
职业理念也可以理解为职业价值观,在企业工作,有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就会有相应的职业行为。每一个企业员工和企业双方共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之间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今天,作为企业的员工实际上已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企业员工从事职业不仅仅是为了金钱,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自我发展,职业发展,家庭发展和企业发展等因素。工作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在很大程度上,人们的职业价值观是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的。今天,我们从事职业,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还要考虑对家庭承担的责任,以及对企业乃至社会承担的责任。
有职业是美好的,从事职业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但是要使工作变得有意义,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社会倡导“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今天这种理念虽然没有被大肆的张扬,但却被赋予新的诠释,人们用“敬业”来替代其丰富的内涵。什么样的职业理念才是正确的呢?答案有三个:
第一,职业理念必须是适宜的。一定的职业理念要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要适合企业所在区域的社会文化。脱离了企业所在区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生搬硬套所谓某种“先进”的理念,一定会碰个头破血流。一定的职业理念一定要和一定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在美国这样的崇尚个人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国度中,企业的员工崇尚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是很自然的。但在中国的企业中,我们更主张个人主义应该融入到企业团队中,立足本职岗位,发扬敬业精神,为企业做贡献,为个人谋发展。脱离国情的职业价值观是不能得到企业认同的。
第二,职业理念必须是适时的。任何超越或滞后的职业理念都会影响员工的职业发展。任何人的职业理念都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企业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上,员工就应该奉行什么样的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职业理念。当企业管理提升时,如果员工的职业理念仍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不学习也不改变,这样的员工不是被企业所淘汰,就是被自己所淘汰,因为他会感到与企业格格不入,他会厌倦工作。当然,员工的职业理念也不能太超前,脱离了企业发展的现实,而对企业提出许多苛求,其结果也是一样的,要么是不得志,要么被企业所谢绝。
第三,职业理念必须符合企业管理目标。企业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过程。作为企业的一员,必须充分了解企业管理目标,构建与适应企业管理目标一致的职业理念。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会强调纪律,也会强调质量,强调技术,作为企业的员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