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齿等处宣抚司。其地在大理西南,兰沧江界其东,与缅地接其西。土蛮凡八种:曰金齿,曰白夷,曰僰,曰峨昌,曰骠,曰繲,曰渠罗,曰比苏。按《唐史》,茫施蛮本关南种,在永昌之南,楼居,无城郭。或漆齿,或金齿,故俗呼金齿蛮。自汉开西南夷后,未尝与中国通。唐南诏蒙氏兴,异牟寻破群蛮,尽虏其人以实其南东北,取其地,南至青石山缅界,悉属大理。及段氏时,白夷诸蛮渐复故地,是后金齿诸蛮浸盛。元宪宗四年,平定大理,继征白夷等蛮。中统初,金齿、白夷诸酋各遣子弟朝贡。二年,立安抚司以统之。至元八年,分金齿、白夷为东西两路安抚使。十二年,改西路为建宁路,东路为镇康路。十五年,改安抚为宣抚,立六路总管府。二十三年,罢两路宣抚司,并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
柔远路,在大理之西,永昌之南。其地曰潞江,曰普坪睑,曰申睑僰寨,曰乌摩坪。僰蛮即《通典》所谓黑爨也。中统初,僰酋阿八思入朝。至元十三年,与茫施、镇康、镇西、平缅、麓川俱立为路,隶宣抚司。
茫施路,在柔远路之南,泸江之西。其地曰怒谋,曰大枯炎,曰小枯炎。即《唐史》所谓茫施蛮也。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为路,隶宣抚司。
镇康路,在柔远路之南,兰江之西。其地曰石炎,亦黑僰所居。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为路,隶宣抚司。
镇西路,在柔远路正西,东隔麓川。其地曰于赖睒,曰渠澜炎,白夷蛮居之。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为路,隶宣抚司。
平缅路,北近柔远路。其地曰骠炎,曰罗必四庄,曰小沙摩弄,曰骠炎头,白夷居之。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为路,隶宣抚司。
麓川路,在茫施路东。其地曰大布茫。曰炎头附赛,曰炎中弹吉,曰炎尾福禄培,皆白夷所居。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为路,隶宣抚司。
南炎,在镇西路西北。其地有阿赛炎、午真炎,白夷峨昌所居。元初内附,至元十五年隶宣抚司。金齿六路一睒,岁赋金银各有差。
乌撒乌蒙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乌撒者蛮名也。其部在中庆东北七百五十里,旧名巴凡兀姑,今曰巴的甸,自昔乌杂蛮居之。今所辖部六,曰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閟畔部。其东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后乌蛮之裔折怒始强大,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部名。宪宗征大理,累招不降。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乌撒路。十五年,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改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升乌撒乌蒙宣慰司。
木连路军民府。以下阙。
蒙光路军民府。
木邦路军民府。
孟定路军民府。
谋粘路军民府。
南甸军民府。
六难路甸军民府。
陋麻和管民官。
云龙甸军民府。
缥甸军民府。
二十四寨达鲁花赤。
孟隆路军民府。
木朵路军民总管府。至元三十年,以金齿木朵甸户口增殖,立下路总管府,其为长者给两珠虎符。
金齿孟定各甸军民官。
孟爱等甸军民府。至元二十一年,金齿新附孟爱甸酋长遣其子来朝,即其地立军民总管府。
蒙兀路。
通西军民总管府。大德元年,蒙阳甸酋领缅吉纳款,遣其弟阿不剌等赴阙进方物,且请岁贡银千两及置郡县驿传,遂立通西军民府。
木来军民府。至元二十九年,云南省言:“新附金齿适当忙兀秃兒迷失出征军马之冲,资其刍粮,拟立为木来路。”中书省奏置散府,以布伯为达鲁花赤,用其土人马列知府事。
宋濂》元史》志第十四 地理五
志第十四 地理五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府一、州二,属州二十六,属县一百四十三。本省陆站一百八十处,水站八十二处。
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
杭州路,上。 唐初为杭州,后改余杭郡,又仍为杭州。五代钱镠据两浙,号吴越国。宋高宗南渡,都之,为临安府。元至元十三年,平江南; 立两浙都督府;又改为安抚司。十五年,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 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来治于杭,改曰江浙行省。本路户三十六万八百五十,口一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数。 领司二、县八、州一。
左、右录事司。宋高宗建炎三年,迁都杭州,设九厢。元至元十四年,分为四隅录事司。泰定二年,并为左右二录事司。
县八
钱塘,上。 仁和,上。与钱塘分治城下。 余杭,中。 临安,中。
新城,中。 富阳,中。 于潜,中。 昌化。中。
州一
海宁州,中。 唐以来为盐官县。元元贞元年,以户口繁多,升为盐官州。是年,升江南平阳等县为州,以户为差,户至四万五万者为下州,五万至十万者为中州。凡为中州者二十八,下州者十五。 泰定四年,海圮盐官。天历二年,改海宁州。海宁东南皆滨巨海,自唐、宋常有水患,大德、延祐间亦尝被其害。泰定四年春,其害尤甚,命都水少监张仲仁往治之,沿海三十余里下石囤四十四万三千三百有奇,木柜四百七十余,工役万人。文宗即位,水势始平,乃罢役,故改曰海宁云。
湖州路,上。 唐改吴兴郡,又改湖州。宋改安吉州。至元十三年,升湖州路。户二十五万四千三百四十五。抄籍户口数阙,用至顺钱粮数。 领司一、县五、州一。
录事司。旧设东西南北四厢。至元十三年,立总督四厢。十四年,改录事司。
县五
乌程,上。 归安,上。与乌程皆为倚郭。 安吉,中。 德清,下。
武康。中。
州一
长兴州,中。 唐为绥州,又更名雉州,又为长城县。硃梁改曰长兴。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为州。
嘉兴路,上。 唐为嘉兴县。石晋置秀州。宋为嘉禾郡,又升嘉兴府。户四十二万六千六百五十六,口二百二十四万五千七百四十二。领司一、县一、州二。
录事司。旧置厢官,元初改为兵马司。至元十四年,置录事司。
县一
嘉兴。上。倚郭。
州二
海盐州,中。 唐为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崇德州,中。 石晋置,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平江路,上。 唐初为苏州,又改吴郡,又仍为苏州。宋为平江府。元至元十三年升平江路。户四十六万六千一百五十八,口二百四十三万三千七百。领司一、县二、州四。
录事司。
县二
吴县,上。 长洲。上。与吴县并为倚郭。
州四
昆山州,中。 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常熟州,中。 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吴江州,中。 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嘉定州,中。 本昆山县地,宋置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常州路,上。 唐初为常州,又改晋陵郡,又复为常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户二十万九千七百三十二,口一百二万一十一。领司一、县二、州二。
录事司。
县二
晋陵,中。倚郭。 武进。中。倚郭。
州二
宜兴州,中。 唐义兴县。宋改义为宜。元至元十五年,升宜兴府。二十年,仍为县。二十一年,复升为府,仍置宜兴县以隶之。元贞元年,府县俱废,止立宜兴州。
无锡州,中。 唐无锡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镇江路,下。 唐润州,又改丹阳郡,又为镇海军。宋为镇江府。元至元十三年,升为镇江路。户一十万三千三百一十五,口六十二万三千六百四十四。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
县三
丹徒,中。倚郭。 丹阳,中。 金坛。中。
建德路,上。 唐睦州,又为严州,又改新定郡。宋为建德军,又为遂安军,后升建德府。元至元十三年,改建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建德路。户一十万三千四百八十一,口五十万四千二百六十四。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建德,中。倚郭。 淳安,中。 遂安,下。 桐庐,中。 分水,中。 寿昌。中。
松江府,唐为苏州属邑。宋为秀州属邑。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华亭府。十五年,改松江府,仍置华亭县以隶之。户一十六万三千九百三十一。至顺钱粮数。 领县二:
华亭,上。倚郭。 上海。上。本华亭县地,至元二十七年,以户口繁多,置上海县,属松江府。
江阴州,上。 唐初为暨州,后为江阴县,隶常州。宋为军。元至元十二年,依旧置军,行安抚司事。十四年,升为江阴路总管府,今降为江阴州。户五万三千八百二十一,口三十万一百七十七。
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元治婺州,大德六年移治庆元。
庆元路,上。 唐为鄞州,又为明州,又为余姚郡。宋升庆元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置宣慰司。十四年,改为庆元路总管府。户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五十七,口五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三。领司一、县四、州二。
录事司。
县四
鄞县,上。倚郭。 象山,中。 慈溪,中。 定海。中。
州二
奉化州,下。 唐析鄮县地置奉化县,隶明州。元元贞元年,升为奉化州,隶庆元。
昌国州,下。 宋置昌国县。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州,仍置昌国县以隶之。后止立昌国州,隶庆元。
衢州路,上。 本太末地,唐析婺州之西境置衢州,又改信安郡,又改为衢州。元至元十三年,改衢州路总管府。户一十万八千五百六十七,口五十四万三千六百六十。领司一、县五。
录事司。
县五
西安,中。倚郭。 龙游,上。 江山,下。 常山,下。宋改信安,今复旧名。 开化。中。
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
婺州路,上。 唐初为婺州,又改东阳郡。宋为保宁军。元至元十三年,改婺州路。户二十二万一千一百一十八,口一百七万七千五百四十。领司一、县六、州一。
录事司。
县六
金华,上。倚郭。 东阳,上。 义乌,上。 永康,中。 武义,中。 浦江。中。
州一
兰溪州,下。 本金华之西部三河戍,唐析置兰溪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绍兴路,上。 唐初为越州,又改会稽郡,又仍为越州。宋为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绍兴路。户一十五万一千二百三十四,口五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八。领司一、县六、州二。
录事司。
县六
山阴,上。 会稽,中。与山阴俱倚郭。有会稽山为南镇。 上虞,上。
萧山,中。 嵊县,上。 新昌。中。
州二
余姚州,下。 唐余姚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诸暨州,下。 宋诸暨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温州路,上。 唐初为东嘉州,又改永嘉郡,又为温州。宋升瑞安府。元至元十三年,置温州路。户一十八万七千四百三,口四十九万七千八百四十八。领司一、县二、州二。
录事司。
县二
永嘉,上。倚郭。 乐清。下。
州二
瑞安州,下。 唐瑞安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平阳州,下。 唐平阳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台州路,上。 唐初为海州,复改台州,又改临海郡,又为德化军,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台州路总管府。户一十九万六千四百一十五,口一百万三千八百三十三。领司一、县四、州一。
录事司。
县四
临海,上。倚郭。 仙居,上。 宁海,上。 天台。中。
州一
黄岩州,下。 唐为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处州路,上。 唐初为括州,又改缙云郡,又为处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立处州路总管府。户一十三万二千七百五十四,口四十九万三千六百九十二。领司一、县七。
录事司。
县七
丽水,中。倚郭。 龙泉,中。 松阳,中。 遂昌,中。 青田,中。 缙云,中。 庆元。中。
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
宁国路,上。 唐为宣州,又为宣城郡,又升宁国军。宋升宁国府。元至元十四年,升宁国路总管府。户二十三万二千五百三十八,口一百一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旧立四厢,元至元十四年,废四厢创立。
县六
宣城,上。倚郭。 南陵,中。 泾县,中。 宁国,中。 旌德,中。 太平。中。
徽州路,上。 唐歙州。宋改徽州。元至元十四年,升徽州路。户一十五万七千四百七十一,口八十二万四千三百四。领司一、县五、州一。
录事司。旧设四厢,至元十四年改置。
县五
歙县,上。倚郭。 休宁,中。 祈门,中。 黟县,下。 绩溪。中。
州一
婺源州,下。 本休宁县之回玉乡,唐析之置婺源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饶州路,上。 唐改鄱阳郡,仍改饶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饶州路总管府。户六十八万二百三十五,口四百三万六千五百七十。领司一、县三、州三。
录事司。旧设三厢,至元十四年改立。
县三
鄱阳,上。倚郭。 德兴,上。 安仁。中。
州三
余干州,中。 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浮梁州,中。 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乐平州,中。 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