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注释】事物皆有其本身的自性和规律。见小曰明,是说能从事物细微处窥见其自性、在其初萌时就能测知其将来可谓是明智。守柔曰强,是说能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主观臆断、妄言妄为,处事无过无不及,这貌似柔弱,但却能得到成功,所以又可谓强。因为,这种作法的视野超越了解决纷扰的层次,而高瞻远瞩地进入了杜绝产生纷扰的境界。 
  范应元说:“小,谓一也。一乃道之子,微而难见。能见一,则真所谓明矣。柔,谓道也。道乃一之母,弱而难守,守之者必坚。志能守道,则真所谓强矣。” 
  【漫谈】远见卓识,是人智慧的象征,但这更应该是一名合格国家领导人的特长。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预见,就是知道向什么方向引导,这是伟大领导人的领导艺术核心。领袖这个词就蕴藏着有充当向导能力的含义,在拟定通向未来的航程时,眼光应超越目前的情况。我在1969年访问法国时,戴高乐对我说:“我要为后天的报纸制定政策。”大多数领导人被纠缠于当天报纸的大标题新闻及瞬间的压力,结果就见不到长远的前景。而罗斯福里根领导作风的楷模则常常密切注视着地平线上将要发生的事。 
  在三十年代,当邱吉尔向世界提出了威胁来自纳粹德国时,许多人不愿正视它。在战争期间,为了打败希特勒,邱吉尔作了必要的的准备。在纳粹入侵苏联时,邱吉尔欢迎斯大林加入反对希特勒的营垒。许多批评家责备他对斯大林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以战略家的博大胸怀回答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想我会在下院为魔鬼说句好话。”在战后发起成立联合国时,许多人希望和祈求一个国与国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而当他们听到邱吉尔提出的关于苏联扩张主义危险的警告时,又有许多人不愿相信。但是他又是对的。他又一次走到时代前列,对公众舆论是引导而不是尾随。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注释】民众之不明其理者,是因天性被贪欲蒙蔽所致,但圣人仍然相信其本来的天性可复,并用大道至诚不移之德使其恢复天性之淳朴。   
  【意译】   
  天下万物都有元始,可以作为天下事物的纲本。 
  既知晓其纲本,便可据此知晓其子目; 
  既知晓其子目,又仍持守其纲本,终了不会出差错。 
  堵塞表象之浅见,禁闭贪为之欲门,始终无须劳苦。 
  尚口妄言,贪欲施为,终身也不可救治。 
  能见微知著以一持万叫做明,能持守柔弱不为已甚叫做强。 
  发挥涵蓄之光,启发事物恢复本身之明,不为身后遗留祸患,这可谓是承袭了大道之常则。                    
原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注释】赤子:婴儿。德:万物各自适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 
  道德涵养深厚者,好似婴儿,至淳至朴。不任智,不诈伪,行不知所止,居不知所为,而依其本性与物自然相处。范应元说:“含德者,其德不形也。苟彰其德,则薄矣。赤子者,婴儿未孩之时,以譬一毫无私欲伪情也。”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注释】毒虫;指蜂、蝎、蛇之类。攫鸟:长有利爪的鸟。搏:鹰用爪翼击物。 
  顺应事物本性,与其同步而趋,故不犯于物,所以无物以损其安。俗言道:“人无伤虎意,虎无害人心。”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则平安长久矣!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俊作,精之至也。 
  【注释】牝牡之合:指男女交合。朘:男婴的生殖器。作:挺举、勃起。 
  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握固,以其意专而心不移。婴儿未知男女交合之事,小生殖器却能自然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足所至。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注释】嘎:哑。和:和谐,协调,平衡,中和。常:事物的客观常规。 
  婴儿有时整天号哭,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真气畅通、和谐的表现。而“精之至”“和之至”则是这不沙哑的物质基础。 
  和谐,乃事物之本,是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普遍存在。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事物的发展就是这种对立统一的过程。追求的这种统一,就是追求的事物和谐。知晓了追求和谐乃是万物自然之理,可谓认识了大道之基本常则;认识了大道之基本常则,可谓是智明通达。 
  和谐作为哲学范畴其内涵可界定为:各方面的相互协调、适应、融洽,是一种适度的比例关系。和谐是事物称之为妥善、美好的基本属性。例如,机体不和谐则生病,家庭不和谐则生非,官民不和谐则生事,社会不和谐将生乱,国家不和谐将生战,为人处事不和谐将失机,大自然不和谐将失调。《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毛主席也说:“矛盾永远存在,人就要不停地搞平衡。”所谓中庸之道,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皆是追求和谐之意。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注释】祥:吉祥,古代有时用作谓不祥。这里即是指后者。心使气:意气用事。强:逞强。 
  事由其道,虽柔弱也能成功;不由其道,虽逞强而不获。范应元说:“知常久之道者,则因自然而不益生,守和柔而不强壮。不知常久之道者,则欲益生而妄作,是谓妖怪也。欲以心而使气,是谓强壮也。生道无为,岂可益之?冲虚自然,岂可使之?”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壮:强壮。不道:不合于道。早已:完结。消亡。 
  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所以,强盛过头必将老衰,这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者,会很快消亡。   
  【意译】   
  道德涵养深厚者,好似初生婴儿。毒虫不螫他,猛兽不害他,凶鸟不抓他。他虽然筋骨柔弱,但小手却抓握牢固。虽然不知两性交合之事,但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足之故。整天哭啼,喉咙却不嘶哑,这是由于元气和谐之故。 
  知晓了追求和谐乃是万物自然之理,可谓认识了大道之基本常则;认识了大道之基本常则,可谓是智明通达。 
  贪欲厚生可谓致殃,任性使气可谓逞强。 
  事物强盛过头则将老衰,这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者,会很快消亡。                    
原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注释】知者不言:不言并不是不说话,而是尊重客观当然,不肆意妄作妄说,这里引申为不任意施为政教号令。言者不知:谓自以为是而妄作妄言、任意施为政教号令者,其实并非是真知。 
  天不言而四时运行,万物滋生。圣人则天行化,因而只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浑厚纯朴的大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任由百姓自作自息而不搅扰。所以,知“道”者,从不师心自用妄言妄行。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日月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注释】兑:口。门:耳目。兑、门,都是指窍穴,意思是指产生贪欲尚为之处。挫其锐,解其纷:意谓用虚柔不盈的方式来化解纷扰。和:涵蓄。同:相同,混同。玄同:微妙的同一。 
  道乃是万物行为之本。修道者,则天行化,故不可师心自专,而应隔绝这些贪欲尚为之处,主观意识统一于客观规律,依事物的当然而然,顺事物的当为而为。无为为之谓之天,无言言之谓之德,行不端锐谓之宽,爱人利物谓之仁,不同同之谓之大,这些都可谓是与事物微妙的同一。 
  【漫谈】和光同尘,并非如小说故事中济公似的吃狗肉喝烧酒,装疯卖傻,蓬头垢面矫饰混迹于尘世,而是在真正理解道的前提下,与客观凡俗自然而然的同一。范应元说:“塞兑闭门,以挫情欲之锐,解事物之纷莹,心鉴而不炫其明,混浊世而不污其真者,则是与道冥合矣。”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至道不损,至德不益,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真正之道义乃是大公,无亲疏之别,无物我之分,于大不终,于小不遗,广慈博大,至诚不移。所以,不可能得到额外的亲近,不可能得到额外的疏远;不可能得到额外的利益,不可能得到额外的妨害;不可能得到额外的崇贵,不可能得到额外的卑贱;因而为天下人所尊贵。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所谓亲疏、利害、贵贱,都是相对而显。如有所亲,必有所疏;如有所利,必有所害;如有所贵,必有所贱。故而大公者不为。 
  【漫谈】《淮南子》曰:“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法之,万世传之,而以无为为之。为惠者,尚布施也。无功而厚赏,无劳而高爵,则守职者懈于官,而游居者亟于进矣。为暴者,妄诛也。无罪者而死亡,行直而被刑,则修身者不劝善,而为邪者轻犯上矣。故为惠者生奸,而为暴者生乱。奸乱之俗,亡国之风。是故明主之治,国有诛者而主无怒焉,朝有赏者而君无与焉。诛者不怨君,罪之所当也;赏者不德上,功之所致也。民知诛赏之来,皆在于身也,故务功修业,而不趋上媚君。”   
  【意译】   
  知“道”者,不主观臆断妄作妄言;主观臆断妄作妄言者,可谓不知“道”。 
  堵塞表象之浅见,禁闭妄为之欲门;削弱锋芒,化解纷扰;涵敛光辉,混同凡尘;这叫做与道微妙的同一。 
  所以,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亲近,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疏远;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利益,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妨害;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崇贵,不可能得到它额外的卑贱;故而这法则和践行这法则者为天下人所尊贵。                    
原六十三章 为无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注释】有些人指责老子哲学是消极保守、无所作为,是拱手不事事,是机械唯物论,是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说法其实都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即曰为,便非是无为。但所为皆本于道,其所为便如同无为。所谓“无为”就是说要依事物客观自然而为,不强行、不违反物性、不主观妄为,不能为得过度。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探索、认识、遵循这种当为之为。为皆本以道,则会本仁以待人,本宜以处事。不刚不柔,无过无不及,皆本道之中和以为规矩。 
  司马迁《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漫谈】例如“画蛇添足”的故事,说两人比赛画蛇,谁先画成为胜。一个人已经画成了,一看另一个人还远远落后,就决定把他画的蛇加以润饰,添上了几只脚。于是另一个人说:“你输了,因为蛇没有脚。”这个故事说明,照蛇的原样作画,这可谓是为无为,若再主观地给蛇画足,就可谓是有为,有为就会适得其反。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注释】报怨以德:以“道”至诚不移之德答报其怨。 
  大小多少,是指处理事物的作法。处理事物,皆依当然而然,当为而为,不因其怨尤而意气用事。范应元说:“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者。以天地有形迹,故得以憾其风雨寒暑,大小多少之或不时;然天地未倘以人有憾,而辍其生生之德。圣人之大,人亦有所怨者,以圣人有言为,故得以怨其恩泽赏罚,大小多少之或不齐;而圣人亦岂可以人有怨,而辍吾教化之德?故曰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释】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至大,由近至远。圣人能见微知萌,见端知末,故而能防萌杜渐,把祸患消弭在于微萌之中。所以,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故韩非子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缝之隙焚。故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