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害,如此者,谀臣也。三曰内实险诐,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妒善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内离骨肉之亲,外构朝廷之乱,如此者,谗臣也。五曰专权擅势,以轻为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贵显,如此者,贼臣也。六曰谄主以佞邪,陷主于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是谓六邪。贤臣处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术,故上安而下治。”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注释】自胜:凭借坚强意志战胜自我。强:刚强。 
  能战胜别人可谓有力,能战胜自我可谓刚强。范应元说:“胜,克也。守道之士,谦柔自处,未尝欲胜人,而人每不能胜之者,惟其有定力故也。定力者何?能克去己私,而全乎天理,此自强也。” 
  【漫谈】美国哲学家威利?约翰曾倡议:为了更好地将人的奋斗天性引导到优良的方面去,有必要创立非战争的其他“道德的等价物”。何谓此“物”呢?譬如说,创设和平建设部队,为青年们提供更好地成长锻炼园地,“让那些有钱人的少爷,各自选择去煤矿或铁矿,或者去铁路运输,去寒风劲吹的渔船队,或者洗碗刷碟子、洗濯衣物,抹窗子,或是被征用去建设道路和隧道、铸造工厂、汽船的轮机房或建筑工地,以培养其向上的精神价值,致力于磨炼人格,这样,娇生惯养之气就会从他们身上消失,他们将带着更健康的精神和坚定的理想回到社会中去。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注释】能自足,虽贫可谓富;不知足,虽富可谓贫。强行,是谓自立更生,奋发奋图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人有修,乃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天助自助,自强者可谓是与天合其德。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定不拔之志。”   
  不失其所者久。 
  【注释】不失其所者久,是说不丧失立身之本者乃可长久。庄子说:“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不见其诚而发,每发而不当;行为不失其德性之本者,方能平安长久。《淮南子》曰:“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福由己发,祸由己生。圣人不求誉,不辟诽,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漫谈】万物顺应自然而各自形成的天性为德,而遵道保德乃为万物立身之本。能保持这种立身之本者,可谓是不失其所,而不失其所者,则可以平安久长。 
  例如,昆虫为逃避捕食者的注意,常常将自身伪装成一种非生命物质,而那些对于鸟来说味道不好的昆虫,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具备了非常漂亮的警戒色,以防被偶然抓住。科学家贝茨还发现了另一种模仿,一种可食的昆虫,模仿了另一种不可食昆虫的形态。自然选择是解释这些昆虫具有特异性颜色的最合理观点。因为昆虫不能控制它们翅的颜色,而自然选择肯定会照顾那些偶然以这种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得以保护的个体:它们会生活的更长久,繁衍更多的后代,基因的遗传最终使整个物种都具有了这种保护色。 
  人类天性的形成,也有类似的状况。例如,老子所谓人性中的“慈”,也就是利他性,也可谓是协作性,同样也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因为自然选择的竞争与祛除,增强了人对于协作斗争的依赖,那些彼此合作的人通常能够更成功地生存下去,协作成了人群生存繁衍的驱动力,基因遗传从而使这种性格与生物进化联系了起来。这样,人类就强化了这种天性,并将其成为了进化的必然结果。所以,人性中利他行为,也就是“慈”的存在,并不违背自然法则,而是自然法则在推动生命某一种成分的发展中决定了我们人类的这种天性。 
  【漫谈】(人为的)社会运动,比如生产方式,也不可失却其所,就是说也必须遵从地域存在条件。比如地域差异中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国家)文化问题,某一历史阶段还可称为“国情”。要考虑地理差异——资源差异、民族习惯、文化特点、历史传统——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因素的不同,会导致地域性“族类”对社会运动的形式的认识的不同,生产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法国的“计划市场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美国的“有调节的市场经济”;美国的“有调节的市场经济”;台湾的“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日本的“国家导向型市场经济”;香港的“积极的不干预市场经济”;新加坡与韩国的“出口导向型市场经济”。所以,各种方式无所谓最好,只有实事求是的适应于自身客观环境的方可为好。   
  死而不亡者寿。 
  【漫谈】《春秋?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是之谓三不朽。”故而,人若能树立崇高的道德规范,成为了人们普遍的学习榜样,以至能够改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那将俱有不朽的精神价值。王弼说:“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范应元说:〃其形虽死,其神不亡,如此者,方为寿也。” 
  【漫谈】我们死后可以遗留给后代的东西有两种:基因和文明。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存在的,我们与生俱来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基因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但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功绩隔了三代就被人忘怀。你的儿女,甚至你的孙子或孙女可能和你相象,也许在脸部特征方面,在音乐才能方面,在头发的颜色方面等等。但每过一代,你传给后代的基因要减少一半。这样下去,不消多久,它们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直至达到无足轻重的程度。我们的基因可能是不朽的,但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基因集体迟早要消亡。但如果你能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所有这些都能完整无损地流传下去。即使你的基因在共有的基因库里全部分解后,这些东西仍能长久存在,永不湮灭。苏格拉底在今天的世界上可能还有一两个活着的基因,也可能早就没有了,但苏格拉底、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等人创建的文明在今天仍盛行于世,历久而弥坚。   
  【意译】   
  能知人者可谓智慧,能自知者可谓高明。 
  能战胜别人可谓有力,能战胜自我可谓刚强。 
  知道满足者可谓富有,自强不息者可谓有志。 
  不丧失立身之本者,乃可平安长久。 
  身死而精神不朽者,可谓是长寿。                    
原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之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出生入死。 
  【注释】人出世为生,去世为死。韩非子说:〃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谓之出,卒为之入,故曰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之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注释】徒:属,类。生之徒:属于平安享寿者。死之徒:属于夭亡者。 
  高延第说:“生之徒,谓得天厚者,可以久生;死之徒,谓得天薄者,中道而夭;动之死地者,谓得天本厚,可以久生,而不自保持,自蹈死地。盖天地之大,人物之蕃,生死纷纭,总不出此三者。生生之厚,谓富贵之人厚自奉养,服食药饵以求长生,适自蹈于死地,此即动之死地者之一端。缘世人但知戕贼为伤生,而以厚自奉养者为能养生,不知其取同也,故申言之。夫天下之人以十分为率,夭死者居其三,自蹈于死者居其三,幸而得遂其生死之常者,仅居十之三耳。” 
  王弼说:“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不疾去之,则志气日耗。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夫惟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注释】摄:调摄、养护。兕虎:类似犀牛的独角兽。被:遭受。甲兵:意指杀伤。 
  善摄生之人,避害远祸如若不及;其陆行,不至兕虎出没之处,故决不为兕虎所遇;其入军,不至敌人戒线之内,故决不为甲兵所加。惟其敬畏客观自然,而无所贪欲,故不授物以可乘之衅。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无死地:顺应自然,而不涉及死地。 
  仁人之所以长寿者,是因外无贪欲而内心清净,心常平和而不失其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故而咎徵不至而休嘉集之,此乃长寿之术。 
  陈柱说:“去其生生之厚,则与物无夺,而能去所厚者以养人,是顺物之性而不逆也。孰从而害之哉?夫生生之厚,死地也。无生生之厚,故无死地。”此正如俗语所谓,“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意译】   
  人出世为生,去世为死。 
  长寿者,占十分之三;夭亡者,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为生,却因自己的妄为而致死亡者,也占十分之三。 
  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贪欲生活丰厚的缘故。 
  听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陆行不会逢遇凶恶的犀牛和猛虎,战乱时不会遭受杀伤;牛无处用它的角,虎无处用它的爪,刀无处用它的刃。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他顺应自然,不为贪欲而自蹈死地。                    
第二类: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第三节) 谦虚柔和是为人处事之则 
  原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注释】善为道者: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微妙玄通:见解精微,奥妙通达。 
  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因为他们能理解、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行动与客观自然完全相通,所以能无往而不利,这样就使得他们的学识似乎深奥得令人难以认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注释】正因为其学识深奥,难以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地描述一些他们为人处事的一些态度概貌。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注释】豫:迟疑犹豫,意谓谨慎小心。犹:慎惧的样子。 
  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其探索、遵循客观规律来处理事物时,始终都不敢有一点放肆,唯恐出现差错。其谨慎小心就象踏薄冰过河,其瞻前顾后就如同怕影响了四邻。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一个执迷不悟的人,最糟的一点就是他诚恳的执著,世界最大的麻烦就在于,蠢材十分肯定,而智者却满腹狐疑。 
  【漫谈】任何理论,既便是多么成熟,都只不过是朝向真正自然结构的接近,我们应该将现有的知识视为实质上是暂时的,可以作为现阶段行动有用的参考,不过有可能被将来的实践所证伪的东西。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就是实践检验真理、使理论得到补充、纠正、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故此,人们现在已不再宣称科学揭示的是关于自然的绝对真理。 
  所以,我们要时刻防止将“偏见”误作为“正见”,也不要将现在揭示的“暂见”僵化为“成见”,更不能“坚定不移”地将既便是“正见”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因为,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超出范围的肆意延伸,或进行任何偏面的断章取义,或有选择地强调科学理论的某一方面,就会将其引向荒谬。 
  例如,19世纪后期的非达尔文理论,通常带有进步论者的色彩,并隐含着神学观点。它们认为,进化具有向某一特定目标发展的倾向,如同胚胎向着成熟发育一样。认为人类胚胎的进步式成长只不过是以微缩的形式重演了生命遵循创世普遍计划的宏大进步路径。海克尔提出,自然机制将会使某些祖先阶段的成体形态保留在其现代后裔的胚胎生长中。只要博物学家小心谨慎,还是能够甄别出那些可以代表过去进化阶段的胚胎结构。正是由于海克尔滥用了这种“生物发生律”,导致人们一度相信进化论只是限于寻找这种胚胎学的平行。而只有当孟德尔遗传学摧毁了这种类比的合理性后,真正的、唯物论的进化论才得以流行。 
  又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有人因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曲解,有选择地强调了其理论的一个方面,从而将其导向了生物决定论。他们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优、劣,这是环境无法改变的。倡导国家有责任控制不适应公民的繁衍。这种观点曾导致了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所谓“优生”运动:许多北美和欧洲国家制定法律,那些被认为智力低下的人、犯罪的人要绝育,以改良人种,这一运动的高峰就是希特勒的“优生论”。希特勒对人类的屠杀不是从犹太人,而是从对本国的残疾人开始的。认为残疾人就是“劣生”,浪费国家资源,因此第一步是绝育,第二步是安乐死。随后屠刀指向了吉卜赛人和犹太人。纳粹将这种种族形式的达尔文主义发展到了极点,认为雅利安人是人类的最高类型,注定要统治这个世界,而其他种族则被蔑视为次等的人,只能受到奴役,或者遭到灭绝。宣称这理论就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