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剑京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游剑京华-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死路一条!李宫娥又知道,宫里的太监、宦官,只有阮浪一人可以称得上正派,甚至还有几分侠气!所以李宫娥就找了个机会将此事告诉阮浪,请他想办法救自己等人一命!
  阮浪虽是个太监,但他的学问见识并不比朝中大臣差多少!所以当他听闻此事后,不禁十分不齿王瑾这人!而且胡皇后十分贤慧,颇有张太后之风,但宣宗却一直偏爱孙贵妃!若是此时让孙贵妃冒生一子,胡皇后说不定真的会被宣宗废掉,而这绝不是阮浪所乐见!所以阮浪一直很想揭穿此事!
  但阮浪也知道,连宣宗自己都参与此事,若是自己硬要把此事揭开,宣宗一旦恼羞成怒,恐怕会引起更大的风波!阮浪才隐忍下来!但是李宫娥的求救,阮浪又不能坐视不顾,但阮浪只是个太监,又是交人氏,所以他才想请南宫少秋帮忙!
  众人听了阮浪之言,全都觉得匪夷所思!但这件事是由阮浪所说,绝对不会有假!
  众女更是纷纷责骂宣宗简直莫名其妙!南宫少秋考虑一阵,问阮浪有何良策?阮浪说道:
  “就麻烦各位妹子,在分娩当天穿着宫女服色,从后御苑走坤宁门,由我带着混入宫中!
  再把这些宫女带出去!”众人也都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行,也都答应阮浪,配合行事!
  阮浪走后,李瑶仙突然说道:“这件事虽然只是皇帝自家门内的事,但由此事可见其余!少秋,这个皇帝并不值得你我拿性命巴结!”南宫少秋苦笑道:“我早就想走了,只是心中还放不下对百姓的责任!本朝律法、税赋繁而且苛,我总希望能留在朝中起一点匡正的作用!现在咱们答应做这件事,我还能留在北京吗?”
  杨云儿说道:“江湖人有江湖人的责任!少秋,你又何必拘泥于此?更何况咱们留在江湖,铲除不义,让官家知所警惕,起的作用说不定还更大!”胡珍却大声说道:
  “你该不会是舍不下这一份富贵?若真是如此,我一定请老奶奶老大耳刮子打你!”南宫少秋立刻说道:“怎么可能呢?”
  于是众人商定,等一做完此事,就一同离去!
  三日之后,阮浪请人带了一句口信,只有今日二字!天地四灵知道后,立刻穿上预备好的服装,翻过后御苑的墙,果然看见阮浪在那里等候!阮浪带着众女曲曲折折地走着,来到一处屋舍!在屋舍外头,还站着几名侍卫守护!柳叶风打出许多红豆,将侍卫全都点上穴道,这才由阮浪带着,进入此屋!
  屋里住着五名宫女,其中一人,还虚弱地躺在床上,就是刚生完孩子的何宫娥!除了李宫娥外,其他四人见到阮浪等人进来,都吓了一大跳!阮浪也不管她们的反应,立刻问道:“是男是女?”李宫娥说道:“是个男孩!”阮浪点点头,又问道:“王瑾去哪儿了!”李宫娥说道:“他说去拿补药给何宫人吃,顺便叫一桌酒菜,慰问我们!”
  这时胡珍冷笑道:“补药?我看是毒药还差不多!”
  阮浪又说道:“现在是你等的生死关头,若想活命,就跟着这六位女侠走,绝对能保护你等平安!”众宫女还未回话,王瑾就已经带着几名宦官,拿着酒菜走了进来!原来这王瑾没有见识,看见屋外侍卫呆呆站着,不晓得他们是被点了穴道,还以为这些人尽忠职守!所以王瑾才不疑有它!王瑾见到阮浪等人,正要喝问,就被众女制住!
  胡珍将王瑾手上那一壶药夺过来,探头闻了一闻,立刻冷笑道:“王公公!这药可真补得很,你要不要也?”说完,胡珍舀了一汤匙,要让王瑾喝下!王瑾吓得变了脸色,马上说道:“女侠见谅!这药只适合女人吃!”胡珍却说道:“我可不记得你是个男人!”
  若非王瑾已经被制住,否则他现在绝对会跪下求饶!
  这时阮浪又说道:“你们到底想不想走?”其中一名宫女凄然说道:“阮大人,你还是让我们死吧!除了李宫娥之外,我们都还有不少亲戚,就算自己逃得性命,又有何用?”躺在床上的何宫娥突然喃喃说道:“我的孩子将来是皇帝,我可不能害他!”说完,何宫娥竟然咬舌自尽,鲜血喷得满床都是!众人没有防备,只有眼睁睁看着何宫娥死去!其他三名宫女也趁着众人看视何宫娥之时,喝下王瑾带来的酒!过了一会儿三人也都口吐黑血,倒在地上!
  胡珍原本可以救这三人,但她想到这三人求死之念如此强烈,就算救活了也没有用,才忍痛看着她们死去!胡珍满腔怒火无法发,只好一把将王瑾抓过来,在他脸上狠狠地打,打得王瑾牙齿都掉了好几颗!还是阮浪上前替王瑾解围!
  阮浪说道:“今天就算杀了这狗才也没什么,只是迟恐有变,现在能保得一人算一人,你们还是先走吧!把这狗才留在宫中,我自然有办法整治他!”于是阮浪带着胡珍等人一同离去,临走前阮浪还说道:“王瑾,别以为你在想什么我不知道!你以为攀上了孙贵妃这条高枝,就能爬到司礼监的位置!我告诉你,这件事太后已经听闻,你还是多想想怎么样才能保住一条小命!”
  众女带着李宫娥翻到墙外,南宫少秋早就带着几匹快马在那里等候!众女穿上预备好的外衣遮住了宫女的服制,分乘快马,跟着南宫少秋从北京北方的安定门出城!一行人又向北走了好久,这才绕道往南!
  何宫娥所生之子,名叫朱祈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本来英宗的身世之密很少有人知道,就连正史上也记载英宗是孙贵妃所生!就因为逃走了李宫娥,这件事才由李宫娥之口流传出来!后来孙贵妃果然占了有子之便,将胡皇后赶下台来,成了孙皇后!朱祈镇登基之后,内阁所拟的年号叫做正统,似乎在强调英宗的出身甚正,但却是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作法!
  宣宗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心里十分高兴,立刻排下了国宴,要宴请所有朝中大臣!
  然而派去布衣校书府找人的,却扑了个空,只捧回了个箱子!宣宗觉得十分奇怪,就把阮浪找来询问!阮浪不愿欺君,就把李宫娥向他求救之事,以及南宫少秋等人的行动告诉宣宗!
  宣宗并不是个狠毒的人,虽然宣宗答应孙贵妃冒认人子,但从来也没想过要毒死何宫娥等人!宣宗甚至还想找个时机,将这几人都册封为妃子!一切的事情,都是王瑾一人所惹出来的!宣宗还想到,南宫少秋知道这件事,必然会以为这是宣宗的意思!被南宫少秋误会,宣宗内心觉得很难过!
  于是宣宗打开南宫少秋留下的盒子,看看南宫少秋留的是什么?只见盒子里头放着一块玉佩,正是宣宗当日在淮北送给南宫少秋的!玉佩下压着一张纸,上头只写了十个大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         ※
  这天兰州城外来了七匹快马,共是一男六女七人!众人停马驻足之后,其中一女问道:“这一年多来咱们到处都跑遍了,现在又是要上哪儿?”那名男子说道:“西北一带,人人都说祁连山下好牧场!我在那里买了块地,咱们就上那儿去!”
  说完,七人一起扬鞭,七匹骏马一路上卷起的滚滚烟尘,远远望过去,就像是天际的浮云!
  【全书完】 

 

 
 : 
 

 70 021 





 
后 记  兴亡之间
 
  笔者自小就喜欢读历史,也总以为要读史,就要能读到骨髓里!
  既然历史所记载的,大多都是有关政治之事,那么所谓历史的骨髓,应该就是指一个朝代,在兴亡之间的那一点隐微之机!那也就是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一个时代做为小说背景的原因!
  笔者曾读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所写的万历十五年一书。这本书有个英文副题,从英文翻译过来,可以翻成:不怎么重要的一年!不过通观全书,黄先生却认为,这一年实际上是明朝江河日下的转捩点!
  笔者的看法却稍有不同!
  一块肉,若是放在冷冻库里,就不会腐烂。但是如果拿出来,在外头放得过久,当然会慢慢长霉生蛆!在万历十五年,明朝这块肉已经开始长霉,就要腐烂了!然而追源溯始,笔者认为,宣宗在位的这十年,就是这块肉拿出冰箱之时!
  一般的看法都认为,明朝的衰亡,和宦官脱不了关系,如果真要认真探究起来,岂不是得把责任推给开始重用宦官的明成祖?
  的确,从明成祖开始,就已经重用宦官,甚至于今天人人皆知的太监一词,也是因为明成祖宠信宦官,这才流传出来的专有名词!在永乐之前,中国并没有太监这个词!所以每次看到电视、电影上头,明明演的是永乐之前的宫廷戏,众演员还是太监、太监的乱叫,都不禁哑然失笑!
  明成祖虽然用宦官,但也没让他们掌握住太多的权力!在宫廷里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的是宣宗;叫司礼监秉笔批奏章的也是宣宗!这两样尤其是后者,才真正是后来宦官得以肆虐天下的主因!
  一个没有知识见解的人,除非他是天纵英才,否则也只能占占小便宜而已,没办法作怪!所以朱元璋才会不让宦官读书识字,这个诫条却被宣宗打破!而让宦官秉笔,这更是不得了的一件大事!
  秉笔这两字,大多数人应该都已经见熟听熟了,只是很多人却不了解这两字的意思!明朝自胡惟庸案后,废除宰相,一切政事,都由皇帝亲自主持!明成祖为了解决日渐繁剧的政务,特设内阁以供谘询!内阁大学士有票拟之权,也就是一道奏章上来,大学士看过后,将自己的意见写在小纸条浮贴在奏章上,让皇帝看!皇帝若是同意大学士的见解,就将他的意见用朱笔,抄到奏章上,当作自己的意见发出去!若是不同意,当然就另外批上皇帝的意见!
  到了宣宗时,内阁大臣全都十分贤能,所拟的意见宣宗通常都不会驳回,宣宗觉得,自己要是每天都得花许多时间抄写内阁拟议,实在太不值得!所以宣宗就把这项工作交给秉笔太监来做!
  秉笔太监的学问当然没有外头的大臣好,对于内阁所拟的意见常常看不懂,为了避免失误,自然必须到外廷请教大臣,这样一来,就开启了一条内外交通的路!再加上后来的皇帝有许多根本就不上朝,大臣想见皇帝一面真是难上加难!大臣不清楚皇帝的意见,所有的奏章自然是秉笔太监爱怎么批就怎么批,没有人能管制!所以宣宗这个为了一时方便的决定,实际上却开启了明朝的祸乱之由!
  而且宣宗又做了几件对后来影响深远的事!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替皇子找个好老师,让王振趁虚而入,糟蹋了英宗这一位原本可以成为好皇帝的人才!
  这里说英宗原本可以成为好皇帝,也许有很多读者会不赞成!从历史课本的记载来看,英宗早年宠信王振,酿成土木堡之役;回朝之后,又在几位大臣的引导下,复辟夺门,杀了于谦,似乎糊涂得不得了,怎么可能成为好皇帝?
  要评论一个人,就必须把这个人的一生所有作为,全都放在一起,平心静气地观察,才能得到一个比较正确的看法,所谓盖棺论定,就是这个意思!历史课本上的记载,实在太过简略,才会造成许多人对英宗的成见!
  英宗宠信王振,百分之八十的责任要由宣宗负起!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英宗是个感情特别丰富的人!这一点,可以从英宗的皇后钱氏,虽然瞎了一眼,瘸了一腿,但英宗对她的爱,却始终不渝看出!而王振是教英宗读书识字的启蒙恩师,以英宗的个性,对王振当然特别的尊敬!
  王振这个人的出身很不简单,并不像后来的刘瑾、魏忠贤等不学无术之徒!明朝严从简所写的殊惑周咨录当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王振,山西大同人。永乐末诏许学官考满乏功绩者,审有子嗣,愿自净身,令入宫中训女官辈。时有十馀人,后独王振官至太监,世莫知其由教职也!」
  学官指的是在地方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员,在府的称为府教授,正七品,必须是举人出身,而且担任过州、县级学官一任以上,有绩效的,才能转任!在州的称为学正,在县的则是教谕,这两者都是正八品,举人出身即可!在这些正主管底下,还设有许多秀才出身,从八品的训导辅佐!
  从王振入宫以后所受到的礼遇来看,王振原来应该是担任府教授一职!就因为王振的出身不凡,才会被宣宗选去入侍东宫,成为英宗的启蒙恩师!所以前面才会说,英宗宠信王振,宣宗要负百分之八十的责任!
  英宗一生际遇,远比所有小说家所能设想到的,都还要离奇!就笔者所知,英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复辟成功的皇帝,更奇特的是,复辟之后的作为,竟然比原先还要更好!
  成祖靖难之后,建文帝的两个儿子,其中七岁的大儿子朱文奎失踪,两岁的小儿子朱文圭就被成祖软禁宫中,除了衣食无缺之外,什么都没有,长大之后连话都不会讲!生子莫在帝王家,这是最悲惨的写照!成祖暴虐不足论,仁、宣二帝号称明君,仁宗在位不满一年,也许来不及做;宣宗在位十年,时间够长了,但却应该做而未做;还是英宗不忍,将朱文圭放出宫外,给他财产仆人,让他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光这一件事还不足以认定英宗会是个好皇帝,另外一件事,影响到了众多人命,才真的是件盛德之事!
  朱元璋这个人贫苦出身,生性节俭,死后也要求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但是当时,不知道是谁给建文帝出了个馊主意,竟然叫后宫朱元璋的妃子殉葬!历史学家似乎也不曾考证过这件事谁该负责,不过主其事的建文帝,以及建文帝的老师方孝孺,在笔者看来,实在难辞其咎!所以后来建文帝被逐,方孝孺诛十族,也许就是他们残害无辜的冥冥之报!
  朱元璋之后,殉葬这件事就成了惯例,就连被废的景帝,虽是以亲王之礼下葬,但因他曾经身为皇帝,也陪葬了好几名王妃!一直到英宗快要死时,才由英宗下令,废除了这个不人道的规定,这才保全了后宫无数女子的性命!
  关于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