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升平署〃所在地,最早由蔡元培开创,校园环境古香古色。在这所人文气氛浓郁的高干子弟学校,陈海很快适应了北京的生活。
自此,陈海暂时抛弃了自己的媒体梦,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还当起了班主任。〃那段日子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回忆,忙碌、充实、稳定。〃从做〃文人〃到做孩子王,陈海承认,这种转变使他在为人处世方面提高很多。但他对写作的强烈爱好,一直在心底涌动。
时间一长,陈海开始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缺陷:老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向外掏东西的过程,而学习的机会却很少,和社会的联系也很少,有时候甚至感觉臊己要跟这个社会严重脱节了。
于是,2000年暑假,耐不住寂寞的陈海又跑到外面去做记者。一开,他只是做兼职。2000年10月,经过慎重考虑,陈海结束了为期1年半的教师生涯,正式应聘到交通部的一家杂志社。陈海说,第一次领到正式的记者证,出差采访时打着领带、穿着西装,正经八百的,感觉〃倍儿有面子〃。
职业发展〃换汤不换药〃
不久,陈海就觉得这家杂志社存在垄断化的缺陷,于是又相继转战《北京青年》周刊、北京市妇联《女性》月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等,开始做财经人物专访。在此之前,他做过文化报道、社会新闻,唯独没有从事过人物报道。专访财经界高层的经历,不但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为他以后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基础。
由于在记者圈子的强大竞争力,陈海不安分地炒掉了许多家媒体,而选择了在几家知名媒体长期发展。对于自己的频繁跳槽,陈海有着他自己的解释:〃媒体可以换,但事业不会换。我所做的事其实从始至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做财经人物专访,变的只是发表文章的媒体而已。我要从我为媒体服务,转换到媒体为我服务。〃陈海的〃媒体为我服务〃观念的体现就是,他不再受雇于任何一家报刊,而是开始在不同的报刊上开设自己的财经人物专栏。2002年6月,陈海把自己的财经人物专访结集出版为《智慧改写命运…财富时代创业经典个案》。
陈海的不安分,其实是对工作平台的不安分,但对于职业来说,他可以说是〃从一而终〃。受新观念影响的求职者们将频频跳槽当成了家常便饭,却忽略了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职业生涯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究竟选择换一个工作单位还是换一个行业领域,这对个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5节:陈海创业感悟
做财经人物记者,长期和那些资本家、知本家打交道,陈海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2002年,他在一次采访中认识了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当时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后,当他们再次遇见时,陈海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设想…专门为风头正健的〃海归〃们出一套书。王辉耀一听,深表赞同,两人一拍即合。一套书就这样在聊天中〃聊〃出来了。
这两本名为《海归时代》和《创业中国》的丛书填补了国内海归研究的空白。陈海的《创业中国》选取了活跃在商界并取得杰出成就的具有代表性的海归人士作为采访对象,通过展示这些创业者或经理人的经典创业历程与独特的思维方式,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海归创业精英们独特的成功路径,为大量海归创业者和逐渐走向国际化的商务人士提供了财富榜样与创业智库。
〃采访这50个人对我来说是一件轻车熟路的事,但我从中收获很多,受到的影响也很大〃。采访50名精英,意味着从50个不同的成功人士的经历中吸取最先进的理念、最前沿的思想、最纯粹的精华。自此,陈海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与其治于人,不如尝试治人。而问题的关键是,自己要如何才能从一个文人记者转变成一位商人?两种角色应该怎么调整?
实际上,陈海早在2002年初就和一位中央大报的高级记者开始运作京华传媒网。当时已是著名门户网站新浪网传媒论坛总版主的陈海,一直在思索开拓京华传媒网发展之路的切入点。他曾经和某门户网站联系,表明自己希望承包一个频道,但却没有得到回应。
陈海清楚地知道,他手里所拥有的媒体资源才是他最重要的资本。但如何将这些资源最优整合以使其转变为切实的经济效益,他还没有答案。2003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和《数字传媒》杂志合作,兼任杂志主编。
这一年,陈海整合新浪网、京华传媒网和《数字传媒》杂志等业界资源,采取网上和网下互动的形式,成功策划了〃新浪…京华传媒新年论坛〃,并在新浪网上现场直播。他不动声色地利用自己的关系请来媒体领域几位重量级的人物,论坛活动一时间声名鹊起,他使网络在传统传媒业界守成了一次漂亮的亮相。而这次论坛的内容则成为《数字传媒》杂志的封面文章,标题为〃京华传媒群雄论剑〃。陈海又给自己的网站做了个大广告。
尝到甜头的陈海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继续策划〃京华传媒论坛〃。〃做论坛基本上是公益性的,不挣钱,只是希望能把它做成一个品牌。〃面对外界的疑惑,陈海这样解释道。他已经意识到,在互联网领域,内容、技术、市场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创业就是要保证这三个团队里都有强有力的灵魂人物。而除了在技术方面他不占优势外,在内容和市场方面,他基本上可以独挡一面,几年媒体记者的从业经历无疑给予他独特的竞争优势。
陈海创业感悟
说起自己的创业动力,陈海颇有感慨,陈海很清楚不同身份定位的差别:同样一位社会名流,当你以记者身份采访他时,他会很客气;但当你以一个网站小老板的身份面对他时,他的口气马上就不一样了…多了一些威严和其他因素。所以陈海要求自己,必须尽快把京华传媒网做大,以取得平等的对话权。
京华传媒网最初走的是一条〃网上造品牌,网下挣钱〃的路子。网站能够自己造血,基本上还是依靠由网上延伸到网下的公关、出版等业务。几年来,陈海已记不清京华传媒网进行了多少次小规模的改版。而陈海对网站进行的最大一次改版是在2005年初。他首次正式在业界推出传媒商务的概念,并在半年内与新华网成功实现结盟…这正式确定了京华传媒网在业界的领袖地位。各类第三方数据统计表明,在全球传媒类网站排名中,京华传媒网已经位列中国传媒类网站的第一位。
第6节:顺着自己的个性做
〃要做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京华传媒网站一定要做到业界中的最大、最强。我们已经做到了第一,但是我们还要把第二名远远地甩在后面。〃在做完最新一轮的改版后,踌躇满志的陈海立下豪言壮语。
〃我们没赶上互联网热潮,所幸的是,我们赶上了传媒热潮。〃对陈海来说,2005年是京华传媒网〃井喷〃式发展的关键一年。风险投资到位后,京华传媒网将在业界进行一系列的并购与合作,打造由综合门户网站、行业门户网站、行业平面媒体共同组成的传媒商务旗舰。
现在,成天忙忙碌碌的陈海除了经营自己的网络公司外,还在一所著名大学读传媒EMBA,并且继续在几家有相当影响力的报刊开设财经人物专栏。〃以前我是以写专栏为主,以做网站为辅;现在我是以网站创业为主,以写专栏为辅。〃陈海开玩笑说,以前自己是写别人的创业故事,现在他是在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创业故事。
2005年的夏天炎热而漫长,陈海的事业也同样热火朝天。一个专门从事创业服务的机构…〃创业新天地〃邀请陈海作为演讲嘉宾出席沙龙活动。陈海第一次系统梳理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参加沙龙活动的还有许多著名高校创业社团的学生领袖以及一些大学毕业就开办公司的创业者。对于这些青年创业者,陈海给出了这样的忠告:找准定位是关键所在。要学会把现有的资源列在一张表上,认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优势、哪些是自己的劣势;要用五年后的市场眼光考察今天的市场,准确评估所选项目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决定做什么、怎么做。
一些大学生在创业时首先想到的是资金问题,认为融资不成功就无法运作项目。〃那只能说明你创业的定位不准,所选择的项目不够完善。投资者都很聪明,只要有收益,他们不会不投资。〃陈海的脸上绽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他指着头向大家示意:〃最好的创业资本在这里!〃
(文/双齐赵钥)
专家点评:顺着自己的个性做
点评人:孙虹钢
虽然陈海的公司目前依然面临持续赢利问题,但作为一名创业者,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定位。
陈海是个不折腾会难受的人,从他的职业成长轨迹可以看出,在内心当中,他始终认为自己最适合码字挣钱。他去结识更多的媒体人士和商界人士,其实是在给自己找更多的〃卖字儿〃机会。但他又不愿意把自己拴死在某一处,所以才频繁跳槽,直至自己做老板才踏实。
个性决定职业,人只有在做自己喜欢、擅长和有需求的事情时,才最有动力和创造性。现在有一些老师告诉你说,你要去适应企业,做螺丝钉,企业老板说啥就是啥。很多著名企业对新员工也都有〃入模子〃培训。你可以去试一试,看自己到底能否真正接受企业的〃模子〃,看看自己的个性和企业的规则是否能契合。
有一个职场天条:一定不要去做自己不打算做好的事。不值得做好的事就完全不值得去做。
陈海的折腾或许源于自身的个性,但他每一次转型的成功却有其必然的因素在里面。
1、大学里,陈海的第一次职业角色转型是从文学青年到记者…这实际上奠定了他后来职业发展的基础。做文学青年,是靠想像力;做记者,是靠观察力。陈海的个性当中有擅长和人打交道的成分,当接触实际生活的记者比凭想像写小说让他觉得更容易上手。他喜欢曝光黑幕,敢于打抱不平。他把文学青年的浪漫和激情用到了理性分析和人际突破上,这是他能够成为一名好记者的关键素质。
2、陈海有些〃离经叛道〃的举动,比如毛遂自荐地投稿,只身跑到北京找工作等。如今,职业环境已经高度市场化了,而我们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属于非市场行为。你要适应市场需要,离经叛道才是正道。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如果你的学校没有把你当作是商品,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那么你恐怕需要〃离经叛道〃才能脱颖而出。
第7节:校园,公司,江湖
3、陈海的多次跳槽,其实是他顺着自己的个性不断〃试错〃的过程。他从感觉上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但并没有一下子就很明晰,所以要东试试、西试试。当然,频繁跳槽其实是件很〃凶险〃的事。如果你打算像陈海这样最终选择自己创业,倒也没关系,跳槽的次数多反而有助于积累人脉和经验;如果你认定自己还是比较适合打工…标志是心理上特别希望稳定,那你就要避免这样做。有人讲,一个频繁跳槽的人是忠于职业而不忠于企业的。这种观点有些自欺欺人…觉得自己的行为似乎不妥,要给自己找点借口。其实每个人都有完全的权力去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原则选择职业发展路径,这与〃忠诚、背叛〃之类的道德理念无关,你不需要用道德标准来束缚自己。
陈海目前所从事的事业未必就是他终生从事的事业,只是因为传媒行业正处在高速成长阶段,机会多多。陈海已经练就了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擅于整合资源。在传媒、影视、文化、公关、营销等方向,他应该都会有很多发展机会。
校园?公司?江湖
个人档案:
王晓庆,男,毕业于重庆商学院(现为重庆工商管理大学),现任北京中天技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的QQ网名叫'无艰不商',不过不是'奸诈'的'奸',而是'艰苦'的'艰'。〃王晓庆笑呵呵地说。从大学时期就开始经商,这个网名应该是他对从商经历与众不同的总结了。而其中究竟有多少〃艰〃呢?
北京西五环附近的一座写字楼,就是北京中天技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所在地,这是一家专门致力于共缆编解码复合信息传输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刚满30岁的王晓庆就是这家有着数十名员工的公司的总经理。
公司里不少员工的年龄都比他大。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王晓庆答道:〃他们对我的尊敬不是因为我的职位高,而是因为我做事踏实。而且职位高只能表明责任大,并不代表高人一等。〃
这样的回答很是老练,有点深思熟虑的味道,也有点〃老江湖〃的味道。
大嗓门的作用
王晓庆说:〃我们之所以赢,是因为对方的嗓门很小,而我的嗓门很大,事后大家都只记得我们的观点了。〃
1996年,来自中原大地的王晓庆考入了重庆商学院(现为重庆工商管理大学)。入学报到时,一大群同学在领住宿用品,场面十分混乱。王晓庆就冲着大家喊了一句:〃都排好队!〃而大家都很自觉地听了他的指挥。也许正因为这样,他很快被任命为班长。
大学生活对于新生而言是陌生而新奇的。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也有些糊里糊涂。为了尽快熟悉这个自己即将生活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环境,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或许是多数大一新生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王晓庆也不例外。开学不久的一场辩论会选拔赛让王晓庆出尽风头。他是四辩,主要做总结陈述,角色很重要。对于这次选拔赛的胜利,王晓庆说:〃我们之所以赢,是因为对方的嗓门很小,而我的嗓门很大,事后大家都只记得我们的观点了。〃
从那以后,他的自信心大大提升,也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老师的关注。
尴尬的校园政治
在那段时间,王晓庆第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