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来,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在四面墙里是可以“享受”尊严的——那就是东哥这样就要“走链儿”的死刑犯。
只可惜,东哥接受了错误信息,以为第二天就要“走链儿”,结果却没“走”成。于是,东哥一个星期都以为要“走链儿”,一个星期都保持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当然,还有他的“尊严”。这种残酷的“尊严”,情何以堪?想着东哥消瘦下去的变化,我心里只有满腔苦涩。
3、 正义和黑暗
“在幽暗的牢房里,人的同情心、正义感似乎一下都变异了,周围或许能找到趣味相和的、经历仿佛的伙伴,却不可能找到值得信赖的人,所有人都是无助者,这里没有正义与邪恶的区分,没有善良与野蛮之分,有的只是先来后到的分别,有的只是强与弱分别,人的概念,在里面也开始模糊不清,许多时候找不到作为人的感觉,甚至连悲哀的感觉也逐渐丧失掉了。社会法则在这里变得狗屁不是,这里有这里的法则,不成文的然而坚不可摧的法则,靠一代代犯人的悟性流传下去,丰富下去。”
不讲社会法则的四面墙里,可能也只有麦麦这种臭知识分子还能偶尔想到正义吧?我想如果有人敢在号筒子里大吼一声“这世界还有天理、这墙里还有正义吗?”百分之二百是招来一顿暴捶,甚至鸟屁们都要上去踏上两脚吧?
而郎大乱一定是一条电棍杵上来:“我操你妈的正义,老子现在就给你。”老朴一定黑着脸补上一句:“关上你的屁眼,不然就上独居去嚎丧。”羞涩的小尹队一定在旁边“嗤”地一声,暗骂:“白痴”。耿大一定默默地转过身子,当作没听见,回到他的管教楼。
四面墙里有特权、有阴谋、有犯人和干警的“互相改造”,但是,绝对不会有正义。也许,你会说它是黑暗的,但是,没有一个犯人会这样想,他们觉得这是天经地义,也从来不会去反抗。
“……努力教导自己去承认一些现实的东西,是非常必要和明智的,反抗是悲剧的根源——关于这一点,犯人们的看法很野蛮,并且很通俗很自嘲:有辙你想去!不服你就跳出来!”
“真的说不清,没进去过的人,永远都不可能真的了解这种环境是如何迅速并且深刻地改变一个人的,那种不容抵抗和选择的改变,往往具有可怕的力量。经历过牢狱灾劫的人,那些刻骨铭心的体会,往往难以表述……”
“在监狱这个超级大染缸里,我不知道一个人究竟可以变多坏,但却看得见一个人可以变多快。”
这种迅速的改变,这种深刻的改变,就是一个重新定位、重新认识正义和黑暗的过程!
这种认识往往是痛苦的,是“触及”肉体和灵魂的。在干警和杂役,甚至是杂役们的“劳作”手中,遍体鳞伤的肉体,整夜整夜地双臂后举、头顶墙壁的“飞行”迅速麻木了神经和灵魂,迅速改变了那可怜又天真的幻想。正义被当作一条污迹斑斑的手纸,完成它擦拭伤口的最后使命后,被鄙弃地丢进阴沟。于是,改变了“世界观”的鸟屁们目光炯炯,一只眼睛在黑暗中讨好地盯着“队长”和杂役,一只眼睛在黑暗中犀利地盯着身边同伴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随时准备依靠出卖赢得一丝浮出水面的机会。
在发红的双眼里,在扭曲的目标下,这种黑暗是无所谓黑暗的。眼睛渐渐适应了黑暗后,如果一旦让它们暴露在阳光之下,只怕它们反而会无所适从了。
(呵呵,这是多次犯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吗?)
二、 关于写实主义
许多人都在楔而不舍地追问哥们儿,“你真的在牢里呆过吗?”,“这些都是你的真实经历吗?”,“书中的人物真的都有原型吗?”……
而我在掩卷沉思之余,脑海中却莫名其妙地闪过一个句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就不能不提到哥们儿的写作方法。
《四面墙》依靠作者所谓的“大流水”(后文要谈到这个问题)行文顺序,用几乎纯粹的方言俚语,用大块大块的人物对话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以前我一直以为,这种对话多过描述的写作手法对一个写手来说是危险的,特别是在那些“言情”小说和不成熟的写手的大作中“见识”过许多不成功的例子后,更坚定了我的判断。但是,《四面墙》却让我大跌眼睛:原来,这种对话多过描述的写作方法竟然能够如此鲜活地表现笔下人物的神态、修养、性格、表情。原来,这种写作方法竟然丝毫没有削弱大家对现场气氛的想象,读来反而丝毫不显拖泥带水,接近于完美地还原了“现场”。
读着那一句句或粗俗、或精辟、或狡诈、或“直白”的对话,扁平的文字“立体”起来,黑乎乎的方块上好象有魔法棒挥过,一副副声、光、影俱全的影像出现在面前。就好象蒙太奇一样,麦麦、舒和、老三、日本儿、二龙……一个个在我面前活了过来,一幕又一幕地我面前上演着悲喜剧。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竟然能够象看一部长篇电视剧那样来欣赏一部小说!
归根结底,我想就是大家对这部作品用得最多的评语在作祟:在网络写手“专注”于魔法、奇幻、架空、修真,蜂涌跟风YY的浮躁时期,这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写(现)实主义佳作。
再说那句莫名其妙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换一句话,“通俗的才是大众的”可能更合适。我认为,这才是大家能够认同《四面墙》“写实”的基础。
这种通俗,这种“写实”,其实是构筑在那些层出不穷的方言和流行于犯人(流氓)中的粗俗的,带有“质朴”的流氓逻辑和智慧的黑话、行话、荤笑话之上。
对于这种特殊的语言,作者有过专门的记述:“……还有一本‘学术专著’,属于极端卑鄙搞笑的伎俩,旨在收集从劳改队里听到的华章妙语,又担心翻号儿时被收缴了,就搞了个危言耸听的题目,叫《边缘汉语言辞法探微》,后面煞有介事地来个小破折号——‘研究资料汇编’,还工整整写了篇‘前言’,在感慨语言‘发于民间死于庙堂’的同时,杜撰了一个‘边缘语言’的概念出来,说那些黑话、行话乃至荤笑话因为不能登堂入室,所以只能在草野的某个角落或特殊群体里自生自灭,其实‘笔者’窃以为这是话语权斗争的结果,是官方话语对边缘话语实施了成功的强奸之结果,如果当初官方把‘鸡巴和逼’规定为高雅的书面用语,而让‘生殖器’三个字成为鄙俗的口语,那么情况就会完全不同,老师上课的时候,就会非常坦然地跟学生说:看,这就是鸡巴。当然,‘本书’要研究的重点不在于此,就‘笔者’多年来收集的这类资料来看,拨开其看似下流的外衣,‘边缘语言’多姿多彩的修辞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举起这棵堂皇的隐身草后,我又按‘修辞手法’分了很多小节,中间都空着页码,不断地把听到的俏皮话和“发人深省”的妙语记上,当然要按‘研究’的需要分门别类了。比如‘顶针修辞’下面的第一条‘例句’就是——“甲说‘我操’,乙顶‘你操下狗’”。着实费了我不少脑筋。”
我不是天津人,也不是北方人,迄今为止也没有机会和“大哥们”厮混过,所以,也无法分辨《四面墙》中那些“边缘语言”在当地和“行内”的流行程度。但是,这丝毫不防碍我在看到这些“华章妙语”时或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
写实,或者说现实主义,就在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里不经意地实现了!
三、 大流水与其它
“大流水”这个话题一直是关心《四面墙》“思想性”、“文学性”的铁杆书友争论的焦点,从后记上来看,也是哥们儿的一块心病,似乎有在修改时回到倒叙的写作方法的打算。
其实,笔者以为,哥们儿当初放弃倒叙,采取这种“大流水”的写作方法是十分明智的,而且,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文学性”再回到那种写作方式。
《四面墙》的行文风格本来就是以平淡、直白的语言叙述一个个故事,麦麦做为一个经历者、旁观者、叙述者,以朴素的手法向大家展示最阴险、最残酷的画面。通篇都显示出一种出离这些阴谋、残酷的平淡和冷静,是好象以冷色调的色彩在涂抹一幅残酷的杀戮!
这种反差,这种强烈的阅读、思想冲击是《四面墙》的特异之处,也是成功之处。越复杂、越技巧、越熟练的写作手法,越会破坏这种冲击、这种震憾,不会有更好的作用!
还有些书友提出,麦麦太冷静了,书中的对话太多了,应该多加一些具有哲理性的、思想的,麦麦对于各种阴谋、残害的思考,以提高整部作品的水准……
对于这些人,我和天照的看法一样,只能竖起中指说:“傻X一个。”
这不是政治思想教科书,这不是假道学的、服务于政治的“高大全”的改造报告。
麦麦思考得多了,也就假了!就算哥们儿处理得很好,麦麦的思考妙语如珠,哲思如泉涌,警句如落珠,可是,留给大家思考的空间少了,那种冷调的苦涩和冲击也就淡了,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四、 结语
好象有许多话还要说,但是,好象有什么都说不出来了。每一个身边,都有许多有形无形的墙,每一个书友心中,都有对《四面墙》独特的理解。正象哥们儿所说的那样:(在《四面墙》里)有的人看到了文学,有的人看到了思想,有的人看到了痞子。
也许《四面墙》不是最好的,但是,它无疑是沉重的,也是最真实的(哪怕这种真实显得有些虚幻)。它好象空气中的尘埃,我们经常忽略它,尘埃却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着。
感谢哥们儿,感谢《四面墙》将这些尘埃无限放大,怵目惊心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为一个评论者,这篇文章是不合格的,大家权当作一篇读后感来看吧。想来想去,还是要冒着凑字数的嫌疑^^,让麦麦的思考来结束这篇不象评论的评论:
“突然有种不着边际的孤独感袭来,这两天,一直在享受远离纷争和喧嚣的‘自由’,这时才发现,原来‘自由’是如此诡异的一个概念,四面逼仄的墙壁,可能使一个人发疯,而一只蜗牛或爬山虎,却可以在这里尽享一生的美满生活。我想到了小朴,如果他真不是在演自己的最后一场戏,那么监狱也许比外面更适宜他继续生存,就象一只蜗牛,天空再广阔,对它的意义却只是空虚,而对又一些人,却恰恰相反,外面的世界如此广阔,他们却时常感觉压抑、没有出路,那些有形的无形的墙,那些成文的不成文的法,在他们的周围筑起了重重的障碍,使他们的‘自由’显得可怜可笑。
“我想他们或许还不如我们这些囚犯清醒,至少我们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处境,而他们,却迷惘地在广大的世界里奔突着,不知道会在哪里碰壁,那些围墙是透明的,他们经常在不自知的前提下犯规,尴尬、困惑、被嘲笑、被鄙视、被遗弃甚至发疯。
“我们知道自己的期限,而他们不知道。
“我们知道自己的最终目标,而他们往往踌躇于此生何为。
“唯一相同的是,我们和他们,为达目的都不惜一切可行的手段,有时候谦卑、顺从、奉献这样美好的品格都可以作为手段。但我们做的更坚决,因为我们对一切的问题不能回避,只能咬牙面对,而他们还有选择逃避的空间——这是他们向我们唯一可以炫耀的地方。”
起点…雅易安篇
《为了失去的世界评》
作者: 雅易安(起点)
如果不是七品堂的任务,我不会看哥们儿的《四面墙》。但在看了3遍之后,觉得这是任务里最好的一本书。
一。1看《四面墙》,“寓教于乐”的好书。
看完第一遍,我的脑海里有四个字“寓教于乐”。
我认为一部书要算得上好书无外乎灵与体的搭配。灵是文章的思想和深度,体是文章的题材、文笔和故事情节的安排,在这里,我暂时把好书定义为让人想看的书。
《四面墙》是网络上受欢迎的小说,它也是我想不断看下去的书。这部没有离奇和丰富的故事情节,象流水帐的书为什么有如此的轰动效果,看完第一遍,我认为它的思想和题材抓得到位。
《四面墙》的麦麦(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在我住的这个地方,当地人经常发出“麦麦”的感叹词,意思有点象“好。。。什么什么的”)是有点头脑、有点社会经验、又当过老师的商人,却因为哥们义气犯包庇罪入狱三年(实际好象两年多)。《四面墙》就记述了麦麦从看守所到市局再进入监狱和劳改队的全部过程。
想来读者中大多数人没有亲身体验四面墙的经历,老安也只是在派出所和看守所里呆过,市局、监狱和劳改队至今无缘得见。我们能“看见”一段活生生的的历史,也算是了尝心中之愿,但其中的内幕和隐秘也让我们不寒而栗。《四面墙》的成功之处正是首先抓住了这个环节。
眼下,反派的书越来越受欢迎,它从一个侧面说明文章的思想只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认同感就能获得成功。而我们居住在同一个平面的世界,也处在一个片面的空间中,对可称为另一个世界的监狱生活不了解,也就想了解,更因为社会的局限性,监狱披上了神秘而又黑暗的面纱,当这个世界的一角被揭开的时候,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好黑暗啊。
管教、号长、组长、杂役和门子,一个个陌生的词汇,警察与流氓的勾结、警察和罪犯间的勾心斗角、囚徒的凌辱与被凌辱,一重重交织的关系都汇成了四面墙内的恐怖。在麦麦的眼中,我们感受到压力和生命的沉重,而他眼里看见的黑暗也让我们感受到无穷的诱惑,当然这诱惑是在我们不要亲身经历的前提上。描写黑暗思想的《四面墙》的确受益非浅,谁愿意白的走进去,黑的送出来呢?
二。2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