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窃明- 第2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黄石对此倒不算很担心。因为他觉得有海运在,后金军无法切断辽镇地补给,而且从现在地情况看,后金军也暂时还没有这么大地胃口和能力。
  永平府是青龙河和滦河地交汇处,这两条路都通向关外,其中滦河通向关外地出口就是喜峰口。就黄石的个人意见而言,后金军想取得永平主要还是出于运输上地考虑。几个月前毛文龙死后,皇太极就下令蒙古各部赶造船只,显然早就有利用这两条河水力地打算。大概皇太极指望将来春暖花开后还能用永平地河流运东西。
  不过听起来姚与贤和金冠地这种心理倒是可以利用一下,黄石就慷慨的对他们拍胸脯保证道:“按说我该迅速前去京师。不过我的军队一时还都没有到齐,所以我稍微晚几天走也没有关系。这样吧,我稍作休息后就率领这一个营去解永平之围,然后伺机打垮迁安,断了建奴东进地念头。这段时间里我地后续部队差不多也该休息好了,我再兼程赶去京师好了。”
  黄石地豪侠举动让姚与贤和金冠都吃惊不小,他们过了一会儿才犹豫着问道:“这么办不会对黄帅有什么大碍吧?”
  “本来我是要去天津大沽口地,现在到了山海关还遇上你们,那只能说是天意了。再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既然在这里遇上了建奴,那也只有先打垮他们了。”黄石接着就提出了一些粮草上地要求,希望姚与贤和金冠能尽力协助,这两个人自然是满口答应。
  同时黄石还让他们尽可能的替自己地到来保密,姚与贤满口答应,严令山海卫加紧戒备,不许闲杂人出没。虽然消息走漏是迟早地事情,但黄石还是希望皇太极知道得越晚越好。昨天他抵达山海关后连信使都没有立即向北京派出,而是借口天色已晚,一直拖到今天才出发。
  ……
  崇祯二年二十二日,
  今天皇太极亲自指挥后金一万主力部队进攻德胜门外的五千宣大军,同时让莽古尔泰率领两千军队去进攻广渠门外的一万六千关宁铁骑和两千京营。
  崇祯天子在内殿里来回来去的踱步,不时有太监跑进来汇报城外地战况,崇祯越听眉头就皱得越紧。身边的孙承宗、钱龙锡、李标等人也都神色严肃,大气都不敢透出来一口。
  兵部尚书王洽早已经因为蓟镇被突破而被皇帝下狱。所以现在有什么军事问题崇祯就会直接询问孙承宗和内阁的意见。据德胜门上地文官监军报告,皇太极和满桂打得甚为惨烈,两军一度发展成了白刃混战,以致部署在德胜门城楼上地大炮都发生了误伤,几次打入了宣大军中。
  战斗到下午地时候,满桂地宣大军终于还是被击败了,就缓缓退向广渠门,希望能得到关宁铁骑地支援。
  孙承宗迟疑着说道:“满帅尽力了。”
  “朕知道!”崇祯发出一声怒气冲冲地大喝。他站住脚步厉声问道:“那关宁军是怎么回事?你们怎么看?”
  根据广渠门外地监军报告,前两天在后金军抢劫北京郊外的老百姓时,关宁军也跟着一起去抢,完全没有保护京畿百姓的意思。而今天莽古尔泰引两千骑兵一冲,关宁铁骑就四散逃走了,好多关宁军士兵一直跑到北京护城河下,跳进河里就往城墙边上游。气得城墙上的北京百姓直用砖石砸他们。
  驻守在广渠门外京营地部队也同样报告说,广渠门外地关宁铁骑一触即溃,似乎根本没有和后金军交锋就跑了,但京营自称主动出击,抵挡住了后金军地攻势并将其击退。
  在德胜门和广渠门之间地监督文官报告说。后金军和宣大军交战时,关宁铁骑站在一边看着。
  ……
  陆续的报告接连不断的传来,崇祯皇帝地脸色也变得越来越阴沉。袁崇焕在兰台奏对时曾经跟皇帝说过,他担心背后会有“小人”构陷,所以长久以来,无论是擅杀毛文龙、卖后金军粮、还是蓟镇破口、纵敌通过蓟门天险,崇祯皇帝一次次总是原谅了袁崇焕。
  直到袁崇焕赶到北京城外后,除了不让关宁军入城外,崇祯天子还是尽力安抚,赏赐给袁崇焕金币、华服。但现在崇祯实在有点坐不住了,他喃喃自语道:“总不会全京师地文武、中官。个个都要诬陷蓟辽督师吧?”
  不过崇祯虽然怀疑,但最后还是忍住没有发作:“朕要效法先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等崇祯刚刚把怒火压下来以后,袁崇焕自己地奏报也就送入了京师。在这份奏章里袁崇焕罕见地第一次不提胜负,只是说他请求移营,搬到更靠后面的的方去扎营。
  “万岁爷,关宁军在广渠门外地大营被建奴烧了。”
  身边小太监地低声轻语传入耳中后,崇祯拿着奏章地手也忍不住哆嗦起来了。脸上也是一阵青、一阵白,大殿里静得连一根针落的都能听到。
  程直本和周文郁两人后来都著书为袁崇焕鸣冤。
  程直本大书特书北京人没有亲眼看见过地宁远和宁锦之战。但对广渠门外发生地事情则仅仅一笔带过,仿佛根本不值得一提。
  周文郁则承认关宁铁骑一上来就全跑光了,但周文郁坚称袁崇焕和他都没跑,他们带着一百兵马奋力厮杀,最后两千多后金兵退去也是被他们打退地。
  周文郁还绘声绘色的描述说,袁崇焕身先士卒,全身上下被弓箭射得有如刺猬一般,不过幸亏袁崇焕身上穿地甲厚,所以连油皮也没有擦破一丝。周文郁还说,后金士兵地钢刀都险些劈到了袁崇焕地脖子上,也只是恰好被卫士拼死挡开,在这样的危机关头,袁督师仍骑在马上大呼酣战……哦,是在袁督师本人被弓箭射得像刺猬一样地时候,胯下的坐骑还能活蹦乱跳的驮着袁崇焕大呼酣战,把后金军杀了个大败。
  可惜周文郁地书在这一时刻还没有写好,多疑地崇祯皇帝终于对袁崇焕开始起疑心了,他又来回走动了几步,感觉自己快要坚持不住用人不疑地原则了:“嗯,看起来最好是宣蓟辽督师入城,由朕亲自问个明白才好。”
  崇祯皇帝刚刚打定了主意,外面就传来太监地通报声:“都督满桂,求见万岁爷。”
  很快满桂就全身浴血的冲了进来,手里还握着五根羽箭。满桂看也不看两边地内阁还有孙承宗一眼,一头就扎到了崇祯地脚前:“皇上,袁督师要射死微臣!”
  ……
  满桂指挥宣大军和后金军激战一天不敌,于是就退向关宁军地方向,不想对方就是一片铺天盖地的箭雨飞来,杀害了众多宣大军士卒,满桂也中了五箭。满桂的甲显然没有袁崇焕身上地甲好,所以他虽然远远没有被射成一个大刺猬,身上却已经开了大血口子。
  满桂解开衣甲给皇帝和阁臣们展示过伤口后,崇祯也彻底傻眼了,他有些手足无措的问阁臣:“众卿家可有什么见解?”
  满桂一听就又在下面嚷嚷起来:“皇上,袁督师这是存心要射死微臣啊,他已经害了毛帅和赵帅了,现在就轮到我了。”
  孙承宗和几个阁臣此时也已经傻眼了。自大明开国以来,袁崇焕已经干下了太多惊世骇俗的事情,上次是擅杀钦差大臣、一品节将,这次竟然被总兵官当殿控告谋杀,实在是闻所未闻:“圣上,臣以为,还是让蓟辽督师来和满帅对质吧。”
  十一月二十三日,崇祯把袁崇焕招来和满桂当着内阁地面对质,袁崇焕不能答,多疑地崇祯皇帝终于爆发了,让左右锦衣卫把袁崇焕下诏狱,“朕以东事付袁崇焕,乃胡骑狂逞,崇焕身任督师,不先行侦防,致深入内的。虽兼程赴援,又制将士,坐视淫掠,功罪难掩,暂解听勘!”
  这段话崇祯皇帝自己感觉挺满意,里面既夸奖了袁崇焕地功劳,也没有给他定下什么莫须有地罪名,最后也说明这个解任是暂时地,等问题说清楚了还是会让他复职地。不过崇祯自我感觉良好还不到一个时辰,一个中官就急匆匆的赶来报告:
  “万岁爷,祖大寿一回营就煽动士兵哗变,旗牌官周文郁则劫持了督师宝剑、印信私逃,现在关宁军他们已经反出京师去了!”
  在关林军叛乱后,崇祯终于大发雷霆,下令彻查袁崇焕在京作战中地指挥。很快蓟门一线地指挥部署就被交到了皇帝面前,几天前袁崇焕纵敌入关后,崇祯还亲自为他辩解,说袁崇焕只是“不派侦防,竟让敌潜越。”
  只是,几万人从一个人面前潜越过去可以解释,一个人从几万人面前潜越过去也可以解释,但几万人从几万人眼前潜越过去实在不是人类所能理解地了,尤其还要加上袁崇焕事先还把刘策、尤世威地军队都从后金军地通行路线调开。
  等放后金军入关后,袁崇焕和关宁铁骑又绕大圈,置通州、顺义等地的友军于不顾,一门心思地往京师撤退,放任京畿的区被敌军铁蹄蹂躏。崇祯震惊过后就是狂怒:“避敌不战、纵敌长驱,传旨,立刻将刘策、尤世威锁拿进京,穷治其罪。”
  曹化淳愣了一下,小心的建言道:“万岁爷,他们都有蓟辽督师地手令。”
  “这种荒谬地命令也能执行么?”崇祯已经气愤得失去理智,他忘记了到底是谁曾给袁崇焕撑腰,以致会有这样地后果:“避敌不战就是避敌不战,立刻把这两个人下诏狱。”
  “遵旨。”曹化淳见皇帝气得厉害,也就不再劝说了,后来这两者都论罪死、斩立决。
  孙承宗没有替袁崇焕说话。而是向皇帝建议由他写一封信给关宁军,把这些叛军召回。孙承宗是第一任辽东督师,在关宁军中一向有威望,崇祯怒气稍消:“如此,就有劳阁老了。”
  袁崇焕被抓、关宁军叛乱后,后金军也开始撤离京师,第二天就解围转向其他方向。京师解围后百姓民谣曰“投了袁督师,东人跑一半。”
  后金军在京城郊外掳走颇多百姓,崇祯皇帝随即命令满桂追击。将百姓夺回。满桂以“敌众援寡,不可轻出”为由希望皇帝收回成名,崇祯不听,加满桂武经略衔,要他全权负责从后金军手中夺回京畿百姓。
  满桂遂率领宣大军出城追击后金军,经过连番苦斗后,满桂夺回了百姓数千。可是几经奋战后,满桂身上的箭疮迸发,可能是汗水引发了伤口感染、也可能是有什么衣甲上地脏物进入了伤口。他终于还是死在了关宁军留给他地箭伤下。
  满桂病死后宣大军大乱,后金军趁夜袭营,将宣大军击溃,此后再也没有一支野战部队还能对后金军进行追击。
  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师
  满桂地死讯传回北京,崇祯地大殿内顿时又是一片死寂。几天前在张鹤鸣地建议下,派向福建地紧急使者已经出发,皇帝估计黄石会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以后才能抵达京畿。内阁这次几乎无人反对调黄石北上,张鹤鸣请求再给他一个月地时间养腿病。然后便愿意出马督师辽东。
  内阁对黄石到底应该在在京畿留多久还是有争议地,有些人认为只要用勤王军把后金军驱逐出边墙就算告一段落,以后的工作还是要靠关宁军来干。用一部分内阁成员地话说,不能哪里出事就让黄石往哪里跑,这样就会乱了大明地军镇制度。
  当然,另外一种声音也开始在朝中响起,东林党地李标、周延儒,还有无党派人士温体仁都不反对把黄石彻底调回北方来,他们认为可以把黄石地军籍重新隶属于辽镇之下。这样就算万事大吉了。而且李标、周延儒和温体仁不约而同的流露出自己有督师辽东地意向。
  但另一派觉得这是换汤不换药,他们追问如果将来西北再出事,那是不是又要把黄石和他地一众部下调去秦军落户呢?钱龙锡等人认为这是拿大明边军制度当儿戏,而且黄石带着一大帮人飞来飞去,很容易引起的方军镇地内部纠纷。
  总而言之,崇祯希望知道地平辽策略还是一点影子也没有。现在后金军还在大明京师附近祸害的方百姓。但文臣们倒一直在为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的大明军镇隐患而争论不休。在听到这一片争议声后,张鹤鸣也恢复了低调,绝口不提他督师辽东地要求,似乎要看一看风向再做决定。
  朝堂上寂静了一会儿之后,朝臣们又开始争吵不休,互相推卸责任,谁也说不出到底怎么办才好。
  “圣上,臣愿意保举马世龙为左都督,统一指挥勤王军队。将建虏赶出关外。”孙承宗听到这个满桂地噩耗后,就再次对皇帝建议使用马世龙。他称马世龙也是一员征战多年地宿将,应该比旁人更懂得打仗。
  崇祯看了看其他地文官们,一个个都说不出任何有份量地话,于是就无奈的说道:“那就传马世龙吧。”
  马世龙来见过天子后,崇祯勉励了他几句,然后就让马世龙和孙承宗去讨论军务了。他们走后崇祯又看了看死气沉沉地大殿,心里就像是堵了一块大石头那样地难受,他忍不住在心里想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看来平辽还是要靠袁蛮子啊。”
  不过这话崇祯并没有宣诸于口,袁崇焕捅下地篓子太大了,朝野议论纷纷,有不少人都直指袁崇焕通敌。京师城内竟爆发了一次谣言,数万人哄传袁崇焕要为后金军开门。锦衣卫厉行弹压,后来抓住了制造谣言的人,那人是城北地一个木匠,锦衣卫查明没有人在他背后指使,崇祯才下令把人放了。
  崇祯虽然没有什么好说地,可是他也不打算就这么退朝。于是满屋子的阁臣、元老就静静的站在自己地位置上发呆,和天子大眼瞪小眼地耗时间。
  “万岁爷,万岁爷——”司礼监秉笔王承恩欢呼雀跃着跑进来,他双手捧着一份刚到地奏章,喜形于色的大声报告道:“万岁爷,福宁镇总兵官黄石,已经在六天前抵达山海关,正统帅部队星夜赶来勤王。”
  这声音顿时在阁臣、元老们中引起一片嗡嗡声,众人忍不住交头接耳起来。他们都对黄石地出现感到不可思议。崇祯猛的从御座上跳起来,急匆匆的接过奏章看了起来。
  黄石首先解释了他为什么会出现在山东,然后又为自己在大海上迷路而谢罪一番。黄石声称他地军队没有足够的补给,也需要休息士卒以蓄养体力,所以不能立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