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窃明- 第2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制造大型战舰的木头实在少得可怜。
  面对福建山上成片的小树,黄石手下的首席水车专家范乐由不禁感慨道:“当年在辽东的时候我们没有足够地水力。现在有了水力,结果又没有木头了。”
  黄石又询问了一些福建本地的军户,这些年来闽、粤、浙三省的大明水师如果要造大型兵船的话,一般都是从云贵地区搬运木头。或者从中南半岛还有南洋进口。福建、广东的大型木料数量实在太稀少了,肯定不够大举造船所需。
  “或许将来我们可以从辽东运。”一个跟随黄石勘探地形的水利工人曾经在宽甸地区呆过,长白山区的千年老林一直是陈继盛最好地屏障,东江右协游击军队在那里平时打黑熊,战时打后金兵,林海就是他们的家园一般。
  大明统治长白山二百多年。辽东汉人虽然多,但也就是打猎而已,很少砍伐树木,所以那里的树木都是高大茂密,据那个军户说,两人合抱不过来的大树在长白山上比比皆是,而且东北天寒地冻,树木长得比较慢所以质地也比较密实。用来造船应该很合适。
  “倒也不是不能考虑,”黄石对这个念头也没有立刻否定。木料地海运成本现在还不好说,但如果不是很高的话,比陈继盛更趁木料的人还真不好找,何况长白山木材的质量也很少有地方能比:“说不定还真要回东江镇买木头呢,嗯,砍木头总比满山遍野地挖人参方便,陈副将别的没有,就是有林子,他的木头肯定是全天下卖得最便宜地,再说我还可以白送他些钢锯嘛。”
  让大家轻松地笑过了一番后,黄石负手而立良久:“不过这都是后话了,这些全都需要大量的银子,只有等柳兄弟把钱筹集好后,我们才能大展拳脚。”
  ……
  七天前在登州,那个商人负气地拿着他的五百两银子离开后,柳清扬就行若无事地回去继续工作了。当时很多人都有些不解,不知道柳将军为什么要把热心的捐助者气跑。但是当时工作繁忙,大家也都只好把疑惑藏在心里。
  事后有好事者向柳清扬提出了这个问题,柳清扬沉思了一下,觉得直接陈述自己的想法可能不太容易被手下理解,于是淡淡地对着长生岛官兵们说道:“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这是有关圣人和圣人弟子的故事。”
  柳清扬小时候看过不少书,其中自然也包括论语,所以孔子的生平事迹他自然也是信手拈来:“那是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真是善法!”听众们齐声称颂道。
  “后来圣人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真是一个善人!真不愧是圣人的弟子。”众人们又齐声为子贡叫好。
  众人的颂扬声让柳清扬却微微一笑,他等到大家的声音静下来了一些后说道:“但圣人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啊——”
  大家顿时都发出了惊呼声。孔夫子既然说这件事情做得不对,那大家当然就相信子贡确实做错了,不过他们怎么想都觉得子贡是个好人,而且明明是做了一件为国分忧地大善事,怎么会伤天害理了呢?
  长生岛官兵议论纷纷地时候,柳清扬一直但笑不语,过了一会儿他们也没有议论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就重新向着柳清扬围拢过来,齐声叫道:“柳将军。您就不要卖关子了。”
  “圣人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側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能够因为他心中的‘义’而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柳清扬留给众人一些消化地时间,只见大家都默默地点头,脸上都露出深思之色。
  “圣人还说,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圣人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
  看着个个呆若木鸡地手下,柳清扬又叹了口气:“圣人还说。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或者他们不像子贡那么喜欢出风头。很多鲁国人会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所以圣人才说子贡此举是伤天害理。”
  大伙儿一时间都沉默了,过了不知道多久才有一个胆怯的声音响了起来:“子贡做了这件事情以后,鲁国的情况真如同圣人所料么?”
  柳清扬看了一眼这个敢于怀疑孔子地人,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圣人就是圣人。”
  在这群人心目中,孔子差不多就是神一样的形象,大家对这个结局也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不过刚才那个人发问时,他们心里竟隐隐有些期盼,指望孔子也会判断失误一次,那些落难的鲁国人也还能一如既往地受到拯救。
  所以听柳清扬确认鲁国的善法因此荒废掉了之后,大家都发出了沉重的叹息声。柳清扬抓住这个机会借题发挥:“今天这个执意要捐款的商人,他自己其实都没有意识到,他要做地就是子贡已经做过的事。如果我今天同意他捐款、或是同意只写一厘利钱的话,那其他想靠利钱发财的人就会受到指责,他们就可能也跟风捐上几两银子然后匆匆离开。而这种消息传出去以后,所有风闻此事的商人也就不会相信我们是在借钱付息了。”
  柳清扬抖擞精神,一吐胸中块垒:“圣人说过,若是行仁仗义能获利颇丰,那天下一定尽是仁人义士,此所谓义利不分家也。大帅常说,无论是长生岛的将士、还是贩货给我们东江的商人,都是报国的义士,所以我们长生岛对将士非常优容,对商人也都尽可能地让利。以我观之,大帅此举与圣人所言暗合,所以也是堂堂道理所在。”
  众人听得也都是心悦诚服,柳清扬定下了五成这么高地利钱,求的就是大批地银子,也只有用高利钱才可能吸引来大笔借款。如果今日为了一点小利就将借款改为募捐的话,虽然可能白拿到几万两银子,但原计划筹集上百万两银子那就是想也不要想了。
  “柳将军高见。”
  大家终于发出了心服口服的赞同声。
  这赞誉让柳清扬又是微微一笑:“大帅把募款的重任交给了我,此事关系到我长生岛数万官兵的衣食、关系到他们的武器铠甲,我又怎么敢不尽心竭力,遇事三思呢?你们务必要牢记,凡是借款帮助我们长生岛的行为都是义举,凡是借款给我们边军的人都是义士,我们当然绝不能让义士们吃亏了。此外,我长生岛数万官兵都指望着这些义士襄助,如果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义士们站出来,那首先就要竭力帮助这些义士们获利。”
  今天已经是进行“平蛮大借款”的第三天了,柳清扬突然又从人群中见到了两个熟悉的人影,而这两个人进来以前似乎就已经碰面商量过了,他们一起向着柳清扬笔直地走了过来。
  先开口的是那个大前天负气而去的商人,他冲着柳清扬深深一鞠,慨然说道:“这位将军,前日多有冒犯,还请恕罪则个。”
  这商人不等柳清扬还礼,紧接着又大声说道:“我那天回去和亲家、还有兄弟都商量过了,我们做别的买卖,三年下来也没有五成的利,既然反正都是获利,那还不如拿来襄助黄大帅,今天我打算拿四万两白银来给将军,请约以三年为期。”
  “不过,”那个大嗓门的商人话锋一转,抢在柳清扬道谢前急急忙忙说道:“只是这笔钱事关我、我兄弟和亲家的家产,所以我一定要问问清楚,黄大帅到底打算如何归还本息?”
  这位商人说话的时候,那个老年商人也在旁边一边听一边点头,显然句句也都说到了他心坎里去。这位老先生也打算拿来几万两白银。虽然黄石名气响亮,但他们还是抱有怀疑,总有点担心黄石会把这些银子直接充了军饷。
  “理所应当。”柳清扬朗声答应道,胸有成竹地向着后面的一排座位指去,那里已经满满地坐了不少商人了:“两位请上座,本将已经安排了文书,就等着为两位解惑。”
  这些柳清扬安排好的文书,会耐心地告知他们借款的用途,虽然详细的经营内幕不能透露,但计划里已经分门别类地排好了租船、买货、开店等开销,还有不少相关的预算,这些借款的商人因此安心了不少,加上黄石今天的足以撼动天下的名声,这些人心中的些许疑虑也就烟消云散了。
  天启六年十月底,甄雨村从济南返回登州的时候,柳清扬已经在这十五天里为黄石筹集到了二百七十余万两白银。 
 
 
 
  
万仞指峰能担否 第四十四节 逆转
 
  虽然水土不服这个现象不可避免,但黄石一直认为有相当多的患者是由于疾病引起的,因为这个时代的水土不服患者实在比例太高了。
  这六年来在辽东的经验证明黄石的判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胡青白等人也一直不断地完善相关卫生条例。以往在辽东作战的时候,长生岛的非战斗减员与友军相比就低了很多。这次万里搬迁到福建,很多军官都对士兵的身体状况感到非常担心,个别极端的人甚至认为将有两到三成的士兵会因为水土不服而死去。
  可是黄石不同意这个看法。大明奉行的官员制度就是异地做官,官员天南海北的调动更是家常便饭,但这些官吏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么高的死亡率。所以黄石由此判断,士兵的高疾病率和高死亡率,主要还是因为营养跟不上,还有管理和照顾不善。
  “启禀大帅,今日新发生腹泻的官兵减少了五成,而病员总数则下降了两成。”
  长生岛神医胡青白带着一丝骄傲的神色向黄石大声汇报道,这一路海航,还有抵达福宁镇之后,胡青白一通上上下下地忙乎,执行了严格的卫生条例。所有的官兵都必须喝热水,每人每天都要吃一份蔬菜,出现疾病的人也会立即得到治疗和密切的关照。
  “嗯,很好。”这消息让黄石松了口气。水土不服症在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下被降到了最低,两万多辽东官兵,目前虽然有三千多人发病。但胡青白多年来总结出来的卫生条例发挥了巨大的效果。病号被隔离控制起来,呕吐物和排泄物也都随时得到清理,他们也能通过看护人员得到足够地饮用开水,在卓有成效地卫生条例下,死亡人数被控制在个位数。
  “大帅,这是福建地方军户提及的草药,我们也都已经记录在案,效果好的我们也会编入卫生条例。”
  这份医药单黄石也就是随便扫了一眼就还给了胡青白,其实胡青白递给黄石看也就是让他扫上那么一眼。现在随着军队内部的不断分工。渐渐的黄石在各个领域都变得无知起来。就比如贺定远负责的军事训练吧,几年前黄石还是贺定远的师傅,曾靠一条剽窃来的训练方法让贺定远佩服得五体投地,但现在黄石再与贺定远相比就完全是门外汉了。
  上次黄石在长生岛检阅训练的时候,发现贺定远鼓捣出来地训练用的军事术语已经是一堆一堆的了,其中一大半黄石都听不懂了。贺定远对黄石不断的提问竟然还显得有些不耐烦,贺定远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大帅你知道战场上的指挥口令就好。到时候我肯定也会交给你一批训练优良的官兵,至于我是怎么训练出来地,你有工夫就自己去看训练条例,别没事围着我转。耽误我的正经公事。
  后来黄石把教导队的宋建军找来询问了一番,发现训练条例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仅是贺定远一个人,就是教导队地这些职业教官,也都已经在这个方面把黄石落下不少了。黄石感慨了一通之后,放弃了彻底熟悉整个训练过程的想法。以后他对于其他方面的专业条例,也都放开手脚让下面的人自己去搞了。
  ……
  黄石派往泉州和厦门的使者都已经回来了,无论是福建巡抚朱一冯,还是南路副将俞咨皋,给黄石的回信都非常客气,让他尽管先休息上一两月,然后再安排同僚给他设宴接风。两封信里都大大称赞了一番黄石地武勇和名气,黄石不但没从朱一冯的信里看到丝毫的文官傲气。就连俞咨皋也表示他对黄石出任闽帅毫不介意。
  人家嘴上虽然客气,但这并不意味着黄石可以托大。眼下最急迫的安顿问题已经解决了,黄石就急忙启程赶向泉州去拜见巡抚大人,然后他还要亲自去趟厦门,以便尽可能地解除自己和俞咨皋之间的误会和隔阂。
  动身之前,黄石又把当地的老船工和造船木匠找来询问造船情况。正如黄石所担心的那样,福建和广州的大木料确实都已经非常少见了,就是临近地浙江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大木料。从云贵搬运木料价格非常昂贵,而且耗时长久,所以最近几十年来,粤、闽、浙三省水师地大木料主要是从南洋购买。
  不过自从万历三十五年以来,万历皇帝派人仔细侦查了吕宋地区的金银矿以后,西班牙人对中国就一直心存警惕,所以据说这些年来买到的南洋木材质量也不是太好,因为西班牙人觉得大明甚是不怀好意,而上好的大木头对各个国家的舰队来说都是战略物资。
  听完了这些介绍后,黄石和范乐由他们交换了一下眼色。西班牙人的敌意在万历三十六年就已经爆发过一次了,他们在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