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手一票投法,等于是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先前怕事,或者是事不关己,或者是怕得罪人的都有机会通过投票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无记名投票办法很容易让大家接受。
温馨提示:亲,金牌催更最有效哦!金牌当月没送完过期作废哦!礼物及红包我都敢收哦!意见和建议我都能接受哦!笔者保证本文不会断更、不会太监!
正文 242 第239章 无记名投票
更新时间:12…27 8:51:24 本章字数:3383
?两个太监手里各自拿一块白纸板,一个上面贴赞同,一个上面贴反对。 张居正身为百官之首,先拿笔在反对上画了一道道:“科举举仕乃是我太祖皇帝留下的祖制,太祖为科举公正,科举之时悬鼓宫外,可见重视之甚。虽西北初定,但君子行事,必然是有规有矩,不能如同商人一般,有利益就罔故祖宗规矩。”
一名大臣则上前在赞同板上画了一道道:“目前西北初定,民生疾苦,如果贸然更换熟悉当地的官吏,必然会引起诸多误会。没有一个熟悉的官吏辅佐,当地无法安定,为我大明西北早日安定,百姓安生。所以即使下官敬重张首辅,但仍旧要赞同保留军士们官籍。”
“好了,既然是投票就不用斗嘴了。”朱玉道:“从后侧下去。”两太监从大臣们身后走过,点到的人转身在白板上画下自己的看法。
历时三刻钟,大明第一次朝臣表决终于结束。九公公亲自数了三遍后念道:“赞同票四十一票,反对票四十票,有十一位大臣未选。”
这结果大出包括常智光在内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常智光观察过去,似乎对结果有心里准备的只有张居正和朱玉两人,其他人都忍不住交头接耳小声议论。
“既然结果这样,那就这么定了。”朱玉道:“吏部跟随办理。”
九公公道:“有事奏来,无事退朝。”连续喊了三遍,见大家只私语而不公开说,于是喝道:“退朝。”不可否认,九公公这破锣般的嗓门还是很大的。
朱玉先行离开,而后百官退朝,常智光本想离开,但眼角看见还低头发呆的张居正,于是收了脚步。等大家都出门后,常智光走到张居正身边拱手道:“张首辅,下朝了”
“人心不古。”张居正摇头:“变了变了。”
常智光安慰:“是世道变了一些。”
张居正苦笑:“你久任地方官,却是不知里面玄机。他们不是投票是否赞成反对军士们非仕而官与否,而是在投票看是不是让我下台。”
常智光一楞,他还真不知道还有这层原因。原来那四十一票并不全是同意朝政,而是有人趁无记名投票来表达对张居正的不满,难怪票数比预计高出一倍。
那朱玉显然也是知道的,难怪她毫不犹豫的同意投票表决,就是想看看朝臣们对文官之首张居正的看法。别人看不见投票,但她可是看得清楚,每人投什么票,她心里都有数。凭借这次投票朱玉进一步把握大臣们的心态,对朱玉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胜利。
常智光还明白了,为什么一直坚持非仕不官,对科举看重的张居正几天前根本不发表意见。直到刑部尚书上门,才有点雄心想看看自己影响力。
现实是残酷的,张居正因为自己的领头,反倒丢失了大量的反对票,而四十张反对票中有多少人是看自己面子给的呢?
一场投票表明目前朝廷的政治格局,对外战事连胜,使得抑武重文之策被抑制,而文官之首张居正当了替罪羔羊。朱玉这么多年来实行多次大型军事计划,张居正都表示赞同和配合,所以流失了大量文官的对其支持。
张居正早就感觉到这点,否则也不会想告老还乡。朱玉显然也明白,但却坚持让张居正继续担任相位,自然有另外一番打算。
朱玉自从上台后,比以前更注重地方官,几个有能力的朝臣都被派到地方为官。最典型就是王锡爵、曾布。曾布现在是河北东路节度使,虽然其是老好人,但细心谨慎。在那位置相当合适。而王锡爵就不用说了,声望之高已经是地方官之首。
臣子对皇帝政策不满意,身为宰相不反应臣子意见,反而是说服臣子自愿帮皇帝背黑锅,所以有这样的投票结果,一点都不奇怪。
“常大人,公主宣大人觐见。”九公公从侧门过来。
“恩,张首辅保重。”
九公公明白道:“咱家会派人送张首辅回去。”九公公看多了沉浮,哪有不明白张居正虽然还在相位,但已经脱离了权利场,最后一点希望也伴随这次投票消失。
朱玉在花园中散步,四名宫女跟随,内卫在其活动区域内布置人手。在中心亭朱玉接见了常智光,第一句话就是:“你认为谁可接左相之职?”宋唐虽然也有内阁或者殿阁之称,但真正意义是到了明永乐时候才建立起内阁机制,宋朝内阁有点象皇帝的秘书性质。
内阁是个虚衔,也就相当于现代的常委一样,但内阁成员基本上都任了实职,如张居正是宰相,高拱是尚书。
话说明朝宰相全名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百官首脑。在左右相中以左相为尊,比如吏部这个组织部的人事调动是要经过左相审阅的,还有兵部采购等等,相当于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首脑。
此职权利甚大,朱玉上任后对左相的权利有所削弱,但也仍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及人臣的职位。
常智光不懂政治,但不是傻蛋,看了这么一出戏下来,还有朱玉那么直接的开场白,就知道朱玉已经有合适理想的人选。现在连宫女都不遣开,摆明是有意放消息出去。
常智光道:“微臣都是在外任官,不是很清楚。不过微臣觉得张首辅忠君爱国之心一点不少,并且其能力……微臣认为这朝堂之中似乎还无人能出其左右者。”
“说得不错,张首辅确实能力不凡,又有资历,忠心可嘉。可惜,身为百官之首,亲自出身卖面子游说祖制,本宫就想不到投票会如此结果?原本指望再撑三两年,却没想已经不得人心到如此。”
“公主,张首辅也是遭人误会。”明穆宗在位就是这样,拉张居正上台推行新法,反对压力大了,就贬了他当替罪羊,有需要时候又再启用,反复用了三次,把他搞得跟邓*平一样。
朱玉听了这话没有生气,她不会对常智光这样的实话生气:“你可怜张居正?他这时候告老还乡,总比被人合伙弹劾推倒要来得好。”
“微臣还是觉得,张首辅精神尚好……”
“本宫问你何人接任,你却和本宫闲扯。”朱玉有点不满道:“左相一职,对大明重如泰山,你常智光别矫情和推脱,直接说。”
“公主,微臣真不知道,微臣和朝臣们根本就不熟,连名字都叫不上几个。”
“你刚才也说了,朝臣中无人能出张首辅左右者。那地方官呢?”
常智光疑惑问:“赵信?”
朱玉怒视着常智光站了起来。
常智光见朱玉要暴走,忙道:“其实朝廷也有俊杰,右相吴敏,中书门下侍郎白时中,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
把这几个人扔出来,终于是让朱玉点下头。但是朱玉显然还是不满意道:“这几人确实有才学。特别是宇文虚中刚正有智,积虑为国。但……你们退下。”
“是!”四名宫女退下。
朱玉道:“如果是太平之年,宇文虚中定然可以富国强民。但而今对鞑靼战备、又要谋划对女真……张居正为什么失人心,其实是本宫失人心,他替本宫受过,有苦不能言。连年战争,商人们是发财了,但是侵占了大量土地的地主,因为劳力缺失,非常不满。你可知道,八年前,十万京城禁军有三万人是帮忙种田的?你又知道,各地厢军有多少是朝廷出钱养着,却被他们拉去驱使务农的?这一打仗,厢军兵力紧张起来。而按照明律,荒废两年耕田,官府要收回重发,所以他们是不喜欢打仗的。”
常智光小心道:“公主是想找个接替张首辅的,被百官攻击的替死鬼?”
朱玉道:“瓦刺,本宫灭了。鞑靼、女真本宫就灭不得?当年太祖皇帝对你祖先常遇春说:‘朕睡不着,因为卧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地盘。’本宫不想寝食难安。你看王锡爵如何?其忠心耿耿,又常年在西北军路主持军务,马千乘将军褒奖有加称:有王锡爵在我身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常智光忙道:“不妥啊,王大人是真真有才学的人。”
朱玉斜着眼看常智光,常智光忙闭嘴。他早知道王锡爵是最合适人选,官品本来就大,又有声望,又懂打仗,后勤精通,有安抚地方的经验,也熟悉军中账目,乃是战争年代首选辅佐之臣。
朱玉叹口气:“连你也觉本宫是薄恩之人。宋太祖陈桥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御,太祖只得转道封邱,封邱守门官立刻放行,你知道宋太祖建国后是怎么对待他们的么?”
温馨提示:亲,金牌催更最有效哦!金牌当月没送完过期作废哦!礼物及红包我都敢收哦!意见和建议我都能接受哦!笔者保证本文不会断更、不会太监!
正文 243 第240章 激将赵老二
更新时间:12…27 12:38:04 本章字数:3427
?“这个真不知道。 ”常智光说实话。
“陈桥忠于职守,升官。封邱惧死失职,斩首。”朱玉道:“本宫从来就不薄待忠守之人,即使张首辅告老还乡,本宫也会让他风风光光。难道你就觉得本宫会舍弃王锡爵?要不,你来当左相。”
王锡爵这人生也是大起大落,有需要时候当宰相,没需要甚至发配到现在福建三明沙县当个税官。一直到了当上西北军路的后勤官后,才发挥了其优秀统筹才能,被惊为人杰。
常智光和王锡爵关系一直都很不错,王锡爵是比较难得的务实官员,但眼里容不料沙子,常智光不忍让他跳虎口。再说西北初定,王锡爵离开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常智光没回答朱玉的话。
朱玉叹口气:“真不该找你来商量。哦,对了,本宫想让你出使女真国。”
常智光大汗,今天朱玉的问题和要求怎么条条都是要人命的?常智光忙道:“公主,微臣一去女真国,回头赵信就得派人去收尸。”
“君要臣死……”
“臣不能不死,但微臣也不想白白送死。公主,你可不能把我往火坑里推啊!”
朱玉笑了一下道:“那你就上表给本宫,保举王锡爵为左相。”
常智光彻底无语了,难怪前面和这四个宫女放消息,京城都知道自己和朱玉议论接任左相的人选,而后自己上表推荐王锡爵。
与常智光友好的一看,哦,原来是公主是要用王锡爵,推荐。和常智光不友好一看,死奸臣又去蛊惑公主,但既然已经蛊惑了,那也只能同意了,附个表一起支持好了。
坏人别人做,朱玉四两拨千金扶王锡爵上位,轻轻松松。小娘们如今用人用手段用得越来越顺手了,但比起去女真国和努尔哈赤单挑……常智光道:“是!”
朱玉点头似乎随意一般道:“听说昨夜你去春风阁了?”什么意思?常智光立刻神经又过敏了。
还好朱玉补一句道:“一早御使台就送来参表,是本宫和他们说你就是一个小小地方官,没有在朝会上弹劾的规矩,着令吏部通传保定知州就是了。”
“谢公主。”常智光小心回答。
“常智光,这不是办法,而今你年岁也不小了,你看是不是也该成亲了。”
“这个……缘分一到,自然就成了,谢公主关心。”常智光心里警告着朱玉,你这是侵犯隐私。
朱玉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又留常智光吃了午饭。据说,能被朱玉邀请一起用膳的,一巴掌数的过来,能吃两次的只有张居正一个,能经常蹭饭的就只有常智光一个。能不能和朱玉吃上饭,这个也成了大家揣摩公主意思的一个标准。
一边是彭子晨引蛇出洞,一边是推举王锡爵,常智光暂时也不回安国。一个县如同一个公司一般,只要上了轨道,除非发生突发事件,领导是最最没用的东西。当然,有突发事件领导也未必不是最最没用的东西。
张虎已经回到常智光身边,同带来的还有几名衙役护卫,毕竟不是钦差了,卫队不给使用。不过常智光和刘挺关系不错。常智光说想拜访下大明枪神赵老三,刘挺直接拍胸口答应。
虽然是常智光主导,但进屋子聊了几句后,张虎和赵老二先聊上。赵老二,原名赵括,但由于和历史人物同名,所以宁愿人家叫他赵老二。三十岁左右,枪法家传,听说祖上是明太祖皇帝的亲兵队长。一手枪法是融合了契丹、后周、后唐和宋高人创造而成,实战用途极为有效。
赵老二早闻常智光大名,但让他更感兴趣是常智光身边的彭子晨,听说张虎李强得彭子晨亲传,本这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原则,下场要和两人比比刀法。张虎原本想拒绝,但看了常智光的眼色后答应了下来。
张虎李强都有真功夫,一起联手对抗,再加双方都留手,两边打得旗鼓相当。耍的性起,赵老二抓起一杆无枪头之枪出手,十招就挑飞两人官刀。
张虎李强甘拜下风,刘挺煮茶,双方坐下来,张虎抱拳道:“真不愧是枪神!听说赵哥是家传枪法,不过怎么感觉不象是马战枪法?”
赵老二豪爽道:“兄弟拘泥了,什么马上马下,能赢的枪法都是一样。都是以拦、拿、扎这基本功为主,发展出崩、点、穿、劈、圈、挑、拨等而已。只是使枪的习惯马战或者习惯步战罢了。”
李强一边道:“说到马战,应该还是长刀为王。”
“错了。”赵老二道:“要说单打独斗,枪变化无穷,又有缠术,可破万家兵器。而长刀来说,蛮力为主,一力破十会,但却是最怕遇见枪,遇枪有力使不出。要么我们祖宗要把枪设成软的,要么现在槊已被淘汰。但要说冲锋突围,枪确实吃亏点,枪入肉拔出,耗费时间比较多。不如刀劈砍后招发的快。我们禁军中有个叫金三的,我敢说他学武天分不比我低,用的苦功不比我少,但是和我比斗却输在兵器上。”
常智光问道:“会不会是因为他祖宗没能耐?”
赵老二一听这话脸通红,忙争辩道:“大人不知,这金三非一般人。其主是马上功夫,但是进步神速,融合了各家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