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金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金主- 第1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陆大有满头冷汗,喏喏而出,直走出了徐元佐的书房,方才感叹一声:工作做得好,谁都看不见,一旦有丁点疏漏,立刻就被拎过去训斥了。

徐元佐安排了丝行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书房里就剩下他和棋妙两个人了。将棋妙派出去守门之后,他取出了自己的秘密小册子,仔细看了看隆庆四年的工作重心,以及尚未等来反馈的大事推进。

当下产业布局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前景的还是海运。

沈家愿意拿出六万一千两白银,外加三十艘大沙船,与徐元佐合资设立江南船行。总股本十万两。徐元佐以自己的私房钱三万九千两入股沈氏之后,占据了百分之三十九的股份,原则上还是沈氏控股,这能让沈玉君的心理包袱轻一些,也能让徐元佐掌握重大情况的否决权。

现在关键是在造船、买船。至于漕粮配额倒是无关紧要。一旦朝廷决定下来,江南船行即便吃不了独食,也能占据大部分。关键还得是有自己的海上力量护航。

隆庆五年的十二万石海运漕粮,顺利从江南运到了天津卫,但是谁能保证原历史剧本中的承运人,其海上力量不会成为徐元佐的拦路虎呢?

这些都需要时间啊,徐元佐重重靠在椅背上。看着天花板。

……

“好!好啊!”赵贞吉拿着林燫派人送来的书信。用力拍在桌案上。

黄花梨的桌子稳如山岳,抖都不曾抖一下。已经有不知多少任内阁大佬在它身上发泄自己的欣喜、痛苦、失望、愤怒。

他们都不在了,而它还在。

如今正是赵党与高党之间斗得水深火热之际。高拱执掌吏部,赵贞吉执掌都察院,都有弹劾、考察之权。高拱为了报当年私仇,排挤赵贞吉的党羽;赵贞吉岂是李春芳那等修道人?也拼命裁撤弹劾高党党众。

高拱去年年底方才入阁,而短短不到三个月时间里,两党共有二十七名官员因为各种原因被弹劾罢免。即便是徐高之战。也没有每三天干掉一名京官,就官场政争而言。完全可以用惨烈这个词来形容了。

赵贞吉其实已经快撑不住了。

更准确地说,他的辞表已经打好了腹稿。

就在数日之前,高拱门生,给事中韩楫弹劾赵贞吉“庸横”,考察徇私,有失公允。

从两军对战看,前面牺牲的都是将领,而如今敌人大将直指中军帅旗,可见赵党之败已然成了定局。

作为阁辅,赵贞吉被人弹劾之后必然要上疏请辞。这时候作为裁判的皇帝,会考虑朝中均势,以政局稳定、官僚机器能够正常运转为原则,做出判决。而原历史剧本中,隆庆皇帝再次站在了高拱一边,判处赵贞吉失败,让他卷铺盖走人。

今时不同往日。

赵贞吉拿到了林燫的手书,直指苏州知府与奸商勾结,残虐下民。这项指控非但终结了苏州知府蔡国熙的仕途,削弱了高拱在地方上的势力,更是可以与另一则坏消息相结合。

巡按南直隶监察御史李绍先言:“江洋群盗四起,杀掠泰兴县等处,皆徐、沛、通、泰间被水饥民,及江南所散遣浙、福水兵,相引为非,滋蔓可虑。乞饬守臣多方抚剿,以安地方。”

李绍先在奏疏上说明了两个事实:其一,江洋群盗是遭了水灾的灾民;其二,其中还有浙江、福建水兵勾结作乱。

联系到苏州知府的劣迹,那么灾民作乱岂不是就有缘故了?

或者说,单纯的灾民作乱只是治安问题,而官员残虐下民导致盗匪滋生,这是妥妥的官逼民反啊!产生了如此严重的政治后果,高阁老是否应该出来解释一下?

其二,浙江、福建的水兵为何会跟徐淮灾民搅在一起?

这里有个嘉靖年间振武营兵变之后安置的问题。振武营兵变是徐阶当国时候发生在南京的事。无非就是因为裁减军粮,导致愤怒士兵杀了南京户部侍郎、总督粮储黄懋官。后来魏国公徐鹏举和守备太监何缓,撒了十万两犒赏下去,兵变便平息了。

兵变平息之后,南京兵部侍郎李遂一边安抚士兵,恢复了以前的待遇,一边密捕了领头的二十五人。杀了三个,其他的戍边。

看起来这件事就此为止,为何会与今日的乱兵联系起来?

这首先要说振武营的来历。他们乃是嘉靖抗倭时候征募的募兵。

这些募兵不在军籍,事发时征募来打仗,事定后就要遣散。

因为

大明朝廷是不养兵的!

太祖皇帝最得意的事,就是朝廷不花一分钱,而有百万大军!这就是卫所制度。

被遣散的士兵本就是没有恒产之人,回到家里能干嘛呢?许多人都是游手好闲,除了打仗也没有其他技能。吃惯了兵饷,要去务农更是说笑。于是他们借着灾民蜂拥之势,理所当然地转职成了盗匪。

当然,在后世的历史教科书上,这些人也被称作农民起义军。

现在问题来了。

徐相当国时候搞定的事,李相当国时候也没出问题,为何你高相自封为首辅的高相当国,就惹出了这么大的事?

任何一次民乱都是载入史册的大事,是皇帝德政的污点。何况发生在徐淮、江南等地。

那可是朝廷的税田啊!

赵贞吉知道,自己不用走了,该走的人是高拱!

……

内阁的每扇窗户后面都有一双耳朵,风声很快就送到了高拱耳中。

高拱真是太愁了。

去年为了解决漕运的问题,他提出开胶莱河。偏偏山东和漕运两边都不看好,言之凿凿地告诉他:胶莱河即便挖通了,也没有足够多的水量承运漕船。即便进一步剥削山东水系,优先保证船运,胶莱河也会因为泥沙淤积而不堪用。

总督王宗沐更是直言:开河与否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这事得实事求是啊!元朝人就动过这个脑筋,走了弯路,咱们为何还要再往上撞呢?

高拱真是有苦难言:开胶莱河的动议最主要是反对海运。当然,胶莱河如果开通,并且投入使用,对海运是个利好消息,因为省去了绕过胶东半岛的水程。可是他之所以提出先开河,不就是为了拖延时间,反对海运么!

王宗沐与山东督抚即便知道高拱的花花肠子,也未必会配合,着实坑了高阁老一把。

而现在,漕运久久不通的恶果已经出现了。灾民抢劫地方并没关系,知府与奸商勾结也没关系,但是两件事都撞在了一起。这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啊,这是氢加氧生成了水滔天的口水!

“坏乱选法,纵肆作奸,昭然耳目者,臣噤口不能一言,有负任使,臣真庸臣也!”赵贞吉没有上奏疏乞骸骨,而是上了一份检讨书。

说是检讨书,核心思想却是检讨自己没有抓住高拱这条大鱼,让他有机会败坏官员选拔程序,任用私人作奸犯科。

这是战斗的檄文!

两位都将首辅座位视作禁脔的阁臣大佬,终于面对面了。

求推荐票,求月底29日的双倍月票~!

三零八踏青会

对于寻常人来说,朝堂争斗实在距离他们远了。←,。然而对于仕宦巨族而言,高拱和赵贞吉的政争就如同新上演的杂剧,总能第一时间知道根底。这里头有高拱的长吁短叹,有赵贞吉的咄咄逼人,有隆庆皇帝的沉思抉择……说得好像大家都是亲眼看到的一样。

正值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江南出游成风,有点家底的人家都喜欢去附近游玩。对于姑苏人来说,虎丘是最受欢迎的地方;对于松江而言,天马山则是踏青胜地。早早就有人请徐元佐去天马山踏青游冶,不过徐元佐都十分有格调地回一句:这些日子要陪家中老人。

父母亲只是大人,能称得上老人的,必然是祖父一辈。徐贺这边可没有老人,所以聪明一点的人都知道这位老人曾经坐镇内阁,当国执政,是两朝元揆。

徐阶照例召集一帮心学宿老,借住人家在天马山的豪宅别墅。说是游玩踏青,真正在室外的时间也是有限得很。几家青年才俊倒是在外面走得比较勤快,攀比的是谁更有孝心,服侍家里长辈更加贴心,并没有后世名车美服那般张扬,看起来正能量满满。

徐元佐跟着徐元春,在年青一辈中自然数得上是人中俊杰。徐元春早就熟悉了这些套路,应付起来游刃有余,徐元佐却有些失望:这里的公子哥不少,可惜智商都不低,连个逗乐子的机会都没有。

徐元春跟他们敷衍了一阵,便要往花厅里送果盘。这本是下人的工作,不过子弟为了争表现也是会抢着干的。元春叫了徐元佐道:“该我俩去了。”其他少年都已经去过一次两次,或是送块手巾或是送杯清茶,也算是众人面前刷刷脸。

里面的宿老们也知道这种交际场上的惯例,还会叫住儿孙“训斥”一番,无非就是平日只知道读书,不知道自然之趣,肯定是要长成个“有辱门风”,只会读书做官的“小人儒”了。

这时候子弟也只能乖乖检讨。表示自己一定多找机会向世兄们好好学习。

徐元佐看人家玩这一手颇觉有趣,但是代入到自己身上就有些吃不消了。不过看看徐元春,又觉得如果徐阶如此教训他一番,倒是十分贴切。为了参加今年的秋闱。徐元春是真的豁出命去读书,以前的好友来找他也只是喝茶探讨学问,彻底戒了外出喝酒娱乐。

徐元春端了一盘水果,徐元佐端了一盘手巾,两人一前一后进了花厅。满座的白胡子老爷爷。各个学着魏晋人物的放荡不羁,哈哈大笑,大约是刚有人说了什么搞笑段子。

“少湖公家二星高照啊!”有人突然扬声道。

“福禄寿三星,为何少了一星?”又有人接话问道。

刚才那人笑道:“谁与你说福禄寿?”他指着徐元春道:“我却说的是这位文曲星。”又指着徐元佐道:“还有这位小财神。”

众人哈哈笑了起来。

徐阶也跟着笑了两声,看起来颇为舒畅,对两个小辈道:“你们就不用进来讨赏了,径自玩去吧。”

徐元春上前奉了果盘,就要出去。徐元佐也放了手巾,鞠躬告退。还不等二人出门,突然有人道:“都说散财童子左眼能见财帛。右眼能见官禄,不知是真是假?”

什么鬼?

徐元佐一愣。他还从未听说过如此志异的说法,不过明人喜欢传奇故事,志怪小说。尤其那些读书人,最喜欢听狐女精怪之类的东西,还偏偏要说得跟真的一样。后来《子不语》、《聊斋志异》等书大行其道,原本滥觞于此。

徐元春朝徐元佐挤眉弄眼,显然颇为有兴趣。

徐阶笑道:“小子在外面招摇,竟然搏了个这样的名声?我钟鼎之族也出此异人哉?”

“非也非也,观气望形。古贤人之术也!”之前那老者抚着胡须:“老生倒是觉得人若承运而来,总是会有些异象的。”

徐阶微微摇头,道:“即便能看到又能如何?天下事终究不是看了就能趋吉避凶的。”

众人有了话头,纷纷议论。各抒己见,倒弄得徐元佐想走走不脱,站着又颇有些尴尬。

徐元春在一旁耳语道:“看来你今日非得要露一手震慑他们一番才行。”

徐元佐低声回道:“恐怕不妥吧。”

显然是徐元春更加明白流程,果然老书生们很快就要徐元佐露一手。徐元佐能怎么说呢?这完全就是被老人家拎出来当猴耍啊。

“我是不信有那种观气之术的。”徐元佐大咧咧道。

果然,老人们又纷纷讨论起来,最后批判徐元佐太年轻。说话太绝对,到底大千世界什么没有啊?你要说有白色的乌鸦,虽然没人见过,但可以说它还没被发现;然而你要说它肯定没有,万一哪天就飞出来打你脸呢?

徐元佐等他们讨论完,暗道:这份精神头倒是不错,辩论起来也挺锻炼脑子的,起码不会得老年痴呆症。

“起码我没有这本事。”徐元佐退了一步。

这回倒是没有太大的讨论,也没人抬杠。本主说自己没有,谁还能硬说他有?

“大家如此传说,无非是因为我看事看人细致一些罢了。不过是将大父的本事学了个毛尖,不登大雅之堂。”徐元佐笑道。

“你若是学个皮毛,一方督抚岂能少了?若是能学个八成,你也可以入阁当国了。”有人连带捧了捧徐阶。

徐阶只是抚须微笑。

“既然你说你看得准,那你说说,这回政争的赢家,是赵是高?”

徐元佐面露难色:“老先生也太难为小子了,小子可看不到那么远。”

“点评宰辅不是他的福气。”徐阶也替徐元佐开脱,道:“换个再说。”

刚才那人估计也发现自己孟浪了,道:“既然人叫你善财童子,且问你:松江还有什么赚钱的生意?”

徐元佐咧嘴一笑:“这个简单。我松江遍地金银,只是看人是否会捡了。”

众人都不缺银子,只缺花银子的地方。

从嘉靖年开始,白银大批量地流入大明,西方商人来大明卖不出货。只能买货。丧心病狂地贸易顺差,让西班牙国王都不得不禁止白银流出国,强令新西班牙(南美)出产的白银必须运送回欧洲本土。然而即便如此,菲律宾督军本人就是个违背国王法律的走私犯。每年走私白银进入亚洲,购买大明商品。

这些白银只有少部分进入了流通领域,绝大部分进入了银窖。

“最简单的生意,莫过于置办织机,雇佣织妇。开个织坊。”徐元佐道。历史书中将万历时期的松江描写成家家户户织机声响,苏州更是半城的织坊林立。然而现在这个时候,远没有达到二十年后的规模,正是入场的好时机。

众老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但是又表示太过于费心。

徐元佐不知道办个织坊有什么好费心的,只好继续道:“再不然,就是投资海贸。一艘大海船备全货要上万两乃至两万两银子,跑出去一趟回来能得十倍之利,不失为一条好路子。”

“风险太大。”众人纷纷摇头:“若是漂没,便是血本无归了。”

“风险”一词正是明人因为海贸发明的俚语。可惜他们接受了“风险”。但是不能接受风险。

开厂觉得烦,投资又没安全感……

“要不大家把银子存到我家柜上,按期分红,如何?”徐元佐笑道。

众人又纷纷笑骂徐元佐“狡猾”,把生意做到这里来了。

徐元佐倒不是开玩笑。虽然他一会儿说“照旧放款”,一会儿又宣称要减少贷款,但他终究是个商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