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深刻,就能逐渐提高。而不是先有一个客观的,一个模子在那儿——这是艺术,你要达到的程度。你的高的或低的程度都在你自己的内心。这等于告诉你怎样认识,而不是告诉你怎样画画。所以呢,也可以拿很多范本——国际大师的。譬如梵高,还有卢梭,很有名的大师,还有毕加索。
海:梵高的作品恰恰说明刚才石先生所言,他几乎是被认为画错的道路。任何时代的艺术套路都是有局限的,梵高的作品在当时是不符合那个时代的套路和审美。回过头来,人们了解绘画性的时候,再认识他,才会“哇!”恰恰说明梵高特立独行的绘画思想。西洋流行写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绘画,那种照相版的东西。要画得像。而梵高那种带有创意的都是当时不承认的。即使在今天,世界未必都看懂了梵高。更多的是看到了他的可炒的名声价值。梵高画田野和天空的笔调都很粗犷,野气。
石:西方还流行一句话,我在1987年的时候在加拿大,叫做“最会画画的其实是最不会画的。最不会画的是最会画画的”。我告诉国内同仁,他们弄不清了。
海:你这句话可以通用所有的艺术。通用。凡是科班学究的人能说出一些常规理论,他们缺乏“混沌”。以“混沌”心灵去画画、去写作才是妙不可言的。凡是清清楚楚去创作的人,都在为教条所累。理性的摹仿与心灵,感觉所致是完全不同的事物。
石:其实眼睛所能够观察到的世界……
海:曾有人问我的一幅画,说:凌乱的时空,这种绘画性意义在哪里呢?我说:你问得好。画家在画一幅画,一个画面而已。这个画面就是一张纸,一块布。它要表述的时空是多层的,就像你所说的“凌乱的时空”。然后它不是连环画,有连续画面,那么在同一时空就更难表现了。那么他很可能在他的感觉中出现了多层时间,他一定要拿出来。拿到整个载面上,使它既像凌乱,又使多层表现分局部进行。有时出现不完整的脸。为什么一定要把脸占据想象的空灵呢。有时半张脸就足够了。一个五官点睛就足矣。人的面具有共生态的。经我这样一解释,问我的朋友就说:你可以做批评家。我说我早年就想当批评家。我特别能懂别人的东西。而且问我的人在艺术上很有学问,他提出种种质疑,我都给予了令他信服的说法。像石先生现在所画的这幅“丝绸之路”,表现了很多综合艺术,包括电影蒙太奇也好,这些由来已久的东西,在表现的时候肯定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样你看这画面(正在创作之中的油画),它就是多层空间的东西。你单独地把它与现实世界相比,现实世界有这样的情景吗?不可能。绝对没有。但是我可以认为:在这个空间里面用时间的长度来揣摩它的情景,一个画家的个性能到达的话语的交汇点。我记得我说过一个叫“慢镜”的故事,说镜子,我们常规的说法是镜面的平方尺寸,而“慢镜”所用的量词是时间,说三十年镜深,五十年镜深。石虎先生这幅历史性的画卷就是以时间为量词的“慢镜”。中国百年的历史,今天我们才清楚地看见了它的屈辱和软弱。“慢镜”是给后代看的。时空在艺术家眼里是可以转移的。
石:其实呢,像我们画的画是有点建立在创造基础上,这创造根椐什么呢?根椐心灵的真实。已经不是根椐人家的世面上的文化是什么样的,因为心灵,已经在眼睛里面看到的或还没有发生的,都可能去想象出事物的可能性。如果我记录此时此刻的心灵,等于是我在创造一种事物。
谈诗歌语言
石:他们的东西不是从个人生命的体验中来的。他们所学的是指令性的语言;我很怀疑他们。写作好像掌握一种窍门就可以做到了。再加上一些小逻辑,一些指令性语言。
海:指令性语言是我们语言中最致命的,也是最落后的,尤其是我看了你关于“字的并置”的论点。越并置越缩小,这说明什么?说明指令性的理性局限。这很值得思考。
石:它的限定把诗意的延绵都给掐断了。它指得非常具体。
海:所以呢,诗歌既然进行着,语言的创造应是我们的首大问题——如果要语言的话。如果“字”也是语言的话,也可以创造。我在将来的创作中会以你的这种论点去琢磨这一点。我也无所谓诗人不诗人,为什么呢?就诗歌成就来说,我的作品完成了一个重要阶段,已经摆在那里。我的诗作别人看不太懂。我说他们只会越来越不懂,因为我和他们走的不是趋同的路。我一直在怀念这个国家旺盛的历史。现在我们已经断了文化的血脉。我在四十多岁才发现了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许多人在展望未来,而我是在寻找文化血源中才想到了未来。没有生命的温故,哪里来知新颖悟?
石: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诗界都是一股脑地西洋化,让人很窒息。都是西化的东西,它就有一个衔接传统的问题,就是中国的文心还要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失去中华文化的神圣。其实应该有一个先进文化。你说美国是不是先进文化,欧洲是不是先进文化,你说哪是先进文化,实际上现代主义呢,是种起步,是从各个文化找准了它的先进性。是从各个民族原始,甚至是蛮荒中发现了艺术和文化。所以我们的诗歌,如果为西方诗感动,首先是中国民族都是有特殊诗性的。它可能是诗人对诗的理想。这个民族本身就有这个神圣的理想。而西方诗歌语言中那种指令性的、切割的、具体的辞藻,把那些本来很直截的意识写得很费劲。这种费劲可能会产生新的力量,或准确。可是呢,不是所有的诗都应该有这种东西,如果一首诗是告诉人们一种思想。是啊,艺术应该是内在感觉的。汉诗有汉诗的“字象”,西方语言代替不了这种“字象”。
海:现代诗歌很复杂。中国诗歌这一块,除了杂乱无章的东西,比较优秀的一部分,最重要的还是80年代的。80年代的多元化,造成一种反叛,中国“文革”以来停止了诗歌的进化。现在看来80年代至90年代的重整旗鼓后,诗歌又落后了。80年代的朦胧是属于诗学精神的。诗歌一时间失去了权威审美,“朦胧”的力量正是“混沌”的力量。那个时期的东西在现当代诗歌历史上,西方人是没有办法超越的。至今西方也没办法把最优秀的诗作翻译过去。文化意识的差异使东西方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其中中国文化也是主要因素。你刚才所说的是,中国人写诗怎么也摆脱不了用西方的语言方式来表述问题。我也想过这个问题,这不完全是洋奴哲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沟通问题。如果现在完全是用我们的文言来表述的话,那会翻译得更加糟糕。另外一点是,时代毕竟不一样了,我们要弱化指令性的语言,它使诗歌失去张力和想象。
石:“是”“在”什么什么……反正指令性的词啊,一定要告之你什么“是”什么。这种指令告诉你他们的语言经验。而中国人的经验不是这样的。“是”字在文言中很少用。它是经常用“亦”、“也”呀等其它词来代替。不是那么很指令。它这个东西不指令,就给了你一种想象空间。思维就不生硬。
海:这确定是会减弱诗性的,我们身上都有这个缺点,我一直在努力纠正这个“集体无意识”带来的趋同倾向。诗歌里还经常出现一个介词,就是什么什么“的”。一首诗中“的”字太碍眼。不用这个字,同样可以完成一首诗。而且会更圆润。这个“是”字像纸上的折痕。“是”什么,“不是”什么,就把语句折了一下。这些毛病我身上都有。我后来写的诗人家看不懂。有不可被世俗消解的东西。我一直在消解诗中的“是”或“像”的指向性。
石:现在的诗到什么程度呢?每个诗人都写那种“是”什么什么的句子,感觉到很恶心。全部都加上个“是”,加上个“在”,加上个“的”,加上个“谁”,就是诗的主要语言了。
海:我也觉得中国诗写到这个地步了,很多人苦苦经营了大半生,还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并且已经熟视无睹,在很多人身上都有。
石:你譬如说,我们在接触事物的时候,并想表述这个事物时候,我们习惯性地说明该事物“像”什么,或人物在做什么……难道你的感觉仅仅是在这样一个狭窄的范畴吗?远不止!所以我就发现,人的思维的僵化,语言导致的僵化,语词的白话。事实上一种事物当你去思维的时候,其实可以超越那些理性的可怜的表达。
海:艺术不是理性的,不是思想的。思想不代表艺术。当我们在接触事物的时候,他最真的感觉和神觉绝对不是这样的。(石虎:对呀对呀!)然后他转换为文字的时候,转换为语言的时候,他不善于驾驭神性的字象,就以理性来终结了这个事物。
石:因为呢,就如办案子一样,让你提供一个见证,所以,我们诗人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在被审问时的被动记忆,事实上,艺术家只有最初一刹那的神觉足以让人发懵!让人超越现场。其实我们有许多语言所不能言的东西。
海:我们对宇宙了解是有限的,在日常生活我们交流的只是神觉的一部分而已;就如对宇宙仅知一部分,几乎一无所知。全部神觉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语言而喑哑。
石:现在我们的语言呢,要解放自我,不要限定我们的思维,或僵化我们的思维,使我们教条化。现在我感觉到就如我们的流行歌曲,我们诗歌,我们美术已经受西方侵害。我们中国古老的民歌,中国人的音韵思维很协调很谐和。而现在流行歌啊,就如洋人说中国话的样子。继西方的咏叹,再发展成“假洋鬼子”的表现。而中国汉人风骨,音韵整个从根底失掉了。
海:中国摹仿西方文明,形成了“新传统”而移植得根深蒂固,一直扎入我们的教育。这种教育培养了几代人的世界观、文化观。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理解为什么这般蒙昧呢?这都与教育有关。中国人并没有真正觉醒。
竞技场
野 渡
对于当代艺术的迷茫,不只是欣赏者的迷茫,艺术家本身也如一头困兽,左冲右突。
近年,当所有的烟雾尘土在席卷了土地之后,在尘埃落定之时,疼痛的具有良知的艺术家们的眼界开始豁达明朗起来,开始清扫整理寻找东方文化的内核,对文化长河中的重要地段进行认真的思考,而对西方文化的客观、冷静、取舍的态度,足以丰富和开阔艺术家们内心的眼睛。他们在看见自己的同时也看到了地球上的其余生灵。
当下艺术家们开始整合历史上冷静、悠闲、自然的生活姿态和狂热、亢奋、纵欲的现实状态。他们用各自的语言符号表达着内心。
张卫就是如此。
也就是说,张卫已经开始了他冷静的狂热之路。
他内心的狂想随娟秀的泉水流着,山水让画面饱满而富有内涵。而被杜尚改了名字的小便器不动声色地被安放在下面。
流下来的泉水只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杜尚在把它们接纳??
任何一种反问都是错误的,反问是多层次的。只有一点是肯定的:谁也无法再把这两者剥离,而去解析它们的意义。
张卫躲在电脑后面暗暗地笑,他就是希望有人反问。他把两个逗号巧妙地放在一起,而在欣赏者的眼睛里却成为了许多个问号。这是张卫的阴谋。
张卫简单地把东、西文化,把过去与现在的一个具象,从亿万种文化中挑出来,并剔除了所有的多余的杂质,把它们拼装在一起。两个符号组合时,它们原本的象征意义在此时被推到了极致,凸显着它们的价值。
我们也许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VS”都是虚设随机的。但就是这“VS”,双方的意义不仅没有被取消反而被重构,这都与艺术家无关。张卫只是一个幕后的操纵者。今天的他,没有了二十岁奔跑的激情,他艺术的光头已经长出了些许浅浅的头发,激扬的面部表情之中,已经融进了时间的沧桑。他在生命的转折处,他选择了“VS”。
张卫一个人安静地侧身走进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丛林中,小心翼翼地拍下几只小鸡,让它复活在当下的电脑里。他如闺中绣女般,细心地呵护着小鸡,它们在数码中灵动起来。张卫的疯狂在尼科尔·基德曼身上找到了线条,她疯狂地把狂想通过身体的扭动和气流点燃焚烧着当下人的欲望。张卫抓住了他想要的那瞬间,他抓住不放。
张卫的欲望和表演有点像梦露?
张卫的智慧和豁达像掏耳朵的老者?
像对待一切反问一样,张卫才不会理会,他最喜欢的是躲在家里看他那几千部艺术电影。
张卫的画“好玩”,但不是消极的“弃世”,也不是荒诞的玩笑。它就是好玩,没有理由,它让你感觉到趣味。如果失去了趣味,世界也就不再可爱。
在经历了神圣、假大空和虚无的沉重之后,“好玩”理所当然地出现,“好玩”也是一种追求,只是去掉了表面的虚假,“好玩”,呈现的是一种自然。在自然中前进。
张卫在这种“好玩”中实现着自己的意愿。
说张卫在虚拟一个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精神与物质的竞技场,这是一种无奈的解释,也是一种现实。
这种无奈和可爱表现在西方美人的笑意和东方男人的悠闲上,他们同桌的表情,在我们的目光离开后,多少有些伤感,而画作者就站在画边,站在今天的时空里,端着一次性饭盒。不能不说,这张照片比较恰当地诠释了张卫的画。
画里的元素既牵强附会,又准确到位。
它们在向我们倾诉一个又一个超越不同历史、文化、艺术形式和材料的鲜活的文本故事。
它们似乎毫不相干,最后,它们相安无事地有趣地共存于我们的世界。
张卫在“VS”系列中所取的形象经典、文化身份明确,“VS”两种文本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