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姐:其实每次举行这些,就是给个证书,就是给你一个荣誉,什么奖品也没有。但是在社会上就不这么想,觉得给你,最少给10万块钱,特别是去年感动江城,给我整的最恶心,感动江城发完以后,商业银行发给我们一个宣传册,搁商业银行大包拎着,走到家,搁车上一下来,老多人等着我回来,知道我开会回来,哎呀,没少给钱啊,商行大兜子装得满满登登的,你看鼓的,回来我说你看,倒桌子上一看,就是一个宣传册,贷款的政策,还整了满满一大兜子钱。就这样,所以就有些事就容易让人误解,觉得你这么大的动作,这么大的势,肯定觉得你能捞不少钱,我为啥不想做,我不想让别人觉得我通过这些事我得到这些钱,啥都没得到,就是得到那么一张纸。
解说词:这些天,尽管太多的事情已经有些焦头烂额,但对于王姐来说有一件最重要的事不能不办。给我们打电话的同时,她也找到了妇联,希望他们能帮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解说词:王姐大学即将毕业的儿子目前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她说这是她现在最大的一块心病。
记者:儿子找工作这个事,您觉得找他们不过分。
王姐:不过分
王姐:我跟你说一个女人为孩子付出多少些,都可以舍掉这个面子,就是为孩子。我为了儿子我不怕社会舆论压力,我也不怕别人笑话嘲讽,有理解的,肯定也有不理解的,就现在我大公无私,孩子毕业了,你满报纸新闻都广播,我对孩子付出了,孩子找不着工作了,我没去找政府,没去干啥。还有反对的一面,肯定有人不理解那一面,你为啥不去找,不找谁同情你,谁给你拿钱啊,不一样事吗?
解说+主持:王姐的儿子从小在外地踢球,吃了不少苦,加上家里这些年经济一直不太宽裕,王姐觉得很愧欠儿子。今年寒假的时候,儿子希望王姐能帮他找份满意的工作,王姐在尝试了很多途径之后都不太理想。
王冬(王艳玲的儿子):最主要还是因为工作,给我妈施加压力了。
记者:你觉得你妈妈有能力帮你找到满意的工作吗?
王冬:其实我妈没有这个能力帮我,但是我总是特别相信我妈。就是从小养成的一个习惯吧,就是觉得没有我妈,只要我说的话没有我妈办不到的事,就是特别的依赖我妈,觉得我妈什么都能办。
王姐:东北三省七个大型招聘会我哪块都去,儿子那么反对不让我去,到那儿以后说妈你自己看看这招聘会,哪有一个妈妈跟来的,就你。儿子问我,妈,我就问你,你跟我说实话,你为啥要跟我来。那天我跟儿子在招待所住的时候,其实儿子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眼泪在我眼圈里含着,他也看出来我要哭,其实王冬我就寻思,好像你总说我对你不负责任,我也觉得挺不负责任。这些年妈妈花架了,资助抚养孤儿的,你说自己儿子都没整明白,还抚养别人。妈妈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已经做了这么多年了,所以我还想做,但是还想堵你嘴,就寻思我也这么对你,你也寻思我妈对谁都这样。
其实我也是人,我也有血有肉,我也懂。我说谁远谁近不知道吗?你是我亲生儿子,我能不愿意让你好,能不愿意让你找工作吗?
王冬:说句实话我觉得我妈做了这么多事迹,觉得好人有好报吧。
王冬:在社会上虽然得了几次这种奖,但是毕竟还是,等于还是一个普通人吧。
记者:就没有什么更多的力量?
王冬:对。
权红:她有这种预期是一定的。从我跟她谈话这种感觉我感觉到了,但是我觉得包括作为我,作为我们这个妇联组织,那么你树立这样一个典型,你发现了一个很具有影响力的,和崇尚精神的这样一个爱心妈妈的时候,真正的当她遇到困难,当我们这个组织知道了解的时候,我想也确确实实(觉得)应该帮助她渡过难关,因为她整个人生轨迹我觉得还是很自立自强的。
主持人:王姐说,其实她之所以找到妇联,有一方面原因是她在自己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一直都很支持妇联的工作,她现在还在资助的三个孤儿,就是妇联在组织一次爱心活动的时候报名的人数不多,于是希望王姐支持他们工作也参与进来的。王姐觉得,自己为社会付出了这么多,在困难的时候希望社会也帮她一把是理所当然的。
权红(妇联主席):你只要成为公众人物,你只要当典型,被我们媒体也好,被我们主办单位也好,把你的东西拆开了,一点点分析的时候,你会给她的心灵造成一种新的东西,有的可能是压力,有的可能是一种变化,心态上的变化,你毕竟影响了她的生活
做我们的典型很不容易,做社会的典型也很不容易,她需要克服更多的东西,所以她一个普通人我要帮助她,她是王大姐,她是这么样经历过的人,我觉得我更应该帮助她,我非常理解她。
主持人:“做我们的典型不容易,我们应该帮助她”,这位权主席说,她是第一次碰到王姐这样的情况,她受到启发,觉得对于如何保障像王姐这样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仍然付出爱心的典型人物,是应该值得深思的问题。而我更加关心的是,在为名所累、为名所惑之后,王姐还会是以前的那个爱心妈妈吗?
记者:如果说妇联这个事没有办成,可能我们这次来,对您这次的结果也没有什么帮助,您以后还会资助孩子吗?
王姐:那是两码事,因为对社会这些,我现在说对社会是说大了,我现在只能说我跟这些孩子是个人的感情,我现在跟社会没有关系,真的,这些年我跟这些孩子的感情,就像我家现在四个孩子五个孩子,你来跟我要走一个,我肯定不能给你,我再苦再难,我有粥给孩子喝粥,如果有汤给孩子喝汤,我不可能给你一个,就是这种,跟社会,跟任何人没有关系,为啥现在有老多人说,你要养活不过来,把孩子给我一个,我哪个都不带给的,有的人都说你给我挑一个丑的,丑、俊我也不带给你的,就这种,可能吗?
王姐:那是我第一篇文章,肯定记得清楚,对我一生当中,那张报纸让我看得都软了,就怕弄坏了,每次把那报纸保存得可好可好了,我觉得那张报纸是我一辈子的纪念。
王姐:没想到自己能挺平淡一个人,还能上过报纸,真的,因为第一次上报纸觉得自己非常非常高兴。我这人特容易满足,上一个报纸我都一宿没睡着觉啊。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6期P10
疯狂粉丝的背后
潇雨 刘贤
娱乐业的粉丝时代
"车行天下,晋级成功。"2007年4月6日11时,北京中关村某大厦门口,忽然聚集了数十名青年男女,一同高呼此口号,引来路人转能见度。据称,这群青年男女是来自粉丝网红粉团车缙乐部的粉丝。
"支持一个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虽然参加'红选'的选手都很优秀,但是我们都觉得他们适合这个角色。"我们能为他做的只有这么多,希望他走得更远。"粉丝这么对记者说。为了让更多的路人注意到他们,粉丝位还拿着自己掏腰买的小礼物派送。
以上,是北京电视台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中的一个很常见的场景。近年各类选秀活动越来越多,选手之间的较量也成为粉丝与粉丝的较量。
有观察家指出,如今娱乐业已经由"星时代"到"粉丝时代",粉丝的力量无穷大,不仅是简单的崇拜与追星,他们以自己的意志和情感"造星",并以自己的方式推动娱乐个性化时代的来临。当粉丝喊出"就要你最红",就一定能立竽见影选出自己的偶像,让其大红大紫。
一项媒体联合调查结果称,目前中国粉丝的数量超过两亿人。"粉丝"已替代"追星族",而成为所有人、事、物的迷恋者、狂热者、喜爱者、支持者和统一代名词成为狂热迷一族的最强代名词。
“粉丝”,已然成为一种无孔不入的现象。正如西方一位文化批评家所言,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渴望更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价值观念的尺度已完全改变这个“渴望更新的世界”,因为人类的和渴望,不仅每日是新的,而且,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化。伴随着当今娱乐时代产生的“粉丝”群体出现的,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粉丝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新文化。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 “把fans(狂热者,爱好者编者注)译成‘粉丝’,这个名字取得好。如只译作‘粉’,可能有歧义,不好;加上‘丝’,体现了有一群人,很贴切。‘粉丝’主要是崇拜,或者说是狂热的崇拜。其特征是 着迷,冲动,不理智,甚至有点歇斯底里。边样的现象主要出现在某个年龄段的人群中,是社会活跃开放的一种表现,不要去苛求。”
无论健康、极端,还是疯狂,粉丝文化受到公众的广泛承认并迅速蔓延。
2006年8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面世。其中《成长充电器》一册里,专辟“流行追星”一章,收录了25个词条,每个词条约有两三百字的解释。后援会、海选、粉丝、模仿秀、青春偶像剧等到也被收录其中。书中还选项录了偶像崇拜原因、偶像崇拜综合征等,这些词条多是用来解释、说明追随者星现象的。
这或许意味着,“粉丝文化”开始通过教育的通道,走上中国文化“正文”。
事实上,真正应该担心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种选秀活动中越来越猖獗的“粉丝秀”,即各个媒体开始关注的所谓“职业粉丝”现象。
2007年3月31日《环球人物》的报道说 台上选手谈笑风生,台下“粉丝”则服装统一,加油助威,他们会为了选手的一次情绪波动而微笑、哭泣。。。。。。中国人突然被“粉丝”的疯狂举动镇住宅区了。但如果你真以为这些选项手魅力无边到让人一见钟情,那就大错特错! 他们从素不相识到面孔一夜之间成了“万人迷”,全仰仗“职业粉丝”。据调查,“职粉”大多来自13…25岁之间的年轻人,身强力壮,有饱满期的精力,洪亮的嗓门,热爱“粉丝”职业。他们接受的训练,就是揣好某个明星的照片,认准模样以后,在他每次公开亮相的时候,忘我投入外加歇斯底里地呼喊对方的名字。而“职粉”也有自己的的等级,最普通一级就是举举海报、喊喊名字,为选手造势、造人气。中级“职粉”就有技术含量了 他们前仆后继地去热门网站发帖子,为选手制作个人网页、BLOG,接高人气。顶级的“职粉”,甚至能与选手和主办方保持紧密联系,指挥“粉丝”、组织拉票、制作宣伟品、与其他选项手的“粉丝”团合纵连横。
当然,活儿不能白干,视每个人参与的次数和现场子表现打赏钱银不等。当曲终人散之际,职业粉丝们擦干眼泪,润润喉咙,带着兴奋后的疲惫,从顶级“职粉”那里领薪水。
如果说,“职业粉丝”也是泛娱乐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谋生手段,它的经济层面是无可厚非的,凭汗水、凭泪水、凭气力吃饭,没什么不妥。但毕竟,“职粉”以金钱打破了开蒙时期粉丝文化的纯粹度,似乎有违娱乐精神的初衷。
更为糟糕的是,“粉头”浮出水面,让职业粉丝现象变得七荤八素,错综迷离。
采访中,一位资深“职粉”透露,“粉头”携款潜逃已经算不得新闻。现在的粉丝团职业化程度非常高,到了让小的经纪公司瞠目结舌的程序,就是因为背后有可能见度的经济利益。他说,职业“粉头”的基本收入都在每月2000元以上,一个团队高层一换人,会费等到资金都会不了了之。
很多人对越来越职业的“粉丝精神”表示担忧,也有粉丝开始反思自己的的“职粉”身份。一位曾经沉迷超女拉票的粉丝对记者说 “我们的痴情只会变成商家和高层捞钱的筹码。偶像说一句‘支持我’,我们就蠢蠢欲动,却不知道后台是谁在数钱数到手软! ”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6期P36
纽芬兰白狼
申赋渔
泰坦尼克号建成下水的这一年,英国人在纽芬兰岛上枪杀了最后一只白狼。
纽芬兰的冬季漫长,厚厚的冰雪覆盖了整个荒原。薄薄的夜色中,一个白色的影子风一样掠过,在冰雪把月光折射成碎片的那一瞬,陡然消失——有人把白狼美丽的白和柔美的身段加以诗意的想象,称它为“梦幻之狼”。
这些长达两米,重逾70公斤,令人望而生畏的巨狼,总是成双成对厮守,终身相亲相爱。春夏之季,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它们把生儿育女的洞穴挖在荒山的裂缝下面,然后在夜色中行走200公里去寻找食物。令人惊讶的是,总被人形容成凶恶残暴的狼,却与纽芬兰的土著贝奥图克人和谐共处,千百年来,他们互不敌视,互不干预。于是,纽芬兰白狼又被人称作“贝奥图克狼”。显然,在瑞典著名生物学家埃列克?齐门深入狼群之前,贝奥图克人就已经知晓,狼和大自然和人,其实有着良好的协作关系。
可是英国人却不这么想,那个时代的英国人,满脑子都是屠杀、占领甚至灭绝。
1498年的那个黄昏,当小船接近纽芬兰岛时,探险家卡伯特明显地觉得船被什么东西阻碍了,船速慢了下来。是鳟鱼,多得数不清的鳟鱼。
纽芬兰的贝奥图克人,完全不理解英国人在他们的土地上插上一面旗帜意味着什么。他们一味热情地拿出海狸皮、水獭皮欢迎着白人们的接踵而至。当欧洲渔民们在纽芬兰的海岸上搭起一排排棚屋,晒鱼干、炼鱼油,打算安居乐业时,他们开始抓捕好客的贝奥图克人,当作自己的奴隶。贝奥图克人只得逃离丰饶的渔场,躲进森林,以采集为生。
宣布占领了纽芬兰的英国人,继而颁布法令:杀死一个贝奥图克人,就可以得到若干领地、牲畜和金钱。这是他们一贯的政策。
1800年,贝奥图克人消失了。接着,英国人又把目光投向了“贝奥图克狼”。他们再次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