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族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陈氏家族全传-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时解答问题,这也算是训练工作中的一部分。至于实用技术,则由负责“行动”
  特务所必修之外,其余人员则不硬性规定,任其自择。
  南京沦陷到蒋政府逃渝那段时间,“中统”的训练工作曾一度停顿。到了抗日
中期,“中统”改组完成,已自成系统,其训练工作,亦逐步由普通训练进为正规
的、全面的训练了。
  从三青团江北青年训练班中吸收新分子“:抗战开始后不久,国民党军节节败
退,长江下游及华北华中大部分地区,均沦于日寇之手。许多青年离乡背井,奔到
后方,怀着爱国热忱,希望参加有组织的抗日工作。三青团便利用这个机会,在重
庆江北治平中学,办了一个“青年执行所”,收容了男女青年近千人。最初由三青
团按其学识能力介绍工作,后来蒋介石要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拟定办法,将这个
“执行所”变成训练性质,并由三青团中央团部和重庆团部派了一批中央军校特训
班的学员,去担任这个班的大队和中队的负责人。“中统”认为这是一个“抢才”
的机会,即在班里吸收了30多人拉到“中统”作进一步的特务训练,然后按照手续,
成为它的喽罗。这种从其他组织“选料加工”的办法,后来就成为“中统”内部训
练班的选人办法。他们自以为这个办法比“军统”高明。因为“军统”的许多训练
班,都是招来就“训”,“训”了就算人伙的。但受“训”者在被“招”
  之时,往往还不知道主办的机关就是“军统”,等到发觉以后,有些就中途退
学,要求不准逃跑,逃跑不出去就被长期拘押。而“中统”的办法,则是从别的组
织中先加考察,然后伸手去拿,这样就可以减少像“军统”那样的麻烦。陈立夫在
“CC”
  的一次高级会议上曾说:“我们召集人才要重质不重量,宁可少,不可滥。我
们不许用北洋军阀招兵的方式,举起旗子叫人跟着走,就算是自己的兵。我们要找
孙猴子,找到一个孙猴子,可以放弃100个猪八戒。”这就是他们所自己夸“中统”
骨干分子的培训原则。
  “CC”对于外围组织的运用,也和“复兴社”有所不同。它的外围组织很多,
而外围组织的中心分子则并不多,但那些中心分子,却都是“CC”的死党。“CC”
  对这班人拉得紧,对他们生活所赖的大小官职,也始终以组织力量加以维护,
使这班人死心塌地依靠“CC”,为它拼命。
  “CC”在较大范围的外围,也用同一方式,而又有两种方法。例如抗日战争以
前(1935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其会员人数9734人(会址在四
象桥,经常住会办公的只有一个专用职员王鉴藩为金陵大学“CC”学生,后来跟洪
兰友当秘书),在这9000多人中,有意让非“CC”甚至反“CC”的分子参加,借以
冲淡“CC”色彩。“CC”有意用这种外围作“疑兵”,似乎是在做“赔本”生意,
实际则利用该会来收罗文化界的分子,这就是它的“寓吸收于外围”的训练工作方
法之一。又如“中国工程师学会”这个组织,本来是“CC”插不进去的,因为在
“CC”里边,实在没几个象样的工程师,工程师在当时也颇有社会地位,并且自认
清高,一般也不屑于当“CC”的走卒。可是,陈立夫、徐恩曾等人本来是学过工程
的,在工程界原有一些同学关系,加上他们在统治层中,又有相当的政治地位,因
此就不声不响地把“中国工程师学会”这样的组织也套了过来。虽然套了过来,但
仍然不用“CC”人物在台间露面,避免刺激;只暗中极力扰其二三等人物,以扩大
“CC”在工程技术界的势力。照他们说,这是一种“就汤下面”的办法。
  “中统”在外围吸收人力的方式方法,基本上也就是运用上述的原则,归纳言
之,可分三种:一日“挖根移植”,二日“鸭卵鸡孵”,三曰“夺胎换骨”。
  所谓“挖根移植”,就是把别人培养好了的技术人员,情报能手以及具有一技
之长的其他货色,拉过来植在“中统”这块毒土里,使其继续生长,为之服务。干
脆地说,就是吃掉人家的现成东西。
  所谓“鸭卵鸡孵”,则是原来已经成为“CC”的职业学生,或是从未暴露过的
在某些技术学校(如兵工署的兵工专科学校等)的“CC”爪牙,让他们在那学习,
学成之后、,等于用母鸡孵出的小鸭,羽毛长了,再自然地浮人“中统”的污水塘
中。“中统”“少壮派”中的知识分子出身的中上层特务。都是这个来源。
  所谓“夺胎换骨”,系利用已有的公开团体(特别是历史悠久,有名气的老牌
企业)来做文章,掌握其中部分的或个别的有作用人物,予以物质诱惑,施以组织
训练,进而加以纪律约束,使为己用。但始终让他们罩在原有的壳子下面以蔽风雨,
在原有的环境中以吸吮营养,以延续其内线生命。例如当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中央信托局及邮电、税务以及新闻。文化单位中身居要津的分子,为“中统”暗中
工作的就大有人在。
 

       



                第九章 “无形阵地”
               1.“今日欲言救国.非从教育入手不可”
  1929年6月,国民党中央的培养训政人才,将“中国党务学校”改为四年制的
“中央政治学校”任命蒋中正为校长,丁惟汾为教育长,增设校务委员,陈果夫被
推为校务委员之一。以党务学校第二期生为第一期,1929年8月招人的新生的第M期,
称大学部。应试者近千人,录取67人。暑期开学后陈果夫对学生讲话:“各位同学:
这个学期开学以来,我未曾和诸位说过话。各位在学校都能用功,是很好的现象。
中央对于这个学校,期望甚殷。希望诸位受到三民主义的教育,将来负担实践主义
的责任。现在置身党部、政府中的负责的人,都觉得目前有很多的缺陷,同时,又
感觉我们能力都是很差的。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的能力差,所以希望将来增加能力
的心越大。在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负的责任极大,分开来说约有三种:第一,我们
要负责扫除旧的障碍,还是要凭学问,既使学得了外国人一样的知识和能力,恐怕
还是不足。因为要去除这种障碍,所以在做事的时候,已经要用两倍的能力,何况
还要创造新环境呢。创造事业,是要自己想出计划,造出方案来的。往往有许多出
国留学生,他们在外国多年,学了农工商业,回到中国来,虽然自己学到了专门知
识和技能,还是和普通的人相差不远,他们还是同一般没有知识的人去争饭碗,而
不能为没有知识的人去创造饭碗。他们既然有专门学问和技能,为什么要这样?推
究其原委,因为没有创造的精神。
  是年同月,陈果夫为了促成实施丁惟汾所提《资送革命青年留学案》,向国民
党中央提议,资送革命青年,以100名为度,并指定其留学国别与应修学科。经国民
党中央决议,订定资送办法,成立派遣留学生管理委员会,先后派遣留学生数批,
为国民党培植了不少领导各业的人才。次年3月,陈果夫提议派遣中央党务学校毕业
生及中央政治学校每期毕业生,应准考选三至五名资送出洋留学,以资深造,经校
务会议通过,旋由校方举行考试,结果马星野等五人被选,资送美国留学。
  1932年,陈果夫鉴于当时的教育设施,不合国家需要,曾向当时的国民党中央
提出:《改革教育初步方案》,建议专科、大学及派遣学生应注意农工医等实科教
育,中学注意数理化等基本科学,小学注重国文及算术。这个方案经国民党中央通
过交教育部执行,成为数十年来国民党政府对于教育明确的决策。陈果夫出于他为
国民党政权服务的目的,不断发表文章,并于1944年出版《中国教育改革之途径》
一书,内容涉及教育各方面。
  其中两个改革教育方案全文如下:
  一、改革教育初步方案
  查国家办理教育之主旨,原为培植各项人才,以供社会需要。吾国二三十年来,
学校课程管偏重于文、法,而忽视农。工、商、医各门。据目前统计,在58个公私
立之大学中,约70%设有文科,40%设有法科,22%设有农科,27%设有工科,12
%设有医科。又26个专科学院中,有六个专修法科(以吾所知,过去尚不止此数),
有四个专修文学、艺术之类,而农、工、医专校,合计亦仅十个左右而已。照此则
专门以上学校之畸形发展,其结果不外形成文、法人才之过剩,与农。工、医人才
之缺乏。因其过剩,故失业者逐渐增加,造成社会上种种不安状态;因其缺乏,故
有若干建设事业不能得专门人才为之推进。果以为此种教育上病态之应纠正,固不
待于今日,而以今日为尤急。盖一方面训政建设正在规划与推进,他方面又值国家
多难之时期,皆有重订教育方针,造就若干适用之人才,以应付此非常环境之必要
也。谨就管见所及,拟订改革教育初步方案如左:
  一、中央应即依照十年内之建设计划,规定造就农、工。医各项专门人才之数
目,分别指定各专门以上学校切实训练,以便应用。
  二、全国各大学及专门学院,自本年度起一律停止招收文、法、艺术等科学生,
暂定以十年为限。
  三、在各大学中,如设有农、工、医等科,即将其文。法、艺术等科之经费移
作扩充农、工、医科之用;其无农。工、医科者,则斟酌地方需要,分别改设农、
工、医科等,就原有经费,尽量划拨应用。
  四、全国各中学,一律加重与农、工、医科有关之基本科学,如数学、物理、
化学之类。
  五、全国各小学,一律加重国文、算学。
  六、由教育部从速编译专门教科书,以适合农村与工商业区域应用之小学教材。
  七、在中央设立一文艺研究院,或用考试方法收罗专长文学、艺术之人才(如
陆续停职之文学教授,不能任其他教科者亦得其所)。由中央派员指导,分配工作,
或中央特别奖励其有关三民主义作品,使文艺仍有一部分人才之研究与提倡。关于
其他文科中教授,亦宜另行设法给予适当工作或指导。
  八、关于前曾毕业及近二三年内陆续毕业之法科学生,中央应再加以严格训练,
使成为知法、守法且能司法之人才,其学政治、经济或其他社会科学者,如系在失
业期内应分别授以关于训政之训练,至少一年,俾各个人皆有适当之工作。
  九、在十年之内,中央及各省派遣留学生,规定学科以农、工、医等应用科学
为限。
  十、关于农、工、医等科之补助教育,如农场、工场、医院、图书馆、博物院
等,应充分派置,使学生多得研究及实习之机会。
  二、改革教育方案
  吾国教育不适合于国情,已为无可讳言之事实。因教育之不良,以致影响于各
个人之生活,社会之组织,国家之生存,民族之生命。至于今日,贫弱之形已成,
危亡之势日迫,甚至为日本所乘,难于应付。以言国家经济,则未当日树立基础,
以言民族精神,则尚未开始培养。人造以十,我不及一。永夜思之,能无战傈。故
今日欲言救国,非从教育人手不可。兹斟酌国情,拟具改革教育方案如左:
  (一)教育之使命
  (1)国人患弱宜速教之使强
  凡成人体格之锻炼,民族精神之奋兴,民族自信力之培养,均为今日当务之急。
故除医学卫生及民族意识,全国须重视外,小学教育,应以民族主义为基本,而由
中级各学校完成之。故小学应着重健全体格之训练,民族意识之培养。生活学校,
则须有童子军之训练;高级生活学校、初级师范、高级师范及大学预科,则须受军
事训练。民间则多方提倡健全体格之培养,尤其对于女子体格健全之奖进,务期造
成坚强严肃任重致远之国民,以救国家民族之危殆。
  (2)国人患贫应速教之使富
  总理在建国大纲中,指示吾人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是以亟应注重于民生之建设,
以立经济基础。故在教育上应提倡应用科学,由中级学校广其用,而以大学集其成。
即大学于十年之内侧重农、工,中级学校之教育,则适于环境,切于生活;务使在
短期内达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以确立中华民族之经济基础,增加中
国国家与各个人民之富力。
  (3)国人道德渐堕落应端正其品性
  国民道德之熏陶,应由各方的努力。如成年妇女,则应首先受补习教育,使能
培养儿童品性于家教。入学儿童,如其品行良善,其母于教师应受同等之奖励。在
小学与中级学校,应增设修身科,且施行严格管理,务使男女青年,在中小学校求
学时代,即造成服务纪律之习惯与力行之精神,同时力戒今人虚荣自私,浮嚣散慢
种种恶习。嗣后无论何种学校,其关于衣、食、住、行种种设备,应力求简单实用,
不得有不合环境之虚糜。其利用学生作政治活动为进身之谋或为个人权益,不惜造
成学校风潮之校长、教职员,如在本校发现而撤职者,他校不得任用。以学校为商
业性质,牟利作恶者,查出处办后,不许再办学校。在政治上劣迹昭著者,不许办
教育。学生入学不读书,不守学校纪律者,罪其教师。其原因于家教者,罪其家长。
  (二)学制系统
  (l)学制系统分为六级
  1家庭定为6年;
  2小学定为4年;
  3生活教育定为3年;
  4高级生活教育定为3年;
  5大学预科定为2年;
  6大学定为4年至6年。
  (2)六级之外应有以下各级
  1.在第一级之最后2年,得请保育儿童有经验之妇女,训导儿童之品性;由私
人联合设立或私人捐资,由地方设立儿童公园,国内专收其父母终日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