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是电的供应,既极便利,綦江及蒲河两旁,可设无数之小工厂,其出品不但可供
应四川,又可以小轮由长江下驶,运销江、浙及外洋。
沿綦江两旁之工业发达程序,其初期当广设小钢铁厂及机器厂,然后榨油厂、
罐头工厂、颜料油漆厂、制药工厂等相继设立,数亦可观。
綦江一带,素以产橘柑称”。将来因政府之提倡,及运输外销之便利,人民皆
乐于种植,橘柑成林,10年以后,下江各地,旧为“花旗橘”所倾销之市场,由綦
江出口取而代之。
綦江上游,桐漆产量,本亦可观。今后因运输便利,大量增植,桐油厂油漆厂
应运而生,同时,因炼焦厂所产生之油胶中提出之各种颜料,故又有颜料工厂,成
为颜料油漆工业区。
秦江渔业素不发达,自船闸筑成以后,湍急之水归于平静,鱼鳖虾蟹之殖,乃
成为自然之趋势。产量既日增,除外销之外,并以过剩者做成罐头。制鱼鳖虾蟹罐
头之公司,尚可兼制橘子汁、橘子酱一类之罐头物品,一视当地各种制造原料在各
季节中之供应情形而定。
秦江上游兼为出产药材之区域;在另一方面,因钢铁厂发达,炼焦厂赤随之而
兴,于是中药之农产原料,与西药之化学原料,均能齐备,制药工业之发达,自在
意中。
秦江本流与支流共有159公里航程,其因水运畅通之结果,航运活跃,商贾云集,
工业品之质量时有显著进步。入晚沿江一带,各式电灯,如星罗棋布,普放光明,
如从飞机上下望,拟诸欧洲之莱因河、太晤士河,其夜景或亦不过如是。
有一部分比较重要之工业区,通驶电车,其地势较高之田亩山地,且有以电气
灌溉者。
因人口增加,教育亦日渐发达,尤以工业教育为最,其次则为农业教育。各地
学生慕綦江工业农业学校富有实习机会,咸负笈来学。綦江水闸工程及各种工业,
则大多由电影制片公司摄制成片,运各地放映。
凡观光或道出綦江者,晓然于水利工程收效之宏,往往归请本地之政府当局,
兴修水利工程,十数年间,四川各水道,纷纷建筑船闸,并于沿江各地开设水力发
电厂,开发矿藏,兴办工业农业渔业,生气蓬勃,俨如泉涌。数十年后,四川各水
道均可畅行无阻,由重庆北上至陕西。甘肃,或南行至贵州、云南均可以小火轮上
下,毫无危险。即江、浙一带,泛滥之患,永不再发,亦受四川之赐。百年以后,
历史家推究新四川之建设与文化进步之原因,一致认定綦江为发祥地,爱名之日:
“新四川之源泉”。
《水利法》1942年7月7日公布,在制定时,陈果夫提出治水的意见。陈果夫主
张“江河各巨川及湖泊,应依寻常洪水流源所及,与洪水停蓄所需之范围,制定界
限。在分界之处,得建筑坚固之防水堤,确定堤外准人民种植,堤间之地,一律禁
止私人耕种,已放垦者由政府发行地价券,收归国有”。陈果夫的主张,均列人
“水利法”。此为废田还湖计划的重点。
陈果夫各种有关水利建设的言论中,综合起来为“水力建国之全国水利建设”、
“中国大陆地势,西北高于东南,全国各大河川大半流向东南入海,其水源常自西
北而无蓄积,致东南有多余水量,易致水患,而西北常患干旱之灾。若能分配平衡,
则东南平原不致患水,西北高原不致患旱也。为国家长治久安计,每一河道应有详
密计划,务使自上游至下游之水,均能尽其利。在山地高原之河道,如何兴建蓄水
库及发电厂,利用水之冲激力,使水力电源,能协助工矿业之发展。如何兴建灌溉
渠道及水闸等,利用水之渗透力,促进农田之生产。又如何改善及渠化河道,利用
水之浮载力,使航运畅通,以协助交通之发达。如一河道有一河道之详尽计划,10
年努力.庶可使国家建设突飞猛进也。自夏禹以来,中国治水,均以排洪水为能事,
今则洪水之泛滥,不应看得太重,而着重于利用水之三种能力,以建设国家,若三
者同时建设,则洪水自然可以免除。”
陈果夫在J942年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周年纪念会中,以该会常务委员的身份,发
表《水利的积极意义》的讲词中,说明水的三种力量的运用,才是“水利”:
我认为讲究水利,一定要懂得水的三种力量:第一是渗透力,第二是冲激力,
第三是浮载力。这三种力量都能尽量利用,使它发挥到最大的效用,才能算是水利。
就冲激力来说,还未能尽量的发挥利用。总理在民生主义中,曾经说过单就西南一
部分水利来计算,可得1万万匹马力的发电,每匹马力,可抵8个人力,就等于8万万
的人力。但人力每日只能作8小时工作,而电力则昼夜不停的24小时工作,比人力工
作的效力,可加多3倍,因此1万万匹马力,就可以抵24万万人力,以全国有2万万匹
马力发电来计算,至少可以增加40万万人力,这种力量,是何等的伟大。至于浮载
力,就是利用水力来运输,这一点我们也未能尽量利用。譬如长江水运,算是最好
的了,但能行驶大船的,只有宜昌以下一段,能行驶浅水船的,也只有宜昌、重庆
一段,至于重庆以上,虽然亦可行驶小船,但一遇到枯水的时候,便发生问题。国
内的大河很多,因为水量太浅,或过急的关系,航运并不十分发达。但考察各个河
道,都非常之宽,假如水量平满,几千几百吨的大船,都可以行驶。可惜许多有用
的水,未能储蓄起来,尽量利用,听其流诸东海,以致枯水的时候许多河道便不能
行船,这都是我们利用不得法的缘故。其次是渗透力,利用这种力量,便是灌溉。
例如需水的地方,都能尽量开渠灌溉,使江河的水,用余之后,再流到东海,这样
就可以增加多少万万人力。假如我们尽量的来利用水力,照我的估计,全国至少可
以增出100万万人的力量,这种人力的增加,并不是生小孩子在人口方面的增加,乃
是人来利用水力的增加。现在国家之富,不在人多,而在力量大,此种力量,不是
人而是物,这是单就水利一项来看。已有可观,虽尽毕生精力,亦作不了。
前在江、浙的时候,一般谈水利者,多半是以防祸为目标,是一种消极的水利,
也可以说是一种治标的办法。到了后方,把整个的水道观察一下,觉得以前那种观
察是错误的,如果一个河道不只是在一国之内,以致上游与下游各有其用途,而不
能互相调剂,这姑不必论,可是我们是一个大国,许多大河都在国内,既无国际关
系的阻隔,又无天然环境的限制,但不能相互调剂,善为利用,往往上游闹旱灾,
下游就闹水灾,这就是利用不得法,也就是水未能尽其利的缘故。假如水大的时候,
在上游许多曲折的山谷中,作许多蓄水池,逢到天旱的时候,就把所蓄的水放出来
灌溉,就不致有旱灾了。同时,因有水池的调剂,又可以发生像洞庭、鄱阳两湖那
样宣水的作用,把水缓缓的放出去,下游也不致有水灾了。山谷中如果有很多蓄水
池,使它友生一种分水的作用,则附近许多小河里面的水量也可以加大,而有航行
的便利。而且又可利用宣水时候的冲激力,建造许多水力发电厂,不仅节省人力,
许多偏僻的地方,也可以享受电气的利益,这岂不是一举数得的事情吗?今天是民
族健康运动开始宣传的一天。谈到民族健康,吃水是一个大问题,现在一般民众吃
的水,多半都不清洁,如果山谷中有蓄水池,在池的旁边做一个简单的沙滤池,仿
佛像一个公井一样,大家都到这里来取水,则饮水也可以清洁了。从前许多人倡废
田还湖,实际上如能注意蓄水,又何必费这一番力量呢。我国有许多地方土壤都很
好,就是因为水利不发达,都变成废地,以致粮食减少,甚至每年还要向外国买粮
食来吃,这是一件很惭愧的事。如能倡导蓄水,不但灌溉田地,且可利用水塘来养
鱼。这样一来,就是上游水急的地方,或是山里的居民,也都可以吃到鱼,对于营
养也有很大的帮助,这一点,希望研究水利的人也能够注意到。
陈果夫认为黄河的本身,照事实上说,中间的一段河道,老是改道,现在可否
用人工的力量来把它汇人一个正当的河道,这问题如依试验的结果,用人工的力量
来举办,可以证明不是不可能的。现在黄河中段,仍需利用黄河故道,不必照淮河
办法去另找低地。主持的机关,不论中央或地方、只要有决心,预先规定好计划,
不怕它有几千万土方工程,假使每年做多少,那末,几年来也可以做好了。拿江苏
导淮人海的办法来比例,已经做好了一千几百万土方工程。故希望黄河这很大的工
程,也都用人工来改道,不使黄河自由冲突,演成种种惨状。如果成功了,不是黄
河流域便安逸了吗?否则,黄河泛滥,导淮所有工程,完全白费。因此,凡学工程
的人,都可以为黄河研究出一个办法,至于主持全国水利者,关于黄河问题,更当
一致势力,只要有决心,什么难事,都可以做到的。
治水需甚多人力与财力,陈果夫特上书蒋介石,提出水利兵工兴办水利事业,
积极兴建全国水利事业:“水利建设,关系国民生计甚大,……务请特定办法,积
极进行。今统盘筹划,拟仍从导淮人手,以导淮工程可利用英庚款,将人江水道整
理完竣,再利用土地整理后之增益,作上游及其他工程之需。至其人海水道亦极重
要,而工程浩大,不能不另筹款,拟请钧座设法利用美麦借款,依照去年果夫所拟
调节民食方案第三项之办法,发行特种钞票,作为基金,另行编练10万水利工兵,
以开辟之。在一年之内,完成此人海水道,再以此项工兵移至黄河南岸,自河南荣
泽至山东济南之间,修筑大堤(即将原有之堤加宽加高)以绝黄河南迁之后患,以
一年半为期(黄河下游之疏浚工程,可利用英庚款办理):再调此工兵至江苏,开
辟新运河(自陈家港至南通之角斜)兼筑海堤,在半年内完成之,以增加江苏东部
之富力;再将此工兵一部分调往绥远,一部分调至陕西,作开渠疏河之工程,一以
分黄河之水势,一以辟西北之荒原,定期一年完成。然后将全部水利工兵屯垦于西
北多旱之处,酬以金钱。土地及农具,使其子子孙孙,勤于水利。照此计划,如能
在四年之内逐步施行,以革命之精神,作非常之建设,全国水利不难具相当规模,
而西北、东南均蒙实惠,国富因之增加,民生赖以安定。”
陈果夫当时反对治水非先治下游不可的成见,必须上下兼治。抗战开始后,陈
果夫到汉口。1938年1月,奉派担任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自汉人湘到芒江就职,沿
途观察水利。陈果夫说:“由湘西、黔东而东流之水甚多,然山谷中绝少筑有水利
工程,蓄水防旱者。大河道中,亦未见筑有闸坝,以利航行。有水而不能利用,故
居民永远贫乏。加之接近城镇河道之处,森林几已砍伐殆尽,所谓辰杉,须由深山
运出,再经若干年之后,恐将绝迹矣。湘黔山僻之地,实蕴藏富庶之区,岂水利与
森林之建设,竟不为人所注意哉。”益坚其主张,治水必须上下兼治。又说:“我
在最初担任导淮工作时,就反对那治水非先治下游的成见。后来我经过湘西、黔东
及四川各地,又做过江蒲河流域的工程而后,更觉得治水非上下游兼治不可,形成
我对于治水的一个主张。水与旱相反而实相成,上游患旱,就因为下游患水,反之
亦然。所以上游的水若能积蓄起来,则上游也不致患旱,下游亦不会成灾,双方都
有利益。我现在的治水主张,认为每一条河流的工程,必须上下游兼治,要利用其
全部水量,使水的冲击力(即水力发电),浮载力(即航行)、渗透力(即灌溉),
都能尽其用,尽其力,才算把水利发挥殆尽,才能算得的兴治水利。”
3.了却多年夙愿
陈果夫说:“夫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时无古今,地无中外。吾国自古重农,
地大物博,著称于世,乃降至今日,主要产粮区之淮河流域,反日见荒废。”
陈果夫当时出任代理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旋又放任江苏省主席,遂得实现其
土地改革的计划。首先是向中央建议在中央政治学校设立地政研究班,以培植地政
干部,经核定照办,于1932年8月在南京招生开班。陈果夫对受训的学员说:“人家
所以能富足的原因,不外乎能善为运用‘人’与‘地’两方面。我国人口很多,何
以积弱贫乏?是在于不能充分利用‘人’与‘地’。在人的方面,未能做到人尽其
才;在地的方面,没有做到地尽其利。”又说:“我国古代政治家颇有重视地政的,
譬如《管子》一书内,我们看到‘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正政也。地不平均和
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这段话就是说地政为政治的基本。”
因为“我们的土地政策是民生主义的基本工作。”后来,这些陆续毕业的学员,
大部分分配到江苏从事地政工作,也有分配到其他各省的。由于陈果夫的倡导,地
政渐受各方的重视,设立地政机构,专司其事。
陈果夫就任导淮委员会代副委员长后,因导淮须庞大的经费,有鉴于国家财政
的困难,必须设法自筹,于是在土地上打主意,在导淮委员会内设立土地处。1932
年10月,呈奉国民政府修正公布“导淮委员会组织法”,关于淮河域内公私土地之
清丈、登记、征用、整理等项,付与导淮委员会以处理全权。导淮固需大量经费,
导淮完成以后也需经费来维护,故必须以导淮后的结果,以两岸土地的收益,作导
淮与护淮的费用,这就是“以淮养淮”的构想,也是土地涨价归公的实行,导淮委
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