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金圆盘的一部分重50磅,5枚小埃斯库多金币,6块小银锭,两块古巴铜锭和581枚银币。
7月8日可被称做为“金项链日”。当潜水员潘它·卡林在一块锭周围用手摸索时,突然一根大金链跃了出来,接着一根接一根,全附在一起缠成一个金团共有15根之多。最大的一根有149装饰链结。“维格罗娜”号泊在附近,不久又发现6块金块和一个金盘。
1981年深秋,“圣玛格丽特”号出水的全部财宝证实,它们是撒在一条长4000英尺的航道上。单是黄金56块、盘、条,重118磅。费西同他的水手们同时还发现180英尺长的金链和56枚金币,这是在当今从西班牙船中打捞出数量最多的一次。
从“圣玛格丽特”号和“亚特查”号中打捞出的财宝,一部分正在巴尔的摩市展出。展品去欧洲前还将在其他城市展出。
当扣除了分配和出售中法律规定的费用后,这些财宝约值2000万美元。但从中得到的知识,远比那些金银财宝更有不朽的价值。
Number : 308
Title :大音乐家的小故事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7期
Provenance :《大作曲家的爱情与婚姻》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事业重于爱情
莫扎特年轻时,倾慕爱恋过好多位秀丽、美貌的姑娘,但时间都不太长。当他21岁时,与母亲一起外出第二次演奏旅行。在去巴黎的途中,路经曼汗城时,莫扎特邂逅了一个芳名阿蕾霞的德国少女。这位少女有着银铃般优美的歌喉,莫扎特整个心都被她迷住了。他就以教阿蕾霞的声乐为借口,说服母亲在曼汗停留了相当长的时间。少女为了报答莫扎特的盛情,曾把芳心默许给他,莫扎特为此大为感激,表示愿意娶阿蕾霞为妻,帮助她成为歌剧明星,并把这一想法写信告诉父亲。母亲目睹这一切,感到如此下去,势必影响巴黎之行,就在儿子的信后,悄悄加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补白:“这位姑娘很会唱歌是真的。可是我们不能不忘记自身的利害。”父亲来信,对莫扎特婉转警告:“你想要成为将来被世人淡忘的平凡的音乐家呢,还是做一位留名青史、受人祝福的第一流音乐家?你愿意做时常被美貌所迷、不多几时,死于床铺上、让妻儿流浪街头的人,还是做一名基督徒,过幸福的生活,重视名誉与自主,给予家族以安乐?”接着父亲又以强烈的语气追加道:“必须前往巴黎,不得迟延。然后加入伟大人物的行列。若是不能成为凯撒,就不必做人。”在父亲的忠告下,莫扎特强忍感情,终于向阿蕾霞告别,和母亲踏上巴黎之途。
相依为命的婚姻
莫扎特26岁时,冲破家庭和社会的巨大阻力,与相爱的康丝丹彩举行婚礼,开始了共同的生活。娇妻对于丈夫的事业是无比的支持。她经常大声诵读书中的故事给丈夫听,谛听丈夫即兴写作的作品,并坚信这些音乐能留存永世。她那训练有素的歌喉,总是最先领略丈夫的每一支新曲,她只要把乐谱看过一次,就能尽善尽美地歌唱出来,她还会愉快娴熟地弹奏钢琴。当时莫扎特的收入微薄,家庭生活很为清苦。有年冬天的某日,来访的朋友奇怪地看到这对夫妇在房中相拥着跳舞。他俩向客人解释道:“我们实在很冷。因为连一根可以烧的木柴都没有。”妻子时常害病,这时丈夫总是寸步不离,看护着她。当妻子已入睡,而有客人来访时,莫扎特总是立刻拿手指按住嘴,要来客不要出声。当他一大清早要出去散步时,必定写一张小字条搁在妻子一醒来就能看到的地方。小字条中有一张写着:“亲爱的太太,你早。请静下心,好好再睡吧。你不要起身太早,免得感冒。身体不要过分弯曲,不要发脾气责骂佣人。在我回来之前,请不要为家里的各种琐事烦心。希望在你身上,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
当莫扎特外出旅行时,都随身携带妻子的画像,有空时,就拿出画像自言自语一番,然后把这些喃喃自语的话写在信中,寄与爱妻。
这对恩爱夫妻的炽热般的爱情,直到生命的终止,都未曾熄灭过。
为事业而不修边幅
青年人总是爱美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年轻时,也是一位“爱打扮,讲究衣着”的人,并憧憬着爱情。当他17岁初次抵达维也纳时,是个典型的追求时髦的青年。他的打扮是:“在水色燕尾服上,套上绿色短大衣。白裤子下穿的是黑色丝袜。在白色花纹的背心上,有两个大口袋,用金辫带彩饰着。脖子上围着纯白的披巾,头发梳成辫子,把帽子夹在腋下,腰上佩着短剑。”以后,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中显露了自己的才华,声誉与日俱增,他对于衣着和风采,就开始随便起来。有一次,他登了一则新闻广告,征求佣人。有一名应征者,特别表示他会理发。但贝多芬却怒吼道:“我并不是要找一名理发师!”
艺术决不为金钱而堕落
大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有着特别的感情关系。梅克夫人是位著名工程师的寡妇,拥有许多财产。她得悉柴可夫斯基因经济而困恼时,为了资肋他,想了各种方法。最后又决定秘密地每年送给他近900镑的钱。1877年,梅克夫人请求为她自己谱写一首作品,而且答应给予高酬,可是柴可夫斯基并不因为与梅克夫人有着奇妙的感情关系而迁就,只是说,自己无法受人委托而作曲,婉谢道:“使自己的艺术因金钱而堕落,乃是违背良心的。”结果这位夫人只好表示愿意替他还清负债,但不一定要为自己作曲。
Number : 309
Title :诺贝尔的自传小品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7期
Provenance :诺贝尔传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哥哥路德维哥多次写信给享有盛誉的弟弟,要求他写个自传小品。诺贝尔再三推辞不下,便写下了这段自传:
阿·诺贝尔:仁慈的医生本当在他哇哇坠地之时就结束他痛苦的生命。
主要优点:不沾光讨便宜,不成为任何人的负担。
主要缺点:终身未结婚,脾气暴躁,消化不良。
唯一的希望:不要让人活埋。
最大的罪过:不崇拜财神。
一生中重大事件:全无。
自传就写这么多够不够呢?还是嫌 嗦了一些!那末,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事情才该称得上“重大事件”这个美名呢?那成千上万个太阳星球,在银河这个小小的宇宙旋涡中运行,而它们本身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倘若他们了解到整个宇宙是多么广阔无垠的话,就一定会为它们自身的微小而深感羞愧。
Number : 310
Title :张曜拜妻为师
作者 :士洪
出处《读者》 : 总第 17期
Provenance :合肥晚报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清朝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史。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官歧视。御史刘敏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便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
向谁请教呢?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就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一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跪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印章,经常佩在身上以为自警。由于妻子认真教,张曜发愤学,几年后,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Number : 311
Title :韩复榘的怪论
作者 :陈祖基
出处《读者》 : 总第 17期
Provenance :文化娱乐
Date :1982。8
Nation :
Translator :
抗日战争初期因逃跑而被处决了的原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有许多奇谈怪论,“妙语惊人”,令人捧腹。
“对牛弹琴”
济南大学校庆,韩复榘莅校讲话。他一站上讲台,先干咳一声,对台下发问:“开会的人来齐了吗?没有到的请举手!”他见没有伸胳臂的人,很满意地点点头:“很好,很好,都来齐了。”
接着,他侃侃他讲起颇不失为“谦虚”的开场白:
“你们都是文化人,是大学生、中学生、留洋生,都懂得七八国的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也不懂。你们是从笔筒里钻出来的,兄弟我是从炮筒里爬出来的,所以我不配到这里来讲话。既然你们一定要请我来,真使我‘蓬筚生辉’。其实我是没有资格来和你们讲话的,一讲起话来嘛,就像,就像……噢,对了!就像是‘对牛弹琴’……”
“靠左走”
抗日战争前,蒋介石搞了一个“新生活运动”。韩复榘讲起他的认识来了:
“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兄弟我表示赞成,表示拥护。不过有关靠左走那个说法不好,要是大家都要靠左走,右边不是没有人了吗?”
Number : 312
Title :名人轶事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7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双倍的学费
有一个年轻人,去向苏格拉底请教演讲术.他为了表示自己,滔滔不绝他讲了许多话。
苏格拉底要他缴纳双倍的学费。
那年轻人惊诧地问道:“为什么要我加倍呢?”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得教你两样功课:一门是怎样学会闭嘴,另外一门才是怎样演讲。”
都是要后悔的
一个学生请教苏格拉底:“结婚与不结婚究竟何者为好?”
苏格拉底说:“有这样想法的人,取任何一种都是要后悔的。”
娶妻比治国难
莫里哀是法国著名剧作家。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问他:为什么某国的一位皇帝,在14岁时,就开始统辖国家,但到18岁时还不允许他结婚?
“因为照应自己的妻子,要比治理一个国家困难些罢了。”莫里哀冷冷地回答说。
戒烟
戴高乐50多岁时,已是法国军政的显赫人物。他的烟瘾也颇为闻名。可是在1947年,他却出人意外地戒了烟。后来有人问戴高乐怎样把烟戒掉,他说:“那很简单。我告诉大家我已经戒了烟。此后,我就再也没有吸过一根烟。”
Number : 313
Title :故事发生在“大众信箱”
作者 :方亮
出处《读者》 : 总第 17期
Provenance :《南风》
Date :39期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走向新生
去年9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大众信箱”收到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是台山县一个青年社员,几个月前,我打算最后一次领略‘花城’风光,走完这不值得我留恋的最后一段人生之路,从家乡来到广州。”他说他曾到过中山图书馆,企图从书中认识人生意义,了解人生真谛。但是,文学大师们笔下的生活强者,他在现实中却看不见,摸不着;而理论家们关于人生的论述又太玄乎,不着边际。接着他倾诉了自己的遭遇:读高中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位好老师的指导,爱上了文学创作。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这位老师被打成“反革命”,他作为老师的高足也被拉去陪斗,并被迫上台批判这位好老师。这件事至今得不到人们的谅解。因而在县里声名狼藉。他3次高考3次名落孙山;他想进县重点中学参加补习,却开不到必要的证明而被拒于门外;他自小患风湿性心脏病,不能参加生产劳动,想搞点创作又被人说成“好逸恶劳”;连口粮都不给分配……他觉得社会对他太冷漠太无情了。他哀叹:“一个人落到这种地步,失去了作为人的价值,还活着干什么?”正当他在珠江边徘徊的时候,从街头的广播中,他听到电台“大众生活”正组织一次“怎样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讨论,于是,“我便暂且留步人间,且看你们的讨论能给我带来什么福音。”
信末的署名是:刘希生。显然不是真名。
读了刘希生的信,编辑们的心沉重而忧虑。9月19日的“信箱”节目中,节目主持人李一萍先念了这封来信,然后,是深切的同情,是苦口婆心的规劝。
终于,有一天,刘希生来了。他听到广播了。他是上门来道谢的:“你们关注我的声声呼唤,使我感动得泪流满面。我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你们却诚恳相待,耐心规劝开导一个向你们诉说不幸、准备轻生的人……”
编辑同志拿出几封来信、一叠粮票、数张汇单。原来这是一些热心的听众,听了9月19日的“大众信箱”节目之后,为了激励刘希生重新生活的勇气,帮助他克服生活的困难,纷纷寄来这些东西,要求电台转交给素未谋面的刘希生。
刘希生双手捧着这叠先他而来的信函钱粮,就像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唉,这就是自己曾经诅咒过的冷漠无情的社会?
刘希生听从了编辑同志的劝告,回到故乡,尝试开始新的生活。没想到,更令他惊异的事在等着他。他在台山刚一露面,家乡的父老兄弟,过去的老师同学,纷纷前来探望他、安慰他、鼓励他。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刘希生以前上台批判老师,在县里是出了名的。这次“大众信箱”节目播了他的事,虽然用的是“刘希生”这个笔名,但大家一猜就知道是谁。广播牵动了众人的心,认识“刘希生”的人都暗自问自己:我对他尽了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