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23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舒芜说:“胡风太自信了,我手头上就有他的几封信,拿出来大家看看,很可以说明问题的。”

  聂绀弩只得劝说:“你在气头上,这种事,非同小可,冷静了再说。”

  可能在这时候,上面又组织了对胡风的批判,舒芜就抛出了胡风的信。

  聂绀弩认为舒芜这样做是为了泄私愤,这样虽然不对,但是最后对胡风上升到反革命的高度,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1982年,舒芜60岁时,聂绀弩写诗相赠,其中有句:“错从耶弟方犹大,何不讨廷咒恶来。”他认为,人们把舒芜比作胡风的门徒是不对的。认为人们恨犹大而不恨送人上十字架的总督,是一大怪事。

  他说:犹大的故事是编造的,这样使人转移目标。正如他系狱十年,源于某人告密,而他出狱后从不去追查告密者一样。□

 

Number : 9704 

Title :跃上玫瑰色的骏马驰骋

作者 :安德烈·克鲁申斯基

出处《读者》 : 总第 191期

Provenance :真理报

Date :

Nation :俄国

Translator :志烈

  在中国旅行时,我发现,几乎每一个中国的城市居民都会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卡秋莎》、《山楂树》。中国出版的卡拉OK盒带,几乎每一盒除中国歌曲之外,都收有俄罗斯和苏联歌曲,而这些盒带中也经常出现一个名字——薛范,一位歌曲译配者。

  在和薛范相识之前,我已经看到过不少有关他的文章,也听说过许多,因此见面时令我大为惊讶的第一个印象是,无论目光、举止和思维方式,他都没有通常从被困在轮椅上的人们身上常可见到的那种羸弱的神情。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一种很有意思的、具有敏锐的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他是一位十分亲切随和、但同时又具有极强自尊心的人。

  是命运的捉弄,他早年因患小儿麻痹症招致双腿终生瘫痪,同时也显露出早慧的迹象:五岁学弹钢琴,在画家父亲的指导下学习绘画的基本技法,六岁上学,成绩优秀。而他最主要的秉赋则是他不同一般的意志。凭着这种意志,他在生活道路上比他八个健全的兄弟姐妹所取得的成就更多。从少年时代接触俄罗斯文化,至今生活在由它激发的高尚美好的情感世界以及动人心魄的音响和语言的和谐天地里。随着我们进一步的交流,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叶赛宁笔下“春日嘹亮的清晨”、“跃上玫瑰色的骏马驰骋”那个奇妙的形象。薛范已经六十开外,但他的生活轨迹始终如一,仿佛一生是一跃而成,尽管这一跃曾遭受命运无数次毁灭性的打击。

  1952年,薛范中学毕业,考取了当时的上海俄语专科学校。当他去报到时却因残疾而被拒绝。他没有消沉,按着规定的日程表生活:每天早上起床,打开唱机,用最大的音量放送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然后工作。他自学俄语,自学大学课程,经常泡图书馆。激励着他的一件事是和奥斯特洛夫斯基遗孀拉伊莎的见面。那年拉伊莎来到上海,会见了一些重残青年。苏联歌曲、书刊、电影仿佛给他的“玫瑰色的骏马”插上了翅膀。他译配的歌曲一首接一首,出版了第一本歌曲集。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又是命运的一次新的打击:他的家里没有了钢琴,失去了书刊、歌谱、乐谱(不少乐谱有作者的题签)、收藏的唱片。然而经过半死不活的十年之后,薛范重又跨上了“玫瑰色的骏马”。

  北京之行——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是个不简单的考验,但又是值得的:一本系统、完整地介绍苏联歌曲的集子问世,伴随着的是音乐会和一束束鲜花。出版社专为那场音乐会赶印出来的1000册书当场销售一空。

  不可能回避这位不寻常人物的艺术和政治见解。对他性格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中国作家鲁迅、古代英雄岳飞和英国作家伏尼契笔下的“牛虻”。谈到俄罗斯古典音乐作品,他赞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六交响曲、格林卡的歌剧《伊  万·苏萨宁》;俄罗斯作家,他更为推崇莱蒙托夫、普希金、巴乌斯托夫斯基和叶赛宁(早在1958年薛范就翻译过他的几首短诗)。画家,他看重列宾。他喜爱的苏联作曲家是杜纳耶夫斯基、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和巴赫慕托娃。作为一位专业翻译家,他已经出版了30种歌曲集,其中半数是俄罗斯和苏联歌曲集。“当代其他国家的歌曲通常翻来覆去就是‘爱我’‘吻我’这类词语,而苏联歌曲有极为深刻的内涵,译配较难,但也更有意义。”临别时,薛范说:“我对苏联解体深以为憾,您说,它还有希望重生吗?”

  我无法回答薛范“是”或“否”,只是握着他的手以感激他提的这个问题。在结束本文时,我想对中国的俄学家们引用一下屠格涅夫的话:“……要没有你们的话,看到家里所发生的一切,怎不令人灰心丧气呢。”□

 

Number : 9705 

Title :难忘的“阅读之家”

作者 :徐源

出处《读者》 : 总第 191期

Provenance :世界之窗

Date :1997。2

Nation :

Translator :

  在意大利,有30%的孩子一年连一本书都不读。但有一个地方的孩子一个星期至少读两本,而且在每隔3天进行一次的评比中,往往所有的孩子都是优秀,都受到奖励。他们得到的奖品,是同学们的掌声。

  这个地方就是“少年阅读之家”。这所学校的教学目的是教孩子们热爱读书。在这里,就像《艾丽斯漫游奇境》中描写的那样,学校的规矩都颠倒过来了:读什么书,不读什么书,决定的不是大人,而是孩子们自己。在这里,练习本里不再有红色或蓝色的批语,而是“绿色的词语”,因为小读者们使用的优美语言是以绿色标出,予以褒奖的。在这里,孩子们之间互相传递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王尔德的《坎特维尔的幽灵》和托尔金的《戒指先生》等等。然而,报名读书的这100个孩子,在学校并不是班上的佼佼者,相反,其中的1/3是因为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学校总是落后生。

  小读者在成长

  这所“少年阅读之家”在维罗纳市一栋有草坪、门廊和砾石小径的小别墅里。在这里,每月交8万里拉,任何一个9岁到14岁的孩子都可以成为读者。每周两个下午,孩子们与5个大人聚会在这里,每次两个小时,没有约束,没有作业,没有惩罚。我们来到了这所阅读学校,想看个究竟。

  5点钟刚过,孩子们走进房门,把一摞摞书放在课桌上,然后走进洗手间。他们出来时都带着肥皂的香味。原来这里有个规定,孩子们在翻阅图书之前要像吃饭之前一样先洗手。5时30分,聚会开始。

  第一幕:掌声。

  黑板上,每个孩子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在名字旁边列出自己三天前带回家阅读的书名,一般是3本,书名旁边再写上阅读的页数。阅读并非强制性的,只要尝试所选择的书即可。阅读20页之后,孩子们就可以将书归还,而无需向大人解释为什么这么做。“阅读之家”共有四个阅读厅,C厅有11个孩子,退回的书只有两本。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把自己阅读过的书的页数加在一起,平均每人300页。凡阅读量超过前一次者即可得到掌声鼓励;阅读量超过别人者也可得到掌声鼓励。没有一个孩子得不到掌声。

  第二幕:统计表。

  墙上挂着成绩表,成绩以红线方框表示,每满100页画一个方框。我们从表上看到,艾丽萨已经阅读了9000页,阿贝托超过了7500页,恩里科6500页,读完了《莎士比亚故事集》。

  第三幕:孩子们给书打分。

  给书打分就是先给一个“好”或“不好”,然后稍微说明一下原因。1994年10月到1995年6月马尔塔已经读了35本书,对于《小王子》,他的评语是“不好,太难”。接下来,对于所有的神话故事集,不论是意大利的还是北欧和俄罗斯的,他的评语都是“好”、“好,惊险”、“好,有意义”、“好,令人激动”。马里莱娜刚刚8岁,是“阅读之家”最小的成员。她已经读过了70本书。对于《梅利诺巫师》,她的评语是“不好,不激动人心”;而《天上的蛋糕》则是“好,甜蜜”;《艾丽斯漫游奇境》是“好,神奇”。

  最后一幕:书给孩子们打分。

  每个孩子在给自己看过的书打分之后,要填写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针对一本书提出的10个选择答题,目的是测验一下孩子们对书的内容是否真的消化了。例如有一个问题:艾丽斯跟着小白兔走进了一个没有尽头的隧道,还是一个大山洞?回答正确可得1分。答错超过4个题,卡片即作废,然后回答关于另一本书的问题。

  12岁的弗拉萨尼,七个半月阅读了98本书,超过了12000页。起初,他只是翻看,现在,他已经能够正确地回答卡片上的9个问题了。

  孩子们每人有一个彩色纸口袋,用来装自己的答题卡片。袋子里还装着总结表,上面记载着读过的书名、卡片的得分和对书内容的评价。有的书,第一次阅读时的评价是“太难”,过几个月再读,就可能评为“有意义”或“感人”了。

  难忘“阅读之家”

  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隆巴迪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准备在中小学实施,目的在于进行阅读教育,弥补单纯的语言文字教育之不足,并陶冶学生的情操。其实,早在这个计划宣布之前,维罗纳市就已经实践多年了,那里的小读者已逾千人。曾经参加过“阅读之家”的学生,有的已经上了大学,现在还经常回来看看。他们谈论着当时阅读过的书和书的作者,兴致勃勃。

  阅读会结束了,老生们的访问也结束了。栅栏门前,一位老者微笑着与大家道别,老花镜架在鼻子上,头上青丝缕缕。他就是“阅读之家”的创办人、67岁的迪诺亚。他家的大房子在战争中被毁,中学未毕业就辍了学,一边做工,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25岁拿到了师范文凭,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他的妻子罗贝尔塔40岁,说起话来不慌不忙,也已经教书十余年,专门从事对有阅读障碍的孩子的教育。20年前,迪诺亚的一条胳膊摔伤了,罗贝尔塔则应聘前来代课,就这样他们相识了。1982年,他们开始在自己的家里对孩子进行自由阅读的试验。5年以后,“阅读之家”诞生了。□

 

Number : 9706 

Title :美国第一猫

作者 :苏天民

出处《读者》 : 总第 191期

Provenance :文化娱乐

Date :1997。3

Nation :

Translator :

  据美国《动物杂志》统计,全美国有8000万只猫,是美国宠物之“最”,而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家猫又被称为“最”中之“最”。

  这只“美国第一猫”的名字叫萨克斯,是美国孩子的好朋友。自从萨克斯于1992年随总统全家进入白宫开始,白宫总统府就创办了一份《萨克斯报》,每期发行两万份。这份报纸每期都以萨克斯的名义给美国孩子写信,或是传达总统及总统一家对孩子们的期望与爱意,或是报道总统和孩子们的活动。萨克斯也经常收到孩子们的来信,每月平均多达200封左右。有一次,总统的家乡有一位女孩寄来的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萨克斯:

  真是太伟大了!我特别爱你,也很爱所有的猫。但是妈妈有“猫过敏症”。她一看到猫就要揍它的屁股,家里更不能养猫。我很伤心。请把你的彩色照片和真实的爪子印寄给我好吗?寄给你一个小礼物,寄托我的祝福。

      你的朋友里里安

  紧接着,新的一期《萨克斯报》特意刊登了萨克斯的最新彩照,刊登了里里安的信,以及总统夫人对家乡孩子们的问候。当然,没过几天,里里安就收到了萨克斯的彩色照片、爪印和回信。

  从此,萨克斯的照片被刊登在《孩子王》、《可爱的动物》等许多杂志的封面上。许多孩子给它写信、寄礼物,白宫又把这些礼物转送给美国“阳光基金会”等一些关心儿童的组织机构。据说,我国上海儿童福利院的早衰女童马兴,曾两次被邀请去美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14位早衰儿童聚会时,就得到过萨克斯转送来的礼物。尽管马兴已是一位“老太太儿童”,当她领到这份动物玩具时,依然乐不可支。她还盼望着和萨克斯拍照,但未能如愿,为这事还生了半天闷气哩。

  克林顿担任总统的第一年圣诞节,萨克斯和总统吹奏过的萨克斯管、以及白宫草坪的圣诞树,三种合一,作为吉祥物印在白宫20万张圣诞卡上。总统及总统夫人特意交代要留3万张,分发给全国的孩子们,并且向全国少年儿童赠送以“献爱心”为中心内容的一期《萨克斯报》。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宠物到全国的“三角关系(人、动物、自然)协会”及其分会,为有生理障碍的孩子及老年人开展逗趣服务。这个活动称为“宠物伙伴健康计划”。前些时候,美国许多报纸同时爆出一则新闻:“GA动物医院三位著名的猫科专家,为抢救产猫洛乐维小姐,连续工作,通宵达旦,终于使猫小姐起死回生。猫主人高兴地交了一万美元的抢救医疗费。动物血库因此缺血,向社会求援……”报道记者署名就是“萨克斯”。这只“美国第一猫”,真是出尽风头,人说人爱了。□

 

Number : 9707 

Title :别出心裁的“惩罚”

作者 :赵宁宁

出处《读者》 : 总第 191期

Provenance :洛阳晚报

Date :1996。11。20

Nation :

Translator :

  在德国布来梅有这样一个“习俗”:假如你年满30岁时仍未婚,那么你必须到布来梅大教堂前劳动一次——男性打扫大教堂的台阶,女性擦洗酒桶开关。

  孑然一身的斯特凡刚过罢30岁生日,朋友们便通知他某月某日某时到大教堂前劳动。当然事先是和他商量过的,并已到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