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吃几块月饼,聊会儿天吧。你回衙后顺便请高师爷为邵樊文的死因起草一份尽可能详细的呈报。写下两天来这些动人悱恻的内容情节,让刑部、让大理寺看看,让集贤殿的学士们看看,让圣上看看也让后世的人读一读这奇极、妙极的传奇吧!”
Number:4544
Title:拳师韩慕侠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0期
Provenance:《北京体育》
Date:1982。1
Nation:
Translator:
每天早晨,总有一位白发老大太在北京陶然亭公园湖畔打形意、八卦拳,间或也练一趟刀、剑。她就是60多年前打倒俄国大力士康泰尔的著名拳师韩慕侠的女儿韩小侠。不久前,记者在寓所访问了她。这位老人不无感慨地追忆了先父当年威服康泰尔的真实情况,以及韩慕侠同周恩来同志间深厚的师徒情谊。
挑战
1918年秋,俄国大力士康泰尔先在天津、上海表演武技,轰动观众,然后来到北京。这个大力士个头有两米多高,膀大腰粗,据说能够屈钢轨、断铁链,有1。4万磅的力量。他从1917年做环球旅行,每到一国便摆擂比武,打遍欧美46国,无人匹敌,得了10枚金牌,号称“震环球”。准备把中国作为他“荣归”的最后一站。他登报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五色土摆擂7天,声言函约各国武士角技,并备原国外所得10枚小金牌,另单做一大金牌,上铸有中英对照文字“1918中央公园,中华民国七年,万国赛武大会奖章”,以资给最后胜利者。
那是阴历8月初的一天,康泰尔登台了。只见他手执一条长铁链,在脖子上连绕两圈,然后在两端拴上两条长长的粗绳子。观看的人正惊怪不知怎么回事,忽然从台后走出40名壮汉,分成两排,各抓住两头的绳索。突然一声哨响,40名壮汉如同拔河一样,分别向两边拼命拽绳。但见康泰尔运起蛮力,将头向右一甩,左边20人登时向右跌扑;将头又向左一甩,右边20人登时向左边跌扑。接着左右一甩,突闪身向后退一步,左右两排人又互撞中间,共同摔倒在他的脚下。
观众正惊呼喝采,翻译走上台来宣布:“若有能人,可随意上台较量。凡能打康泰尔先生一拳或踢一脚者,可得50卢布。如能把康泰尔先生打倒在地,可得一面金牌,打倒11次,可得11面金牌!”
一连5天,没人应战。
堂堂中华,果真没有能人吗?
较 量
第6天,时近黄昏,康泰尔正在六国饭店的大沙发上闭目养神,忽听门房来报:“有中国武术师来会。”不禁大吃一惊:这是哪个吃了豹子胆不怕死的,竟敢找上门来?
来人便是天津著名拳师韩慕侠。闻听康泰尔如此嚣张,他偕师父、师兄二人赶赴京城。不料警厅却以“恐伤人命,引起外交”为名,不准比试。一怒之下,韩慕侠便找上门去。
一见面,韩慕侠说明来意,便定下在客厅交手。谁知过了一会儿,康泰尔又摇着蒲扇似的毛手,叽哩咕噜地说着什么。韩慕侠怕此中有鬼,便问翻译,翻译说:“康泰尔先生嫌你个子矮,一动手,会像摔小鸡子一样摔死你。”韩慕侠当即应道;“你告诉他吧,我打他,就像摔死一只耗子,而且敢跟他订下生死文书!”
翻译照译后,康泰尔气得七窍生烟,立即立下“生死文书”,搬开桌椅,摆开架式,准备拼命。
康泰尔说:“你打吧!”
韩慕侠回答说:“我们中国人从来不先动手打人,你先下手吧!”
康泰尔霍地伸出右手,直奔韩慕侠的咽喉,韩慕侠早看在眼里,几乎是在同一刹那,早将那八卦掌中的挑掌往上一撩。康泰尔一招未着,翻手又来抓韩慕侠的手腕,谁知却正好上当,把个右肋全暴露出来。说时迟,那时快,韩慕侠抓住这一瞬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个搓步,用形意中的虎扑,重如泰山的双掌正击中对方的胃穴上,把个康泰尔打得连连倒退了几步,撞翻了沙发、茶几,像塌下来的半堵墙一样斜倒了下来。同时翻肠倒肚,把吃下的晚饭也一古脑儿吐了个满地。
韩慕侠说:“我这只算赢了你1块金牌,你起来,咱们再连打10次!”
康泰尔躺在那里,只剩下喘气的力气。
11面金牌
第二天是康泰尔摆擂的最后一天,中山公园的五色土前,人山人海。康泰尔叫翻译先到擂台上,用望远镜四处巡看。韩慕侠知道他是在找自己,就背过了脸去。康泰尔还以为韩慕侠没有来,就跳到台中又耀武扬威起来。
正当康泰尔得意洋洋的时候,韩慕侠一个旱地拔松,窜到台上,大喝一声:“康泰尔,我已候多时了!来,再较量10次!”
康泰尔一见是韩慕侠,早吓得目瞪口呆,筋酥骨软,连忙摆着一双毛手说:“不比了,不比了,服了,服了!”回头将11面金牌乖乖捧出,当众在一块白绫子上写下了中、俄文对照的字据:
兹有俄国大力士康泰尔,周游世界46国,进行武术表演大会,未遇劲敌,凯旋而归。路过中国,在北京中央公园五色土进行武技表演。今与中国武术名家韩先生慕侠较技,甘拜下风,谨将金牌11面,赠与韩先生慕侠惠存。口说无凭,立此为证。
康泰尔(俄文签字)、韩慕侠(中文签字)
顿时台下一片欢呼声。人们簇拥着这位英雄,争相照相,直到出了公园,还不肯散去。
凛然正气
韩慕侠返津后,把10枚小金牌分赠给了天津各武术馆,自己只留下了为这次角技特制的那块大的。接着,又着手成立了“韩慕侠武术专馆”,任过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还亲自为他题写了“武术专馆”的匾额。
韩小侠怀着十分亲切的感情,回忆了周总理在武术馆的一些生活。她说:“那时候,我只有5岁,管总理叫周师哥。总理非常喜欢我,每次来都抱我、举我,一边举一边说:‘我长劲,你长个!’所以我最愿意周总理来。”
“还有一次过年,我的师大爷刘金清被要帐的踢破了门槛,觉得实在混不下去了,要去上吊。父亲知道后,当即要取下我手上的镯子给师大爷去当。我不懂事,又哭又闹,就是不摘。这时总理过来问我,‘你爱不爱练武术呀?”我说:“爱练!’总理说:‘练武术就不能带镯子,带镯子就没法练武术呀!’我这才把镯子摘了下来。”
正当韩慕侠的武术专馆名声大震的时候,一个大军阀慕名请他去教武术,答应每月给大洋200元。但不得再教别人。韩慕侠十分气愤,不去又怕惹不起,便有意从房上跳下,摔伤了手腕和胯骨,并有意把手腕接歪,自称再不能教武术了,从此收了“武术专馆”,靠摆烟摊和针灸度日。1947年在清贫的生活中,一场痢疾夺去了他的生命。
60多年过去了,韩慕侠为国争光的侠骨丹心和凛然正气,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原载《北京体育》)1982年第1期)
Number:4545
Title:记安娜
作者:文尔
出处《读者》:总第10期
Provenance:《海燕》
Date:1981。8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大连市区西南角的一幢日式住宅里。床上,静静地躺着一位纤弱的老奶奶。她满头银发、双颊瘦削、身材修长,神色坚毅而安详。深秋了,她照例又该到南方过冬。次子在上海工作,国家在上海大厦专为她拨出了一套房间。待到春暖花开,她再回到大连长子的身边。
这位比我们这个世纪还提早6年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上的老人,名叫安娜。她是我国已故的大文学家郭沫若的结发妻子。
二十年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冈山的第六高等学校读完一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正在东京京桥医院服务的安娜。年底,他们便在冈山同居。从此,他俩共同生活了二十年,养育了四男一女。
1917年12月,安娜生下第一个儿子郭和夫。虽然安娜和郭沫若的家庭出身并非微贱,奈何都与家庭断绝往来,自身一文不名,只能靠郭沫若每月领得的32圆官费助学金度日,生活上捉襟见肘的窘况可想而知。安娜以极其勤劳和节俭的主妇姿态操持家务,一方面抚养孩子,一方面侍候丈夫读书。1920年3月,二儿子郭博出世。
1921年春,为开拓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郭沫若和成仿吾一起由日本回上海。这是他们共同生活4年之后的第一次离别。动身的头一天晚上,他们的住处又被房主撵了。到哪里去租新房?谁来搬家?面对这一大堆难题,安娜安慰和鼓励说:“我们的事情你不用担心。只希望你回国去努力,有了职业时,我们便回来跟你。”
3个月后,郭沫若回到日本。1923年初,三子刚刚诞生,安娜随丈夫来到了中国。经济拮据,语言不通,孩子闹病,不到一年,安娜怏怏不快地返回了日本。
1924年,郭沫若到日本居住了半年,携全家回到了上海。次年,安娜做了第四个孩子的母亲。郭沫若参加北伐战争,从广州一直行军到武汉;后来蒋介石叛变革命,他又折回头来参加了周恩来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再度奔赴广东。跟随着丈夫的跋涉,安娜和孩子们由上海而广州,由广州而武汉,最后在武汉又和郭沫若分手,顺长江乘船而下,独自领着孩子回到上海。长期颠沛流离,生计难以维持,他们决计去苏联。行前,郭沫若突发重病,生命垂危;但在医生和安娜的精心治疗护理下,竟奇迹般地战胜了死神。这时的安娜,可谓集万事于一身:既得照顾病人,料理家政,又得筹措生活经费,抚育孩子。在这百忙与困窘之中,安娜还上书店去,为郭沫若买《资本论》和《哲学的贫困》等书,供他阅读。
1928年,全家再次回到日本。从此共同度过了较为安定的10年生活。
告别
1937年夏天,“七七”抗战爆发。经过十几天的苦虑和秘密筹划,郭沫若决定回国。但这时全家离开日本已经不可能,他只能只身出走。临行的头几天,安娜和两个大一些的孩子已经有所察觉,当然并不确切地知道出走的日期。
7月25日晨4时半,郭沫若起了床,将寝衣换上单和服。这时已把安娜扰醒。安娜打开电灯,依在枕上看书。郭沫若走进书房,为安娜和孩子们写好留白,又返回寝室。见孩子们安熟地纵横睡着,不禁淌下了眼泪。然后,他揭开蚊帐,在安娜额上亲了一吻,作为诀别之礼。安娜的眼睛却没有离开书卷。
早晨,孩子们起来之后,发现爸爸没有了。他们问妈妈。安娜只是镇静地说了一句简单的话:
“爸爸走了。”
过了几天,日本政府当局接到谍报,立即将安娜拘留。在20天的扣押中,残暴的警察用击剑用的竹刀抽她,用魔手死劲地薅她的头发,使她痛得难受,但她情神上镇定而坚强。回到家里,她就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叙述了这一切。郭沫若见后大恸,立即赋七律一首,慨叹着:“两全家国殊难事,此恨将教万世绵。”
安娜一个人勇敢地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她苦苦工作,抚养5个儿女成长。在亲友帮助下,两个大孩子都读完了大学。
秋水伊人,天各一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安娜在期待中煎熬。随着战局的发展,有关郭沫若的消息,却是有如泥牛入海。
晚年
战争结束了。安娜恨不得立即领着孩子来中国。不久,当时的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中有一位代表,突然去市川拜访安娜。他带去了郭沫若的信件和一些钱,并且劝她暂时不要到中国来。安娜的决心已下,再不动摇。1946年,她先让大儿子郭和夫、三儿子郭佛生渡海到了已归还中国的台湾。两个儿子很快就在台湾找到了工作。1948年初,安娜匆匆乘上远航训练用的四桅帆船,领着女儿和最小的一个儿子,毅然离开日本去台湾住下,只留下二儿子郭博在日本看守旧宅,准备以后回大陆找郭沫若。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安娜看到台湾势必成为国民党最后一个顽抗堡垒,于是当机立断,让大儿子、三儿子放弃了工作,她又毅然领着子女渡海到了香港。在港他们得到夏衍、林林等同志的帮助,4月和龚澎、白杨等一起奔赴解放区。在烟台下船,最后到了北京。
在北京南河沿的翠明庄,他们见到成仿吾等郭老过去的朋友。周总理也亲切地会见了他们。后来,由大连大学校长李一氓同志安排,把大儿子郭和夫介绍到大连大学附设的研究所工作。安娜决定随大儿子到大连定居。其他的孩子,都由党和政府做了适当安排。二儿子郭博也由日本来到中国,安排在上海工作。
光阴荏苒,日月流逝。如今,安娜的孩子们也已儿孙满堂。他们在为新中国恪尽职责的同时,常来到安娜老人身边,共叙天伦之乐。
(摘自《海燕)1981年第8期,作者文尔,吉明周推荐)
Number:4546
Title:创业奇才正力松太郎
作者:谭晓华
出处《读者》:总第10期
Provenance:《现代化》
Date:1982。3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惊世之才
在日本,只要是一位政治家,就肯定不会对《读卖新闻》那些锋利深刻的政论漠然视之;只要是一名体育爱好者,就必定熟悉“读卖巨人”棒球队的精湛球艺;《读卖》副刊的时装剪裁和烹调技艺,更是主妇们必读之物。今天,《读卖》的触角就像樱花树根一样,深深植入日本社会和民众的土壤中,对日本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然而在40来年前,《读卖新闻》却是一份濒于破产的小报呢!又是谁使它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的?那就是被称为“惊世之才”的正力松太郎。
正力松太郎,1885年4月出生在本州岛户山县,是工程师正力小二郎的次子。他有两个兄弟和七个姊妹。他就读于东京大学法律专科,28岁开始做职业侦探。他曾经一举破获著名的“圣经盗窃案”,很快就在东京警界名噪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