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享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会享受-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撬母绞簦膊挥Ω孟M鹑顺晌愕母绞簦Ω孟窳娇帽舜硕懒⒌氖饕谎绮⒓绲厝ビΧ陨钪械姆绶缬暧辍>拖袷骀迷凇吨孪鹗鳌分兴杌娴陌槟茄慌矢剑煌遥懒ⅲ晕遥胺路鹩涝斗掷耄从种丈硐嘁馈薄0槭翘鹈鄣模彼只岜涑啥疽0橛趾帽纫惶趁谰疲侥鹪较愦迹愦嫉奈兜烙挚赡苋萌松ナЮ碇恰2荒芮壳螅灰氨谌娜獾匕耐保约毫粢黄炜眨眯牧槟芄蛔杂傻睾粑币踩冒槟芄蛔杂傻睾粑0槭怯刑跫模橐霾皇前榈姆啬�
  爱情,是有条件的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和文学家似乎都在歌颂没有条件的爱。电影和戏剧里诠释的爱情,也以无条件的爱为极致。只是,这些人们极力歌颂的无条件的爱,都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并不能全然地落实到真正的生活中。也正是因为这只是一份心愿、一种期许、一些在现实中不大容易发生的现象,才使得诗人和文学家们通过艺术,用想象将之填满,使之现实。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先对“文艺”一词做个界定。“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个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人生的反照,一方面也是人生的超脱。”很明显,重点就在于“反照”与“超脱”之上。说爱情是没有条件的,是文学家心灵的“超脱”、思想上的“美”、感情领域的“追寻”以及对爱情的一种“礼赞”。可以说,希望爱情没有条件,希望爱情天长地久,希望相爱直到永远,不但是文学家理想中的完美,也是每个人的向往。文学家只是通过文字将它表达出来,替众人说出了心中的话而已。然而,事实的真相却远远不如人们希冀的那般美妙。通过客观的体察,我们会清清楚楚地看出,爱情不但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而且极其脆弱,它会变、会碎、会消失,甚至会死亡。并不是爱情本身会发生这些变化,而是人性的易变、善变、多变以及外在环境的撞击和干扰,常常会使原本娇嫩的爱情受伤、受损。说爱情是有条件的,可能十分不美,十分不罗曼蒂克,十分令人泄气,但它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一对男女由相识、相知到相爱,看似偶然,其实个中蕴藏着无数奇妙的条件,它包括了年龄、教育程度、种族文化、家庭、个人爱好、相貌、穿着、身材、体态、语言、个性、习惯……许多千奇百怪的特质,每一件都可能是促使你喜欢对方的原因和条件。这些左右了人们的感情,使之产生好感,甚至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合适与否。一见钟情就是这类情形的典型,它只是受了体形、容貌和气质等的吸引,未曾考虑到除此以外的条件,一旦移植到现实之中,便会面临种种严苛的考验而趋向破灭。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所以成为永世不渝的爱侣形象,是因为他们在结婚之前便殉情。假若他们顺利成婚,则不过是一对凡夫俗女而已,甚至不敢保证能白头偕老呢!爱情既是因某种条件而生,那么便应时时使那些条件凸显,让它永远存在,用一点心去发觉自己吸引对方的因由,也告诉对方你喜欢她(他)哪一点。小心地维护,爱情——真正的爱情才会更美、更久。别让这些现实的条件轻易改变、消失,因为一旦条件不再,爱情就会变质。当初海枯石烂的誓言是真的,如今的消失也是真的,并非是谁变心,只是相爱的条件不再,爱情便随之消失而已!给爱情的道德之门加上哨兵 


 第14节:享受爱情的甜蜜(7) 
   

  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东西是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人使性的本能变得高尚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因为人将性关系建立在双方对彼此的敬畏和爱护的基础之上,使之不仅体现了一种生理上的需要,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情感和责任,从而使得把男女联系在一起的爱情本身具有道德的纯洁性。爱情往往折射出一个人的灵魂。如果一个人对待爱情是轻浮的,特别是对性为所欲为,那么他的灵魂就是肮脏和令人鄙夷的。无论他的表面看来是多么的绅士和冠冕堂皇,都无法遮掩其本质上的劣性。在精神生活的这个领域,理智和意志要成为高度警惕的哨兵。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不可恣意胡为,从而避免使人类伟大而漫长的进化在顷刻间倒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于性的讨论开始成为众所关注的话题。大多数人认为不能对感情下禁令。但不能对感情下禁令就等同于不能对欲望下禁令吗?如果这样,那么人和动物的区别跑到哪去了呢?这是在玷污圣洁的爱情,是在爱情掩护下的肮脏灵魂的显现。爱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在光天化日之下,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常常见到青年男女又搂抱又亲吻,似乎在向全世界的人宣告他们的爱情。然而这种行为就可以证明爱得多么深挚和火热吗?非但不能,往往倒是反映出他们内心深处对爱情的不确定,需要更多的见证人来给内心以安慰;或是反映出年轻人的轻率放荡,把爱情当儿戏,作为一种炫耀性的行为而在公众之下把两人的私密情感示众来寻求刺激。这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任,高素质的人是不会这样亵渎爱情的。现在,许多人已经把爱的定义歪曲了。爱情成了他们寻求刺激的工具,成了他们排遣寂寞的最好方式,他们在灯红酒绿的绚丽色彩下上演着一幕幕有失人性和道德的勾当。在此奉劝人们,如果不想失掉自己的感情,不愿精神上堕落,不想麻木,就不要屈从于性欲的支配。简·爱说:“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越是尊重我自己。”一个人不能因为承受不了孤单就放任自流。要记住,爱情不是用来排遣孤独寂寞的。爱,首先要对自己负责,爱情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和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意味着奉献,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只想着自己的人或只想着解决生理问题的人是卑鄙的。男女婚前的阅历和对待彼此关系的态度,对于婚后的生活是有影响的。能在婚前保持高尚的情操,品德越纯洁高尚,对未来伴侣的道德义务感也就会越强烈,婚姻就会越稳定。只有怀着纯洁的动机去爱,才能真正体味爱的美好和真谛。轻浮、不负责任和消解郁闷的爱是不健康的,是会让人堕落的。婚姻使爱情公证化,让我们享有爱与性结合的权利。人们一旦结婚,不仅承担了法律的和物质的责任,而且也承担了精神责任,更广泛地说还有社会责任的承担。有很多人感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难道真的是婚姻葬送了爱情吗?当婚姻使精神和肉体的结合不受阻碍的时候,新奇和欲望的满足感就会渐渐打折扣。并不是婚姻葬送了爱情,而是在婚姻的保护下人们容易忽略维系爱情的精神支撑。于是有些人把希望寄托在新伴侣的身上,不正当关系的结合表面上暂时满足了他们的某种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而实际上则使自己更加空虚。这种肆意的行为是对自己、对家庭、对子女乃至对社会的极大不负责任,这才是葬送爱情的罪魁祸首。维系婚姻和爱情的长久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珍惜。时刻给自己设定道德的防线,时刻在婚姻和爱中寻找精神的支点,只有精神生活丰富的爱情才能得到巩固。不要让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
  面对着日益上升的离婚率,很多人都在感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是两个人真真切切地在一起生活,柴米油盐现实得不能再现实。而人们常常认为爱情是浪漫的。浪漫与现实的冲突让人们感觉,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爱情在悄悄地消亡。然而爱情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呢?用浪漫来诠释爱情是肤浅的,认为是婚姻把爱情葬送的观点也是错误的。理性地说,爱情应该是男女之间的一种默契,一种责任,一种精神上的互通和扶植。婚姻的建立源于爱情,而婚姻的殿堂中更体现了对彼此的责任。但是由于人的责任感的缺失,在平淡的生活当中就容易轻视爱情。爱情是娇嫩的,需要彼此的悉心呵护。夫妻间的尊重、忠诚、体贴、宽容、关心和互勉是维护婚姻的基石。婚姻并没有葬送爱情,而是使爱情长久的温床。在平淡的生活中,只要你细心地去体会,处处可见爱情的存在,甚至这种爱情要比彼此热恋时更加真挚浓厚。失意时的一句安慰的话,生病时的一杯水,为提高生活水平的共同奔波,快乐时一起分享……这些难道不都显现着爱吗?这样的爱要比玫瑰与烛光晚宴更加可贵。然而,当你觉得进门的晚饭与出门时干净的衣装都变得理所当然时,你有没有想过,没有人天生喜欢做家务,更没有人必须要去照顾你,这样的呵护当中蕴藏着多少的爱呢?偶尔的吵吵闹闹并不代表着爱情的远去,牙齿和舌头还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你与爱人之间的分歧是平淡生活的调剂,这样的生活才更有滋味。爱情是需要经营的。结了婚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为了给爱情保鲜,同样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彼此。一句生日的祝语,一顿意外的烛光晚餐,一次精心安排的旅行,甚至一次故意制造的小麻烦,都会使爱情升温。婚姻并没有葬送爱情,是你的粗心大意和苛求扼杀了爱情。在婚姻生活中,每个人仍然是独立的,婚姻并不意味着占有。过分地要求对方、牵制对方会使你的个性丧失,会使生活中的磕碰频繁,会使对方感觉疲倦。若即若离,不温不火,既是整体又不失去个体的特质,这样才能够彼此吸引。千万不要因为想长久,就变得疑神疑鬼,夫妻间要有最起码的信任。人不是物品,想看也看不住,人更不是笼中之鸟,可以囚禁。这样做反而会弄巧成拙,让对方想要逃离。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常常是你要求往东我偏朝西。为了维系爱情,使婚姻长久,我们就不要过分要求,而要多给予彼此一点独立的空间。爱情让我们共同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姻给予爱情生长的环境,而不是死亡的坟墓。即时地将浪漫激情的梦幻转化成为安稳的生活,把在新鲜和刺激中寻求爱情的想法转化成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慢慢地体会爱情,因为火山不能总是喷涌,细水才能够长流。婚姻是在现实中体现美妙的,人也不可能生活在幻想当中。不要把想象当成生活,生活也不可能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婚姻使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体现,就如那潺潺的流水,正因为它的微少细弱才更显甘甜清凉。用心去体会、去营造,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婚姻怎么会成为爱情的坟墓呢? 


 第15节:美丽心灵能照亮人生之路(1) 

  享受人性的温暖,感恩生命的绚烂
  美丽心灵能照亮人生之路
  帮助是一种美德
  有一家省级电视台开办了一档公益栏目叫做“非常帮助”。这档栏目倡导“帮助是一种态度”、“帮助是一种希望”、“帮助是一种习惯”,深受百姓喜爱。无论是大小困难,他们都会拨打该栏目的“帮助热线”,问题就会得到及时解决。从小到大我们都被长辈和老师教导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时间长了,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那些媒体报道的乐于助人的“活雷锋”的事迹,自己要是赶上了也能够做得到。其实,扪心自问,当我们真正面临需要帮助的情况时,如果不是出于什么目的和功利,我们能够自觉地帮助别人吗?我们能够什么也不去想就奋勇上前吗?我们能够做到帮助完别人就微笑着悄悄地离开吗?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来学校报到的新生,背着一大包行李到了报到处排队报到,而背着的行李又太沉了,使他施不开手脚办事。这时他看到一个穿着很普通的老校工模样的人走过来,他上前说:“请你帮助我看一会儿行李好吗?”那老人毫不迟疑地说:“好的,你去报到吧,我在这里为你照看着。”大约过了1个多小时,新生报到完了,他回来看到老人依然在原来的地方为自己照看着行李。他说了声谢谢,老人微笑着离开了。几天以后,当学校召开大会的时候,这位新生惊呆了,那位替自己照看过行李的校工模样的老人端坐在主席台中央,他是北京大学副校长,享誉中外的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这是很普通的一件小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设想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做呢?如果自己还是一位科长、处长或者局长呢,那么结果又将如何?帮助别人是不应该分场合和身份的,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是一种时时刻刻的自觉。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让帮助成为骨子里的品格和习惯,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了。古语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要对社会、对他人做出奉献,才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关心与帮助。只是一味要求别人的爱心却拒绝付出自己的爱心,这样的人必将被社会不容。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渴望
  中送炭,以解自己燃眉之急。这是人之常理。那么换一个角度,当别人遇到麻烦时,不也同样焦急并渴望得到帮助吗?为什么我们不能伸出手去帮他一把,而要悄悄走开呢?试想,他人遇到了麻烦,我们走开了,他必定在解决麻烦的路上多走一些路;集体遇到了麻烦,我们“走开”了,那必定会让集体利益受到一定损失;假如国家遇到麻烦了,我们也“走开”了,那么国家安危与民族前途将被毁掉,历史上曾有多少在民族危难时“走开”的人,是他们使中华民族遭受更多的灾难,这教训还不大吗?社会需要爱心,人类需要帮助。也许只是一根小小的木桩,就可救活一个溺水的人;也许只是薄薄的一条毯子,就可以温暖一个冻僵的人;也许只是一句话,一只温暖的手,就可以唤回无助者心中的一丝希望。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做呢?别走开,让我们一起来奉献自己的爱心,一人是人,二人为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