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一起被称为“现代文学之父”。本书以流畅的笔调,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卡夫卡何以成为世界文学巨星的历史、社会、民族、文化、家庭等诸多因素,扼要地概括了他的精神结构、思维方式、美学观点、主要艺术表面特征以及国内外反响,熔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炉,对于了解卡夫卡其人乃至西方现代文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书。
写给青少年的话(代序)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 6辑 85 册,依类别分为:(一)国别、地区文学史,(二)分体文学史,(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四)文学比较、交流,(五)作家作品(上),(六)作家作品(下),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
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1993 年国庆节于北京他在一个“孤岛”上树起了“非文学’的大纛在现代西方文坛上,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是本世纪最大的事件,它领导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文学潮流,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文学的面貌,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当它刚露头角的时候,是以“非文学”的“怪脸”出现的,除了很少的同调者以外,人们都不把它放在眼里,曾几何时,它成了气候,掀起轩然大波……。
比这股大潮本身更令人瞩目的也许是,它的先后出现的一批弄潮儿中,一位举大旗的人物不是来自文艺复兴的故乡,不是来自新思潮最活跃的法兰西,也不是来自德意志文化的本土,而是来自欧美几个公认的文学大国以外的东欧一隅——波希米亚,准确地说来自波希米亚所在的捷克首府布拉格。
但也不是来自布拉格讲捷克语的民族中,而是来自只占这个城市十五分之一人口的少数讲德语的居民中。这群居民中的一个犹太商人的儿子弗茨茨·卡夫卡(1883—1924)就把现代主义文学插在这个东欧名都的德语孤岛上!这可谓“咄咄怪事”。
然而,比这更令人惊异的是,在布拉格这个德语孤岛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恰恰在卡夫卡这一茬上,出了一批造气候的弄潮儿,一起作浪兴波,其影响波及全世界。除卡氏外,有本世纪德语诗坛最杰出的诗人里尔克,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诗人、小说家弗茨·韦尔弗、杰出小说家梅林克、被誉为无产阶级报告文学开拓者基希、社会主义诗歌奠基者福克斯……。这使得当时布拉格德语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卡夫卡从大学年代起就有可能参加他们的活动,并同其中的好些人结下了友谊,这使卡夫卡成为时代巨匠并开一代新风的大家。现在,经过时间的考验,他和法国的马采尔·普鲁斯特(1871—1922)和爱尔兰的詹姆斯·乔埃斯(1882—1941)等,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祖师。但卡夫卡本人并没有倡导过什么学说,建立过什么流派,或组织过什么文学团体,他的“祖师爷”地位,是他的作品本身带来的,是时间考验出来的。作者生前并没有享受到这个荣誉,因为他生前只发表过少量的短篇小说,它们在马克斯·勃罗德于 1950 年编纂的卡夫卡九卷集中,只占一卷的篇幅,而且在作者生前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卡夫卡的影响是在他死后,是在他的这位挚友勃罗德陆续整理出版了他的三部长篇小说,特别是 1935 年第一次出版了他的六卷本的文集以后,先在法国,经过加缪等人的宣传,很快扩大到英美,形成一股“卡夫卡热”。各种有影响的流派都向他攀亲结缘:从他的作品中,存在主义文学看到了追求自由存在的痛苦;荒诞派看到自己所需要的“反英雄”;黑色幽默派看到了讥讽意味和含泪的笑;超现实主义看到了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和“超肉体感觉”;表现主义看到了梦幻幻想和直觉……等等,不一而足。到了五十年代后半,这股热潮涌进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同时引起西方某些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评论家的重视,他们纷纷发表评论。1963 年,当卡夫卡八十周年诞辰的时候,他的故乡布拉格举行了国际性的卡夫卡讨论会,与会者主要是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界代表和西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尽管会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但它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人能提出全盘否定卡夫卡的理由了。
如今,卡夫卡的热潮仍在继续扩大,不仅卡夫卡和他的为数不多的作品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的对象,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和专著数以万计,而且在西方的大学课堂里,卡夫卡也是最热门的选修课之一。现在有人认为,当代美国文学“没有卡夫卡是不可想象的”,卡夫卡对于二十世纪“英国浪漫派作家起了最强烈的影响”;他是“法国存在主义的先声”;“今天几乎没有一篇德语的小说散文不曾以不同方式或多或少地受到过他的影响”。我们今天来介绍卡夫卡,不是为了要赶这股“热”,而是基于这样两个理由:首先,既然卡夫卡与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这样密切,既然那么多的流派都与卡夫卡的思想和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那么,不了解卡夫卡而要读懂现代的西方文学,恐怕是有一定困难的,其次,卡夫卡是个在艺术上具有借鉴价值,而且也有认识意义的杰出作家。因此也可以说,卡夫卡是通向西方现代文学的“入门书”,或者说是西方现代文学的 ABC。
他从文学“外”走来今天的卡夫卡在西方简直成了传奇式的英雄,然而在近代文学史上,恐怕很难找得出第二个有世界声誉的作家,象卡夫卡在生前那样默默无闻。他为人温和友善,内心却十分孤独。他把他的烦恼、抑郁、不平、痛苦……一切的生活感受都埋藏在心底,通过认真的思考,然后用他的笔不倦地表达着。
他除了短期的养病生活,几乎一生都没有能够离开过阻碍着他的创作的普通公务员的职务。他在私生活上也是不幸的:有过多次恋爱,甚至三次订婚,但都因事业心的要求或家庭的阻挠而没有成婚。他在父母的家庭里也没有得到过温暖。在大学里学了短期的语言文学后,就迫于父命转修法律,毕业后,从 1908 年起,他带着博士学位在一家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供职,直到 1922 年因病辞去。因为他是犹太血统,在社会上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卡夫卡是用德语写作的作家,但他从出生到死的绝大部分年月都在布拉格度过(最后几个月去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并在那里病殁),这个地方当时属于奥匈帝国,它的统治者在欧洲的专制反动是很有名的,富有正义感的卡夫卡深深感到压抑。
卡夫卡这种无权、无势的社会地位和精神上的压抑感,决定了他的基本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他反对压迫和剥削,反对社会的不公,而同情下层的劳动人民,认为“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他同情工人运动,同情社会主义,甚至同布拉格的某些有影响的共产党人有接触。他反对民族沙文主义,对奥匈帝国参与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持消极态度。
卡夫卡从小爱好文学,中学年代就开始钻研戏剧,喜欢阅读易卜生、尼采、达尔文、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大学时期开始创作,与马克斯·勃罗德结为知交,常参加布拉格的一些文学活动。这时期他最感兴趣的是法国小说家福楼拜和德国戏剧家赫贝尔。就业以后他对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产生强烈共鸣,也对中国的老、庄哲学发生浓厚兴趣,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影响。
卡夫卡的创作生活是极为勤奋的。在他创作旺盛期的十二年内,其中七年被病魔纠缠着,尽管如此,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不下三百万字的东西,包括书信、日记在内。同时他的创作态度也十分严肃,他对自己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不满意,在他晚年不止一次写信给勃罗德,带遗嘱性地要求对方把他的所有著作“尽行焚毁”。富有眼力的作家勃罗德,早在 1916 年就发现了卡夫卡作品的不寻常意义,他当然没有照他的遗愿去做,他把卡夫卡的手稿一一加以整理出版,先后两次负责主编了卡夫卡的全集。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得以保存下来,首先应归功于他的这位诤友。此外,勃罗德还写了卡夫卡传记和专论,提供了关于卡夫卡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德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史家汉斯·马耶尔曾与笔者谈到,在德国文学史上,“一再冒出那么个别的人,他看起来好象与文学毫不相干。但是他在写。他写的事物实际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完全新的世界。”“这是传统中没有过的”。因此马耶尔始终认为,“卡夫卡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德语文学中最伟大、最独特、最有成就的作家”。
他的作品的不同凡响卡夫卡最初写了些模仿性的诗歌和短剧,都没有保留下来。他早期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断片小说《乡村婚事》(一译《乡村婚礼筹备》,1907)和1912 年出版的短篇集《观察》。卡夫卡的主要成就是 1912 年以后写的一系列小说,其中长篇共有三部:《美国》、《诉讼》、《城堡》;短篇小说共有七十八篇,其中半数以上为千字以内的“微型小说”或速写,较重要的有:
《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为科学院作的报告》、《中国长城建造时》、《猎人格拉克斯》、《饥饿艺术家》、《狗的探索》、《地洞》等。此外,卡夫卡还写了一篇有名的长信《致父亲》,是研究卡夫卡的重要文献。
卡夫卡的作品需要用多种方法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但是西方有些学者把卡夫卡渲染得神乎其神,他们或者从宗教立场出发,或者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着眼,避开卡夫卡作品中的社会批判这最有意义的部分,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从而把卡夫卡的研究引入唯心主义的迷宫。
其实卡夫卡并不神秘,他的作品既不是宗教式的神谕,也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例证,而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现代人类生存境况的抗议书,社会批判和揭示人类文明的堕落构成他的作品的中心主题。这是毋庸多言的,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就是最好的说明。特别是《诉讼》与《城堡》,显然提供了更多的让我们窥见卡夫卡的思想、艺术特色的资料。从成书的时间看,《美国》最早,作者曾拟用《销声匿迹的人》的书名,现在的书名为勃罗德所加。小说的主人公卡尔·罗斯曼(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名字里往往都少不了一个“K”字)是个十六岁的纯朴男孩,由于受一个中年女仆的引诱,被父母驱逐到遥远的他乡——美国。在纽约码头的轮船上,卡尔为一个受人欺侮的司炉工打抱不平,反而招来麻烦。这时突然来了一个身份为参议员的百万富翁,声称是卡尔的舅舅,把他领到家里。但两个月后,这位“舅舅”就借口卡尔违犯了自己的家规,把他撵出家门。卡尔在一家客店结识了两个流浪汉,叫罗宾孙和德拉马什,这两个家伙把卡尔看作是敲榨勒索的对象,对此卡尔并不在乎,但当他们不尊重他母亲的相片时,他才愤然唾弃了他们。接着卡尔很快又受到“西方大旅社”的女总厨师的垂怜,给他找了个在旅社开电梯的差事,但不久由于偶然擅离职守,被警察追捕,这时德拉马什突然出现,掩护了他。于是卡尔又落入这个流氓的手里,当了他和他姘妇的仆人……小说没有写完。
《美国》是卡夫卡长篇小说最近似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品,读者随着主义公的行踪,可以看到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劳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