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中国文情报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3中国文情报告-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道具》(载《散文百家》2003年5期),揭示了历史与现实中的深刻意义,为道具而活着是疲累的,但丢掉道具又是何其的不容易。作为一种语词笔记出现的黄集伟的《知不道·不知道·纸布刀》(载《人民文学》2003年);期),更具有了先锋性,其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将生活中的种种进行释说,信息广泛,内容繁多,视觉与感觉交叉变幻,引人多向思索,其不仅题材求新,行文上也见异,这种探索值得称道。生活带给人无尽的思考,当这种思考变成哲理,就构成了另一种文学的意义。李汉荣的《父亲和他用过的农具》(载《散文》2003年1期),就是这样的既富含生活意味又有经典思想的美文,其将所有农具农活都重新进行理性的审美,让文章彰示出个性的光亮来。近些年人们扩大了审美的视野,而用散文进行表述似乎也更精到、更自如。刘索拉的《看破建筑与石头共存》(载《红豆》2003年3期),以隽永的文字表明了画与雕即是生命的光闪和延续。这类精短美文还有张晓风的《月,阙也》(载《台港文学选刊》2003年7期),将月亮、自然、世事作一统观,全面、客观的思索萦于妙笔之中;夏立君的《怀沙》(载《散文》2003年S期),以灵动的文字,不仅细腻而哲理地写出了沙的流动与存在,更是写出了生命与时空的变幻;再如《别让咖啡凉着》(王开林)、《纵身人水》(刘墉)、《沉默的品质》(高勇)、《丢失》(纳兰小令)、《沿途札记》(石舒清)、《有花堪摘》(紫桐)、《雪的面目》(林清玄)、《牵挂是一种美丽》(郭文斌)、(对面的笃萝》(谭延桐)、《脱颖而出的瞬间》(盛敏)、《黄昏》(杨文丰)、《葬礼快乐》(蔡玉明)等,这些作品总是在较短的篇幅里体现出较重的含金量,使读者有一种沉甸甸的收获。
  在阅读中还会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这个现象是近几年已经显现端倪的,2003年要更加亮眼一点。这就是从诗歌界进人散文的作家比其他行当来的要多,要显眼。他们在诗的炼意上、神韵上研究、操练得很久,转人横排的文字便显得得心应手,且文字运用较好。一些新锐作家多出自这样的一些人,这些人的作品会让人感到新鲜、透亮,富有深涵的哲理。从他们的作品中,更多地看到了某种诗性色彩,也可以说这些作品是一些纯美的散文诗,只是登载这些作品的刊物没有明示罢了,因而这些作品都归为了精短美文。
  此外,在这帮人中又分裂出了另一个枝权,他们比之走得更远,文字应用、题材涉猎更为广泛,并且勇于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因而他们的作品往往让人有多方位的疑惑,仿如走惯了的小街道口突然被改造了,一时不知所然。如黄集伟的作品、黑陶的作品、高伟的作品等。这样,也就有了观望、思索、识别、认定的过程。在当今,语言文学的改造重组最盛又最好的,莫过于散文写作了,它给了人们无比广大的运用空间,因而凡想在此领域着手实验者,都应给他一种可能。诚然,这样的写作者的出现,也使散文界变得骚动起来,这种骚动还会长久地存在下去。这是件好事情,在骚动中散文便有了新的思路,新的开拓,新的发展。否则,一种文体就会像小街一样,要么成为仿制的古董,要么慢慢地老掉。 
 
四 传达时代脉动的纪实文学 
吴双、李兆忠执笔 中国作家网2004年8月11日 
  包括了报告文学和传记文学在内的纪实文学,与社会生活,与现实人生,都有着一种天然而内在的联系。但题材的广泛,天地的宽阔,并不能保证纪实文学的写作就一定丰富,就一定厚重;作品质量的高下,在根本上还在于写作者以什么样的胸怀和眼光对于所古有的素材的择取与浸润,以及所葆有的艺术素养与表现能力。1003年的纪实文学,但却各有一些出手不凡的力作,应有的分量。
  就报告文学来说,自它产生那天起,总是随时代发展、社会生活的脉动而起落。因其处大众媒体与公共知识分子话语之间的生存位置所致,它与时事政治、国民状态的关系较之其他文学品类就显得格外密切。2003年,可谓中国的多事之秋,好事坏事均是轰轰烈烈。本应是报告文学大显身手之时,然时非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的施展空间已在开放的时代环境和多样媒体的空前膨胀中显出局促和窘迫,快节奏、多选择的信息接受方式让报告文学作品的读者渐趋失去耐心,也就使报告文学的创作露出了力不从心的疲惫。尽管如此,一批有信念、有责任感的报告文学作家依然在留给他们的有限空间里努力坚守,不惜付出成倍的艰辛,在2003年收获了闪光的成果。
  大事件的大观照
  2003年的报告文学作家,面对的是一个异常热闹的世界: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全世界的瞩目中走上大国政治舞台;三峡大坝蓄水发电,标志着当今天下第一工程成功在即;令全球战栗的SARS灾难,扎扎实实考验了中华民族一把;美伊战争,萨达姆政权倒台,搅起了2003年最大的一锅沸水;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遨游太空,为华夏儿女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凡此种种,无不令报告文学界跃跃欲试。而他们同时面对的,又是高度发达的媒体集群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面对的是与事件并步而行的新闻传播速度;面对的是受众对信息接受的高度饱和。这多少令报告文学作家在涉足这些炙手可热的题材时显出了犹疑和焦躁。突发事件的时效性、读者阅读的耐受力、跟风凑热闹抑或沉下心来独立思考,诸因素都可能成为报告文学作家的两难抉择,也许就是造成2003年报告文学没有出现大面积丰收的主要原因。
  围绕2003年的大事、焦点,作品不多,但亦有可说可点。
  许是未雨绸缪的关系,以三峡工程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在2003年得以比较整齐的推出:这其中的长篇如黄济人的《命运的迁徙》、何建明《国家行动》、王霞的《人间伟力》,《报告文学》杂志集中刊发的三峡中短篇专题等。这些作品的作者因做了长期的跟踪采访,准备充分,使这批作品总体上较为全面、扎实,基本上表现出三峡工程建设者方方面面的风貌,为三峡工程的建设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记录。值得一提的是何建明的(国家行动》,作者选择了三峡工程建设中最为艰难、最为复杂也最为关键的分支— 库区移民作为作品的主题,始终以故土难离这一古老的人文理念与国家大业的冲突为支点,着力描绘库区人民与土地、家园的千百年绵延的生命连接,表达了这种连接一朝要割断所产生的震荡和痛楚。以深人的人文关怀的叙写,映衬了库区百姓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的抉择之悲壮、之伟大。因作者对题材的切人角度和处理两难结构的准确把握,《国家行动》在文学的层面上达成了与报告的和谐。
  2003年春夏,带给全世界莫大恐惧的SARS灾难,在中国尤为演绎得惊心动魄。不仅是因为中国是重灾区;也不仅是因为在最初的慌乱和惊恐后,全国上下统一步调,在很短的时间内,战胜灾害,度过危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SARS灾难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留下了一系列值得我们花许多时间去思考的命题:突发灾难与一个t现代国家的应对机制的关系;国家利益与百姓大众利益的关系;人民生命安全的权利与政府机构权利的关系;一个国家的人心向背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整体民族的素质与每个个人思维行为的关系,等等。伴随着SARS斗争的深人和胜利,出现了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像徐南铁的《“非典”的非典报告》、广东作家的报告文学合集《守护生命》、张积慧的《护士长日记》、全国作家的报告文学合集《人间四月》、徐刚的《国难》等等。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视角,报告了SARS病魔带给人类的痛苦、恐惧以及死亡的威胁;报告了中国人民在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万众一心共度艰险的壮丽场景;报告了广大医务人员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英雄行为;报告了大难降临时的社会百态、善恶美丑。诚然,报告文学的创作需要有个审视、沉淀、整理、思考的过程,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产生关于“非典”的“经典”之作,但依然有值得评说的宝贵文本。张积慧的《护士长日记》可说是一部“感动了全中国”的奇书。准确地说,它并不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报告文学作品,甚至干脆就是一个非专业的民间文本。作者是一个普通的护士长,因为在专门收治SARS患者的临时病区里的亲历,从而生发了她特有的对生命价值的领悟,对“救死扶伤”涵义的理解,对生与死考验的解读。因其直白的日记体语言,更显其朴素、诚实、亲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无故作姿态的内心独白,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职业道德、真实的人生态度,故而令我们荡气回肠,令我们感动不已。这本“日记”我们宁可把它作为上乘的报告文学之作,也同时思考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简单问题:“拿什么感动你,怎样写才能感动你。”
  《报告文学》杂志2003年9期刊发的老作家徐刚的《国难》,可以说是关于“非典”事件的简明文学史书。因作家对素材的经验把握,对“报告”与“文学”关系的熟练调置,对理性思考与真实记录的合理分配,尤其是作品中充溢着老作家以一贯之的优患情怀、担道义抒胸臆的使命理念,使《国难》基本成为留存这段“非常历史”的成熟作品。
  “非典”已成为历史,但它留给报告文学作家的大量命题依然值得去开掘、去清理。
  2003年最震撼地球的大事莫过于美英联军的对伊战争。全世界亿万双眼睛盯着联军呼啸而起的战机,盯着伊拉克城镇的爆炸硝烟,盯着尘土飞扬中轰轰开进的联军战车、坦克,盯着美国大兵冲进萨达姆总统府……随着萨达姆的巨大铜像呼啦啦倒地,亿万台电视机前同时亮嗓:“哇——!”
  现代通信手段,把一场跨越半个地球推翻一个国家政权的战争演变成了一出现场直播的电视连续剧,这不能不让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徒唤奈何。曾几何时,《恶魔导演的战争》、《攻击!攻击!再攻击》、《沙漠风暴》等国际战争题材的报告文学,让我们连呼过瘾、不忍掩卷。如今那一刻的悸动,是否真会成为一段挥之不去的怀念?好在冒出了一个年轻的女记者。
  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不顾生死安危、迎着硝烟深人战火中心采访的无畏壮举,令她的同事们叹服: “她让我们这些大老爷们儿汗颜!”而她的伊拉克战地采访纪实《我已出发——闾丘露薇》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在电视上看不到的另一个伊拉克战场。因她的独立视角和个性描述,丰富了我们对伊拉克百姓、伊拉克官员以及交战双方官兵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对整个战争形态的判断趋近于真实。我们为这场大战终于留存了一份中国人的诚实记录深感欣慰。同时,我们在这本书里读到了这个弱小女子身上的非凡勇气和敬业精神,只此一点,我们感动。
  2003年,最令国人欢欣鼓舞的大事当属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围绕这件大喜事,报告文学作家陈晓东在飞船安全落地的那一刻,写完了报告文学《遨游太空》的最后一行字。作品纵向追踪了载人航天工程从高层决策到最终完成的历史轨迹,以许多鲜为人知的真实内幕和感人故事,表现了巨大成功背后的艰难曲折、奉献和牺牲。这部作品许是直接记录这件大事的比较完整的文本。另一部与此相关的长篇报告文学《风雨长征号》是军队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长期跟踪、扎实采访、精心写作的大制作。其特点是追述和反思了中国航天工业从艰难的起步、崎岖的成长、大起大落的成功与失败的交织、最终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繁复历程。尤对中国航天人坚韧不拔的悲壮情怀的张扬,完成了一群真情英雄的形象塑造。
  反贪题材有亮点
  公安司法,各种案例,始终是纪实类写作的热门选择,也是许多相关报刊的主打题材。缘于受众嗜迷的持久不衰,数量颇巨的此类标以“纪实”的文字,如洪潮破堤,泥沙汹涌,成灾自是必然。报告文学作家们囿于良心和责任所负,自然不愿贸然伸脚去淌浑流,以免为品味低劣、恶俗不堪的骂名所垢病。于是也就造成作家们面对绝好的题材领域而不得不小心翼翼,疑虑重重,于是佳作寥寥。
  近年来,随着国家反腐败力度的加大,以反腐反贪内容为题材的各种文艺作品大行其道,也颇受百姓喜爱。报告文学本当一施身手,扬其所长,上品迭出,然其为方方面面制约因素所累,此类题材量大而质不优。浅白的案例展示,功利的猎奇揭秘,僵化的模式写作,使多数作品不可避免地流于平庸。2003年成为亮点的作品,可提一合的《罪犯与检察官》和吴庚寅的《从改革闯将到死刑犯》。两部作品的相同优势是作者运笔的独特定位和个性思考。前者选取了在审讯室里罪犯与检察官的斗智斗心为切人点,穷其笔力,把一个决计顽抗到底的大贪官与一个誓要令罪犯服法的小检察官之间的心理较量,写得风云诡濡,撼人心魄。随着检察官的坚韧和攻心智慧渐占上风,大贪官的僵死心结渐趋瓦解,人性复苏、服膺正义,两个文学形象跃然纸上。而后者则对一个充满理想、生气勃勃的青年典范,如何在权欲、贪欲的歧途上渐行渐远,直至万复不劫的人生脉络做了一番细密的解析,以考证贪官萦生的根基、养分、气候及生长的状态,力求破解腐败毒瘤深层的病理密码。
  来自底层的报告
  直面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善恶美丑,关怀百姓大众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是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自觉。长江的《矿难如麻》,通过对山西繁峙矿难发生前后的实况报告,对人性中的愚昧、无奈、痛苦、贪婪、冷酷等诸多内涵,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