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兵在1917- 第13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让德国人感到头疼的还有整个戈梅利附近地区的所有制高点已经完全落入了红军手中,红军的榴弹炮可以随心所欲地轰击城内任何一个目标——只要他们想,就一定能做到!

不过最让内因多尔夫和他的参谋们感到心烦的莫过于弹药和医药的奇缺。尽管手上没剩下几门炮,可想要对付红军的坦克还就得指望它们。背着炸药包去摧毁T34不是不行,问题是内因多尔夫连炸药包都缺,而且红军强大的火力也会把任何试图这么干的德军轰成渣渣。

由于戈梅利没有机场,估计即使有也完全指望不上了,补给完全只能依赖于空投,而红军强劲的防空炮火和战斗机猎杀行动又让德国飞行员白天心有余悸,只能晚上偷偷摸摸的行进空投。但戈梅利德军的防区是一天比一天小,黑夜中准确地往如此狭小的区域空投物资,这种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这么说吧,这些苛刻的要求整得运输机飞行员抱怨都可以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投掷比赛了。当然,空投的结果也让人相当的寒心,95%的空投物资都落在了红军那边,而守军仅仅获得了5%。

这给内因多尔夫气得差点一冲动就要揪着自己的胡子上吊。当时这位老将已经有些绝望了,他开始打心底里质疑(或者说是抱怨)希特勒的做法,在给劳斯的私人电报中他如此说道:“我的孩子们打得很不错,他们都已经尽力了。但现实就是我们再也抗不了多久了,请你向元首请求让我们突围吧,这是唯一的生路!”

只不过内因多尔夫并没有等到元首的许可,而且他也没有时间等待。红军对戈梅利的攻击一刻也不会停止。“神奇”的德穆巴特种营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连续两次击退了有坦克伴随下的红军步兵冲击,但他们手上也只剩下巴掌大的几块零零碎碎的阵地,而红军那边却是不知道疲倦一波又一波的持续发动进攻。

不得已之下,内因多尔夫只能放弃了戈梅利整个东部以及东南部的所有防区来确保城市中心地带的安全,他也确实做到了,但代价是搭上了手头的全部预备队。

施密特少校曾不无讽刺地回忆:“我想马上就该轮到我和将军一人拿着一把冲锋枪去杀俄国佬的时候了!”而内因多尔夫的内心更加让人感到一席悲凉:“今天,我的孩子们打得很不错,他们干掉了十辆俄国坦克,我为他们的表现感到自豪。但现实是残酷的,我还是看不到哪怕一点儿曙光,戈梅利的末日已经不远了……”

另一边朱可夫却是信心满满,他在自传中如此说道:“再过两天,不,也许只要一天就够了。我坚信戈梅利马上就会回到苏联人民的手中!”

朱可夫确实有这样的底气,因为就在他写这句话的时候,针对戈梅利的总攻已经开始了。连番的炮击扬起了漫天的尘土,占有绝对优势的红军自傲地认为他们有足够的底气抛弃突然袭击这种“不入流”的手段,大大方方的和对手来一场“骑士”对决。

德国人的反击炮火在那里呢?没办法,谁让空投的弹药补给箱绝大部分都掉在了红军的阵地上,内因多尔夫只能自认气短一截。不用着急,德国人也不是没有还击的手段,空军开始为这些被围困的人儿出头了,已经有一段时间只能“躲在家里装淑女”的斯图卡终于出现了,不断地飞临戈梅利上空干扰红军的进攻。

当然,红军这边也不会示弱,除了拉5和雅克2不断地追逐这些讨厌的苍蝇外,黑死神(伊尔2)也会针锋相对去还以颜色——你炸我的坦克和步兵,那我就再轰掉你两幢房子,压死你几个狙击手!

回到地面上,来自空中的威胁让红军的步坦协同威力有些打折扣,要知道在狭窄的街道上行进的T34在飞行员眼里就是不折不扣的活靶子。

很快朱可夫就乐观不起来了,总攻了一天,冲锋陷阵的步兵和坦克团灭了不少,可战线还是原来的那一条,朱可夫意识到了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根硬骨头。

朱可夫的应变也很迅速,将大张旗鼓的步坦协同、步炮协同改成了多路小股部队的大范围穿插。另外夜晚也别闲着了,炮兵接着轰,空军接着炸,一刻都不停。

可别小看了朱可夫的这两招,相当的厉害。不分昼夜的袭击和骚扰让守军的注意力必须长期保持高度紧张,久而久之就会疲惫、麻木,甚至难以保持清醒的神智,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效果比肉体上的打击有效得多。

施密特少校对此就回忆道:“俄国人开始没日没夜的骚扰我们,轰鸣的炮声和连绵不断地枪声让人在任何时候都难以入眠。看看可怜的将军,已经被俄国人折磨得神经衰弱了……”

内因多尔夫自己也提到过这种精神折磨是多么的残酷,他给老朋友劳斯的电报中如此说道:“我的老朋友,我想我们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也许明天就是最后的日子,我的部下都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却依然看不到任何希望……”

内因多尔夫说得一点都没错,他和他的部队确实是没有一点儿希望了,实际上就在内因多尔夫发完这封电报之后的第二天,这位老将就战死在了戈梅利。

施密特少校是这么回忆的:“吃过午饭之后,将军和我来到了索日河边,想查看一下对岸俄国人的部署情况。就在这时,耳边忽然传来了炮弹的呼啸声,我和将军本能的我倒在地,但已经来不及了,炮弹紧贴着我们爆炸了……过了好一阵我才从昏迷状态中恢复过来,一睁眼就看到将军倒在血泊中,我赶紧冲上去,但他已经停止了呼吸……闻讯赶来的冯。舒韩菲尔中校呆呆地站在将军的遗体旁,低声喃喃自语——我们该怎么办?”

最高指挥官的死亡让那些原本就近乎绝望的士兵们变得更加消沉,每隔几十秒钟便会有红军的炮弹落下,对死亡很多人已经变得麻木了。

此时作为继任指挥官的冯。舒韩菲尔中校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突围。不过要将身边1500多疲惫不堪和士气消沉的士兵从直径不到1公里、没有任何地形可做依靠的包围圈里带出去,连中校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会成功。

实际上也不可能成功,戈梅利守军的突围唯一的作用就是将他们从垂死挣扎的边缘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在红军的优势炮火围堵下,突围部队很快就被击溃。

一位侥幸逃出包围圈的德国士兵对战地记者说道:“那就是一场屠杀!炮弹从四面八方向我们打过来,往往是一梭子机枪子弹就能撂倒我们一片人……”

亲自指挥突围的冯。舒韩菲尔中校在突围中不幸被一具尸体绊倒,然后一枚炮弹正好命中他所在的位置,按照施密特少校的说法:“一瞬间中校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我的脸上、军服上沾满了他的鲜血……”(未完待续。)

371电子战(上)

朱可夫收复了戈梅利,站在后来者的角度看,这场战役有重要的意义。从戈梅利的战斗开始,红军全盘扭转了前期因为图哈切夫斯基的失误所产生的被动,由防守转入进攻。确切的说,是由防御转入攻坚。

随着德军在东线贯彻元首的最高指示,用堡垒和要塞战术对抗红军的优势兵团开始,德军在东线已然陷入了被动挨打的态势。当然,一开始这种态势还不明显,希特勒还隔三差五的试图反击一下,但是随着红军的优势越来越大,德军反击的频率和力度是越来越低,也越来越不能给红军制造麻烦。

也就是说从戈梅利的战斗开始,德军的失败已然是注定了,当他们生产和补充的武器装备和人员跟不上前线的消耗时,只有死路一条。

而红军军。委也发现了这种趋势,所以除了命令前线的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一干猛人往死里削德国人之外,再一次加强了对德国腹地的战略轰炸。军。委发现用战略轰炸足以抵消德军25%以上的生产能力,而想要将这25%的敌人消灭在一线无疑代价高得多。

所以从1943年5月开始,军。委调整空军武器的生产比例,远程航空兵从在此之前的仅占空军20%的份额,提高到了30%,而且再一次要求图波列夫用最快的速度拿出新的载弹量更大航程更远的远程轰炸机。

而随着红军加强战略轰炸,一场围绕远程轰炸机的攻防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为了抵御红军的战略轰炸,德军不断的增强截击机和防空火力,力求打下更多地重型轰炸机。而红空军则围绕护航和减少损失大作文章,后来被证明非常管用的护航体制和制导武器就是在那个背景下不断完善的。

当然,除了硬杀伤手段之外,德国人还不断地试图用软杀伤的手段瓦解和削弱红军的战略轰炸威胁。而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主要故事——电子战!

同志们对电子战应该是不陌生的,实际上红军之前为了轰炸普洛耶什蒂就使用过电子战手段,而历史上最成功的电子战却不属于苏联,而是苏联的死地美帝的杰作。同志们可能更熟悉沙漠风暴行动中的电子战,但是我们首要要从越南讲起。

历史上的1965年7月24日,随着苏联将大批的S75M(也就是萨姆2)地空导弹交付给北越,美国空军在轰炸北越的行动中损失直线上升。到了1965年年底,美国空军驻泰国基地的5个中队的90架战机损失了近三分之一。

超高的战损率让美国人坐不住了,立刻针对S75M系统进行了研究,经过几个月的侦察,搞清楚了S75M的技术性能和战术运用之后,美军在刚刚研发的QRC160型电子干扰吊舱的基础上紧急改进出了QRC160A1电子干扰吊舱。

按道理说,美国空军的飞行员应该很欢迎这种新式装备才对,因为经过测试,这种吊舱确实能极大的降低S75M的威胁。但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美国飞行员却拒绝在自己的飞机上安装QRC160A1电子干扰吊舱,理由是:“我们没时间学这种新玩意儿,我们得把钢铁丢到目的上去!”

是的,美国空军飞行员以任务繁忙和电子干扰吊舱占据宝贵的炸弹挂架为借口拒绝了这种新装备。飞行员们从根本上怀疑这种干扰吊舱的实际作用,他们不了解电子战的重要性,怕装上吊舱之后影响机动和少装几颗炸弹。这直接造成配发给一线的QRC160A1电子干扰吊舱被锁进了仓库发霉,几乎没有任何一个飞行员愿意带着它升空作战。

不过美国飞行员很快就受到了教训,在1966年七八月间,随着越南的防空导弹数量越来越多,第355战术战斗机联队的战损率达到了顶峰。在这灾难性的两个月里,该联队一共损失了27架F105,占其飞机总数的一半。

严酷的战斗环境让一线飞行员改变了想法,他们终于愿意按照条例安装QRC160A1电子干扰吊舱升空作战。那么效果如何呢?好得惊人。10月8日,美军攻击越南原溪的储油区。在这次具有极高危险性的作战行动中,越南的地空导弹部队从不攻击挂有吊舱并实施干扰的飞机,而是集中火力攻击没有干扰能力的编队。

经此一役,美国飞行员顿悟了,那是抢着要给自己的飞机装上干扰吊舱,没有干扰吊舱甚至拒绝升空执行任务。有一个数据也能说明电子干扰吊舱的成功,在使用QRC160A1电子干扰吊舱之前的六个月,美军被击落了72架F105,而在使用吊舱之后的六个月,哪怕是北越的防空导弹数量直线上升,美军依然只损失了23架F105。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除了说明电子战的重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阐明一个观点,先进的战术思想和先进的武器同样重要,光有后者,前者跟不上也是白搭。

要知道,美国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进行了卓越的电子战,并编制出了一批相应的战法。在对德日的战略轰炸中,美国空军可以说经历了全面的、高强度的电子战。但就是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在越战中美国空军的飞行员对电子战的重要性认识依然很薄弱,其观念之陈旧令人咋舌。

《美国电子战史》的作者阿尔弗雷德。普莱斯在总结道:“不管电子战在任何关键时刻的作用有多么巨大,不出十年,就会出现一大批相信靠飞机性能和驾驶技术就能保证飞机生存的新一代傻鸟飞行员。”他又道:“经过一定时间,陆海空三军的组成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有经验的老一代人已经退休或转到其他工作岗位,没有机会再使用他在战斗中获得的知识。而代替他们的人,除非参加战斗,否则就根本不会拥有这些经验!一切又都要从零开始!”

请注意,这还是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帝,苏联又是个什么状态?实话实说,除了李晓峰为首的一批高层重视电子技术的发展,大部分中低层,尤其是那些基层飞行员,根本就对电子战没有任何概念,甚至不认为这有作用和有必要!

其实电子战并不高冷,也不是二战中才出现,早在无线电出现不久,最早的“电子战”就诞生了。不过这种最早的“电子战”首先应用于商业竞争(果然还是金钱才是第一推动力)。

1901年9月,在美国举行了公众很感兴趣的美国杯帆船竞赛,当时谁能抢先报道比赛的情况,就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马可尼公司和美国无线电公司都与相关单位签订了合同,用无线电报道比赛情况。

为了抢占商机,美国无线电公司想出了歪招,该公司研发了一款比其他竞争对手功率大许多的发射机。每隔一段时间就发送一个长达十秒的“长划”,这表示美国哥伦比亚号领先,而发射两个这样的“长划”则表示英国帆船沙姆洛克号领先,发送三个“长划”表示双方并驾齐驱。

似乎有同志说,这跟电子战没关系哈!别急,开头不是说了,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发了一款更大功率的发射机吗?电子战的秘密就跟这台发射机有关系。要知道,无线电火花发射机发射的信号频谱范围很宽,很快就有人发现在发射电文时,信号在各个接收机中互相干扰。

功率大的发射机天然的就比功率小的发射机有优势,所以美国无线电公司为了保持报道领先,在自己发送电文之后,故意继续死死地按住发射机电源,持续的发射无线电波,这直接导致其他各家的无电线接收机全部歇菜。

而历史上第一次在战争中应用电子战,其实跟俄国息息相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