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士,竟然拦不住大唐军队么?就连一直信心十足的泉盖苏文也有些慌了神,被逼无奈之下,他只得派出最后的家底,仅剩两万人陪自己留守平壤,让两个儿子率领二十万精锐部队迎击唐军。
其实,这是百济一方有意封锁情报。若是泉盖苏文知道百济的国度都被人攻破,只怕就不会有现在的好心情了。在出征前,李世民便已经做出了安排,吩咐若攻破百济,千万不可让这个情报传入高句丽,虽然不能一直隐瞒,但至少拖得一天是一天。而恰恰就是李世民的这一安排,使得战局有了关键的转变。
同时,大唐军队的另一桩计策也已经生效。那六万投降的俘虏,并没有如莫迟所说被全部放回高句丽,部分精壮被打散编入了唐军,剩下一部分精壮及老弱的兵士,在听了大唐吴王殿下慷慨激昂的陈词之后,怀抱着对泉盖苏文这个不忠不义,残暴不仁的奸臣的痛恨返回乡里。有鉴于李恪这一路挥军北上都与平民无犯的事实,再加上这些被放回乡里的俘虏们的宣传,大唐军队这一路上虽然遇到不少小规模的高句丽村镇,非但没有遇到什么强力的抵抗,反而有不少人还有些跃跃欲试从军推翻泉盖苏文之意。
其实越是靠近平壤,泉盖苏文的凶名容易被众人认可。毕竟当初这位莫离支的上位可是踩着上百个家族的鲜血,这些家族虽然被灭了,但总有相交相识的人,表面不敢反抗,心里对泉盖苏文也是痛恨的。更何况就是因为泉盖苏文的铁血手腕,高句丽才惹上大唐军队来袭,李恪的那些宣传也是恰逢其会了。
如此一来,平壤城一带人心浮动已经到了极点。这点,无论是之前出主意的莫迟,把这计策落实扩展的李恪,还是当权的泉盖苏文,都没有想到。然而有一个人,却注意到了这件事。
那个人就是如今的高句丽王高藏。
高藏是个窝囊的国王,他本是荣留王的侄儿,泉盖苏文杀了荣留王一家,将他扶上王位不过是个摆设傀儡。但是泥人还有三分土性,更何况高藏作为高句丽贵族,该有的教养还是有的,这就使他私下在手中保留了一部分力量。也正是这份力量,将这次战争的结束速度推动到了极致。
杨晏筠去世后,李世民罢朝三日以示哀悼,并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按照礼节葬在昭陵。
昭陵位于九嵕山,皇后长孙无虞去世后,李世民选择了这个地方为皇后修建陵寝,同时也作为将来自己死去之后的归宿所在。自昭陵修建后,朝堂重臣去世,能配享昭陵乃是无上荣耀,魏征就是其一。作为李世民的妃子,杨晏筠亦不例外。唯有莫迟暗暗感慨,也不知道杨妃和长孙皇后这对情敌如今相伴于地下会不会真的觉得开心。这两个女子,可是为了李世民对峙了一生啊!
如今已是六月,长安天气温暖,若不下葬遗体有腐烂之忧。因此并没有人有异议,更不会有人提议等着吴王班师回朝再为淑妃娘娘举行葬礼。因为谁也想不到,这支征讨高句丽的大军,竟会在不到九月的时候,就班师回朝!
李恪能这么快拿下高句丽,还要多亏了泉盖苏文和高藏这对极品君臣。泉盖苏文是个权臣,玩弄权术,把持朝政,心狠手辣的程度超乎想象,所以这样的男人,也就培养出了两个权力欲和乃父如出一辙的儿子,泉男生和泉男建。泉盖苏文压根不知道,或者说根本不在意这两个儿子斗来斗去,他心中属意的继承人,是最小的儿子泉男产,才干也是这个小儿子最为过人。(写到这儿作者实在忍不住想感慨一下这位泉盖苏文同志给儿子们取的这个名字实在是太……)
可惜的是,泉盖苏文中意的这个儿子,却不像他的两个哥哥那么的贪权。或者说正是因为他不贪权,才得到了他父亲的喜爱。总之,泉盖苏文派这两个不合的儿子上战场,实在是大大的败笔。两兄弟才出家门不远就闹翻了天,各自领兵十万想要向父亲证明自己的实力,然后就……干脆利落的分别败在唐军手中。
不管是李恪还是李道宗,李绩还是程知节,都忍不住感慨,这个在高句丽称霸了一辈子的泉盖苏文,怎么有两个这么不知轻重的蠢儿子?若是二十万大军一起出动,以这二十万兵卒的精锐程度,唐军恐怕很难与之缠斗。若是对方夺回几座城池,那战局很可能大不相同。偏偏这对兄弟不和,把军队拆成两半,又彼此较劲,丝毫不顾战场风云多变根本不是能够拿来比赛的状况,哪有不败的道理?
而另一方面,百济亡国的消息终于传入了高句丽,而此时张亮等人已经率军从百济方向直接插了过来。后防空虚!国都告急!还没等泉盖苏文头疼完,军报再到,泉盖苏文的两个儿子率领的二十万军队几乎可说是全军覆没,就连他那两个儿子也当了大唐的俘虏。
到此时,泉盖苏文这个枭雄才第一次有了穷途末路的感觉。然而真正的穷途末路,还在后面——隐忍多年的高藏派出亲信,在这时候,终于成功杀死了泉盖苏文,而后开城向李恪请降。他已经不在乎了,反正自己这个高句丽王做的也窝囊了一辈子,如今能杀死仇人,就算亡国也无所谓了。
结果,一路拼杀的大唐军队,到了平壤反而兵不血刃的就拿下了这座高句丽的都城。隋朝隋炀帝只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倾尽全国之力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如今他的外孙,居然就这么简单轻松的成功了!
之后,李恪留下李绩和李道宗整顿高句丽内政,自己则先率兵带着高句丽王、泉盖苏文的三个儿子班师回朝。至于泉盖苏文的首级,早已用特殊药物防腐处理过之后随着战报快马飞奔送回长安去了。
尽管接二连三的战报让群臣的精神都十分振奋,然而李恪凯旋的速度之快,仍是再次令所有大臣瞠目结舌。当然,长孙无忌的火气也是升到了顶峰。到此时,他终于隐约可以确信,自己派去的人怕是失败了。
如此凯旋回朝,李恪在军方中的声望必将上升到一个无与伦比的境地,到那个时候,李治的处境可是相当不妙啊……想到此处,长孙无忌忧心忡忡。他这些日子里,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努力,但是李世民却每每都用打太极的办法来应付过去。几次之后,长孙无忌也意识到已经无法再行试探。以他对李世民的了解,相信对自己的用意早已有所察觉。
另外,杨妃的死期也让长孙无忌十分烦躁。李世民是个重感情的人,这点长孙无忌非常清楚。也正因为他清楚这一点,才希望能够支持自己的外甥们的其中之一继承皇位。因为这不但合于礼法,还是最符合李世民重感情这一点的选择。
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杨妃死了,那么李世民会不会因此更对杨妃留下的儿子高看一眼——特别是这个儿子现在还立下大功的时候。没人会忘记李世民收到泉盖苏文的首级时露出了怎样畅快而得意的神情:这个颠覆了大隋的高句丽又如何,还不是亡在我儿之手?
李恪回到长安那天,长安城最宽阔的朱雀大街两侧万民涌动,都想要来看一眼这位平定北疆的王爷,究竟长的如何三头六臂。当然,更多人是希望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亲人,随着这位王爷安全的回到了自己的故土。在这样热闹如过节的气氛中,李恪的脸上,却是古井无波!
回到皇城,第一件事自然是要入宫面见李世民复命交回兵权。对于立下如此功劳的李恪,李世民自然是一番褒奖,又问了几句军情大事,随即才说起杨晏筠去世的事情来。
“……你母亲的事情,朕之前没有立刻告诉你,是怕你在阵前分心。你若是有个三长两短,将来我如何向你母亲交代?”李世民沉沉的叹了口气。“等到之后,你亲去昭陵拜祭一番吧!”
一三七 丹凤盘旋多算计
更新时间2013…10…11 22:34:34 字数:3005
李世民的话虽然不近人情,但却也合理,毕竟李恪乃是三军主帅,是决不可能回来奔丧的。
“是。”李恪面色沉静,点了点头答应下来。“儿臣明白,待大军全部班师回朝,儿臣必会择吉日前往昭陵祭奠母亲。”
李世民打量着自己的这个儿子,眼神中闪过沉思的神色。在李承乾谋逆之后,他已经对自己不如从前那般自信。从前他坚信对自己的儿子们都了如指掌。但如今,他却已经没了这份把握。
因为李恪的神色比李世民想像中的还要镇定得多,若不是他眼圈泛红,眼神中泛出痛苦,他当真要以为在那以命相搏的战场上,他这个本来最重感情的儿子,已经被磨练成了冷血的战争机器。不过,李恪如此反应,倒叫李世民有种隐约的喜悦感觉。
李恪固然如今变得沉稳镇定是李世民所乐见,可是如此一来,父子俩说完正事,便已经相对无言。李世民觉得这气氛实在僵硬,只得提起了莫迟和孩子们来:“你才出征,莫迟那丫头便大病了一场,之后又拖着病体为你母亲侍疾,朕倒是真心庆幸当年成全了你们。孩子们都很好,你离家已久,想必十分挂念,朕今日便先不留你在宫中饮宴,待你们全家欢叙别情之后再来进宫陪朕这个老头子吧!”
听到莫迟的名字,李恪的眼中才闪过一丝暖意。“多谢父亲,儿臣明日带莫迟和孩子们进宫来看望父亲,儿臣告退。”
说罢,李恪干脆利落的告辞而去。他没有对杨晏筠的去世纠结不休,反倒是叫李世民那满肚子的借口都憋了回去。
宫门前,李恪遇到了等着自己的胞弟李愔。看到李恪,李愔的眼中这才流露出当年和莫迟初识时那种有些单纯的孺慕眼神。
李愔如今也已经是个青年,早不是当初那个只知道沉迷茶道,有些任性却又不失天真的小孩子了。他婚后不久便也因为畋猎无度而被父亲训斥,还被调到父亲眼皮底下的岐州当刺史,历经变故,也已经明白了母亲当初对哥哥耳提面命,对自己不断教诲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思。而李世民把李愔调到离长安如此近的岐州,似乎也是有意成全李愔能经常回长安和母亲一叙天伦。
李恪在朝臣眼中浮浮沉沉,李愔却老老实实的躲在岐州做个纨绔王爷,只以饮茶狩猎为乐,又广纳姬妾,子嗣的数量,也远超兄长,纵然夭折了数子,膝下仍有四子二女。在这种环境之下,这对亲生兄弟,并没有走的特别亲近,而是保持着一种不近不远的微妙关系。
然而此时的李愔,却终于无法忍耐,见到李恪的一瞬,就忍不住伸出手抓住李恪的手臂。“哥……”
这一声,唤得李恪心头剧痛。兄弟二人相视了一眼,都强行压抑着心头的难过,保持镇定。毕竟宫门前不是说话的地方,李愔赶来,无非是想早些看一眼征战的兄长。兄弟俩约好日后一起前去昭陵拜祭杨妃,这才各自离去。
李恪一离开皇宫,便匆匆赶回吴王府,莫迟早已收到了消息,带着三个孩子和全府上下来到府门前迎接李恪凯旋。今天毕竟是特殊的日子,就连栖玉院中的女子们也有份出席,毕竟她们也是皇家承认的妾室。
不过这些年过来,众女心中早已凉了。莫迟本就比她们大多数人还要年轻,女子青春易逝,她们又拿什么去争呢?就连洛玘,也在之前王府变故中失了众女的人望,如今不过空占着孺人的位置罢了。何况这位王妃有胆识有手段,王爷又极力维护,众女只求能在这王府中安生度日,再不敢生出争宠之心。
众人按照礼节迎接一家之主的李恪回府之后,这些女子们再也不像从前,极力想要在李恪面前晃悠渴望得到他的青睐,而是悄无声息的回栖玉院去了。唯有洛玘走在最后,贪恋的看了李恪一眼,可惜就这一眼,就足以让她再度绝望——她看到众人才刚散去,李恪就不管不顾的将站在他面前的莫迟深深拥入了怀里,然后两人才手牵手的一同走向后院。
看到这一幕,洛玘终是心灰意冷。从此以后,一直到她死的那日,都不曾再见李恪一面,这是后话了。
李仁已经六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又天生聪明,早在开始就看出父母必定有很多话要谈,于是察言观色的先把想要缠着父亲撒娇的弟妹拉走,也因如此,李恪得与莫迟独处,更无顾忌,丝毫不再遮掩自己脆弱的心情。
“莫迟,莫迟……”回到房中,李恪不及换下铠甲,就那么直接的再次把莫迟搂紧在自己的臂弯之中低声呢喃。“若是没有了你,我要怎么撑过这一关?”
坚硬的铠甲硌着莫迟的身子,但在李恪怀中的她却已经感觉不出疼,相反的,她爱怜的伸出手抚摸着李恪的脖颈,头发,耳朵……
这个人呐,死穴永远是他所重视,所爱着的人。而这样的人给他的伤害,也会格外的重。之前薛延陀一行,李世民的所作所为是一例,而如今杨晏筠的死,又是一例。想起李世民昔日的算计,莫迟的眼中不禁闪过了一丝阴寒。
半晌,李恪才恢复了平静。“我知道不能在父亲面前表露出这样的自己,所以我忍得很辛苦。幸亏你提前让乌卿给我传了信。不然的话……”他微微的眯起眼睛,“我不确定自己会怎么应对父亲。”
因为莫迟曾说过,她在长安布置得非常稳妥,除非大事,不然不会在战争结束前回去。所以她突然接到信香召唤赶回长安,李恪终归是心里记挂,差遣狐狸精乌卿打探到底长安发生了什么事。
莫迟在深思熟虑之后,将杨晏筠的死讯早早的告诉了李恪。她也想过这件事会不会干扰到李恪在战场上的表现,但她亦明白,若此时她隐瞒了李恪,将与李世民无异。她也相信,李恪不会因为这件事的影响,就让自己败下阵来。相反,他会将这份哀痛,狠狠的在战场上发泄出来。
看着表面上看似已经恢复平静,眼中却都是心痛的李恪,莫迟叹了口气,还是开口道:“为德,我知道为母亲的事情你一定很难过,但是有件事,我必须当面告诉你。这也是母亲最后告诉我,希望我能传达给你的一件大事。”
听到这句话,李恪的眼睛里总算恢复了一丝精明。“母亲要你转达的?”
“不错。”莫迟攥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