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你养小三。门儿都没有!
“你,你,你真是”王翠柏给气的说不出来。
王冬梅瞄了他一眼,对于他的愤怒根本不以为意:“你要是真心疼他们。就赶紧挣钱,到时候赚了钱完全可以租一个地方大一点儿的铺面。”说完转身就走,走到一半突然又想起了什么,又转身盯着王翠柏补充了一句,“还有,我的忍耐是有限的,三伯你也适可而止。我干脆就跟你把话说明白了吧。我之所以出钱给你开铺子也是看在我爹他们和堂姐的面子上,但是我也不会总是原谅和无止尽的帮助你。”所以你最好收敛点,也管好你的小老婆,要不然可别怪姐姐不客气。
王冬梅的语气和表情都很平淡,但是却透着一股子戾气,饶是王翠柏已经三十五六的人心里头也不由得一寒,然后就出了一身的冷汗。他目光闪烁了半天,终于忍不住跳脚嚷嚷起来:“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就有几个臭钱吗,你给老子等着,我将来有钱了把这一条街的房子都给买下来!”
王冬梅看王翠柏那色厉内荏的幼稚模样心里稍稍松了口气。这样就好,这就代表他以后不会三天两头的跑来打秋风。只要这人不来找她蹭便宜或者找麻烦,至于他说的这些话于她来说根本无关痛痒。
不过王翠柏虽然自私钻研,却并不是那种好吃懒做的人,所以有了包子铺后便马不停蹄的赶回家把老婆接了过来给他打下手,李氏因为怀孕原本是想让她留在家里等生了孩子再接到镇上的,可是李氏却不同意,撒泼耍赖的硬跟着一起来了镇上。李氏也不傻,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既没人伺候也不安全,指不定她哪天生孩子都没人知道。更何况她可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王翠柏和大老婆两个人一起奋斗。然后把她撂一边。
所谓功劳她得占着,活儿大老婆干着,她只要带带孩子擎等着享福就行,这么美的事傻子才会让它错过呢。
三伯娘这阵子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也知道自己这辈子估计也就这样了,至于儿子肯定是别肖想了。所以王冬雪定了亲之后脾气倒是改了一些,又有王冬雪三五不时的在她耳边叨叨,虽然心眼还是不如李氏那么多但是也不会真傻到做那种伺候别人还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她也早想好了,现在先伺候着李氏,等李氏生了孩子她就帮忙带着,让李氏去陪着王老三干活去。
你李氏不是经常甜言蜜语的说自己多么多么的心疼当家的吗,那你就陪着他一起吃糠咽菜做活去吧,至于她这么多年也吃了这么多苦了,也该享福了。
大老婆和小三都在相互算计,相互推诿,完全可以预见等以后将会闹出多少闹剧来,而王翠柏作为当家男人夹在中间估计要更加的头疼了。
…
转眼就到了六月,地里的麦子成熟,又是农忙的时候。
家里要收麦子,王冬梅和王冬至他们也打算歇几天回去帮忙,就算地里的活儿帮不上但是在家里做个饭,烧锅开水给送到地里还是可以的。所以她就去跟李掌柜了几天“麦收假”,结果李掌柜不同意。
这不是捡个芝麻丢西瓜吗,现在王冬梅做的小吃点心已经在这十里八村的富人区里打响了名头,几乎每天中午都会有人慕名赶过来品尝小吃和点心。甚至有的人还特地花钱预订第二天的小吃,基本上光是王冬梅每天做的五十份小吃或者点心都能让他赚上个十两八两的,甚至连他酒楼的生意连带着都兴旺了不少,王冬梅这要是请几天假那不是砸了他的生意?李掌柜要是能同意才怪了。
所以他有些恨铁不成钢的说道:“丫头啊,你平时挺聪明的怎么这回就糊涂了呢,你说说你家那点地能挣几个钱?你现在一天靠坐小吃能赚多少?你休息五天,最少要少赚四五十两银子!这可是四五十两银子啊,你说说,就是咱们镇上的富户有几个能在五天的时间里赚上这么多钱的?你只要从中拨出一两银子请短工都尽够了。”
王冬梅也有些无奈:“总共就五亩地,再花钱请短工,那不是落人口实吗?”就算她想,大娘他们也舍不得花那钱啊。再说了,她要真请了短工去家里帮忙收割,那不就等于是在告诉别人他们家现在很有钱,欢迎各类长年潜水的亲戚来打秋风,来借钱,也欢迎各类梁上君子(小偷)来家里“借钱”么?
她又不傻…
“那不行,你不能走。”李掌柜坚决不让步,“实在不行我出钱给你请短工。”
王冬梅继续无奈:“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她还不至于缺了那点钱。
“我让两个伙计去你家里帮忙。”李掌柜也理解王冬梅的难处,最后想了想道,“工钱不用出,你们只管照顾三顿饭,晚上给个住的地方就行。好了,就这么定了。”说完李掌柜不给王冬梅拒绝的机会,风风火火的回了来客酒楼,然后以三天假期为诱惑问谁想愿意去王家帮忙收麦子,只要王家的麦子收割上来就给他放三天的假。
这些伙计基本上除了过年才有机会回家之外平时都是常年呆在酒楼做事,李掌柜突然抛下这么个大果子顿时让底下的伙计们激动了,纷纷表示自己愿意去王家帮忙。
李掌柜看着那些主动请缨的伙计,顿时笑骂道:“一个二个的都是懒货,就想着放假。”
不过酒楼的伙计见他并不是真的生气,所以都不肯放弃这次难得的放假机会。
最后李掌柜选了两个年纪大点并且有家有室的伙计去了王家帮忙,于是被选中的伙计满脸喜气,仿佛不是去干活的而是享福去了,留下一干未被选中的伙计抛出一串的羡慕嫉妒恨和无比怨念的眼神。
…
五亩地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若是王家自己动手收割的话估计要花个两三天的时间,不过有了来客酒楼派来的两个归家心切的伙计卖力的帮忙收割,居然只花了一天半的时间那五亩的麦子便都收割完了。这事儿把一村人羡慕的不得了,背地里为此说酸话的不知道多少。
不过王家人才不在乎这些呢,麦子收上来才是正经的,你再说酸话你家的麦子还在地里头迎风摇曳,啥事都不帮不了。因为先别人一步收割完了麦子,王家晒麦子的地方就大了,也先别一步早早的把麦子脱粒收到了仓中。
等麦子进仓,王杨氏看着那一堆金灿灿的麦粒,更是笑的合不拢嘴。小丫头那个神秘药水泡的麦种真是顶顶好,这用药水泡过的麦种种出来的小麦真的比旁人家的多收了一成半,可以说这一季的麦子绝对是大丰收了。
119 第一笔正式交易
随着小麦的丰收,王家对王冬梅那所谓的神秘药剂更加的信服,都不用她开口就麻利的把精挑细选换出来的黄豆种送到了镇上让她加工,然后再带回来种上。甚至王杨氏还特地跟王冬梅确认了一下,知道稻种也可以泡制后让她帮忙泡制了一百来斤的稻种,然后带着这些稻种便火急火燎的往娘家跑了一趟,跟她爹娘和哥嫂说家里的粮店最近收到了百十来斤的优质稻种,让他们今年种这种新稻种。
同时王杨氏也留了个心眼,说这种稻子中的人不多,让他们也别把这事儿传出去,还说了要是好种的话明年再给弄点稻种回来。
虽然王杨氏这么做有些藏私,但是人与人之间总有亲疏远近,她爹娘和哥嫂总归是她的家人,她有了好东西自然要分些出来给他们,至于旁人,那算了,她还没无私到让小丫头有暴露的危险来帮助别人。
王杨氏的娘家人是知道王老四的小闺女出钱给外孙(外甥)弄了个粮店和小作坊的,所以对王杨氏说的话也没怀疑,同时也保证绝对不说出去。其实这事儿都不用王杨氏特意交代他们也不会把稻种的来源说出去,毕竟种地的谁不想自己种的东西比别人的高产?平时大家有好种子藏着还不来及了,又怎么可能那么大方的跟人分享。就像那些手艺人一样,对自己的手艺都非常的看重,哪怕最后真收了徒弟也不会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徒弟,总会留那么一两手绝活儿自己攥在手里。
正像那句话说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个时候的农民也基本是这么个情况。毕竟这个时代没有杀虫剂也没有化肥,更没有各种机械工具,农民种地收多少真正是看老天的心情,所以能够增产还少病虫害的庄稼种子绝对是非常珍贵的。
交代完了娘家人,又得到了他们的保证,王杨氏便放心了。让大儿子王冬天把那一袋子稻种搬下来,又跟娘家人嘱咐了几句便匆匆忙忙的回去了,毕竟现在可是忙的时候,家里还要种黄豆她也没那么多时间耽搁。
王杨氏的几个哥嫂待她走了以后便将那些稻种均分了。然后王杨氏的大嫂在没人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跟她大哥说道:“也怪小芳那丫头没福气,眼皮子太浅,要不然让她跟在那丫头后头学两年,将来何愁说不到好婆家?”提起这件事,王杨氏的大嫂又忍不住再次叹了口气,“那王家的丫头是真有福气。那么小的年纪就把王家的日子给带着过红火了。”
王杨氏的大哥其实心里挺不看上媳妇娘家那几个丫头的,说实话都挺小家子气,而他媳妇绝对是那个家里出来的奇葩,那好眼力和见识估计全都归到她一个人身上了。所以在媳妇说起她娘家侄女的时候,大哥非常明智的没有去接话。
王杨氏的大嫂也知道丈夫不爱听她提起娘家的几个侄女,所以见他没往下接话便觉得有些无趣,有些怏怏的闭上嘴不再谈论此事。
…
农忙过后,王冬至便将家里新手上来的麦子全拉到了他在镇子上的粮店里。当然了,走的时候也没忘按照现今小麦收购的市价把钱交给王杨氏。起先王杨氏不肯拿,觉得自家的粮店拉走卖了就卖了。还给啥钱?平白的就显得生分了。不过王冬至一本正经的说一码归一码,要公私分明,他不能拿了家里的口粮去贴补店里。
王杨氏听他都这么说了也就把钱收下了,再加上她也想起大儿子辛辛苦苦的帮家里干活,这收上来的麦子有一半的功劳是他的,再加上他现在也成家了,将来还要养活孩子,总不能让他看在家里伺候他们老公母俩却要让几个小孙子跟着受苦。于是她想了想便把王冬至给她的钱转手给了王冬天。
王冬天哪敢要这钱啊,一迭声的说不要。他是家里的老大,将来老公母俩是肯定会跟着他过的。所以爹娘手里的也就等于有一半是他的,就算不会给他也能照顾好爹娘。再说了,爹娘手头宽裕了,他的负担也小点不是。
王杨氏却硬是把钱塞到了他手里:“拿去吧,你也是成家的人了,这人情来往的。手里怎么能没点活钱。”
等王冬天收了钱,王杨氏才又开口道:“以后你几个弟弟肯定会有自己的出路,咱们家娘最亏待的就是你,你几个弟弟都开始学本事了,你却只能跟着我和你爹在家种地…不过,既然你妹妹跟你二弟开了粮店,那你也就好好的在家种地,等收了粮食就拉到店里去,比弄到外头要保险安全,也方便。这样你就在家只管安心的种地,等将来手里有余钱了再多买些地回来,再花钱请几个小工,这样人就轻快了。”
说着王杨氏拧了拧发酸的鼻子,伸手拍了拍大儿子的胳膊:“你跟你媳妇先跟着爹娘苦一阵子,等以后日子就好过了。总归你小妹不会亏待了你这个当大哥的。”王杨氏越说越觉得心疼大儿子,最后心疼的都说不下去了,索性去找村里几个那几个平日里最谈得来的妇女一起纳鞋底去。
…
粮记来了一个粮商,是去来客酒楼吃饭时李掌柜给介绍的。起因是他觉得来客酒楼的馒头味道特别的纯,有一股小麦的清香在里头,偏偏那馒头还白的跟雪一样。出于职业的敏感嗅觉,他觉得这并不是来客酒楼的面点师傅手艺多么多么的了得,而是这做馒头的面粉真的好。再加上他又跟李掌柜认识,所以就问了李掌柜这面粉的出处。
李掌柜也没隐瞒,便把王冬梅和王冬至俩人合伙开的粮店告诉了他,说这些面粉就是从粮记买来的。还说起先也只是那粮店开张他去捧个场买了百来斤的面粉意思意思。结果等馒头做出来才发现那馒头雪白雪白的,而且味道也特别的好,所以后来就一直从粮记买面粉用。
那粮商听完了里李掌柜的话眼睛顿时就亮了,这面粉绝对是难得的精细面,就算是那些商业比较发达的大省,品质这么好的面粉也是难得一见,大部分都入了那些富贵人家,普通人一般很难见到。这样一想,他便从这里面嗅到了一丝商机。就冲着面粉这么好的品质,如果他跟那家粮记签订了契约以后只给他一人供货的话,那么他想不发财都难。
李掌柜自然是看出了朋友的心思,于是开口劝道:“阮兄,我劝你最好还是打消买断的念头吧,你别看那粮记的小东家年纪一个比一个小,但是做其生意来那脑子可是灵活的很,一点都比你和我这样的老家伙差哪里去。”
“哦?”姓阮的粮商听了李掌柜的话不但没放弃反而还对王冬梅的那个粮店更加的感兴趣了,“那店里的小东家真有李兄说的这么精怪?那我可要好好的去会一会了。”
李掌柜看着斗志昂扬的老友半晌无语,最后还是同情的拍了拍他的肩膀,无声的给他打气:加油,保重啊,兄弟。
对于李掌柜的举动姓阮的粮商不以为意,而是摩拳擦掌的一路寻到了粮记,原本他已经做好了面对年轻掌柜的心里准备,可是等真看到人的时候却仍旧忍不住愣了一下,甚至直觉自己走错了门,还木呆呆的退出去抬头瞅了一眼门楣上的牌匾,见上面的确是写了“粮记”两个字才总算是确定自己没有做错门。
姓阮的粮商抹了一把脸,终于忍不住在心里感慨道:果然是后生可畏,那么大点的丫头居然就是二掌柜,他们这些老家伙果然是过时了,难道现在的孩子都这么精怪不成?
其实也怪姓阮的粮商运气太好,正好赶上了王冬梅过来用系统加工粮食,等加工完了出来准备走的时候就让他给遇上了。
王冬梅一次性加工了将近一千斤的小麦,早累的两腿跟软面条一样无力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