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刘亦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哈佛女孩刘亦婷-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两餐饭我都尽量吃多吃好,能吸收多少是多少,惟一不吐的早餐更是每天保证两个鸡蛋,10点多还要加餐喝豆浆。。。。。一句话,自己再难受也要满足胎儿的需要、我想,这大概是所有独生子女母亲的想法&;#0;一只许生一个的现实,已经使政府号召的“优生忧育”变成了我这一代人自发的愿望。

得到《早期教育与天才》之前,我已经看了好几本科学喂养孩子的书,在怎样使孩子健康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但怎样把孩子培养成聪明能干的人呢?除了靠遗传,我还没有找到什么办法。

从遗传的角度来说,刘亦婷的父母两方似乎都有一些可夸耀之处。婷儿的爷爷是一个精力充沛、头脑清晰、记忆力过人的老干部,婷儿的姥爷则是一个才华横溢、意志顽强、恃才傲物的老“右派”。婷儿的姥爷言可原名谈济民,据他说,解放前他在家乡看过族谱,族谱上记载着:谈家的祖先是汉代的太史公司马谈。后来司马谈之子司马迁受了宫刑,被认为是家族的奇耻大辱,族人为避辱避祸,遂改姓“谈”。

族谱的记载固然令人兴奋,但毕竟是无法查证的传说,何况克雷洛夫早就在他的寓言《罗马的鹅》里说过:“就算你们的祖先真地是将军,但你们仍然只是罗马的鹅!”

事实上,再好的遗传也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潜质,要想取得社会学意义上的成功,任何人都只能靠后天的努力。

在这种心态下,我得到了邱校长赠送的《早期教育与天才》,可想而知,我有多么兴奋和感激!

打开眼界,造就“天才”不是梦

得到那本《早期教育与天才》之后,我如获至宝,每天从杂志社下班回来都要捧读到深夜。早期教育先行者们的辉煌成就,使我大开眼界。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培养孩子的具体做法,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

书中首先介绍的,是19世纪初的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过程。

威特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有创造性的乡村牧师,也叫卡尔·威特。还没有孩子的时候,他就提出了必须从幼儿开始教育子女。用他的话来说,“对子女的教育必须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他确信,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威特牧师的儿子生于1800年7月,小威特出生之后显得比一般的婴儿要傻,邻居们都认为他是个白痴。小威特的妈妈也说:“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费力气。”威特牧师虽然感到沮丧,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为了儿子十七八岁上大学时不至于落在其他同学后面,他决定仍然按计划进行早期教育的试验。谁也没有想到,试验的结果竟会那样令人吃惊。

威特八九岁时,就能够自如运用德、法、意、英、拉丁和希腊语6种语言,而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威特9岁那年考上了莱比锡大学;不到14岁,就由于提交数学论文而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时成为优秀的法学家和研究但丁的权威。威特一直讲学到83岁逝世为止,度过了幸福、快乐和有价值的一生。

值得庆幸的是,威特的父亲把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几乎绝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几部了。有趣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里藏有一册,据说是美国的惟一珍本。因此该图书馆把它作为珍品,陈列在贵重品室里、凡是有幸读到这本书并且按书中的方法去做的父母,都像威特父亲一样,成功地培养出了极其优秀的孩子。

本世纪初,美国的一位神学教授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之后,用威特父亲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儿女,把13岁的儿子巴尔和15岁的女儿利娜分别培养成了哈佛大学和哈佛女子学院的少年大学生。另外一位11岁的哈佛大学生塞德兹和18岁的哈佛博士威纳,也是这本书的受益者。他们的父亲都读过《卡尔·威特的教育》,也都把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过程写成了书。

他们的成就和著作,在20世纪初期引起了一位日本学者木村久一的注意、为了使日本民族多出天才少出庸才,木村久一于1916年写了《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介绍威特父亲及其追随者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这本书引进的早期教育学说,对提高日本人的民族素质,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

我至今不知道是哪位好心人把《早期教育与天才》译成了中文。我只知道,应该永远感谢这些早期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他们给所有渴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的父母亲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许多父母已经按书中的方法培养了数百个中国早慧儿童。刘亦婷被几所世界名校所看重的优秀素质,也是用的书中的方法打下的基础。

那会儿,我根本想不到,由哈佛图书馆里的孤本藏书所传播的教育思想,最终会把刘亦婷引向哈佛。

反复研读,立志开发女儿潜能

读完《早期教育与天才》,我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心愿…………只要我生出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我一定要把她培养成能力超常的人!为此,我反复研究威特父亲的教子方法,琢磨他的教育思想。

威特父亲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出生后到五六岁时的教育。”

威特父亲认为,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多一点,有的孩子少一点、然而这种差异是有限的。假设天生的天才天赋为100,那么生就的白痴其天赋大约只能在10以下,而一般孩子的天赋大约只能在50左右。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同样有效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取决于其天赋的多少。可是一般孩子大都受的是不够有效的教育,所以他们的天赋连一半也发挥不出来。比如说天赋为80的只能发挥出4O,天赋为60的只能发挥出30。如果父母实行可以把孩子的天赋发挥到八九成的有效教育,即使孩子的天赋只有50,也会超过天赋为80的孩子。当然,如果对天赋为80的孩子实行同样的教育,那么前者肯定是赶不上后者。不过,生下来就具备高超天赋的孩子是不多的。大多数孩子的天赋大约都在50左右…………对一个有志于实施早期教育的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威特父亲敏锐地意识到:要使孩子的天赋发挥出八九成,必须尽早开始教育。这一点已被后世的生物心理学所证实。因为儿童的潜能有遍减法则。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能的儿童,如果从0岁就对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长为具备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具备8O度能力。如果从10岁才开始教育的话,充其量只能具备60度能力。

根据现代科学家的研究,产生“儿童潜能递减法则”的原因是这样的:每个动物的潜能都有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不论哪一种潜能,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例如小鸡“追随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生后4天之内,如果在最初4天里不让刚生下来的小鸡跟在母亲身边,那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小鸡“辨别母亲声音的能力”的发达期大致在生后的8天之内,如果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这种能力也就永远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发达期也有一定时限,如果这段时间里把小狗放在一个不能埋食物的房间里,那么它就永远不会具备这种能力了。我们人的能力也是这样,宝贵的儿童潜能如果不在其发达期给它发展的机会,也会一个一个枯死。反过来说,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原因也在于此。

但是19世纪初期的人们并不懂得这些,除了几个知情者外,人们都说卡尔·威特是天生的“天才”,而不是教育的结果。威特父亲的教育思想也并没有在德国普及。我想,也许“天赋比教育更重要”的说法对大人比较“有利”吧…………既可以自我安慰,又可以逃避责任。但是如果威特父亲也这样想的话,他就培养不出如此优秀的儿子了。

怀孕期间的阅读和思考,使我明确地认识到:除了生活上的科学喂养,培养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杜绝“儿童潜能递减”的现象,对孩子的每一种潜能,都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发展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好在婷儿的生父和我看法一致,他也想用威特父亲的办法把女儿培养成智力超常的人。

第二章 早期教育,从0岁开始

(妈妈刘卫华自述)

初临入世,婷儿多灾多难

思想准备完成之后,我就像威特父亲所希望的那样,把怀孕期间一切不适的感觉,都看作孩子向我走来的脚步声,欣喜而平静地期待着孩子的诞生。并准备在孩子半个月大的时候,正式开始始将要影响孩子一生的早期教育。

1981年春,为了打扫单位分给我的一间平房,我累得提前10天临产了。熬过31个小时的剧烈阵痛,期盼已久的孩子终于出世了。接生的护士长告诉我:“是个妹妹!6斤1两!”

我精疲力尽地撑着眼皮追寻女儿的身影、因为她哭不出来,护士倒提着她的双脚不停地拍打她的背。她睁着两只又黑又亮的大眼睛,直直地看着我。圆圆的脸蛋鼓鼓的,还有个小双下巴呢!皮肤也很好,几乎没有新生几常有的那些皱纹,简直像个半透明的红苹果。

尽管我不信神,尽管我知道这是我孕期食谱的功劳…………这个孩子是用鸡蛋和水果堆出来的,我还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感谢上帝,感谢他赐给我一个发育正常而且吸收了父母优点的孩子。我急切地等待着用威特父亲的方法,把女儿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素质优秀、有能力创建理想生活的人。

然而,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

由于羊水多,胎动厉害,婷儿出生时因脐带绕颈差点窒息。护士们忙着抢救又是打针,又是输氧,好不容易才哭出声来,保住了小命。

忙乱中,婷儿的脐带没有剪好,被留长了,又没有扎紧,本来7天就该脱落的脐带,一直拖了12天才脱落。然后又老有渗血,一直拖到20天才干。这20天哪,哪一次喂奶前给婷儿换脐带绷带不像打仗一样啊!可怜的女儿,又饿又痛,哭得气都接不上来。

脐带干了之后终于可以洗澡了,她又拉开肚子了。一天十几次,什么药都吃过了,仍然止不住,也查不出原因。满月不久就住进了医院,为了输液把头发剃得像瘌子似的,腹泻仍然止不住、喂奶也拉,喝水也拉,血色素不断下降,瘦得跟猴儿似的。

姑姑说:“婷婷这样多灾多难,还不如改名叫‘难难’呢!”

奶奶的熟人甚至建设:“婷婷病成这个样,不如不要算了,再生一个吧!”奶奶回答说:“孩子是妈妈的骨肉,能舍得吗?”

听到这话的晚上,我流着眼泪在育儿日记上写道:“女儿啊!你即使成不了不平凡的人,妈妈和爸爸也永远爱你,保护你。。。。。”

那时候,我为婷儿流了多少泪呀!我既担心脐带的磨难影响婷儿的性格,又担心在头三个月里因为腹泻营养不良而妨碍大脑发育。我真想让女儿回到我肚子里重新降临人世,让一切都从头开始,好避开这日益严重地危胁我女儿身心健康的无名病魔。

直到婷儿的爸爸经人介绍找到了成都有名的中医“王小儿”王静安医生,我们才知道,腹泻不上的罪魁祸首竟是我那又浓又稠四个婴儿都吃不完的“油奶”!

其实在住院的时候,化验室就化验出我的奶“脂肪球满视野”,但医生只是让我将奶吸出来脱脂后继续喂孩子。经验丰富的“王小儿”一听病情,马上让我停止喂奶,改吃一星期的米浆,并开了一副健脾利水的中药。婷儿当天就不拉“水样蛋花便”了,腹泻56天的苦日子,终于熬到了头。

刺激大脑发育,从训练五官做起

尽管婷儿出生后多灾多难,我仍然没有放弃对她实施早期教育的计划。但究竟从哪里着手才最快、最有效呢?

根据《早期教育与天才》中介绍的美国教育家斯特拉夫人教育女儿的方法,我决定从训练五官(耳、目、口、鼻、皮肤)、刺激大脑发育开始。因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生理基础,充分刺激孩子的感觉器官,能够促使大脑各部分机能积极活动,形成积极的条件反射,调节大脑的各种功能。如果孩子大脑的各个功能区都能够发挥出最大效能,她就会成为一个聪明伶俐的人。

婷儿出生后的头半个月里,我除了尽力保障她一天22小时的睡眠之外,就是坚持定时给她喂奶,喂水,使她的生物钟一开始就形成规律、直到她能吃饭后,两顿饭之间仍然是只许喝水不许吃别的,免得她的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也老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脑。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胃过于疲劳大脑功能就减弱。威特父亲也认为,如果让孩子的精力只用于消化,那么大脑就不会得到很好发展。因此,他严禁威特随便吃点心、零食,即使为了给孩子加强营养,也规定有固定的吃点心时间。我对婷儿也是这样。

当婷儿的脐带长好后,我们每天都给她洗澡、按摩手脚和做婴儿体操,这样既能发展她的触觉,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的灵活、每次做完体操,我都要让婷儿抓住我的手指练习“起来”,由于婴儿与生俱来的“把握反射”,她就像吊单杠一样用力拉起自己的上身、等到两个月大反射消失时,她的胳膊已经练得相当有力,为提前进行爬行训练创造了条件。

这种体能训练对增强婷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很有用。从小到大,婷儿的脸和头从来都没有受过伤,每一次摔跤她的手都有力地支撑着上身,最多手或胳膊上擦破点儿皮。在她1岁8个月的时候,还自己救了自己一回呢。那一次她爬上两米多高的攀登架后突然一脚踩空了,我在攀登架对面来不及跑过去,心里绝望地喊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