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刘亦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哈佛女孩刘亦婷-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去演。结果正如我估计那样,婷儿一听就懂,很快就能“入戏”。可以说,小英在剧里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婷儿听导演或我“说戏”之后即兴表演的。

对儿童演员来说,最头疼的就是拍“哭戏”,不巧的是,在上下两集《桃花曲》中,小英竟有四场“放声大哭”的戏!为了拍好这些哭戏,自然生出不少拍摄趣闻,我把拍哭戏的趣闻都写进了《有趣的小演员》中的“小英四哭”:

拍笑的戏好玩儿,拍哭戏就不好玩了,偏偏小英还得哭四次!婷婷是妈妈陪着来拍电视的,把婷婷弄哭,自然成了妈妈的任务。

第一次哭,是小英的奶奶治好麻风病回家后,同学的妈妈不许他跟小英玩儿,小英被摔倒在路上,吓哭了。为了拍小英哭的特写,婷婷可吃了苦头。妈妈以为狠心揪一下女儿的屁股,婷婷马上就会哭的。不料婷婷刚拍了“抬花轿”的戏,高兴劲儿还没过去,妈妈使劲揪了七八下,她还在笑着来饶,直到实在忍不住肉痛,才“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为了拍出憋了半天才哭的效果,导演故意吼道:“闭上嘴巴!不许哭!”婷婷赶快闭上嘴巴,竭力忍住哭。导演喊:“哭!使劲哭!”她才痛痛快快地哭起来。拍完特写,导演连忙跑过去把婷婷抱起来一个劲儿地安慰:“别哭了,别哭了,已经拍完了。婷婷真乖,你要是笑一下,就是最好的小演员!”这话真灵,婷婷果然笑了。

第二次哭和第三次哭其实是一场戏,小英被同学们欺负,不想读书了,桃花气得打哭了她。为了拍摄方便,必须先拍挨打之后哭的镜头,再拍挨好和母女抱头痛哭的近景。这样一来,挨一次打非得哭两次才行。这回妈妈再也舍不得揪了,想起婷婷最怕妈妈离开她,妈妈请女演员罗秀春到拍摄现场说:“婷婷的妈妈走了,她单位上刚刚打电话叫她一个人先回去。”婷婷不知真假,眼泪一下就上来了。妈妈从录相监视器里看到女儿哭得那么伤心,心里直发愁:还得哭两次呢,可怎么办哪?!

没想到,第三次哭却十分省劲儿。桃花妈妈打得并不重,婷婷却哭得很伤心。导演一喊:“停!”桃花妈妈连眼泪都顾不上擦,就担心地抱住婷婷边擦边问:“打得疼吗?”婷婷却甜甜地一笑:“不疼,桃花妈妈,真的不疼。”拍完戏,妈妈问她:“这么容易就打哭了?”婷婷得意地说:“开始我是假装在哭,我心里想着哭吧,哭吧!就真地哭了。”导演听见了大感惊奇,说:“嘿,这么小的孩子居然也会用‘第二自我’来演戏!”

让小演员哭并不难,难的是哭得再狠也不忘演戏。最后一次拍哭,婷婷就真地耍起横来了。刚刚拍完同学打掉小英的课本,把小英推倒在泥地里的戏,婷婷就非要按干净裤子。妈妈不答应,还故意拿脏裤子上的“蛔虫卵”“苍蝇卵”来吓唬她。婷婷气得大哭起来,摄像机连忙对准了她。导演对婷婷喊:“快说,我的书。。。。”婷婷根本不理他,只管哭叫:“打妈妈!讨厌妈妈。。。。”直到妈妈说:“听话!趁着蛔虫卵还没变成虫,赶快把戏拍完!”婷婷才伤心地哭叫起来:“我的书。。。。我的书包。。。。”

凑巧的是,《桃花曲》在中央电视二台放映的时候,姥爷和姥姥刚好买了彩色电视机,当他们从屏幕上看到日夜思念的婷儿时,真是高兴得嘴都会不上了。我们则把婷儿得到的2O0元片酬加进了买电视机的专款,这台富有纪念意义的18卧式老彩电,到现在我还舍不得换呢!

母女对话录,入选《新中国的一日》

拍电视剧的兴奋劲儿刚过去,各大报纸上同时刊登的“《新中国的一日》征文活动启事”又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在选修“中国现代文学史”时了解到:半个世纪前,以茅盾为首的一批进步文化人曾经发起编辑了一本大型报告文学集《中国一日》,这部征文集通过众多普通人的笔,为1936年5月21日的中国照过一张“像”,它为唤醒中国人的救亡意识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没想到,50年后的今天,又有一批有心人想在同样的时间、以同样方式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摄一张“像”,既可给渴望了解中国近貌的中外朋友们以直观生动的印象,又可与50年前的中国做一个对比。《新中国的一日》编委会呼吁各界人士都把1987年5月21日这一天的经历、感受写下来寄给他们,入选的征文将由华夏出版社结集出版。

这则启事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编委会共收到稿件13000多份,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都踊跃地参加了征文活动,如宋希濂、费孝通、夏衍、杨沫、聂卫平、沈醉、叶永烈、程乃珊。。。。等等。我和无数热爱祖国的公民一样,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加这次有益于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横断面的征文活动,把当代中国社会一日中的点滴留给后世”。而且我还希望有婷儿这样的接班人在50年后再次发起《新世纪中国一日》征文活动,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于是,我在5月21日之前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婷儿听了,并且告诉她,我准备把她当时正在做的一个智力训练活动“家庭新闻发布会”写下来。婷儿对此也很感兴趣,那天一出幼儿园,我们在路上就开始了问答,回家以后,又用录音机把我们的问答重复了一遍,然后再根据录音整理成了这篇应征的稿件:

幼儿园里的“新闻”一一刘一婷答妈妈问

妈妈:婷婷,你先做个自我介绍好吗?

婷婷:好吧。我叫刘一婷(“亦婷”是后来继父帮她改的),是成都币第3幼儿园大(2)班的小朋友。我今年6岁,是3月份过的生日。满了6岁以后,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妈妈都要让我“发布新闻”。我总是一坐上“专车”(妈妈的自行车后座)就开始讲幼儿园里的各种事情。妈妈边骑车,边给我的“新闻”评分。有的评成“好新闻”,有的评成“一般的新闻”,还有的干脆就评成“不是新闻”,真好玩儿!

妈妈:今天不比往常,咱们要把幼儿园的新闻写下来,寄到华夏出版社,印到一本书里,你还记得是什么书吗?

婷婷:《新中国的一日》,书上全是5月21日的真事儿,对吗?

妈妈:对。这本书是隔了5O年才出第2本呢!这回咱们能不能被选中,就看你今天有什么新闻了。

婷婷:别担心,妈妈。今天我得了好多新闻呢!

妈妈:是什么事儿啊?

婷婷:星期二的幼儿园体操比赛出结果了,我们班得了个第1名。这个新闻不错吧?

妈妈:不错!这下你们班就有两个第1名了。

婷婷:这个第1名和上一次的第1名名不一样。上次跳《小螺号》,是幼儿园自己搞的比赛,我们得了第1名,只是给大(2)班争了光。这一次体操比赛,我们是代表三幼去的,是全东城区的第1名,这可是给全幼儿园争的光哦!比赛那天,我们班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人做错动作,也没走错队形。可惜你没去看。

妈妈:是挺可惜的,不过我更愿意让你讲给我听。

婷婷:为什么呢?

妈妈:好处可多啦。你想想,为了给妈妈“发布新闻”,首先你得注意观察吧?观察到了,还得把话想完整了,才能说清楚吧?经常练习,你就变得会看、会想、会说了。比起刚刚开始“发布新闻”的时候,你不是进步多了吗?

婷婷:是的,现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总是表扬我词儿用得好,反应也快。

妈妈:这都是练出来的,对吗?

婷婷:对。妈妈,我们今天学了一首新儿歌,可好听了,我背给你听好吗?。。。。。糟糕,第一句我忘了。妈妈:那就从第二句开始背吧。婷婷:好吧。。。。。。。好像大桥两边架。我从上面走过去,迎接外国的小娃娃。你好呀,你好呀,美国的小尼娜。

你好呀,你好呀,

日本的小樱花。

欢迎你们到我家,

庆祝“六·一”儿童节,

全世界小朋友是一家。

妈妈:嗯,挺不错的,第一句是不是跟彩虹有关哪?

婷婷:就是就是!我想起来了,“一道彩虹天上挂,好像大桥两边架”,哈哈。。。。

妈妈:好了,婷婷,咱们结束把。你还得练习报幕呢!星期六就是23号,东城区幼儿文艺汇演就要开始了。明天晚上咱们要看《坎坷》(墨西哥电视连续剧),也练不成,全靠今天晚上了。

婷婷:好吧,妈妈,再让我说最后一个新闻吧,一分钟就够了。你看着表啊。预备,开始!今天中午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我发现嘴巴里长了两个小尖尖,顶得牙齿很疼。

妈妈:让我看看。唉呀婷婷,你要换牙了,乳牙还没掉,新牙就冒出尖了。人家都是7岁换牙,你怎么6岁就换牙了?

婷婷:我们班好多小朋友都在换牙呢,蒙肖、罗凯、杨丽娜、黄奇。。。都是6岁。曾医生说,独生子女营养好,发育得快。

妈妈:噢,是这样啊。喏,咱们到家了,下来走吧。

一年后,我在《(新中国的一日)的编辑经过》中看到,“在13000份稿件中,从6岁稚童到百岁老人,没有哪一个年龄层没有来稿。”这个“6岁稚童”说的就是婷儿。我们的稿件经过了先后4次筛选,而且因为“北京、江苏、四川、辽宁是来稿最多的地区,其稿件只好从严选取”,但最终还是脱颖而出,和480赢入选征文一起载入史册,成为反映当代中国的一个小侧面。

能以这样的“成果”为婷儿的幼儿时代画句号,我已经相当满意了。

第五章 小学阶段:塑造灵魂+训练技能(一)

(妈妈刘卫华自述)

为了把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我早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可能争取让婷儿受最好的教育。然而,一个既无权又无钱的单身母亲要想让女儿受最好的教育又谈何容易!

婷儿满6岁的时候,恰好成都市教委把7岁上小学的规定改成了6岁上小学,帮我去掉了6-7岁这一年怎么办的心病。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种信息,简直让人无法安心。

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下,家长只能按保送重点中学的名额多少来衡量小学质量的好坏。那几所有较多保送名额的市重点小学,都不在我家附近,婷儿凭户口是上不了这些好学校的。除非我能给这些市重点的校办工厂联系上能够带来3万元利润的业务,或者是直接给他们送上1万元教育赞助费,婷儿才能在这些教学水平一流的小学里读书。可是对我来说,别说是1万元,就是1千元当时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完全凭户口上学,婷儿能进的恰好是成都最差的两所小学,这两所小学每年仅有一两个升入重点中学的名额,其余的学生都将进入成都最差的两所中学,这些中学很多年里都没有一个人能考上大学。

这样的前景简直让人不寒而栗!在三幼的毕业联欢会上,老师让我代表家长发言时我都忍不住提到:“能在教育水平一流的三幼度过童年,是孩子们的幸运,遗憾的是,包括婷儿在内的大多数孩子不能在一流的小学度过少年时代。。。。”

那时候,幼儿园毕业班的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找一个好小学,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婷儿的好朋友泱泱(她将在婷儿日记里多次出现)住在省文联隔壁,她父亲的单位出面,把当年的适龄儿童都送进了东城区重点校商业场小学。商小虽然比不上市重点,但每年也有十来个进重点中学的名额,其余的毕业生也有机会进入成都市的二三流中学。婷儿的另一个好朋友王玉(她也将在婷儿日记里多次出现)父母都是工人,只能听天由命。(这对深爱女儿的父母也采取了自己的对策,那就是坚持让女儿跟前面提到过的袁老师学绘画,用出色的美术专长来弥补小学文化课教得差的不足,最终使女儿走上了以美术为专业的路。前天一一2000年4月26日刚刚传来喜讯,王玉已经被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保送上四川美术学院,成为又一个在逆境中脱颖而出的范例。)

我不想听天由命,可我既没有可以给市重点校写条子的社会关系,我们单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或权力把适龄儿童送进区重点校。在这个关键时刻,又是我的同事和他的妻子吴老师帮了我一把。他们主动帮编辑部的两个孩子联系了一所刚刚升级为区重点的小学,这所重点校比商小远,需要赶两站公共汽车再走半站路才能到,它的好处是校园大,环境也比商业场安静得多。最重要的是,它也有十来个升入重点中学的名额,虽然它的学生比商小多得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比商小大得多,但有机会总比没机会强。

未进小学门,先有“大”目标

尽管我非常重视婷儿的教育,但我从来没有为婷儿具体设想过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只是在给婷儿讲述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故事时,有意用无限钦佩的口吻称赞他们是“为人类作出了贡献的人”,并且勉励婷儿长大了也要为人类作贡献。在我的感染和灌输下,婷儿很小就理所当然地认定:“我长大了也要当为人类作贡献的人。”

联系学校的整个过程,我都尽可能带着婷儿一起去,让她从一开始就知道,为了实现“长大为人类作贡献”的理想,首先要争取受最好的教育。看大人们为此奔波劳碌费尽口舌,小小的她也情绪性地感受到,争取上一所好学校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不容易!

从感情上来说,婷儿很想和王玉继续当同学。我对她解释道:王玉要上的那个学校只有一两个保送名额,很容易被享受加分的“区三好学生”占用。婷儿说:“那我就争取当‘区三好’嘛!”我告诉她:“你有这个想法当然很好,但是‘区三好’不确定因素太多、我们只能做到在学习上公平竞争。我们不怕竞争,只怕没有机会竞争。你只要毕业时总分排在前3名,10个保送名额怎么也会有你一个,因为一个学校最多只有两三个‘区三好’。就怕你只能排到八九名,别人一加分就把你挤下去了。如果你上不了重点中学,就受不到最好的教育,要想像安徒生爷爷(这是她幼年最崇拜的人)那样为人类作贡献就更困难了。”

从婷儿后来的成长过程来看,这番话给婷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她遥远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