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渐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山渐青-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许清与红菱来到于清泉的船上,船上于清泉他们还带了两位红颜知己游湖,都是清丽的俏佳人,一桌素斋,几杯清酒,淡雅怡人。

众人落坐,于清泉先开口道:“在下对子澄之才十分仰慕,词作堪称一绝,特别是制神臂弓,建银行,建船厂,种种举措着实让在下佩服不已。未料今日竟能得与子澄于这西湖之上偶遇,实乃三生有幸。”

许清一直以来都是剑走偏锋,文人士大夫虽对他的奇思妙想赞叹,但很少露出这种由衷的佩服之情,见到于清泉竟如数家珍的提及他的作为,许清反而有些诧异。

“哦,两位对银行和船厂似乎也有高见,今日闲来无事,咱们正该好好聊聊。”难得遇见有人认同的自己的举措,许清也来了兴趣,望着于清泉和冯雨笑道。

冯雨身边的俏佳人起身为许清和红菱斟满酒,然后款款退到冯雨身边坐下,舟外荷花香清远,坐中玉人胭脂轻。远观近看总觉心怡。

于清泉此时也忘了要听红菱抚琴了,兴致勃勃地开口道:“在我看来,子澄于银行船厂两样举措,都是经世致用的大手笔,银行可以把民间散落的钱财聚集起来,为朝廷所用,并将极大地促进各地的货物流通,使市面更加繁荣,加上子澄提出由银行给民户提供青苗款,逐步建起国家粮食储备,皆乃神来之笔啊。”

于清泉说到这里望了望许清,见他没什么表示,复与冯雨开心一笑,接说道:“至于船厂,想来子澄自是要发展海外商贸,海外行商利润惊人,人所共知,只是风险也极大,十船出海,返者往往不过三四船,子澄大力研造适航海外的大船,据说还提出一条海丝绸之路的设想,我常与安溪论及,诸事若成,子澄来日必成我大宋第一名臣。”

于清泉不愧是官宦之后,幸好许清未及多饮,否则非被他夸上天去不可。

其实许清提出由银行发放青苗款,思路就是后来王安石实施的青苗法,只是王安石纯粹是为了抵制土地兼并,没有顺势提出粮食储备而已。

青苗法无疑是一条很好的改革法规,可惜实施时,在下面的环节上出了问题,成了地方官员营私舞弊的帮凶。

于清泉说完要和冯雨起身给许清作揖,许清赶忙摆摆手制止,然后徐徐对两人说道:“二位仁兄不必过喻,几条策略之中,我一直最担心的是利用青苗款建立粮食储备这一条,涉及面太广,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两位仁兄可有什么方法,防止地方上阳奉阴违、营私舞弊?”

红菱第一次见到许清以如此严谨的态度,和别人讨论有关国家大计的事情,以前许清从没跟她提及这些,她甚至不知道许清曾提出过这些构想,不禁看着他有些痴了。

冯雨沉吟一下先开口道:“青苗款可以有力地抑制土地兼并,粮食储备对控制市场粮价,防止谷贱伤农,及朝廷应对天灾时都有莫大的好处。然而青苗款一但实施,必将剥夺那些地主、官僚对老百姓的放贷权和剥削权,而他们往往就是通过这些手段来兼并土地的,所以,朝廷要有应对他们群起反对的准备,这要官家和朝中大臣上下一心,强力支持才行。”

冯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核心的问题,这也是许清虽然提出,却迟迟没有实施青苗款的主要原因。

于清泉点点头说道:“为了防止地方官员作弊,我认为必须由朝廷另设机构;培训人员,专门负责这项政策的实施,把地方官员士绅营私舞弊的途径完全切断;人员不需太多,每县只须几个人,负责对自愿贷款的农户进行统计监管,等到收粮时再临时另聘人员进行收购及转运即可。”

许清听了非常高兴,两人能想到这些已是难能可贵了,光这两样看法就说明两人绝非庸才。

许清对青苗款的施行,原来就没打算通过地方官府来发放,而是由农户直接从银行贷出,收粮时再由地方官府协助。

于清泉则提出另设机构,完全把地方官府撇开,断绝他们从中伸手的可能,确实更保险些。

后世对王安石的青苗法有极多的攻击言论,但许清一向认为,青苗法本身是一项良法,只是王安石实施时,忽略了地主官僚抵抗的强度。

青苗法本身就极大地损害地方官僚士绅的利益,还要他们去负责实施,想不失败都难。

王安石的青苗贷款利息为40%,这是最受人攻击的地方,认为这是朝廷在榨取老百姓钱财,但这和地方士绅百分之两三百的利息相比,已经是非常温和的了。

而且这40%只是本金的利息,并非总产出的40%;打个比方,一户老百姓种了10亩地,一亩地需要5斤种子,10亩就是50斤,这样就需要农户向朝廷贷50斤种子。

规定利息是40%,这样在粮食收成以后,农民就需向朝廷连本带利归还粮食70斤。

倘若正常年景,一亩地收200斤粮食,那么10亩地就收2000斤粮食,农民从这2000斤粮食中拿出70斤归还朝廷还是很容易的。

所以许清认为,后世拿高利息来攻击王安石的青苗法并不成立。而且许清此次打算发放青苗款时,利息至多10%。

因为他规定是用粮食来还贷,在粮食转卖这一块还可以有一些盈利,这就足够了,本身他这项青苗款的策略,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几人在船上把酒讨论半日,谈论的多是些时政策略见解,彼此之间相谈甚欢,不觉间都有些惺惺相惜。

于清泉与冯雨都那种非常务实之人,诗词才学虽都不错,但他们更侧重于经世之学,冯雨虽然还没通过科举出仕,但同样言必切中要害,让许清如遇知音。

最后许清试探着问道:“二位大才许清佩服不已,若将来青苗款实施,两位兄长可愿出来相助?”

于清泉爽朗地笑道:“子澄客气了,如此利国利民之举措,若能参与实施实乃我等之荣幸,我于清泉别无二话,静候子澄佳音就是。”

许清闻声大喜,吕夷简罢相已在预料之中,一场牵动整个大宋的变革必将到来,到时青苗款方案的通过也水到渠成,若真能让于清泉和冯雨这样实干型的人才来实施,成功的可能性将更大。

得了于清泉肯定的答复,许清尚不知足,转头望向冯雨,目光灼灼,冯雨摇头苦笑道:“子澄,你我一见如故,言谈投机,不是我不肯出面相帮,只是我如今还没通过科举……”

许清哈哈一笑道:“安溪兄不必担心这个,到时我自会在陛下面前给安溪兄推荐一二,陛下乃英明之主,以安溪兄的大才,不难得到陛下的赏识,而且出来任事也不影响安溪兄参加科举,权当先练练手如何。”

冯雨心动了,大考要等三年之后,若能在举前做出一翻事来,对自己的科举之路将起到极大的帮助,而且若真得许清在赵祯面前举荐,将来仕途也会平顺得多。

许清最后加一把火,如同一个拿着萝卜诱惑小白兔的大叔。他含笑接着说道:“安溪兄若有空,不妨与我一同去京城走走,太学里的曾巩等人皆是一时之才,到时我介绍给安溪兄认识,而且我与欧阳学士,还有晏相都略为熟识,到时一并给安溪兄引见引见!”

许清搬出欧阳修和晏殊来,这两位可是时下士子心目中的大神,若能拜在他们任何一人的门下,都是此时士子们无比的荣耀。

两位大神一祭出,果然一击必杀,冯雨喜色满面,起身向许清连连拜谢。

第一百一十一章亮着的灯光

这次吴静邦将会留下在杭州一段时间,直到把龙井茶园的事情安排妥当为止。

许清对茶园也十分重视,这将是他今后最大的财源,可惜他没有商业上的管理人才可用,而且就目前来说,吴静邦完全可以放心。

这让许清不由得又想起梁玉来,梁玉绝对是一个极佳的贤内助。

如果许家的产业今后有她来打理,加上许清一些先知的优势,许家将来在大宋不敢说富可敌国,但排个前十未必有多难。

当然这些并不是许清看重梁玉的主要原因,难却的是梁玉的一片深情。

梁思训身体不好,这次没有和其他获赦的股东一样直接回江南,而是留京休养,许清想着,或许这次回京应该把梁玉的事情理清楚了。《白蛇传》自然不能再说了,那就改唱一出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吧。

许清对岸上相送的吴静邦、于清泉、冯雨等人拱拱手,唉乃一声船儿逐波而去。

两岸风光来时已经看过,一路上许清更多的是在舱中品茶,或听着红菱的琴声入眠。

这次杭州之行可以说收获极丰,让许清心情无限好,小颜和小芹心情也很好,临行前吴静邦送了红菱一块美玉,连带着她两也没落下。

送她们的虽不及红菱那快珍贵,但就许清粗浅的眼光看来,送给她们俩的每块至少也值个千儿八百贯。

“小颜啊,现在你可比少爷有钱了,这一路上的开销就由你来出吧!”许清搂住得意洋洋的小颜打趣着。

小丫头倒毫不迟疑地把玉往许清手上一放,慷慨地说道:“少爷没钱用了嘛,那你拿去好了,反正人家的就是少爷的。”

连小芹见了都赶紧把她那块往许清手里塞,倒让许清小小的感动了一把。

抚着两人的脑袋说道:“跟你们开玩笑呢,少爷还愁没钱花吗?在这江南地面上,咱们随便走到哪里,都会有人给咱们安排好一切的,有钱没钱有什么关系;少爷我饿了自然有人给张罗宴席,少爷我累了,自然有人给安排好住宿,少爷我闷了,自有人请来大群娇滴滴的美人侍……”

红菱见他越说越不象话,忍不住向他伸出玉指,许清很识趣的及时掐住了话头,一把捉过红菱的纤纤素手抚摸起来。

红菱的手最许清见过的最美的,细长圆润而滑腻,许清时常忍不住握着把玩一翻。

红菱明知他只是花花口,还是轻声说道:“许郎为船厂和银行的事奔走,他们安排一些食宿倒没有什么,可你这样口无遮拦的一说,别人还不个个把你当贪官污吏看!”

许清笑吟吟地答道:“红菱啊,本官原打算着贪个三五万贯来着,如今有你跟在身边,我这贪官怕是做不成了。”

说到这他一把拉过小颜接着叹道:“说不得以后只能与小颜一起出去摆棋养家喽!”

小颜眨眨眼问道:“少爷,那你不是说咱们家有了茶园,今后财源滚滚吗?咱们还用得着去摆摊嘛!”

“嘘!低调!少爷我不是早跟你说过了吗,财不露白,这事以后别出去乱说啊!等以后哪个家伙笑咱们穷时,咱们再拿钱砸死他!”许清带着几分神秘地说道。

小颜咯咯地笑个不停,竟又忘乎所以的爬到许清身上,小丫头胸前椒乳才刚小小的鼓起,贴在身上略有所觉,她在许清面前仿佛没有丝毫男女大防意识。

许清不得不拍着她娇小的屁股蛋说道:“你不是常拿什么男女授受不亲来说事嘛,还不快下来!”

小颜带着几分狡黠地笑道:“人家早把那什么不亲忘了,再说了,少爷还不是常抱着红菱姐姐和小芹,那时少爷你怎么不说男女授受不亲?”

“呀,你这小丫头片子,小小年纪不学好,竟学偷看?看来又想找打了,抬屁股!”许大官人老脸微红地威胁道。

红菱和小芹对望一眼,竟诡异地吟吟笑着;小颜咭咭笑个不停躲到红菱后面去,伸出小脑袋来辩解道:“少爷,人家没偷看啦,是那天你说来杭州,人家回去收拾衣裳,走到半道,想回凉亭问问少爷你要带什么衣裳,看到你抱着小芹的,人家是无心的啦!”

这下小芹有些受不了啦,过去就要捂小颜的嘴,小颜咯咯娇笑着跑出船舱去了。

一路欢声笑语回到润州。

得知回到江南的股东大都在润州后,许清当夜于润州清风楼设宴,款待这些受了一场虚惊的股东们,也算许清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略作安抚吧。

洒过三巡,扬州盐商徐有贞站起来说道:“许大人,我等这次能得官家下旨赦免,自是托了大人的洪福,我们大伙商量了一下,打算筹集五万贯钱,以龙门船厂的名义,捐赠给那些在润州民乱中,亲人遇难的百姓家庭,此事还请许大人能从中主持,以便这些钱款真正落到那些遇难者家属手中。”

许清没料到他们突然有这么一说,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关窍。

这些人作为龙门船厂的股东,船厂劳力发生叛乱,他们的声誉多少受到些打击。

如今民乱原因已经查清公布于众,他们再来这样一次义捐,不但可以挽回他们受损的声誉,还必将更受人尊敬。

十八家商行每家出二千多贯,却能在江南乃至整个大宋,重新立起诚信的形象,确实是非常划算的。

古人在个人声誉和诚信上,比后世讲究得多,特别是这些商家,不象后世一样全靠合同约束双方的交易。

这时候商人之间也很少签什么合约,全是靠一张诚信的招牌做生意,若某家商行被打上奸商的名号,那离败落也就不久了。

许清明白他们的意思,本来这事他们自己完全可以去做,叫自己出面主持不过是送自己一份人情大礼罢了。

在润州府衙无作为的情况下,许清当夜以个人身份站出来组织平乱,所以他在润的声望本来就很高,如今再来这么一出的话,说不定他在润州百姓心里头,说话比知州还管用。

见他们一片诚意,许清也没有拒绝他们的好意,站起来拱手道:“既然各位意出至诚,而且咱们之间也不用多作客气,各位对许清的拥护之情许清铭记在心,这事我一定亲自出面,力求每一文钱都落到遇难者家属手中,同时争取让润州官府出榜,公开宣扬各位的义举。”

得许清的应诺,多人开心异常,如今润州是韦灵运作主,许清与他的关系众所周知,这出官榜宣传定是不难。

许清摆摆手,止住众人的话声,然后朗声说道:“各位,咱们龙门船厂今后必将一帆风顺,相信不久就能制出海船来,但是,我要提醒各位的是,海外行商不是光有船就行了,还在对海外的情况有所了解才行,海上的航道,何处靠港,何时有季风等等,总之这些东西你们现在就要多作了解。”

李清阳给他斟满了酒,慎重地问道:“大了,对这些我们也大至明白一些,大人还有什么要交待的不妨全说出来。我等好提前准备。”

许清接着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