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渐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山渐青- 第2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公,你热吗?”

清平问起,许清也就抛开那小屁孩的事,赵祯在位四十多年,现在才过去二十年,那还有二十多年呢,现在根本无须考虑那小屁孩是不是宋英宗的事,不过,有机会先打打关系也不错。

“相公不热!相公有这个呢!对了曦儿,你如今为慈善会的事常常在外跑,把这寒玉带上!”

许清说着要将胸前的寒玉解下来,这是以前赵祯赐给他的,这确实是难得的一件宝贝,这大热天贴身带着让人感觉通体清凉,很是舒服!

“不可!”清平一把揽住他的脖子,也顺势阻止了他的动作,“相公每日里为朝事奔忙,正合该带着它,我不过偶尔乘车出来一趟,不碍事的!相公,还是你带着它好不好?”

清平软语相求,那份情意浓得化不开,许清捏了捏她的脸蛋说道:“那好吧!既然郡主殿***恤下官,下官也不好辜负了郡主殿下一翻美意。”

“你还说!”

清平一下用自己的香唇堵住了他的嘴,每次私下了许清叫她郡主殿下,总让她娇嗔不已,小夫妻俩在车上稍作温存,车子辘辘驶过太平桥。

泾原路,兜岭。

狄青捧着一本太史公的《史记》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着,身上甲胄未解,冷森森的黑铁枪就竖在墙过的兵器架上,狄青姿态雄伟,相貌英俊,连年的征战掩不住他身上勃勃英气,反而增添了一份旷世男儿的凛冽之风。

自上次许清在渭州连哄带求,让他多读经史之后,狄青还真下了一翻苦功夫,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读书不多,来到西北后,才在范仲淹的劝导下开始读史,经学方面更是在许清强烈要求后才开始研习,狄青是那种说到做到的人,答应了的事,便不会去敷衍了事。

每次许清来信,总会和他探讨一些经学的问题,说来两人也是半斤八两,探讨起来仿佛指桑骂槐,很是有趣!

狄青算是看出来了,这个义弟在经学方面也不怎么样嘛!还不是弄了个同进士出身,这让狄青更有信心了!

许大官人还不知道自己成了反面教材,偶尔还会在这个‘大锅’面前显摆着!

但无论如何,因为有许清在京在照应着,狄青在西北着实得了不少好处,至少军资粮饷没人敢克扣他的,也不看看如今所有军改的钱都是谁掏的?

加上赵祯本就很看重狄青,这一年来官职连升了两回,如今也算主持一路军事了。

“报!狄将军!绥戎堡有士卒生乱!钱指挥使请狄将军定夺!”

亲兵的并报声惊醒了看书的狄青,他霍然起身,一手拿过头盔,一手提枪,疾步而出。

“怎么回事?钱指挥使难道连手下几个士卒也压制不了吗?”

奔驰的战马上,狄青沉声问道,士卒生乱前些日子也时有发生,两月前富弼到西北,开始对西北禁军大力裁撤整训,军中一些被裁下的士卒多有怨言,但裁军整训是目前朝廷最为重视的大政,执行力度前所未有的大。

上有赵祯、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的强力支持,甚至连宗室之中硕果仅存的老字辈八贤王也就此事提剑上殿,明言支持过;所以裁军开始以来,虽然少不了一些波折,但雷霆万钧之势从未改变过;

江南等内地的禁军可以暂时滞后,京畿和河北、河东、西北的禁军却绝不容拖延!狄青作为军方重将,对此也是万分支持,谁敢在此时***,那就不客气了!

报信的亲兵欲言又止,被狄青猛然一瞪,才倒豆子般道:“狄将军,据属下打听来的消息,带头***的军需官本就是钱指挥使的亲戚,因年老体弱,被枢密院的人列入裁撤名单!”

狄青心中一冷,不复言语,带着百来亲兵飞驰向绥戎堡,绥戎堡位于兜岭之南,距离不过二十来里,作为兜岭外围的寨堡,可起到很好的呼应作用,常驻一个指挥人马。

狄青带着一百亲兵驰马入营时,里面正乱糟糟的,争持不休,许多士卒举着刀枪叫嚷着,几个枢密院负责裁军的人员被围在中间,面无血色!

“泾原路兵马都钤辖狄青狄将军到!”

轰隆的马蹄声让营寨轻微的颤动着,狄青的威名不但在党项人中可止小儿夜啼,在宋军中照样能让一般士卒两股发颤。

“钱慕!”狄青在马上大喝一声!

钱慕三十来岁,看上去不象武将,倒更象文官,趋步到狄青马前道:“末将钱慕参见狄钤辖!”

狄青将黑铁枪往地上一顿,枪头没入泥中,枪尾微微颤动着,然后一指钱慕道:“鉴于钱慕无力掌控手下士卒,本将正式宣布,解除钱慕指挥使一职……”

钱慕先是一怔,接着厉声打断狄青道:“狄钤辖,现在非战时,你无权解除末将官职!”

狄青从新将黑铁枪提起,目光冷得象一头随时扑向猎物的豹子,让钱慕不禁打了个寒战,脚下连退三步!

“你作为营指挥使,竟让手下士卒围攻枢密院裁军使,抵抗朝廷律令!不管你是有意为之,或无力制止,这个指挥使你都不用当了,你放心,本将会上报种经略,再行对你处置!”

钱慕听说还要上报,刚暗暗松口气,不想狄青又突然喝道:“来啊!先将钱慕带回兜岭关城,等侯种经略发落!副指挥使折可寒何在?”

“末将折可寒拜见狄将军!”一个体态刚健的年轻将领越众而出,一身铁甲铿锵有声。

“这一营人马就暂时由你统领,本将令你立即肃清营中骚乱,配合枢密院裁军使裁撤军中老弱!不得有误!”

“末将谨遵狄将军令!”

折可寒抱权回身,招集自己手下,开始驱散场中***的士卒,这些人被狄青一百人马那冷森森的杀气所慑,整个过程没有人敢再出声违抗!

裁军,自不能示之以弱!

第三百六十八章渭水泱泱

第三百六十八章渭水泱泱

秦州,伏羌城。

伏羌城目前大宋控制的最西的一座城寨,再过去便是永宁城,那里已经属于青唐羌控制的范围,千年以降,这里一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渭水自西往东流入京兆府,而西行的道路也一直沿渭水岸边而行,过了永宁城不远才折道向西北往兰州。

苍茫的大地上,蹄声如雷,扬尘如霭,赵野带着二千五百骑兵沿着渭水上游一路飞驰,西南面,朱圉山遥遥在望,苍翠入目,横亘于古原之上。

“赵都指挥使前面不远就是永宁城了,是青唐羌的地盘,咱们还要追吗?”。秦山大声问着。

“什么青唐羌的地盘,这本是我华夏故土,吐蕃人趁着前唐疲弱才夺去的,迟早有一天咱们要把它夺回来追”

赵野一马当先,挥鞭扬蹄向永宁城南面冲过去,身后两千五百人马义无反顾的追随而去,铁蹄如同远古的战鼓在隆隆作响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这片华夏文明的源地,曾几何时成了吐蕃人的乐园

自前唐中后期失去这片土地的控制权之后,中原汉人的铁蹄时隔近两百年,再次在这片远古的大地上敲响,如歌如诉,如铁铿锵

山岳在默默回望着这些远来的子孙,天也无言;渭水若有情,那呜咽的声音当是在哭泣着无尽的委屈

大宋五德属火,尚赤那面血红色的宋字大旗从永宁城南卷过,城上的吐蕃人刹然色变,紧张地望着这队大宋铁骑。

目前大宋与青唐羌交好,双方很少有越界行为,但这只是官方行为,事实上青唐羌有许多松散的部落,名义上听令于唃厮罗,但唃厮罗对他们的控制力并不很强,这些部落也常会越过宋境进行抢掠,赵野今天追赶的就一股入境抢掠的羌人。

龙卫军左厢调往西北,表面上是在宋夏谈判时给西夏造成一种增兵备战的假象,事实上来到西北有两个任务,一是实地练兵,龙卫军左厢一到西北就以军为单位分开,驰骋各地,剿匪拉练,为将来的伐夏大战做准备;

另外一层意思是,西北正在富弼的主持下强力裁军整训,龙卫军的到来,也是给富弼撑腰,震慑那些有心作乱的士卒。一但裁军过程中真有谁胆敢作乱,龙卫军两万五千骑兵将负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乱源踏平。

“赵都指挥使入境抢掠的羌人往踏波山方向去了”前军斥侯飞马回报。

赵野不管永宁城追出来的吐蕃军,长枪向南一指,大军迎着烈日如风卷去

踏波山位于永宁城西南二十里地,两百咯支族的羌人到了这里仿佛回到山林的猴子,无忌了畅笑着,相互显摆着抢来的财物,战马上甚至还有几个抢来的大宋妇人,宋军从来没有越过永宁城的这道边界,回到这里,他们就再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信马由缰晃悠悠地走着

突然,身后传来轰隆的马蹄声,他们只道是其它部族的吐蕃人,倒也没有太慌张,但还是收起了掠来的财物,以防别人眼红。

“杀”

赵野大喝一声,从山林边绕出,胸口沸腾的血液比天空的太阳还要灼热,两千五百人马以严密的阵型向惊慌失措的咯支族人压去,龙卫军就是来练兵的,并不以对方人少势弱而放松,现在没有大战,每一次实战都是难得的练兵机会,阵型的变换,马上的配合,每个士卒都做得一丝不苟。

“斩人夺马”即使到了此刻,赵野深受许清影响的这个毛病依然改不了,随着赵野大喝,巨大的冲击阵型如锥而进,轰隆的撞击声响起,宋军如泰山之石将两百无措的吐蕃人压得魂飞魄散。

没有一丝怜悯,铁枪过处,一蓬蓬血雨并飞如箭,灿若烟花,没有太多的喊杀声,两千五百宋军就如同一台沉默的杀人机器,趟过的地方尸横满地,血洒黄尘。

永宁城追来的两千吐蕃军眼睁睁地看着眼前的大屠杀,竟不敢上前制止,能来宋朝边界守城的吐蕃将领都受过唃厮罗的叮嘱,不得轻易与大宋开战,这是战略需要的必然,否则青唐羌就要同时面对西夏和大宋两个强敌

宋军冲过之后,战马上已经没有一个活着的吐蕃人,赵野一声令下,两千人向左兜出,隔着里许和追来的两千吐蕃军遥遥对峙,阵型严密,战马啸啸余下的五百人负责打扫战马,收拢无主战马。

一个吐蕃将领越众而出,单骑向宋军大阵驰来,来到数十仗处大喊道:“请问前方是哪位将军,为何领兵进入我方疆域?”

赵野将长枪一横,前出数步大声说道:“本将大宋龙卫军都指挥使赵野”

说到这,赵野长枪向右边的羌人尸体一指,继续说道:“这些人入我大宋境内抢掠,如今人赃具获,被抢来的几名妇人更是最好人证,本将不管你是谁,回去告诉唃厮罗,若他不能约束好自己的部族,或是故意纵容他们入我宋境抢掠,就算是逃到青唐城,本将也誓要追杀”

吐蕃将领眼不瞎,从散落满地的财物和那几个大宋妇人身上,早已明白是什么回事,唃厮罗虽然明令吐蕃各族不得进入宋境抢掠,但他们这些守边的将领心知肚明,这种现象不是靠唃厮罗一声命令就能禁绝的,对此他们通常是睁只眼闭只眼,只要大宋不出声,他们也权当没看见。

如今已方理亏在先,吐蕃将领一时也不知如何处理,眼神变幻了一下才说道:“即便他们真是入宋境抢掠,交由我吐蕃处理便是,赵将军事先未作通报,就带兵强闯我方地域,若是引起两方冲突,请问赵将军担待得起吗?”。

“我军只是追杀抢掠者,若是贵军因此想与我大宋起冲突,本将一力担着”赵野也不傻,人已斩杀,大宋与青唐还处于交好姿态,他自然不会再强行挑起双方大战。管你怎么说,只要还有人敢越境抢掠,我就照旧越境斩杀,只要自己占着理,也不怕朝廷怪罪。

眼看战场已打扫完,赵野大喝道:“此事已了,请贵军让路,否则将视为贵军对我军的挑衅行为一切后果将由贵方负责”

赵野说完长枪一举,身后两千人马暴喝一声,枪林前指,杀气腾腾

吐蕃将领无奈,他可不敢真的挑起双方大战,只好让开道路,目送宋军远去,回看一地的尸体,吐蕃将领默默无言。

夏收开始了,又到了许清忙碌的季节。

大宋的夏收是由南而北展开的,江南各地的夏收已经进入尾声,京畿附近才刚刚开始,今年常平仓扩建了许多新仓,因为青苗款还贷的谷物全由常平仓接管,不经地方官府以及三司,常平仓已变相成了一个战略粮储的机构。

既是战略粮储,京兆府的常平仓自然是扩建的重点,青苗贷款收上来的谷物将被尽量运到京兆府储存;如此一来,常平仓的压力就变得非常大,许清只得每天坐鎮调度,甚至让朝廷同意动用一部分厢军帮着调运,才稍稍缓解这部压力。

从目前上报的数据看来,江南、荆湖等地的收成十分喜人,其实就大宋的粮食产量而言,大宋从来不缺粮,缺粮的只是朝廷和普通农户,每年收成的大半都进了那些大地主的私仓之中,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大宋缺粮的假象。

而青苗款的放,使得粮食在目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收到了朝廷的手里,今年春季的青苗款共放两百多万贯,光这一项,朝廷就能从那上地主手中抢出三百多万石存粮;

之所以说是从地主手中抢出,是因为往年没有青苗款可贷,百姓只得从地主手上借高利贷,偿还之时也多以谷物偿还,那这部分粮食自然就落到地主手中了。

三百多万石,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数字,若真个全收起来,支持一场伐夏之战,军粮也基本可保无忧了。

许清在自己的签押房听完提举司的汇报,接着对张正问道:“今日京中粮价几何?”

张正乐呵呵地答道:“许少卿放心,地方夏收的漕粮虽然还没进京,但凭咱们常平仓粜出十多万石新粮,京中粮价前天就已落到原来的斗米七十文,加上少卿大力宣传今年粮食丰产,今日京中粮价已经跌到斗米六十七文。”

前些时日京中粮价一直居高不下,是他的一大心病,此翻新粮一入仓,许清掌握着京华时报,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宣传渠道,多日来报上总是出现各地丰收的消息。

“好好好”许清心中大感快慰,敲着桌子说道:“继续做好监控,一但粮价跌破斗米六十五文,常平仓立即停止出粜,万一米价跌破斗米六十文,常平仓还要立即购粮,一定要将粮价保持在六十文以上。”

张正立即答道:“是,许少卿”

这时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