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渐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山渐青- 第2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落到了他手上;这让大家捧腹不已。小颜和许清对望一眼,俩人眼神中都充满了无奈,白喊这么久了,小颜体贴地说道:“少爷,你若是不想做诗,只喝酒好了,人家替你跳一支舞!”唉!还是自家小颜好啊!最艰难之时总是她坚定地守在身边,什么叫相濡以沫,这就叫相濡以沫!许清摘下头上几朵桃花,‘深情款款,的插在她的辫子上。

“小颜!你行吗?这两天红菱姊姊有教你跳过舞吗?”想起小颜舞姿的‘有效期’只有两天,许清有些犹豫地问道。

小颜嘻嘻一笑,习惯地捏起小拳头鼓劲道:“少爷放心!人家一定行的,红菱姊姊教过人家好多回呢!”

“不行!不行!许子澄,花枝在你手,岂能让人代劳,方才船上那首诗就不错,这回定要再来一龘首。”许清还没决定要不要牺牲小颜,赵岗他们已经大声起哄了,连清平她们也不放过他,估计她比赵岗一伙更希望看到他的新作。

许清抬头一看赵岗他们挑衅的眼神,这还得了!他甚至懒得再自己去想了,顿时拂袖而起,听着: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酲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别人笑我忒疯痛,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第三百三十七章俘虏的用途

听到西北的捷报传来,许清开心地跑到天章阁找赵祯去了。(小说网)

经小太监通传,许清熟门熟路地走进天章阁时,发现韩琦和曾公亮也在,君臣三人相谈甚欢的样子。

“子澄啊!你假期还没休完,找到朕何事啊?”许清刚施完礼,赵祯就含笑问道,神情看上去很轻松。臣听说种经略在兜岭再传捷报,臣向陛下道贺来了!”

赵祯不置可否的看了看他,以他对许清的了解,这小子懒散得很,而且公私分明,让他用休假时间刻意跑来说几句奉承话,你想都别想;赵祯也不急,能说的许清不会藏着掖着。

“子澄啊!你来得正好,朕与韩卿、曾卿正商议着,准备让曾卿牵头,修撰一本《武经总要》,内容囊括我朝军阵变化、军器制作、士卒训练、行军作战策略等,总之就是将与武事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详细注述清楚。子澄在训练士卒、军械制作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你若认为此事可行,当抽些时间,在你擅长的方面给曾卿他们提供一些资料。”

赵祯原本是想让许清加与修撰的,从神臂引到手雷,再到可带人上天的臣型孔明灯,还有许清亲自训练的教导营,这些骄人的表现都足已说明,许清在器械制作及士率训练等方而能想人不敢想。

只可惜如今他要管着司农寺还有大宋银行,这两样一个是钱,一个是粮,关系重大,而集要花大量的时间,翻阅大量的资料,再让许清埋头到浩瀚的注述工作中去,就有些不现实了。

《武经总要》这本注作许清在前世自然听说过,可谓是集大宋武事之大成,非常有价值不想竟是赵祯让曾公亮在此时修撰,许清大喜道:“陛下圣明,修撰《武经总要》臣自是万分赞成,此举必将对我大宋武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臣定将自己所知的相关知识写成稿,交与曾侍讲。另外臣建议在军械注述时,全部配上结构图,将各个构件详细画出,标明具体尺寸及制作程序、组装过程等。”

许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各种注作中,需要图片说明时,画的大多是简单的示意图很少有详细的尺寸标示构图往往也不够严谨若是只根据图片的话,很难复制出原物来。(小说网)

曾公亮此时对许清领首示意,俩人在一起时,谈得最多的就是器械制作,曾公亮在这方面很有研究竟,赵祯找他编撰《武经总要》算是找对人了。

说完此事,赵祯又饶有兴趣地望着许清,连韩琦俩人也含笑看着许清一来提的就是西北捷报之事,当是别有用意,许清也正好趁这机会说道:“陛下臣听说前几天种经略在兜岭大败夏军,且俘虏了近三千人。”

赵祯倒被问得一怔,不知他提这俘虏干嘛,疑惑地道:“没错,是有这么回事,子澄意欲何为啊?”

许清却将话题一集道:“陛下,臣上次提到,为将来的西北大计,想将邓州到京兆府的道路拓宽铺平,至少达到可并行两辆马车,以便于将荆襄一带的物资向西北输送。”

许清走到墙边,指着墙上的地图道:“陛下,韩枢密请看,邓州经商州到京兆府的陆路距离并不算太远,一但打通了这条道路,荆襄甚至是吴越一带的物资,就可以通过长江、汉水,源源不断的运到邓州,再由邓州转陆路运往西北。

这条通道比走东京,经西京到京兆府的路程近了许多,同时还大大减轻汴河运力不足的问题,并且对促进西北及荆襄地区的民生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陛下请想一想,我大宋凡是富足的地方,无不是交通顺利之处,一条运河,让沿岸无数的城市兴起,邓州到京兆府这条道路,不但关系着西北战略的实施,对西北及荆襄地区的百姓,意义更是深远。”

许清的话,让在坐的三人频频点头,其实古人同样明白道路重要性,秦始皇一条咸阳到九原的直道,是秦国控制北面大片领土的关键所在,隋炀帝一条大运河更是最为生动的例子。

只是修路向来是耗资巨大的事情,在古代小农经济的构架下,朝廷很难抽出巨资投到修路上去,若是增加百姓徭役,又容易引起社会动荡。

秦始皇的万里长城,隋炀帝的南北大运河,让华夏受益千年,却也是导致了他们的王朝崩溃的重要原因。

果然,只听赵祯说道:“朕原则上是同意修这条路的,只是国库目前并不宽裕,银钱筹措上子澄可乖办法?”

其实从读到许在襄州递上来的奏章时,赵祯就心动了,修路是利国利民之事,只要不是靠加重徭役,若得天怒人怨,朝廷自然是愿意去做的。

这年头修路可没有什么钢筋水泥之说,材料都是现成的,只要劳力充足就行,朝廷只须开支些火药费,还有供应些粮食。许清微微一笑道:“陛下,加上这次种经略俘虏的三千人,咱们手上已经有超过两万的夏军俘虏,这次张海叛军还有几千拒不投降的死硬之徒,若再将全国的死囚全部发往修路,人手也差不多够了。再不行就投入一些厢军……”

许清还没说完,赵祯就摇头说道:“不妥!不妥!用夏军俘虏来修路,必将招致非议,同时有失我大宋仁义之名。”

还好许清早有心里准备,接口道:“陛下不提国内叛军,不提死囚,只说用夏军俘虏修路不妥,难道是觉得夏军俘虏无罪吗?

陛下,我大宋子民犯了国法,还须刺字充军从事苦役,这些夏军俘虏曾深入我大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自宋夏开战以来,西北累累白骨有多少不是死于这些夏军刀下?

这些人可以说是恶贯满盈,咱们没一刀杀了他们就葺好了,难道还要放他们回去继续为恶,难道还要好吃好喝的供着他们?

如今让他们组成建设兵团来修路,不过是让他们稍赎前罪,此举等于将他们当作我大宋子民一般看待,有何不妥之处?”

许清这话很有意思,虽然赵祯心里还是觉得有些不对劲,一时无话可驳,都说子,将这么俘虏当作大宋子民看待,俘虏能享受这种待遇确实对得起苍天,对得起大地了。

“韩卿和曾卿对此作何看法?”赵祯自己拿不准,转头对韩琦他冉问道。

韩琦谨慎地答道:“陛下,臣认为目前我大宋与西夏尚处于交战状态,用俘虏来修路倒也说得过去,李元昊在西北掳去我大批青壮,这些人到了西复,同样受尽奴役,臣以为,除非李元昊同意将掳掠去的大宋青壮全部放回,否则这些俘虏咱们是不可能放归西夏的,用来修路并无不妥!”

听了韩琦一翻话,曾公亮也表示支持用俘虏修路,当初光是渭州城破时,满城青壮就被夏国掳去大半,西夏地广人稀,劳力极其尊缺,加上连年与大宋作战,抽调了太多的青壮,使得西夏国内劳动力严重不足。

所以夏军进入宋境时,把人口列入了重要的掠夺目标,这些年掳去的大来百姓已不计其数。

经韩琦提起,许清才弗然醒悟,还有这么大一笔帐没跟李元昊算呢!他娘的,哪天真能攻到兴庆府去,非把李元昊所有妻女掠回来,在东京弄个‘夏姬楼’安置这些人不可,许清恶狠狠地想着。

最终赵祯没有马上点头,也没有反对,这等大事自然还须与其他大臣商议过才行,这个许清理解。

“对了,种爱卿有奏章给朕,说他年迈老弱,且久病难愈,怕精力不济致使兜岭险关有失,建议朝廷将环庆路兵马都铃辖秋青调往泾原路,负责镇守兜岭险关,子澄你这些天不用上朝,趁此机会一并说说你的看法?”

朝中对西北最了解的,莫过于范仲淹和韩琦了,但许清毕竟竟也在西北趟过一回,他的意见自然也很有权威;同时许清娶了清平后,在赵祯心里也觉得许清更亲近可信些。

“陛下,将领有的擅于进攻,有点擅长防守,有的攻守兼备,秋青作战勇猛,而且智谋出众,正是那种攻守兼备型的将领,由狄青坐镇,兜岭险关当不会有失,同时,让其整军备战,随时兵出兜岭,袭扰西复,使李元昊无力再从其它线路侵略我边境,正所谓举贤不避亲,狄青虽是臣的义兄,臣也一力推荐将秋青调往兜岭镇守。”

赵祯听了微微领首道:“好!子澄言之有理,卿之建议朕会详加考虑,此事等朝会上众位大臣共议过,再作决定!”

听了赵祯和许清的答对,韩琦有些意味难明的扫了许清一眼,其实许清也知道,在西北之时,无论是范仲淹,还是尹洙、庞藉等人,都极为看重秋青,唯独韩琦例外,目前韩琦与狄青之间虽然还没有什么冲突,但韩琦对秋青的出身大概有些看轻,待秋青远没有范律淹他们那么亲近。

许清淡淡一笑,世事就是如此,你不能强迫每个人都随着你的喜好,自已看重秋青,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韩琦看轻狄青,是因为他的出身,着重点不同;不过,只要韩琦不对秋青下暗手,许清也懒得去管他的看法,求同存异嘛!。。。

第三百三十八章报国不忘家

第三百三十八章报国不忘家

从三天前,京华时报增加了四个版面,而其中两个广告版面上,只有四个黑体大字:万贯一两

内行人都知道,现在的京华时报的广告费收得可不便宜,商家们平常些广告也要几十贯,甚至几百贯,谁这么大的手笔,一下子要去了两个版面呢?那得花多少广告贯啊?

可这大价钱花了也就罢了,偏偏只印了四个字,谁知道你这‘万贯一两’是啥意思啊?第一天,街头巷尾不少人谈起这事,就笑这打广告的人是败家仔

谁这个人败家败得还不够,第二天依然如故,两个版面顶部正中位置的四个字,连大都没变化,好奇心驱使之下,人们开始对这四个字用心的研究起来,希望提前弄明白这四个字暗藏着怎么样的玄机。

到了第三天依然只有四个字,街巷间的热议已达到了**,人们纷纷议论,到底是什么东西能值万贯一两,宝石古董之类的价钱倒是很贵,可没听说这些东西论两卖的啊

许多人开始怀疑是千年人参之类的东西,可没一个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来,有些好事之徒,已经忍不住跑着报社去打听,赵大社长笑而不答,这引起了更加热烈的讨论。

第四天,京华时报早早就被抢购一空,在吊足了大家胃口之后,原本那两个广告版面的大片留白处,终于出现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万贯一两’四个字仿佛成了横批,右边是:院外风荷西子笑;左边是:明前龙井女儿红。

中间画着一栋江南风格的院落,院外湖光山色,荷叶连天碧,院内秋千自闲,古琴横于几上,一个绝色佳人正于修竹下煮茶,炉上水初开,彩蝶舞钗头,美人手上的茶叶罐上,清晰地印着‘龙井茶’三个字。

画的落款则用蝇头字把龙井茶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看这这些,人们终于明白,这是广告龙井茶的。

问题是龙井茶出自何处,何以卖得这么贵?普通的茶叶卖到百贯一两已经是少有的好茶了,而龙井茶竟然卖万贯一两,龙井茶好到什么程度,才敢卖出这样的天价啊

人们的悬念不但没有解开,反而更对龙井茶充满了无限的好奇。

“子澄,这次广告的效果出奇的好,店面也已经按你的要求装修完毕,接下来咱们是不是该推出新茶了?”琴楼之上,梁玉将手上的帐册合上,对许清轻声问道。

琴楼下春水碧于天,垂柳杨花竞芳华,一支古藤的新枝蔓到阳台的栏杆上,随风轻轻晃动着。

许清看着窗外的*光,又细品了一口新茶,满意地说道:“快了,等喃喃把她爹爹的新作带回来,明天我再跑一趟欧阳学士府上,来个以茶会友,再烧上这么两把火,想必就差不多了。”

目前采摘的明前龙井所得不过几斤,给赵祯进贡了大半,能够拿出来卖的不会过两斤,但这已经够了,若按许清制定的价格,光这两斤就足以赚个二三十万贯。

当玉微笑地看着他,心底也是由衷的佩服,经过许清这一翻炒作,龙井茶不但打上了皇家贡品的烙印,更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按许清的说法,咱们卖的不是茶叶,卖的是品味和身份。

清平郡主品过新茶之后,感觉也是唇齿留香,回韵绵长,比以前喝过的茶确实是更胜一筹,不过,对许清制定的那个高得离谱的价格,她还是地怀疑:“相公,这茶真要卖到一万贯一两吗?到时有没有人舍得买呢?”

许清淡淡笑道:“曦儿,你大概不知道,这明前龙井是限购的,就算你再有钱,身份再高贵,每次最多也只能购买一两,想再多买点,出十万贯一两也不卖,若不是广告上已经打出万贯一两,不好再作更改,过几天咱们就算卖两万贯一两,也一样抢完你信不信?”

后世那些限量版的东西,卖得越贵,抢购的人越多,这种独占的心理,炫耀的资本,古今同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