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渐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山渐青- 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是同日,包括王素在内,十二位巡察御使悄然出京,他们将如一只只若隐若现的饿狼,一但有不知死活的肥羊进入他们的视线,他们将会毫不犹豫的扑上去,用他们森森的獠牙将其撕碎。

又是同日,石介再度在京华时报上撰文,洋洋洒洒地论述国以农为本,民为食为天的观点。高度赞扬朝廷这此大规模整修水利的举措,一时间农桑之事成为民间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京华时报还刊登出一份启示,司农寺招收农桑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无分地域,不论身份,只要在作物栽培、物种品性方面有独到见识,都可以到司农寺应招,一但通过考核,便可成为司农寺吏员,享受丰厚的俸禄。考虑到京华时报只能覆盖京城周边,这样的启示还会在大宋各地的城门贴出。

司农少卿的签押房里,许清一身整齐的四品官服,一丝不苟地整理着桌面上的笔墨案牍,别看他平时总是一副懒懒散散的样子,工作之时却象换了个人似的,变得非常的严谨,他向来认为,工作之时就要全力以赴,严谨认真,工作之余则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当然了,能躺温柔乡里就更不会选择硬床板。

看了看前面坐着的于清泉和张正,许清和声说道:“咱们司农寺目前虽然以兴修水利为主,其它工作也不能放松,昨日陛下和政事堂执宰已经商议过,会增加拨款,在地方上加建更多的常平仓,常平仓实际上将会变成大宋最重要的粮食储备部门,明春青苗款将会大量发放,收上来的粮食也将纳入常平仓管理。张主簿,如何减少粮食入仓后的损失,如何与大宋银行及提举司协调好,明天早上,你要给我一份常平仓新的管理细则。”

“许少卿请放心,明早下官一定把管理细则递到你案上。”张正信心满满地答道,神情有些激动,从许清的话可得知,常平仓今后的职能将增大多倍,青苗款的大量发放,必将使得常平仓粮食堆积如山,不会再象以前一样小打小闹。而他这个从七品的主薄,将成为主宰大宋粮食命脉的人。重要性不言而喻。

没等许清问起,于清泉便说道:“青苗款发放这一项少卿但请放心,提举司的人员调配差不多已全部到位,只要按拟定的章程培训完毕就可以派往各地,进行先期的调查和宣传,免得百姓到开春之时,尚不知有青苗款可贷。”

许清满意的点头说道:“除了青苗款前期的调查宣传外,提举司还要对农田水利司及地方政府做好监督工作,这次大举兴修水利设施,可别咱们大笔大笔的银子砸下去了,却弄出一大堆的豆腐渣工程出来。”

“少卿,什么是豆腐渣工程?”

跟许清接触多了,张正他们不免从他那里学了许多新词汇,这从他们和许清的交谈中就可以看出,但对‘豆腐渣’这个新名词还是好奇不已。

“想象一下吧,用豆腐渣堆砌起来的堤坝,大水一冲会出现什么景象!”

张正和于清泉听完互看一眼,目光充满了诡异。

打发完他们两人后,许清把冯雨叫来,带着几名护卫飞马出城,这几天许清得罪的人多了,荆六郎不放心,出门便让五名护卫跟着他,许清也没再推辞,娘的,还是安全第一啊!

许清封侯时有一千二百户的食邑,当然实授并没有这么多,但也有七百来户,赵祯对他还够意思,把许家原有田地四周的庄户都圈给了他,方大爷如今也是水涨舟高了,管着七百户庄农。

许清入主司农寺,自然不能让研发司这么闲着,研发司目前仅有的一百多位吏员、工匠、种植能手都被打发到了许家的地里,建冬季大棚!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又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点点总是美人泪……”

“哈哈,少卿大人又有佳作传世了,只是此刻已是过午时分,若是美人泪从早流到此刻,怕已气绝了吧?”

“我说冯安溪,你怎么就这么煞风景捏?这美人泪我能让她流这么久吗?不早抱入怀中轻怜蜜爱了嘛!”

“哈哈哈……”

几匹快马飞驰在原野上,许清一改在司农寺的严肃,和冯雨嘻嘻哈哈打趣起来,天上红日当头,地上残雪已消,但飞驰之中,西北风刮过脸颊仍觉寒气逼人。许清得意地扬了扬手上的皮手套,这可是玉儿亲手缝制的。

“子澄你也不用得意,这东西满大街都有得卖,有何稀奇!”

“那可不一样,我这双是‘温暖牌’,有钱也买不到!”

几人说说笑笑,轰隆的马蹄声卷起一阵轻尘,不一会便来到方大爷家的小院前,小单俩人听到马蹄声,奇怪的跑出小院,看见许清到来,却没看到小颜,大概有些失望,许清轻笑着把一小袋蜜饯递他们,两个小家伙顿时喜逐颜开。

“我方才正奇怪你来看大棚,买蜜饯做甚,少卿大人啊,您日理万机的,还记着这个,真是……”

冯雨不知怎么说下去了,许清这些作为再一次超出他的认知。

许清呵呵地说道:“安溪你这就不知道了,带给别人一份惊喜,这其实并不难,你难道不觉得看着他们天真烂漫笑脸,自己心情也变得舒畅吗?”

冯雨学着他摊摊手说道:“话是没错,但大多数人却做不到,其中就包括我冯雨。”

“你们这些大人物啊,肯定做不来这些琐碎的事,走,废话少说,看大棚弄得如何了!”

什么叫你们这些大人物,自己这个从八品的小官还是他弄来的,冯雨不禁为之气结;许清对他眨眨眼,吹起轻快的口哨带头往竹林边走去,转过竹林便是许清原本种山药的缓坡,山药已经挖收完毕,上百亩的缓坡上,此刻正热火朝天地搭盖着许清设计的大棚。一根根粗大的木桩已经打好,正在加紧盖着顶棚,方大爷领着一大群佃户在帮着编织草帘子。

因为这个缓坡的土质过粘,几十人正从河边把一担担的河沙挑上来,撒在缓坡上,然后再用犁翻一遍土,使河沙和粘土混合,人工合成的沙质土,沙质土壤地热高,而冬季大棚最紧要的就是保温,所以许清只能这么弄,再则沙质也和利于大棚作物的根系生长。

见到许清到来,负责筹建大棚的吏员白凡连忙过来行礼道:“许大人,您来得正好,这事咱们都没经验,心里正没底呢,许大人看看可有何不妥之处?”

许清带着人四处察看起来,大致上还不错,他点头说道:“我按我给你的册子上写的方法建就好,关键是供热和供水排水方面要注意。”

逛到大棚的另一边,几堆小山似的稻秆已经被淋上水,这是许清弄的另一种大棚供暖方式,这些稻秆被淋湿后不久便会形成生物反应堆,在大棚中大量堆放这种生物反应堆,就可以利用稻秆产生的热量提高地温。如此可以节省一部分人工供暖的耗费。

另一方面,由于采光比较困难,为是节约成本,目前大棚将主要栽培山菇、草菇、木耳等作物,蔬菜只占一部分,这可是许家和司农寺合作的项目,许家提供资金和土地,司农寺提供人工管理,所以能省点省点吧,夏宁侯爷也不富裕啊,当然了,将来的收入分配嘛,这个要保密,或者说夏宁侯爷不好意说出来。反正他弄个这大棚也只是给研发司练练手,开阔一下眼界,研发司的作用还是等各地收集的物种送上来,才开始杂交、嫁接等各方面的研究。

嗯,到时候一斤青菜要卖一贯钱还是两贯呢?夏宁侯爷一边在大棚里悠转,一边憧憬着入冬后财源滚滚的情景。

第一百九十三章砸个五百万贯

司农寺这边许清大刀阔斧的砍着,韩琦在枢密院那边也没闲着,经过两天的朝议,禁军裁撤老弱的方案也新鲜出炉了。不管是不是表面的平静,贾昌朝他们对裁军一事只是冷眼旁观着,并没有过多的阻挠,许清提出的革新策略一直没有全部公开,具体步骤怎么走只有他们这些人才知道。

许清猜想,范仲淹以前上书提议新政时,无不是重点呼吁裁撤冗员,贾昌朝等人会不会认为,等范仲淹大力清理冗员时,才是最佳的反扑时机呢?若真是这样那可太妙了,等他们回过神来,发现范仲淹竟不急着拿冗员开刀,恐怕裁军之事已经干得差不多了。

在不明就理的人看来,许清等人确实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许清跑去搞农田水利去了,韩琦和范仲淹则忙着军改,就是不去碰触冗员这个核心问题。而这两样都没有伤到朝中反对派的核心利益,毕竟他们是文官嘛,军队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不是重要的。

另一方面,要郑重感谢大宋历代皇帝,从宋太祖开始对武将的权力削弱到了变态的地步,三衙长官空置,各军都指挥使在朝堂之上基本没什么话语权。

几年来宋夏大战,基本都是文官在领兵作战,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武将的地位被削弱到了何种地步,所以在文官冷眼旁观的情况下,裁军这一举措,来自武将方面的阻力就小了许多倍。

韩琦这个枢密使的大刀首先对准了京畿附近的禁军,具体怎么操作呢,许清听了韩琦他们的方法差点笑岔了气,事情是这样,韩琦他们选定了一批人作为‘兵样’,然后把这人样带着禁军各营中,来个最直观的比较,凡是身高达不到这个‘兵样’标准的,裁掉!力气达不到‘人样’标准的,裁掉!体重达不到‘人样’标准的,裁掉!

于是乎!这种‘人比人气死人’的画面在禁军各营中纷纷上演。

许清对此还特意打听了下,才知道这竟不是韩琦他们首创,原来一直以来,大宋禁军到地方厢军中选人时,都是用‘兵样’作为挑选标准的。许清那叫一个佩服,这是谁想出来方法,也太会寒碜人了,你在墙边画根标高线让人家往那一站,不就知道够不够高了嘛,非要推着人家那些矮子去跟这些大汉站一起比较,多没脸子啊!

不过嘛,这方法想想也挺可爱的,若是有的人身高不够,偷偷跟‘兵样’说声:“哥们,你能不能缩下头,弯下脚,让我通过,回头请你上青楼。”

没准儿‘兵样’一缩头,矮子就能通过了,这多有人性化呀!

总而言之,这次裁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长期以来,由于军中将领频繁的调动,使他们很难在军中形成绝对的控制力,就好象许清,渭州大捷使他在教导营有了极高的威望,让教导营的士卒跟着他与西夏人干仗,绝对地个个嗷嗷叫的誓死追随,但若让他们跟着许清造反,许清估计自己先被他们干掉。

当然,现在只是开始,随着裁军一步步深入,助力也会越来越大,军队的革新必定会妨碍到很多文官武将的既得利益,他们本原可以吃空饷,可以对士卒进行私役,占用军中有手艺者,如今裁员革新之后,这些都将会被杜绝,而且此次并不是光裁军便完事了,根据许清他们商议出的策略,今后各军还要加强训练,每十天各营要开展一次作战技能竞赛,每月各军要开展一次作战大比武,成绩领先奖,落后者罚,多次落后的军队主官将被罢免。

和以前相比,军中将领不但原有利益被削除,还将承受极大的压力,可想而知他们反对革新也是必然的事,但许清坚信,私下使些绊子,或纷纷向枢密院施压他们敢做,但敢起兵造反的想必没有,只要赵祯和韩琦他们顶住前期的压力,完成了京畿附近驻军的改革,地方上就好办多了。

这次裁撤下来的老弱,被重新组成‘建设兵团’,司农寺实地考察各州县后,统计出各州县兴修水利大致需要多少人手,枢密院就根据司农寺提供的数据,立即将这些‘建设兵团’分散到各县去。一是为了加快水利建设,二是避免这些人被裁出来后,无所是事引发变乱。

韩琦他们最先动手的上四军,上四军捧曰、天武.龙卫和神卫各设左、右厢,按照五百人一指挥,五指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的正规编制,每厢应有二万五千人,那么上四军共计应有二十万人。然而在事实上,目前上四军的兵力大大少于此数。平均每个指挥有三四百人就不错了,按此类推,目前上四军实际人数应该在十万到十五万之间。

原来上四军对士卒的选择极严,例如天武军士卒身高最底要达到五尺八寸(换算成后世的计量单位那就是1。80米),其它三军最低也要达到五尺七寸(1。77米),而且都要选那种体壮力大之人充入上四军。

皇帝对上四军的控制也是最严的,厢以上的都指挥使一职一般都只设虚衔,挂个名而已,几个月前兵败长城壕的葛怀敏,就曾挂着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的军职。

但事实上,葛怀敏长期在西北与西夏作战,而龙卫、和神卫两军从未有一兵一卒去过西北,也就是说,葛怀敏这个龙卫和神卫军的最高长官,实际在连这两军的营寨在哪里都不知道。到许清带着龙卫军教导营人马去西北时,葛怀敏又在长城壕中伏挂了,错过了与自己手下会面的唯一机会,悲催啊!

即使是控制最严的上四军,韩琦他们这几天仍刷下了三万多老弱,由此可见,大宋禁军糜烂到了什么对步。

天章阁里面,赵祯听了这个数字,也是眉头紧锁,禁军糜烂他早有心里准备,但没想到连上四军也糜烂到这种地步,看着下面的韩琦、许清等人,一时默默无言。

“陛下,上四军作为我大宋最精锐的禁军,拱卫京畿,震慑地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臣以为当立即从地方挑选士卒,补充完整二十万的编制,勤加训练,只要上四军管理好,将来远征西夏之时,完全可以派出两军作战,光是两军十万精锐,足抵西夏举国之兵。”许清慷慨陈词,不失时机的给赵祯鼓鼓劲。

韩琦也适时说道:“夏宁侯说的说,陛下,军队光是勤加训练还不行,西夏不是僵持着不和谈吗?臣建议补充完毕之后,还要让上四军轮流到西北与党项人作战,军队只有在实战中,方能磨练出真正的战斗力来。”

自从上次听到李元昊国书上自称‘吾祖’之后,韩琦是最反对和谈的人,态度极其强硬,连晏殊等人相劝也无济于事,韩琦放言,若想与西夏和谈,除非把他的官职全部撤掉,否则他坚决不同意。

赵祯有些犹豫地说道:“补足上四军编制倒是可行,只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