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了带奴婢一起去哟。”
“嗯?”听了春燕的话,李显顿时便感到一阵的狂喜,这可真是饿了有人送馒头,困了有人送枕头啊,李显正想着应该用什么办法劝服高宗同意玄奘前往少林寺,可可的现在就有了一个机会,这岂不是喜从天降么?
不过李显却并没有得意忘形,他后来还是向武后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这才知道原来是武后梦到了故去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心中恐惧,这才鼓动高宗前往东都巡游。
李显闻听消息自然大喜,不过他也不是孟浪之辈,自己又把心中所定计划反复思考了一番,直到没有什么漏洞了,这才决定依计而行。
李显既然下定了决心,自然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他一直确认玄奘的上表送达高宗的御前,这才急急进宫见高宗武后,说服他们同意玄奘前往少林寺静心译经。这一次连李显都没有想到,原来玄奘数次请求而屡屡遭拒的事情,在他那里竟然只是一句话的事情,其实细究起来,这里的原因倒是很简单,因为李显在高宗面前许诺要从玄奘那里得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交通地理等等情报,此举自然得到了高宗的赞赏。
而在武后面前,他自然又是一番花言巧语,说是为了方便让玄奘传授佛法,以便为武后祈福。而武后经过前番在玉华宫的考验,对李显那最后一丝的疑虑也已经完全打消,所以对李显的诚意没有任何怀疑,更何况她还派了眼线一直追随,不怕李显能插上翅膀飞上天去。其实最关键的是,武后如何想道,李显小小的年纪,又一直受到她的宠爱,如何会有这番心机,竟然想到要建立自己的力量?
也正是因为以上种种,以武后的老谋深算,却是受到了李显的算计,从此之后这个只有六岁的幼儿,开始一点点脱离她的掌控,逐渐走上了一条她绝对不想看到的道路。
第6章 一杯清茶
高宗和武后本就有意巡幸东都洛阳,后来在李显的推动下自然是加快了进程,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高宗和武后的车驾最终在龙朔元年的七月来到了洛阳。
作为高宗和武后最受宠的皇子,也是这一次随驾洛阳唯一的皇子,李显所受的待遇自然是与众不同,本来依照高宗的安排,他被安置到后宫内武后所居贞观殿东侧下首处的丽景殿,这里防卫森严,交通方便,同时又便于同高宗武后交流感情,本来是武后受宠之女御或宫中女性长辈所居之处,这要换作别人,那可是求之不得的宝地,可是李显却向高宗和武后禀报,愿意住在宫外一座普通的王宅之中,以便随时向玄奘学习佛法,为时已患有头风的高宗和心中惊恐不安的武后祈福,帝后为李显孝心所感,立即下令洛阳城内的所有王公宅第任其挑选,并从左右屯营中割分拨一百人,负责守卫王宅的安全,同时高宗下令周王开府出阁,直到此时,他王府的那些属官方才真正上任。
对于帝后的好意,李显自然是不好再拒绝,便向高宗与武后分别致谢,这才受命出宫,住在了积善坊原高士廉的宅内,同时谢绝了高宗要大规模整修住宅的好意,说是节俭开支,为为帝后修福,实际上自然是为自己赚取名望。
名望这东西虽然不值钱,可是在古代却是比钱要重要多了,甚至在有的时候连钱都买不来,多积累一些自然是有益无害。
而最主要的是,李显现在只是一名普通的亲王,上有太子李弘,太子之下还有潞王李贤,在表面上看又很少对政务有兴趣,诗书也不怎么读,年纪又小,这才不会惹起武后的猜疑,这才使得武后对他搞所谓累积名望这种小把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显自然乐得在武后眼中形成的这种形象,继续以行孝为名,展开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就在搬入王府之后的第二天,李显便只率领少数亲随,急匆匆的赶往百里外的少林寺。
而这时,蒙得圣上恩赦的玄奘早已从长安搬来了少林寺。虽然和李显之间合作关系居多,师徒之义只是表面,玄奘对于李显能够解决他的大难题,还是较为感激的,所以也率领弟子们,加入了少林方丈智善迎接的队伍中。
虽然这一次不是御驾前来,可毕竟李显是亲王,再加上洛州牧这个名义上的洛阳一郡最高长官的名头,由不得少林方丈不亲自迎接。
“老僧智善见过大王。”
“方丈大师何须多礼?小王乃是玄奘法师座下弟子,份属大师晚辈,大师如此,可是折煞了后生晚辈了。”李显见少林方丈雪白长髯,慈眉善目,一副得道高僧的形象,根本没有一丝的俗气,也不由得心生好感,再加上这一次有所求,自然不敢坦然受礼,连忙还礼,温和的说道。
“老僧谢过大王。”智善丝毫没有因为李显的一番话而短了礼数,面色平静如水,又对李显合十,这才将李显和玄奘让进方丈室,不过李显的那些侍从们却都被阻在方丈室之外了。尽管这些侍从们心中不情愿,可是却也不敢在少林寺撒野,毕竟这里受到过先皇太宗文皇帝的敕封,而且特意下旨,允许寺内拥有五百人的僧兵武装,在这里蛮横胡来,不仅会受到僧兵们的教训,回去之后也不免受到圣上的惩戒。
在三人落座之后,智善命人献上煎好的茶水请李显和玄奘品尝。
“啊,这是什么茶啊?简直是难以下咽。”李显本来以为这应该是后世所喝到的那种带着清香的茶水,那茶叶既然是对方珍藏,至少应该是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那般的极品,最不济也应该是一杯清淡的菊花茶吧?可是没想到这所谓的好茶竟然是略带着茶叶涩香味道的大杂烩,其中还包含着姜、花椒的麻辣味,大枣、桂皮的甜香味、橘皮、薄荷的清凉味、酥酪的奶香味等等,这种奇怪的味道令他根本难以下咽,如若不是碍着两位高僧在一旁,说不准早就一口吐出去了,即便是现在没有吐出去,脸上的表情也是极为的难看。
而两位高僧的面色虽然依旧从容,可是眼中的戏谑之色却是让有心人看起来很是明显。
“玄奘也就罢了,毕竟是本王的师傅,可那少林方丈都一把年纪了,跟本王又不熟,为何竟然会对我如此戏弄?”李显不由得心中疑惑,可是看一看面前的两位高僧,见他们的神情又不完全是戏弄,一时竟然没有了主张。
这时候却听得智善大师缓缓说道:“阿弥陀佛,大王应该是对此茶感到不适应吧?需知这界域之事百味杂陈,有时恰如这茶一般,饮尽人间百味,方知佛道无上啊。”
说完之后,便见智善大师缓缓喝上一口茶,好似回味一般。
李显听了方丈的话,似是有所悟,可他一时却拉不下这个面子,上来就被对方摆了一道,轻易就败下了这一阵,以后再有什么脸面出言相求呢?
“不行,我一定要找回颜面,反败为胜。”李显略微想了想,便开口问道:“敢问方丈大师,我寺中之茶皆是如此哉?”
这回反倒轮到智善诧异了,他连想都不想,便笑着说道:“莫说是敝寺,便是我大唐各处,皆是此等口味,不过饮茶之风皆在江南,我北方今又佛寺之中流传,当然,江东凡俗之中,彼等达官贵人、名士贵胄饮茶之时,亦有加兑猪羊油的。”
“噗……”李显听了方丈所言,终于忍不住江口中尚未下咽的那一口茶水(具体说来应该可以叫茶浆了)喷了出来,又咳嗽了几声,这才不好意思地说道:“方才小王一时失礼,还望方丈大师勿要见怪,只是小王实在奇怪,一杯清茶如何不好?为何偏要搞出这等杂味?”
这一回不仅仅是智善,连玄奘都忍不住诧异了,两位高僧异口同声地问道:“何为清茶?”
说句实话,他们所饮的“茶浆”虽然有助于提神,但是在内心里也并不怎么喜欢这种浓浓的混杂味,自然是期待着有一种既能提神,又能适合口感的新品问世。
李显闻言一怔,看来自己刚才竟然是失于计较了,定然是后世的清茶在此时还未出现,所以连这两位见多识广的高僧都没有听过清茶这种名头,不过这反倒是自己的一个机会来了,如果自己能够把后世的清茶搞出来,不仅可以借此在上流社会中扬名,更是自己拜入少林门下的一个机会。
好在李显前世虽然是一个盗墓贼,却又偏偏好古风附庸风雅,对于茶道也是略有研究,虽然对于真正的茶道大师连个皮毛都算不上,可现在却足够拿来应付面前的这两位高僧了。
不过李显却不急于将自己的绝技拿出来,略微想了想,便笑着对方丈说道:“小王亦只是偶有所想罢了,倒是可以勉强一试,不过小王如若侥幸成功,而所制只茶能够勉强入得二位之口,不知方丈大师可否允诺小王一事?”
虽然智善不敢小瞧李显,可对方毕竟只是一个六岁的小儿,纵使聪慧,又能有多大的本事?再加上他认为,以李显的身份地位,能够有什么大事来求自己?左不过是做些法事,念些经文而已,所以只是略一思索,便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而在一旁的玄奘自然知道此事绝非表面上那么简单,智善这一次肯定是中了李显的圈套,可李显毕竟是自己的弟子,所作所为又没有破坏他们之间的协定,所以并没有出言提醒,只是略有同情地望了智善一眼。
李显见智善答应了下来,倒也没有客气,向对方要了茶饼等用具,来到了烧水房,开始了他的煎茶工作。
只见李显将茶饼掰碎,放到坛子中,然后在火上进行烘烤,待得烤干之后又用药碾将茶饼碾碎,之后有用细箩将碾碎后的茶叶筛一遍,只留下了细如粉状的茶叶。
“如此一来这茶叶岂不是被融进水中么,我等岂不是要将茶饮入腹中?然而我等无病无灾,为何竟然以茶入药?”智善大师看这里先这一系列的动作,满脑子的疑团,却也不好打扰李显,只好将询问的目光看向玄奘。
“大师何必如此,只是看下去,自然便知。”其实玄奘也不知道李显要做什么,但是却比智善镇定一些,听了对方所言,只是淡淡的说道。
智善见状,别无他法,只好静等李显接下来的表演。
只见李显亲自往鍑中注水,然后开始烧水,待得初沸之后便加了一点盐,然后二沸,舀出一瓢沸水待用,此时加入茶粉,等到三沸便将方才舀出的那一瓢沸水注入,立刻指挥一旁侍立的僧人将茶水离火。
如此一来,茶水算是煎好了,李显又将茶水分到三个早已准备好的盏中,并命僧人将三盏茶水端至方丈室,然后打开盖子,笑着说道:“茶已煎好,两位大师,请。”
两位高僧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端起茶盏,便闻得一股馥郁的清香直沁心脾,尝一口,顿觉舌口生香,齐声赞道:“果然好茶。”
“呵呵,承蒙两位谬赞,小王实在是愧不敢当,不过小王既然侥幸成功,之前所言尚请方丈大师兑现。”李显也不矫情,对着智善大师合十行礼,然后淡淡笑着说道。
第7章 方丈的考验(一)
“大王有何吩咐?但说无妨。”智善虽然知道自己肯定是受了这一对师徒的算计,但也没有准备耍赖,见李显这么说,也便痛快快的答应了下来。
“呵呵,方丈大师果然是信人,少林寺传承百年,岂是幸至?”李显首先给智善大师戴了一顶高帽,可见对方神色如常,并没有一丝的得意,便知这位高僧对于事件的毁誉名利之事看得极淡,对其敬意顿时更重了几分。
“昔年我太宗皇帝平定洛阳王充(即王世充,同样是因为避太宗之讳,故省去中间的“世”字),久攻不下,多亏贵寺昙宗大师等十三位高僧仗义相助,生擒王仁则,这才令百姓少了战乱之苦,正因如此,太宗文皇帝对贵寺大加封赏,奈何贵寺高僧视名利如粪土,昙宗大师更是弃大将军之位如弊履,此等高风亮节,我辈俗人衷心钦佩……”
尽管对方已经不在乎名利,李显却依然厚着脸皮继续戴高帽:“咳咳,方丈大师当明白,我大唐颇尚武风,猛将勇士层出不绝,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然而当此之时,高丽蛮夷小国,不服王化,致令我大唐刀兵再起,涂炭生灵,小王虽然年幼,当为圣上分忧,勤练武艺,平定蛮夷小国,建我大唐盛业,还百姓一个太平日子,小王钦慕少林乃天下武学正宗,诸位大师拳拳报国之心,还请方丈大师能于闲暇之际,指点小王武艺,如此一来,非但小王感激,便是当今圣上、我朝百姓亦当为贵寺忠勇击节称叹,届时贵寺声名传扬天下,我佛门大兴,信徒如云,岂非万代之幸哉?”
智善没想到李显竟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难题,顿时不由得苦笑着看了玄奘一眼,意思是说:“看你做的好事,竟将老衲置于火炉之上。”
其实李显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是高宗向其提出这等要求,甚至是太子李弘提出这等要求,他都会毫不犹豫的答应,可是现在提出这个问题的却是李显,虽然此人乃是高宗最得宠的儿子,却也不足以令他有所意动,因为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推断,李显都不足以成为未来皇权的竞争者,相反,一旦将来李显以少林寺为依凭而争夺帝位,甚至就算将来少林寺没有涉足其中,只凭这一段传艺因果,都会给少林寺带来灭顶之灾。
一方面是只要自己保持中立,就能让少林安稳传承下去,一方面是一不小心就会带来灭顶之灾,两种选择的收益和风险实在悬殊,智善如何不知该如何选择?
至于李显所说的少林声名传扬天下,佛教大兴云云,这也只不过是李显画出的一张大饼而已,以智善大师的智慧,怎能轻易就相信了?
可现在的问题是,智善大师之前已经明白无误的答应了李显,如果现在反悔,不仅是玄奘大师会因此而讥笑于他,一旦传扬开来,少林寺的必将名誉扫地,更何况对方乃是皇帝和皇后最得宠的皇子,也是洛州地区名以上的最高长官,虽然没有实权,可是想给少林寺穿个小鞋,那还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不过智善大师也不是一般人,这样的难题还是难不倒他的,他只是表面上装作为难,略略思考了一下,然后就对身边一位侍奉倒茶水的小沙弥说道:“悟能,汝便将汝那一套罗汉拳请周王指教一下。”
李显见那小沙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