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将成为太子,然而大权全都操纵在母后手中,将来将军可能还会受些委屈,然而你一定要坚信,我终将会成功,而你的隐忍,也终将会为自己等到一个光明的前途,小王,一定不会忘记你所做的这一切,付出的这么多牺牲,无论任何时候请记住,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希望。”
李显在临走之时屏退了所有侍从,紧紧握住王方翼的手,一脸郑重的说了这么一番话,王方翼也是郑重的点头,让李显放心,他知道该怎么做,因为他有李显,就相当于是有了希望,所以无论任何情况,都一定会坚持下去。
战争结束了,武后很高兴,当即通过高宗下旨,拜大功臣黑齿常之为左武卫将军,河源军经略大使,而娄师德本来立下不小的功劳,却不知为何竟不为李显所用,于是武后亲自为其述功,并拔擢其为河源军经略副使;除此之外,裴行俭被提升为礼部尚书,但是却没有拜相,因为裴炎认为突厥阿史那奉职等人投降并不是因为裴行俭那一万多人,而是因为畏惧程务挺的威势,所以上本对程务挺大力提拔,于是武后顺水推舟,拜程务挺为左武卫将军,封平原郡公。
当然,其他将领也都获得了提升,王方翼被拜为夏州都督,唐休璟依旧为安西都护,然则爵位被封为酒泉郡公。
被提升职位的还有李显麾下的王府卫队二百人,这些人却再度被分散到十六卫之中,很少有继续留在李显的王府中的,其中的用意很明显,那就是要拆散李显身边的力量,以免李显以为心腹,威胁武后。
虽然将士们对此很是不满,李显却没有丝毫怨言的劝他们接受诏令,并且为每一个将士都准备了不少的礼物,同时还郑重地说道:“小王知道诸位很不舍,然则诸位离去也是势在必然,如今太子谋叛,被逐出东宫,在此敏感时期,小王若是继续掌着兵权,绝不利于国家社稷也,因此小王一回京,必然会被解除军职,诸位虽是亲卫,然则都是立下赫赫战功之人,朝廷理当论功行赏,又如何能够继续护卫小王?这要是让外人知道了,必然会骂小王藏匿功臣,用心不良。其实话又说回来了,我等虽然分离,然则只要心在一起,谁都没法真正将你我分开,正如小王之前所做那首诗一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呵呵,诸位若真是心念小王,那就等到任之后,好好训练士卒,带兵打仗,令我大唐战力获得提升,到时候小王到是要看看,哪一位将士所带的兵最英勇善战!”
李显这一番话对于这二百名将士无疑是最大的激励,只见这些将士们全都慷慨激昂的表示,一定不会让李显失望,保证自己所带的兵一定是最英勇善战的!
李显闻言自然是心中宽慰,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相信这二百人以后分散到十六卫之中,不出几年就会带出两万,二十万甚至更多的精兵来,到那时候只要自己振臂一呼,数十万雄兵尽皆应命,那武后纵然权倾天下,也定然要将权力移归自己。
第253章 正位太子
李贤的案子结束了,太子终于被扳倒了,然而武后却并没有彻底放下心来,首先,明崇俨之死让他彻底失去了一条臂膀,更让她感情上失去了依靠,其实武后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她竟然在中年时代对一个男人产生了如此真挚的感情,这份感情让她欲罢不能,竟然好像是获得了新生一般,觉得人生除了权力,竟然还能够这般的美妙,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武后才对此事表现的尤为愤怒,在结案之后的当天就下令将赵道生凌迟处死。
而另外一个令她烦恼的原因则是,李显的能力太强,如果立了他为太子,恐怕自己以后的日子更不好过,比李弘和李贤当太子的时候都更不好过,好在自己是李显的亲生母亲,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只要李显做的出格,自己作为母亲,随时都能给他扣上一顶忤逆的帽子,而这顶帽子就足以致命,实在不济,自己仍然可以出手,想办法将他的太子之位给废掉,甚至像是对付李弘那般,一杯毒酒要了他的命。
在绝对的权力面前,武后从来不会顾惜什么亲情,以前不会,以后自然也不会。
不过在眼前,武后知道想要阻止李显做太子,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因为李显经过这几次打仗,为国立下了大功,其声望之高几欲盖过自己这位天后,现在李贤被废,他按照宗法制度已经成了嫡长子,无论是于情于理,都绝对是毫无争议的太子人选。
既然知道阻止是绝无可能,武后自然也只能顺势而为,否则的话她可谓是费力不讨好,不仅无法阻止李显入主东宫,还落下一个嫉贤妒能的名声。
所以,在李贤的太子之位被废掉之后不到半月,武后就在一次朝会上对高宗说道:“半月前逆子贤因为谋反被废去太子之位,然则东宫不可无主,臣妾认为周王显相貌英武,且德行无亏,又多次立下战功,有功于社稷,莫如立为太子,以安天下,不知陛下与诸爱卿意下如何?”
武后这一番话入情入理,听得高宗和群臣频频点头,只见高宗首先呵呵笑道:“朕所生诸子,惟有显儿立身方正,志在国家,更有太宗皇帝之武略雄风,偏又孝敬父母,无论是德行还是才能皆是上上之选,唉,之前朕误选了贤儿,致有今日之祸,不过显儿得德行,朕还是放心的,相信这一次绝不会再让朕失望,对了,众卿以为如何?”
其实事情是很明显的,连皇帝都这样表态了,众臣又能如何?自然也只能随着皇帝的意,对李显大加赞扬。偶尔有几个受到武后的授意,对此大加反对的,立刻湮没到了群臣们的吐沫星子之中,再也不能脱身……
“既然众卿全都没有异议,那就这么定了,则一个良辰吉日,行册立太子大典。”高宗见群臣再无异议,顿时感到意气风发,用力地挥动着手,高兴地说道。
“是。”新任礼部尚书裴行俭当初和李显一道前去边疆作战,虽然不是同一个战场,却也素来知道李显的军事才能,对此自然是高兴不已,在散朝之后立刻传下命令,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为太子行册封大礼。
经过一番商议之后,裴行俭向皇帝上书,请求在调露二年八月乙丑那一天行册立大礼,高宗当即表示同意。
于是在经过了一番紧张的准备之后,调露二年八月乙丑那一天,高宗为李显准备了隆重的册封皇太子大礼,正式册封李显为皇太子,并下令改调露二年为永隆元年,大赦天下,大酺三日,又册封原周王妃赵银月为太子妃,李显之子李重照也被改封为义兴郡王,而赵银月在去年李显在前线打仗之时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为李仙蕙,这时候也被封为永泰郡主。
李显被立为太子的消息传来,举国一片欢腾,但是也有许多人充满了忧色,这些人主要是武后的亲信党人,尤其是武承嗣、武三思兄弟。
这兄弟两个一直与李显不对付,想尽各种阴谋暗害李显,结果却屡次在李显手下吃亏,现在李显被立为太子,乃是国之储君,将来一旦正位为君,他们可实在是没有了活路,于是日夜聚在一起,想办法应对当前局势,可是他们本来就智短,根本就想不到任何对付他的办法,再加上如今李显的声望正如日中天,恐怕到时候不仅不能如愿,反而成了李显的第一块试刀石。
所以,这兄弟几个目前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等到以后再适时给武后的怒火上再添上一把干柴,利用武后的力量来对付李显。
而另外一个不高兴的人则是韦香儿,她当初想尽千方百计威胁韦团儿为她推荐做李显的周王妃人选,却没想到李显竟然胆大包天,直接闯进宫中将赵银月救走,并且与她和好,成为了一对让天下所有女人全都羡慕嫉妒恨的恩爱夫妻,这样一来韦香儿自然没能做成李显的王妃,后来韦香儿更是退而求其次,自荐枕席,甘愿做李显的妾室,却仍然被李显生硬的拒绝,她根本不知道李显为何那么讨厌她,可是被对方一再羞辱,心中自然是恼怒不已。
如今听闻李显竟然成了太子,自己失去了一步登天的机会,更是对李显切齿痛恨,然而她也知道这人现在不好惹,要想出一口胸中恶气,只能找李显的对头,而朝中能够有资格做李显对头的实在少之又少,到了最后,经过千挑万选,她终于锁定了李显的表兄,武后的亲侄子武三思。
其实她原本更中意武承嗣,可是武承嗣这个人却看不上她,再加上武承嗣为人精明,她也担心自己将来控制不了,于是便决定投靠武三思,经过几次美丽的“邂逅”,韦香儿以她绝世的风姿很快便征服了武三思,然后被武三思娶到了府中,后来又经过一番争斗,韦香儿成为了武三思的正室,从此之后,武三思与韦香儿这一对臭味相投的夫妻便开始谋划对付李显,并且积极帮助武后攫取大权。
二虎相争
第254章 武氏兄弟的哭诉
“姑母,姑母,请你为侄儿做主啊。”在武后的宫中,武懿宗和武攸暨叩头不知,大放悲声,对着武后哭诉道。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亏尔等还是我武氏子弟,懿宗你是太子左卫率,攸暨你是太子右司御率,乃是东宫六率最高级的统领,竟然学女儿家哭哭啼啼,成什么样子?”武后见她这两个侄儿一副脓包模样,不由得眉头轻皱,不悦的喝道。
却见武懿宗苦笑着说道:“姑母你就别提什么东宫六率了,侄儿正是因为这个官职受尽了委屈,唉,姑母你是不知道,这太子可不像当初的孝敬(李弘)那般柔弱,生性刚强,这性格真真是随了姑母你了,我哥俩第一天上任,就被叫去训斥了一顿,说我兄弟没有恪尽职守,东宫防御不够完善,为此他亲自指派了不少侍卫,又多设了不少的岗位,而那些侍卫都是他从右武卫中选派的百战精兵,一个个满脸横肉,杀气腾腾,虽然在名义上是侄儿们的下属,可侄儿们的话他们根本就不听。”
“嗯?就这一点小事儿尔等就处理不了?当初本宫给了你们那么多的财帛,难道是白给了?你们就不会拿出来笼络一下那些侍卫?所谓财帛动人心,尔等不会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吧?或者说是尔等懂这个道理,却不舍得以财帛相收买,只是单纯以势压人?”武后自然知道她这两个侄儿是什么东西,所以在听武懿宗这么一诉苦,立刻就猜到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由得厌恶的喝道:“真是狗肉上不得席面,这点小利也贪,尔等实在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尔等难道不知,我派尔等到东宫去的良苦用心?”
武懿宗闻言顿时浑身大震,因为武后的确是洞若观火,他所做的一切都被武后猜了个正着,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但他仍然一脸委屈的说道:“姑母你有所不知,那些将士全都像是铁石心肠一般,无论侄儿出多少钱帛,全都不为所动,尤其是东宫那些官员尤为可恨,一个个见了侄儿全都是鼻孔朝天,连理都不理,他们经常在一起吃酒、聚会,玩耍,从来都不会叫上侄儿们,甚至就算是商议大事,也都是甩开我们,自从侄儿们上任之后,估计东宫最少有十次议事,可从来都没有通知过侄儿们前去参加,现在侄儿只是感觉,我们兄弟两个在宫中就是人人不待见的另类,这种日子实在是度日如年,侄儿恳请姑母,还是把侄儿们调离东宫吧,哪怕是在地方上为刺史,也强似在东宫招人烦,不是侄儿不通情理,实在是这东宫侄儿们待不下去了。”
“嗯?东宫果然有你说的那般不堪?攸暨,你且说一说,懿宗说的是不是真的?”武后闻言也是眉头一皱,然后对着武攸暨问道。
只见武攸暨恭敬行礼道:“不瞒姑母,懿宗兄长所言不错,太子的确很是嚣张,整个东宫现在完全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文武官员全都屈服在他的淫威之下,除了我兄弟还在顽抗之外,其他文武官员全都选择了归顺,姑母若不派遣几个得力的人员进行辅佐的话,恐怕整个东宫真的就成了某人一人的天下。”
武攸暨一向为人冷静,虽然也有些贪婪,然而却是颇为明白事理,武后见他也这样说,便知道这是新太子李显对她插手东宫事务心怀不满,然后立刻予以反击,发动群众的力量来排挤武氏兄弟,把他们挤出东宫的要害,以便彻底掌控整个东宫。
“哼,这才敢刚刚登上太子之位,就想着要脱离老娘的掌控,果真是性情刚烈呀,不过我哪能让你这么如意?不仅如此,我还将进一步恶心你。”
武后想到这里,点了点头说道:“尔等的事情我知道了,我很快就会往东宫派去朝廷要员予以制衡,尔等且宽心呆在东宫就是,相信过不了多长时间,尔等在东宫就会好过一些。”
“啊?”武懿宗一听武后的话,这才知道原来武后并不同意他调离东宫,不由得瞪着眼睛,咧着嘴说道:“姑母,你还让侄儿留在东宫?求求你大发慈悲,把侄儿调出去吧,哪怕是到地方上做刺史也好,这东宫侄儿实在呆不下去了……”
“哼!”武后见武懿宗这样说,不待他说完就冷哼一声,厉声说道:“好,既然你想到地方上做刺史,那本宫便成全你,立刻任你为振州刺史,明天就去上任吧!”
“啊?”武懿宗一听武后这话,顿时就傻眼了,当年他们家族受到武后报复,他们兄弟就是被流配振州,虽然他后来在半路上逃走了,可是后来也听武承嗣和武三思兄弟说起过那里的艰苦,虽然是做刺史,可是在那种荒无人烟、野兽横行的地方,做官跟做百姓能有多大的区别?
所以,武懿宗脸色立时大变,连忙对着武后叩头说道:“姑母息怒,姑母息怒,小侄只是说笑而已,小侄为姑母上刀山下油锅,粉身碎骨都不怕,更何况是一个区区东宫?小侄愿意为姑母而坚守在东宫,哪怕是被人当做是臭狗屎,也能恶心他们一下不是?”
武后见武懿宗说得这般粗俗,不由得眉头一皱,不过好在他及时认清错误,对自己宣誓效忠,总算是知过能改,武后却也不予计较,点了点头,然后轻轻叹道:“尔等且安心忍耐,吾很快便会派人前往东宫,定能保尔等无忧。”
武懿宗刚刚经历一场生死劫,这时候却是惊魂未定,不敢再说,然而武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