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艺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艺术-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尽管音乐教育非常有价值,但这些教育都应该在孩子喜欢和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任何强加于人的热切和操之过急,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损伤孩子的兴趣,反而欲速而不达。一些家长在孩子学习乐器的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有的家庭一有孩子便购置了钢琴,一厢情愿地为下一代规划出今后的道路,但没有耐心地引导他的兴趣,而只是给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这样的学习最后往往适得其反。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所在,不能千篇一律地要求。    
    青年钢琴家陈萨,起初父亲是让她学习小提琴的,但刚滿5岁的陈萨人小主意大,她勇敢地告诉小提琴老师:她不喜欢小提琴,而是想学钢琴。虽然小提琴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乐器,它的歌唱性是钢琴望尘莫及的,然而,白菜、萝卜各有所爱。于是父母并没有按照自己当初的设计坚持让她学习小提琴,而是在买不起钢琴的情况下,母亲每天起个大早,带着陈萨到单位的礼堂去偷偷地练习,直练到别人上班才收兵。9岁时,陈萨在四川音乐学院但昭义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每次都不辞辛苦地从重庆坐火车前往成都。天道酬勤,1992年,她在全国少年钢琴邀请赛上获得专业组第一名。后来,又在国内外的钢琴大赛中获得许多奖项,成为著名的青年钢琴家。对于陈萨的成功,人们钦佩的不仅仅是这个懂事而执着的小女孩所付出的努力,更是对她的父母充满敬意。如果不是他们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尽自己一切能力帮助孩子实现意愿,这朵生长在岩石峭壁上的花朵绝不会开得这么绚丽。


《穿越艺术》 漫话学习与教育个性化的教育(2)

    难怪苏霍姆林斯基把“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当做“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所以,家长的期望无论多么美好,理由多么充分,终究代替不了孩子们自己的选择,千万不要固执地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只有因势利导,根据孩子独有的特点、个性和喜好,细心地体会和深入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正如庄子所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孩子们在似懂非懂之中,受到的启迪和感悟各不相同。同样讲述安徒生童话,有的孩子喜欢它的语言,有的喜欢它的情节,有的喜欢它的人物,有的喜欢它表现出的道理。所以,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能力也各有侧重。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问题,有的孩子演奏技巧很好,但音乐感不那么出色,而有的孩子音乐感很好,却忽略技术的重要。同样一个人在性格和智力等方面也会有很多差异和区别,有的人这方面强,有的人那方面强;有的人成熟得早,有的人成熟得晚;有的人逻辑思维好,有的人形象思维好;有的人擅长用脑,有的人擅长动手……。所以,如果以人为的方法、进度、要求来规范每一个孩子,恐怕难以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就像不同的花草一样,有的喜湿有的喜干,有的喜阴有的喜阳,只有根据不同孩子的特质因材施教,才能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使孩子们都能更加健康地成长。    
    我在教孩子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深有感触,孩子们因人而异,从能力到性格区别很大。从性格来讲,有些孩子自信,自我感觉良好,表现欲也很强;有些则内向而谨慎,无论事先准备得多么充分,总是不自信,一到台上就紧张、容易打折扣。对这两种性格的孩子,我用完全不同的方法训练。对于那种自信的,能够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的孩子,我会尝试着给他们继续加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音乐和技术要表现完整,还要在音乐的风格上狠下功夫,要把不同时代作曲家的不同风格充分而准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他们对乐曲产生的时代和那个作曲家鲜明的风格有充分的了解。比如,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同属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家,莫扎特比贝多芬年长14岁,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与莫扎特还有相似之处,到后来就截然不同了。类似这样的要求,如果学生能够达到,就提升了一个层面,而不仅仅停留在“表现完整”这个阶段。这样做虽然有相当的难度,但对于那些喜欢挑战的孩子来说,只要你挖掘,他就有可能更上一层楼。但对于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孩子,我通常采用保守的办法,如果一时弹不好也不能着急,因为他本来就敏感、爱背包袱,看到别人弹得很好压力已经很大了,所以要尽可能地让他们放松,耐心、切实地找出问题所在,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优点,树立起他们的信心,等在台上找到些感觉后再逐步地提出更高的要求。    
    孩子们虽然性格不同,能力也不一样,但都努力向上,我的教育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尽其所能,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和家长没有找到孩子的症结所在,没有对症下药。所以,有人把教育比做一门精细的医术,唯有高明的医生才能找到病人不同的病因,并给予有效的治疗。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话很耐人寻味:“教育首先在于培养、磨练一个人成为受教育者的能力。”他又强调:“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每一棵树上都有无数片叶子,但摘下来比较,却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我主张教育既要有普遍性也要有针对性。普及教育是基础,知识无差别的灌输是必要的,而有针对性的、因人而异的教育,可以挖掘出不同人特有的潜质,是教育的高级阶段,它能真实地反映出教育者的职业精神和教育水平。


《穿越艺术》 漫话学习与教育个性化的教育(3)

    现代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这就要求在我们的教育中的评判标准也是多元化的,教育不应该使学生成为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木偶,而是应该各有所长,风格各异。学习文化知识、奠定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固然是必要和值得鼓励的,但是,读书并不应该成为通往成功的独木桥,在成功的路上,应当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有一次,我和一位搞装修的工人师傅聊天,他挺遗憾地说,我女儿很勤快,心灵手巧,不怕吃苦,但就是对读书不感兴趣。我对他说,勤劳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今后可以做成许多事情,天道酬勤啊!我的一位朋友家的小保姆,从小没读过书,17岁来北京时,连酱油和醋的字样都不认识。但她勤劳、诚实、好学,不出几年,样样事做得好,既会做中餐,又会做西餐,还会修家用电器,现在,她一回老家探亲,雇主每次都催她快点回来。她后来结婚生子,孩子在北京借读,她的雇主们有的出钱,有的出力,都愿意帮助她,现在,她的孩子考上北京的重点中学,是三好学生,你能说这位小保姆不成功吗?过去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又何止三百六十行。    
    因为身体素质、智力因素、家庭背景等天生的条件各不相同,人从一降生开始,就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但由于骄傲、浮躁等等原因,最终并不一定是那些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各方面条件好的人就一定更加出色,相反一些条件不好的人反而踏踏实实地做出了成绩。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重病卧床的情况下坚持写作,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小就高位截瘫的张海迪用她的笔、她的心、她坚强的意志感动多少身体健全的人;患有严重小儿麻痹的小提琴家帕尔曼,当别人跳舞、玩乐的时候,他唯有通过练琴打发时光、寻找快乐,从而成就了他高超的琴技。正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虽然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但是每个人的目标和终点也是不尽相同的,那些用残缺的肢体铸造辉煌的人们告诉我们,先天条件和能力的不足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是要用心去寻找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从而树立起属于自己的那份勇气和自信。    
    明朝的李贽早就说过:“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一部交响曲,要有各种不同乐器配合,才能奏出优美的乐章。一个社会,也是由不同类型的人组合而成,只要不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就不是无用之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对学生讲,做不了顶梁柱的木材还可以做精巧的家具,也能充分体现出它的价值来。在实践中,当我们面对理想,当我们向困难挑战,当我们抉择进退、取舍时,需要的往往不仅仅是能力,更需要前进的勇气和自信。只有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才能发掘每个孩子的特点和与众不同的潜能,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只有多元化的衡量标准,才能建立更加丰富多彩的成功模式,开辟出更多的可行之路,才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穿越艺术》 漫话学习与教育用魅力传播知识与美德(1)

    对于每一个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在学校度过的时间往往要超过在家里的时间,因此,学校就是他们的社会,而老师就是他们效仿和学习的榜样。特别是那些年龄小、不谙世事的孩子,对外界既充满了好奇,又没有辨别能力,他们就像一块海绵,对于身边事物、言行的影响往往会不分良莠地全盘吸收。因此作为教育者,教师的责任就十分重大,孩子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很多社会常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教师是培养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    
    家长只能影响自己的孩子,而教师却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因此,教师的水平和品德,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的位置,是一个传播知识和理念的平台,他的德性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成长。当孩子们用渴望的眼神,信赖并期待着自己的老师时,老师们是否做好了准备?    
    应试教育是一柄双刃剑,同时刺伤学生和教师。中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然而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对教师水平的衡量标准和评估系统似乎有些偏颇,它们往往脱离不开围绕考试成绩、升学率等等硬性指标,而这种导向产生的后果,很可能就偏离了培养人才这个教育的终极目标。在那些成绩的背后,我们并不了解其中有几分是出于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自发努力实现的,又有几分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压力下被逼无奈、甚至以牺牲健康和爱好换来的结果。    
    良好的教育体制,合理的价值观和科学的评估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教师有更大空间,更加积极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教师作为施教者,他首先应该是孩子们的楷模。一位被孩子们真心拥戴的教师,他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独到的见解;他的心胸要开阔,语言要感人,要智慧而风趣,充满活力和鞭策力;他还要正直、有爱心,有毅力;他既严格,也很宽容……这样的教师,是以人格的魅力来传播知识和美德的,他的言行重于说教,而他的教育成果,是不能仅仅以分数来计算的。不可否认的是,一位熟知考试技巧的教师,也许会教出许多高分学生,但是不一定能教出高素质人才,高分学生与高素质人才,中间还有很远的距离。    
    前苏联的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曾说:“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他又语重心长地对教师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越是年纪小的孩子,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越高大、影响力越强,甚至是至高无上的。经常听家长讲,家长的话可以不听,但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指哪儿打哪儿”,这说明孩子们是多么纯洁,他们把老师看作是无所不能、一贯正确的人,老师应当格外珍惜这种荣誉,不要亵渎了孩子们的尊重和信赖。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懂得珍惜,一些老师滥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在不经意间给自己高大的职业形象抹黑。比如说,一些老师让学生代批作业,美其名曰是对优秀学生的信任和奖励,老师的负担倒是减轻了,却将负担转嫁到本来时间就很紧张的学生身上。这样的做法缺乏作为一位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课堂上的板书写满时,通常是老师随时擦随时再写,但有一位老师却“为了养成学生劳动的习惯”,让学生们轮流擦黑板,自己站得远远的,等尘埃落定,才重新执笔。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为了惩罚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孩子,就让他们打扫卫生,甚至给老师擦自行车,这更是玷污了劳动的意义。其实,劳动本是一件光荣的事,孩子在家里做家务都会受到家长称赞和鼓励,怎么在学校劳动反倒成了“劳改”?在这里劳动被带上了一种羞辱的色彩,这不仅使学生在对待劳动的态度上产生混淆,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不利于孩子身心正常、健康地成长,同时也会给教师的光辉形象蒙灰。    
    这虽然只是个别老师的做法,它的负面作用却是很大的。有些事情,尽管看上去不大,但在孩子的记忆里却可能永不磨灭。我从哈尔滨转到北京上学后不久,就遇到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我的班主任是一位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女教师,她讲课很投入,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在一堂历史课上,她讲到一个奸臣独断专横,常用“先斩后奏”的方法陷害忠良,并很有表情地解释道:“先把他杀了再打他,这有什么用呢?只能说明这个奸臣的残忍……”听到这里,我一下怔住了,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一个男同学,我们经常互换《三国演义》之类的连环画,都很喜欢历史故事,我发现那个同学也很愕然,从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