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官- 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刘棉花的印象里,方应物心性还算坚定。有那么一点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怎么可能如此的就被晃开?似乎唯一的解释是,方应物可能另有诡计。

不可能刘棉花满腹犹疑之下,否定了自己的念头。

选庶吉士就是天子选储相,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在此事能说上话的人屈指可数。也就是包括自己在内三个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徐溥、吏部尚书尹旻、礼部尚书周洪谟、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秉笔太监覃昌这些人。

但这些人又被刘棉花用排除法一一排除掉了,有点智商的人都能看出,这些人绝对都不可能去帮方应物去搞庶吉士。除此之外,其余人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除非是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的二愣子。

那方应物还能去找谁帮忙?刘棉花不愧是刘棉花,很快又想到了第二种解释,难道这是方应物刻意隐忍的表现?所以方应物强颜欢笑,故意装作不在意?

细细回想起来,自从科举之后,方应物好像对自己有所疏远,不像以前那样仿佛无所忌惮,连买宅院这种破事都敢登门求救。

刘棉花的情商不是吹的,立刻意识到——隐忍和疏远不是好兆头!这说明方应物心有芥蒂并开始堤防自己了,翁婿关系不该是这样见外的!

他与方家不但是未来的亲戚,还都是政治人物,而政治人物之间一旦失去了信任,那后果不堪设想。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想至此处,刘棉花决定与女婿推心置腹的谈谈。他先是重重的咳嗽一声,将方应物的目光吸引了过来。“老夫有几句话要对你说,你我翁婿之间应当开诚布公、言无不尽才是。”

方应物愕然,感到十分莫名其妙,老泰山忽然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吃错药了?

“老实说,夺状元也好,选庶吉士也好,老夫确实没有尽力助你一臂之力。你心里是否对老夫有所怨言,觉得老夫太不近人情?”

方应物更莫名其妙了,未来老丈人也忒多愁善感了罢,这是闹更年期么?还是故意试探自己?连忙答道:“老泰山这是说的哪里话?小婿焉敢作此想?”

刘棉花叹道:“真没有这么想就好,你也不该这么想,你们年轻人对世事认识的终究浅薄了些。

老夫袖手旁观,这并非老夫冷酷无情,你可以将此视为进入官场的第一课!这堂课题目就是:人情归人情,公事归公事,不可让人情影响公事!

譬如你我之间是人情,但老夫也不可能在朝廷中事事都要看顾你!遇到事情时,仍需仔细斟酌,不见得都完全偏向你。你也不能觉得成为老夫女婿后,便可以为所欲为了!

别说是你,就是老夫两个儿子,至今也未能中得两榜,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你能参悟清楚么?”

“是,受教了。”方应物依旧莫名其妙中,不知该如何答话自己今天登门是来见亲戚,不是来上课的罢?

正在此时,门官飞奔进大堂,禀报道:“两位少爷到门外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ps:啊啊啊,红尘滚滚俗事忒多,写到现在还要继续大修,先放个(上),(下)晚上放出

第三百三十三章人情和公事(下)

两位未来妻兄的及时到来,把方应物从刘棉花的课堂中解脱了出来。方应物偷偷擦一把汗并松了口气,世间最令人害怕的东西就是未知,他实在不明白刘棉花突然又想打什么鬼主意,心里还是挺紧张的。

刘吉与夫人两位老人可以坐在堂上,等候出远门归来的儿子上来拜见,但方应物却不好这样大模大样,便主动起身站了起来,挪动到稍稍靠近门口的位置。

不多时,方应物看到两男一女走进大堂,推金山倒玉柱对着上首两位老人拜了起来。

其中两个男子都是三十到四十之间的岁数,肯定就是刘府两位公子了,而同行少妇可能是二公子的妻室,这次跟随着一起回了老家——至于长房少夫人,就是方应物见过的蒋氏,这时候也迎出来见夫君了。

大礼完毕,刘吉指着方应物,对两个儿子介绍道:“此少年人将是三姐儿的夫婿,今后都是一家人,眼下你们叫一声妹夫也当得起。”

又是一番忙不迭的见礼,等互相拜完,众人都坐下说话。此时此刻,问候长辈起居必然是第一个话题,刘吉虽然在这里是长辈,但老家还有他父亲在,他的两个儿子正是为了看望爷爷才回老家过年,所以肯定要由刘吉先开口问候自家父亲。

如此刘吉便开口对儿子问道:“乃祖父身子安康否?每日食多少?用度可有什么缺乏?”

话说到这里,刘府两公子彼此对视一眼。面色忽的沉痛下来,由大公子刘振对父亲答道:“离开时候,祖父已经卧床不起,全由叔叔们床前侍候。据医生所言。只怕”

本来方应物并没有全神贯注,一边随意听着一边脑子开了小差。反正他目前还算是外人,刘家人自己叙家常还轮不到他说话,只管坐着充当背景即可。

但听到这里时候,方应物陡然收回了分散出去的心思,一动不动的盯着未来大舅哥,生怕错过下面每一个字似的。

他能不关心么?在这年头,每一个官员的爹娘动态都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爹或者娘去世,那肯定要引起或大或小的波澜,往大里说甚至会引起朝局剧烈变动。

刘棉花显然更懂得其中道理。双眉登时紧锁起来。追问道:“只怕什么?尽管道来。”

刘振再次与弟弟对视一眼。然后沉声道:“据名医所言,只怕老人家余日所剩无多,短则一月、长则三月了。”

大堂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这个消息带来的冲击力极大,众人都要仔细消化消化。

对刘棉花这样的政治人物而言,父亲病危不仅仅是家庭私事,更是官场事。因为按照制度人情,亲生父母去世后,官员必须离职守制二十七个月,等待终制后才可返回官场。

这叫做丁忧,一段漫长的时间里,足以改变很多官场上的事情了,在锐意进取的官员心目中。父母去世简直不亚于天灾。

但倒霉归倒霉,却没人敢违抗这种习俗。不为父母守制,就是不孝,和大逆不道差不多,将招来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也有官员为了做官而隐瞒父母丧事,但被揭发后,下场都很凄惨。

此时刘吉的好心情荡然无存,眉头锁得更紧。当前正是一个关键时期,他正要加把劲一鼓作气,彻底压倒次辅刘珝,实在泄气不得。

如果这时候突然丁忧,那对他的仕途显然是一个沉重打击。等守孝三年再回来时,黄花菜都凉了,形势还指不定变成什么样子。

而方应物受到的冲击不比刘棉花本人小。他拼命推动父亲上位,同时自己也要拼命力争上游,一路过来不知要得罪多少人。

不过他方应物作为大学士刘吉的准女婿,别人就要顾忌并相让三分,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

一旦刘棉花离开朝廷中枢,不啻于失去了一道很有效果的护身符,那就要毫无遮拦的直面所有风风雨雨了。

刘吉心乱如麻,环视堂中,好像只能与方应物这半个官场中人说几句了,便很郁闷的对方应物道:“自古忠孝难两全老夫眼下为了国事实在走不开”

这话叫方应物十分侧目,听得出来,自己这老泰山根本不想丁忧啊。他对自己说话,大概只是想找人附和一下并强化决心而已。

不想丁忧不是没有法子,那就是由天子下诏“夺情”,意思是为国家夺去孝亲之情,被“夺情”者可以不必丢官去职。但是,夺情仍然不是光彩事情,还是被主流舆论抨击的对象,被视为品性恶劣、贪图权力、恋栈不去。

方应物拼命回忆上辈子看到过的史书,隐隐约约记起来,仿佛历史上的刘棉花确实有过“夺情”的不良记录,还是不择手段、里外串通的寻求天子下诏夺情。

难怪刘棉花名声那么狼藉不堪方应物突然明白了。本来他一直觉得刘吉挺会做人,即便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流传给后世的名声不该如此恶劣,但如果有过寻求夺情的黑历史,那就不奇怪了。

刘吉的心情,方应物十分理解,附和着说几句话也并不难,更何况刘棉花如果能保留官职,对他方应物也不是坏事。

但话到嘴边时,方应物忽然心有所悟,便改了口风道:“孝亲乃人伦大道,岂可轻易放弃?老泰山之意谬矣!”

连利害相关的女婿在这上面都不帮腔,刘棉花更郁闷了。无论如何,在道德上挑战公众舆论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还是很需要有人鼓劲的。

方应物想了想,又勉为其难的解释道:“老泰山的意思在下明白。但老泰山方才又说,人情归人情,公事归公事,不可让人情影响公事,在下深以为然,故而要劝阻老泰山,还请老泰山勿怪。”

所谓人情是情面,而公事其实就是利益。方应物刚才突然想到,如果刘棉花离开朝廷,不见得就是坏事,如果经营得当,从长远来说甚至可能是好事。

一直以来,他时常依靠刘棉花,最后还成了刘家东床快婿。虽然给了公众一个合理的借口,但自家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刘棉花的影子。

这不见得是好事,刘棉花又不是舆论中的“好人”,而自己则是要走清流路线的。如果刘棉花从朝廷中消失几年,那他就可以趁机消除身上的刘棉花色彩,巩固自家的清名。

只是庶吉士必须要拿到手了,这也相当于一个护身符,有了庶吉士这道护身符,才能安然无恙的度过刘棉花将来不在朝的日子。

刘棉花愕然,隐隐然也懂了方应物的意思,这女婿不但不支持他谋求夺情,甚至还会公然跳出来批判和反对,理论依据就是他的“人情和公事”道理。

刘吉不由得苦笑几声,自己教训了几句,转眼之间方应物居然原话奉还,这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么?

自己应该称赞方应物活学活用,还是骂他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ps:

这种心理纷争最难写,不知道写出那种意思没有

第三百三十四章献俘之前

本来应该是一场阖家团圆、喜气洋洋的家宴,但却因为刘家老太爷病危的消息变得阴云密布、死气沉沉。无论人伦还是事业,这都不是好事情。

刘棉花板着脸,宴席上其余众人连话都很少,唯有方应物这个“外人”还能安抚别人几句吗,让他为一个素未谋面、素不相识、远在数百里外的老头子悲痛,那也太假了点。

“吉人自有天相,老泰山莫要过于忧心。”方应物敬了未来岳父一杯酒,开口劝道。

刘棉花心情不佳,不耐烦的说:“话虽如此说,但你我心里岂能不知实情?人生七十古来稀,好什么听话也没有用,自家人还是不要假客套了。”

方应物又道:“小婿有几句话是一定要说的,人伦之礼不可轻废,小婿绝不赞同夺情之举,无论在朝廷中还是在家里。

夺情即便有利于一时,但不是长远之计,这方面名节毁去,想再造就难了。老泰山若还想青史留名,那就万万不可有夺情之念,安心丁忧三年为好。”

刘棉花听到这里,脸色极其难看,三年又三年,他的人生有几个三年?

只要是个人就会说,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期利益,但又有几个人真能做得到?又有几个人真能为了长期利益忍耐短期损失?这与聪明不聪明无关,纯粹是一个人心性的考验。

方应物继续言无不尽的劝道:“老泰山再听小婿一句劝,当今朝政越来越乱,老泰山丁忧三年避开庙堂。未见得是坏事。”

突然之间,刘棉花举手重重拍了一下宴席桌案。力度极其不小,震得满桌碗儿、碟儿乱响。小酒盅都倒掉了两个。

父亲有闷火,刘府兄弟两人仿佛感受到了令人窒息的高压,登时噤若寒蝉,大气也不敢出一口,只能小心翼翼的低眉顺眼,唯恐给自己招灾。

但方应物却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惊奇事情,饶有兴趣的盯着未来老泰山不停打量。

真的稀奇啊!自从认识以来,方应物从未见过刘棉花如此失态。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方应物也从未见过刘棉花怒形于色、大发雷霆。哪怕是被别人指鼻子大骂。

他几乎要以为,在这位以“棉花”为外号的政坛老手身上,不具有“生气”这种神态,但没想到今天可算开了眼。

被女婿那明亮小眼神看得十分不自在,刘棉花微妙的感到自己有点丢了面子。又见自家两个儿子没出息的样子,刘棉花忍不住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方应物那些话刘大学士不爱听,但有气也没处撒。是他一开始教育方应物说“人情与公事要分开”,然后又说自家人不要客套

眼看着老泰山走了。方应物也坐不安席,便对老夫人道:“小婿今日多有叨扰,就此告辞了。”老夫人点点头,刘家两兄弟起身相送。

方应物刚走出屋门外。忽然黑影一闪,却见有人堵住了去路,定睛一看。不是刘大学士又是谁?

把方应物吓了一跳,不爱发火的发起火最可怕。这老泰山去而复返、神情凶狠,不会要狂暴大发大杀特杀罢?

刘棉花瞪着方应物问道:“你方才到底是激老夫夺情。还是劝老夫丁忧?”

方应物赔笑几声:“老泰山多虑了,在下焉敢左右老泰山的念头?”

刘棉花一摆手,“别废话!若你遇到老夫这个处境,设身处地的想,你会如何抉择?”

“小婿确实不知道,实话实说,无论老泰山如何抉择,对小婿都有益处,小婿又何德何能做出决断?”

刘棉花再次被大实话搞得吐血而走,方应物这看似“不近人情”的态度,其实真埋怨不得别人。

刘府两兄弟站在旁边钦佩的望了方应物一眼,被苛刻的父亲亲自挑中的东床快婿,果然非常人也。

方应物当然没什么可烦恼的,如果刘棉花一意孤行,仍像历史上那样夺情,父丧后继续霸住内阁位置,那他方应物好像也没什么坏处。

若刘棉花变了性子,去丁忧守制了,那这三年时间里,他方应物可以摆脱过于靠近刘棉花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将来前途就比较明朗妥当了。

当然,前提是要把庶吉士搞到手。没有这个光环,一旦失去刘棉花的庇护,只怕自保都是问题,说不定要出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